《预防医学》简答题15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0163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简答题15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预防医学》简答题15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预防医学》简答题15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预防医学》简答题15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预防医学》简答题15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预防医学》简答题15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预防医学》简答题15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预防医学》简答题15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预防医学》简答题15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预防医学》简答题15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简答题15章Word文件下载.docx

《《预防医学》简答题15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简答题15章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预防医学》简答题15章Word文件下载.docx

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流通与信息交流,保持着动态平衡,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2)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在人类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各种环境条件是经常变化的,人体经过长期的适应性调节,对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现代人类的行为特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是适应其周围环境变化的结果。

(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包括人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的作用。

首先,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存在扶态的任何改变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其次,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以各种形式不断地对环境施加影响,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变化。

1.2. 

简述污染物暴露的作用剂量、作用强度、暴露途径或方式的含义。

(1)作用剂量:

指化学物质进入机体的数量,一般以mg/kg体重表示。

(2)作用强度:

一般指物理因素作用于机体的程度。

(3)暴露途径或方式:

环境化学污染物主要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与眼黏膜等暴露途径,同一种化学毒物由于其暴露途径不同,可能其毒性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1.3. 

简述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类型。

按照危害的类型一般可将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分为以下4类:

(1)公害病:

是指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经过政府认定的一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

(2)职业病:

是指由生产劳动环境和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一类疾病。

(3)传染病:

是指由致病病原体污染大气、水体等环境而引起的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4)食源性疾病:

是指通过摄入含有致病因子的食物或摄入营养素不平衡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1.4试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方式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方式是一种联合暴露形式。

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时所产生的毒性效应与单独存在时的效应是不同的,它们可以通过相互影响对方毒物的生物转运,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使污染物对机体的毒效应强度发生改变。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并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综合毒性效应,称为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可分以下5类。

(1)相加作用:

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等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总和。

(2)协同作用:

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大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效应的总和,即增毒作用。

(3)加强作用:

一种化学物质对某器官或系统本身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毒物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时,使其化学物毒性增强,称加强作用。

 

(4)拮抗作用:

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之和。

(5)独立作用:

由于各个化学毒物的毒作用机制不同或毒作用靶不同或其毒效应终点不同,所引发的毒效应也互不干扰,表现为各自的毒效应,此种联合作用为独立作用。

1.5 

简述自然环境及其构成。

自然环境又称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会,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前者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后者有大气、土壤、阳光等,这些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

根据其有无人为活动污染,自然环境又可分为两类:

1原生环境:

指天然形成的未受人为因素污染的自然环境。

人类可以从原生环境中获取机体所必须的物质与元素如空气等,值得指出是,原生环境中同时包含一些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如地质结构原因导致的化学元素分布不均衡引起的化学性疾病。

另外,原生环境的地质灾害也可危害人体健康。

2. 

次生环境:

指由于人为因素影响,而使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如环境地貌、结构特征等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

根据人类活动的类型又可将次生环境分为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

次生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21世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6 

简述环境污染来源

1.生产型污染:

指矿工企业或农业生产过程中向环境中排放出的有害物质或者有害因素引起的污染。

如“工业三废”

2生活性污染:

指居民生活过程中排除的“生活三废”即粪便、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

3. 

交通运输性污染: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特别是私家车拥有来那个迅速增加。

汽车废气与噪声源已成为城市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4. 

其他污染来源:

如医院废水与废渣、科研结构与高校实验室排放的污水、电视塔与无线通信设备产生的微波与电磁辐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同位素产生的电离辐射等。

1.7 

简述污染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

1.污染物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吸收进入人体内;

污染物的分布与储存:

污染物进入人体后随着血液或淋巴液分布至全身各个器官,但由于各个器官组织的额血流量以及对毒物的亲和力不同,使得污染物自爱体内分布不均衡甚至以较高浓度蓄积于某器官,两外随着时间的延长,毒物在体内可以重新分布。

蓄积或储存化学物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储存库,化学物质主要以结合和游离两种形式存在于储存库内。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化学物质在体内转化的主要场所是肝脏,生物转化后有两种结局:

代谢解毒作用与代谢增毒作用

污染物的排泄:

经肾脏、肝胆、肺、乳汁、唾液、汗液等排泄。

1.8 

简述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P51)

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可以分为急性毒作用、慢性毒作用、致癌作用、遗传毒性和免疫毒作用等

1.9 

简述污染物暴露的强度与方式

1.作用剂量与强度:

作用剂量是指化学物质进入机体的数量;

作用强度是指物理因素作用于机体的程度。

污染物对健康的损害作用与其剂量和强度有关。

污染物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常通过剂量-效应曲线、剂量-反应曲线两个方面来评价

