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0321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6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0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

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

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

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一、课程性质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

本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

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

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

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

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

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

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

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

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

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

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与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其基本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经济与技术发展的需求。

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活动和逻辑推理交互作用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循环,不断有新的发现和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科学的发展。

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系。

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它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科学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应当关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发展和进步,它不是绝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与围适用,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可验证性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特征,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

科学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一样,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的,崇尚求真务实,要求科学工作者正确处理利益、荣誉和伦理等问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科学品行,以及热爱科学、坚持真理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因此,科学活动受到科学道德和社会一般道德的双重约束。

基于上述认识和初中生的认知特征,初中科学课程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四个方面体现和把握科学的本质。

(三)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

本课程力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并通过以下诸方面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第一,注重自然科学中的统一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在统一性。

第二,将课程容整合为“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容的设计也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第三,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做了总体安排,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

第四,通过若干具有综合性的当代重大课题,引导学生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现实问题。

二、课程基本理念

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此,科学课程必须:

(一)面向全体学生

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现代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均应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

无论学生存在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都应努力实现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使他们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立足学生发展

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最持久的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

展至关重要。

本课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选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创造学习

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使学生的科学

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认识科学本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方面,学生作为科学的终身学习者,认识科学本质有助于理解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成就、方法和局限性,正确评价科学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关注科学的最新进展。

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未来的公民,需要认识和把握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科学技术以及相关过程,需要了解与科学相关

的社会问题,参与决策过程,需要理解科学是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

要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规则,这些都是科学本质的重要方面。

(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是科学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

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而且使学生得以亲身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科学素养。

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如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五)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科学在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科学课程要发扬重视基础的优良传统,也要适当地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

应当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改善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作

用,从而使他们意识到科学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立志学好科学,服务

社会。

三、课程设计思路

依据课程性质和理念,本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分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确定了科学课程应包括以下方面容:

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容;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容;

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容。

具体容是在充分考虑适应本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经验以及与其他学段和相关课程衔接的基础上精选的。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容的组织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

科学课程通过对容的整合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理解科学,并不刻意追

求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程度。

科学课程整合的特点,一是力图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容,注重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

二是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互动与关联,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容标准各部分的具体容目标均按科学素养这四个方面统一设置。

科学课程整合的主要途径有:

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科学探究活动等。

对科学探究的设计力求反映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围绕各部分的具体容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探究活动,并使之在要求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倡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使学生在科学方法与能力上获得比较全面的训练。

科学课程容标准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在总体上把课程容划分为五大部分:

“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和关心科学技术的社会基础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后果,增强

参与社会决策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等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为此,在本标准中“科学探究”和“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均作为独立的部分列入课程容。

第二个层次是主题,例如物质科学部分划分为常见的物质、物质的结构、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与能源四个主题。

第三个层次是专题,根据容采用了多种整合方式。

例如水、空气、健康与环境等是从不同学科领域探讨同一对象;

又如电与磁等,保持一定的学科逻辑结构,并与其他相关学科容相联系。

上述各层次还可以通过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或科学、技术、社

会、环境等进一步整合。

为了使本标准既有指导性又有灵活性,在容标准中列出了较多的“活动建议”。

这些活动带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启发性,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采纳、调整、改造和补充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1•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2•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去看待和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化对科学的认识,关心科技进展,关注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

下面分别从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科学探究

1•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是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

2•经历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案,获取证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的过程。

3•能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开展学习与探索活动。

4.掌握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二)科学知识与技能

1.逐步加深对下列自然科学中统一的概念与原理的理解:

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平衡,守恒。

2.了解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和不断进化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物质系统。

3.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运动形态,理解物质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步建立关于物质运动和物质结构的观念,认识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的意义,会运用简单的模型解释物质的运动和特性。

4.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情况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了解人类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及其重大意义。

了解在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中、大气、水、地壳、生物和土壤等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

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深化对科学的认识,关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尊重科学,反对迷信。

3•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具备探究与创新的初步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时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1.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社会需促进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2.了解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社会中的应用,了解科学发现带来的重大的技术发明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初步认识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功能。

3.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了解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又带来新的问题;

了解有关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4.了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还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

第三部分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一)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通常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科学教育中所说的科学探究则是指学生们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掌握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的方式和过程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具有一些基本要素,如:

提出科学问题;

进行猜想和假设;

制订计划,设计实验;

获取事实与证据;

解释、检验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等。

在符合7~9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

围应达到如下要求:

要素

达成目标

提出问题

能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提出的问题;

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初步判断是否适合于探究;

知道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提出猜想

和假设

能提出猜想和简单的假设,并述理由;

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制定探究

万案

能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设计探究的思路,选择合适的方法(观察、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制定探究方案。

获取事实

与证据

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

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测量;

能对获得的事实、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能注意错误和误差;

了解科学探究需要事实与证据。

解释、检验

与评价

能将事实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能注意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

象,尝试做出合理的解释;

评价数据的可靠性,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注意减

少实验误差;

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资料,并与自己的探究进行比较,能提出

改进探究方法的具体建议;

认识科学解释需要基于经验事实、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推理。

表达与

交流

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会书写简

单的探究报告;

善于与同伴合作,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

(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1.观察技能。

包括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全面的观察,能描述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

2.实验技能。

使用基本的工具和仪器进行观察与测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遵守安全操作的规则。

3.合理合法地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

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资料,如:

从教材或工具书中,图书馆中和利用网络,或从有关部门获得数据,或通过自然调查、社会调查等手段收集信息。

此外,科学探究过程始终贯穿着各种思维活动,如比较、分类、判断、归纳、演绎、想象和分析、综合等,在探究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能力。

二、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划分为五个主题: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体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人、健康与环境

通过对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事实、基本规律和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获得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和观念;

学会一些生命科学基本实验技能;

理解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

关注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个人生活与人类社会的作用;

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生命科学容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思想,提高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能力;

逐步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相统一以及进化等观念;

认识生命系统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它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具有结构层次,并遵循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

主题1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本主题包括三个专题:

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器

官和系统,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通过对这些容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生命系统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也是具有不同层次并遵循自然界的共同规律的;

逐步理解生物多样性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学会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检索表的使用和简单检索表的编制;

学习观察、测量、描述、分类等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加深对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

(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容目标

活动建议

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

根据自己的认识或收集到的生物资料,

的基本特征。

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

用放大镜观察池塘或土壤中的微小生

察工具观察各类生物。

物;

用显微镜观察常见微生物(如酸奶中

3.列举真菌的主要特点。

的乳酸菌,发酵面团中的酵母菌,牙秽中

4.观察常见生物,如一些有代表

的各种菌等)和天然水体中的微小生物或

性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以及这

微生物(如池塘中的变形虫、衣藻和草履

些动物的主要特点,描述其形态和生

虫等)。

活习性。

观察常见的、比较典型的生物,如校园

5•知道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

中生长的各种植物和昆虫、青蛙、蚯蚓以

点。

及动物园中的鸟类和兽类等。

6•观察和描述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

养殖小动物或种植植物,对其形态、生

感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活史、生活习性进行观察,撰写观察报告。

观察校园中生长的藻类、苔藓