2.暴露途径与方式:

统一化学物质的暴露途径不同,其毒性也存在较大差异。

主要是因为:

暴露部位的额吸收率不同,首过效应不同,进入血液循环的分布速度不同,对暴露部位产生的损害作用不同

3.暴露期限与频率:

较常见的情况是低剂量长期重复暴露。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2.1.简述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1)感官性状良好;

(2)流行病学安全;

(3)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健康;

(4)水量满足需要。

2.2.简述饮用水污染危害通常表现的特征。

(1)感官性状发生改变,水体可出现异色、异味、臭味、浑浊和肉眼可见物;

(2)饮用者出现共同的不良反应;

(3)水质检验异常;

(4)明显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2.3.简述住宅建筑的卫生要求。

(1)微小气候适宜;

(2)采光照明良好;

3)室内空气清洁;

(4)隔音性能良好(5)卫生设施齐全;

(6)环境安静整洁(7)防止疾病传播。

2.4试述室内空气污染因素不良住宅建筑的健康危害。

污染因素:

①室外污染物进入室内;

②室内的燃料燃烧;

③香烟烟雾污染;

④建筑装饰材料污染;

⑤家用电器设备,如计算机等的电磁辐射,空调长期不清洗产生的致病菌等;

⑥烹调过程油烟的污染等。

2.5不良住宅的危害:

健康危害:

①眼黏膜和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

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家具,家庭化学品以及烹调、吸烟等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许多地区为了防暑降温或防寒保暖、节约能源,要求建筑物有良好的密闭性,使得室内通风换气的性能减低,导致污染物浓度升高,空气质量下降。

这些因素可引起住宅室内生活与工作的人们出现眼黏膜与上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

②化学过敏反应:

住宅室内空气中存在的许多化学致敏物质作用于机体组织器官或系统,会引起机体的过敏性反应。

排除致病因素后这些症状将会改善或消退。

③慢性潜在性危害:

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很低,不容易被发现,长期在被污染了的室内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另外,这些低浓度化学污染物引起的疾病,症状往往表现为慢性过程。

2.6简述大气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因素。

1.太阳辐射:

是太阳像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

5. 

气象因素:

气温、气流、气湿和气压等气象因素与太阳辐射共同综合作用与人体,对机体的冷热感觉、免疫、神经系统、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发挥着综合调节作用。

合适的气象可使机体处于良好舒适的状态,否则反之。

6. 

空气离子化:

大气中带正或负电荷的额例子就是空气离子。

普遍认为适当浓度的空气负离子有镇静、催眠、镇痛、镇咳、降血压等作用,有利于机体健康;

过量正离子则可引起失眠、头痛、呼吸加快等不良反应。

2.7简述饮用水的污染来源。

工矿企业废水、废渣污染;

自然灾害污染;

意外水污染事故;

生活污水污染;

农业污染。

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

6.1. 

简述合理膳食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或健康膳食。

是指全面达到营养供给量的膳食。

即保证摄食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全面达到营养生理需要量,又在各种营养素之间建立起一种生理上的平衡。

(2)基本要求:

①满足机体的需要;

②摄入的营养素保持平衡;

③食物对人体无害;

(4)食物加工与烹调合理;

⑤建立合理的用膳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3.2.简述食物营养价值评定的目的。

一是全面了解各种食物的天然组成成分,包括营养素、非营养素类物质、抗营养因素等。

提出现有主要食品的营养缺陷,并指出改造或创制新食品的方向,解决抗营养因素问题,充分利用食物资源。

二是了解在加工烹调过程中食品营养素的变化和损失,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品中的营养素含量,提高食品营养价值。

三是指导人们科学地选购食品和合理配制营养平衡膳食,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及预防疾病的目的。

3.3简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内容。

(1)食物多样,谷类力主,粗细搭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9)如饮酒应限量;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3.4简述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DRIs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即:

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

适宜摄入量;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平均需要量(EAR):

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群体中队某种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当某种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表示可满足某一群体中50%的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

推荐摄入量:

以EAR为基础制定的,是健康个体的膳食营养素摄入目标,个体摄入量低于RNI时并不表示该个体未达到适宜营养状态。

适宜摄入量:

在个体需要量的资料研究不足无法得到EAR和RNI时,可设定AI代替RNI。

AI应满足群体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主要用作个体的营养素摄入目标,同时用作限制过多摄入的标准。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量。

3.5 

简述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的意义及其评定内容。

评定食品的营养价值,一是可以全面了解各种食物的天然组成成分,包括营养素、非营养素类物质等,提出现有食品的营养缺陷,病指出改造火种创新食品的方向,解决抗营养素问题,充分利用食物资源。

二是了解在加工烹调过程中食品营养素的变化和损失,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保存食品中营养素含量,提高食品中营养价值;

三是指导人们科学的选购食品和合理配制营养平衡膳食,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评定内容有:

1.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

2.营养素质量;

3.营养质量指数;

3.6简述膳食结构类型P80

1.东方膳食结构:

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

2.经济发达国家的膳食结构:

以欧美国家为代表。

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是膳食的主要构成。

3.日本膳食结构:

以日本为代表。

是一种动植物膳食较为平衡的结构。

4.地中海膳食结构:

是以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的地理特征的膳食结构。

主要特点是富含植物性食物,膳食摄入饱和脂肪酸量低,不饱和高,主要食用油为橄榄油,大部分成年人有饮用葡萄酒习惯等。

3.7简述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P89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五条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切进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放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技术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即使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标准进行修订。

第四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者应当依据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 添加剂的品种、用量、使用范围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第四十七条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

第四十八条规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的所载内容负责。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4.1.简述提高劳动者职业生命质量的主要措施。

(1)避免和减少职业有害因素和安全隐患对劳动者健康造成的损害。

(2)增进劳动者的精神健康和心理卫生。

(3)优化劳动体制,保证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待遇。

(4)加强职业教育,完善和提高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素质。

(5)实施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促进和职业卫生服务。

(6)消除和改变劳动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等。

4.2.简述职业卫生服务的内容。

(1)职业安全卫生状况的定位和规划。

(2)职业环境卫生监测。

(3)劳动者健康监护。

(4)健康危险度评价。

(5)危险告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6)实施劳动者与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4.3 

试述职业环境卫生监测的内容。

对职业者劳动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提出控制措施都需要进行职业环境的卫生监测,内容包括职业环境监测和职业者生物检测。

(1)职业环境监测的内容:

①监测劳动者的工作组织、劳动情况以及可能影响健康的人体功效学因素;

②评估可能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危害的职业卫生条件和职业有害因素水平(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③评估劳动者接触到的不利心理因素和不合理工作安排;

④评估职业事故和重大灾害的风险;

⑤监测安全措施和个人防护装置的使用情况、维护和保养情况等;

⑥监测职业有害因素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

⑦评估一般卫生及卫生设备。

(2)职业者生物监测的内容:

职业生物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职业者体内生物标志物来进行。

包括:

①监测生物材料中职业有害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以确定劳动者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水平、有害因素吸收程度及其在人体内的蓄积水平,常见的生物材料有尿、血、头发等.如尿中酚的含量测定可作为苯接触的生物监测指标;

②监测劳动者机体的生物效应剂量,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损害机体健康的程度,这类指标包括生化、生理、生物物理、免疫等指标测定.多以生化指标为主,且大部分是非特异性的,需要对该有害物质的毒理学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尤其是毒作用机制的认识),如反映职业性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对DNA损害的指标有DNA链断裂、DNA加合物等。

4.4 

简述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有害化学因素:

包括各种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2.异常物理因素:

包括异常气象条件、电离辐射、噪声与震动等;

3.致病生物因素:

包括各种细菌、病毒和霉菌等。

第五章 

医院环境与健康

5.1医院室内环境质量要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室内微小气候,主要是指气温、气湿、气流和辐射。

(2)室内噪声卫生标准。

(3)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

(4)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卫生要求。

(5)医疗用品与医疗器械的卫生要求。

5.2简述护理区环境卫生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物有定位,用后归位,养成随时随地注意清理环境,保持整洁的习惯。

(2)病室内墙定期除尘,地面及所有物品用湿式清扫法。

(3)及时清除治疗护理后的废弃物及病人的排泄物。

(4)非病人必需的生活用品及非医疗护理必需用物一律不得带入病房。

5.3简述医院门诊部设计

1.一般门诊:

门诊的布局应以防止交叉感染和创造方便的就诊条件为重点;

内科宜设在入口附近,尽可能靠近检验科;

门诊应有足够面积的候诊室。

2.诊室设置:

个门诊科室设置应尽可能便于病人就诊及医护人员工作。

儿科、产科、外科及急诊室应设于底层,各科的诊断室应在医院门诊部较安静处。

儿科、产科结核病科和皮肤性病科应有自己专用的出入口和诊断室。

3.传染病门诊:

应有单独的专用出入口,病独立设置采血治疗师、药房、化验室等。

应设立预诊室和隔离观察室,常见传染病还应分别设置诊室;

病人与医护人员的通行路线以及诊查室的门应分别设置。

·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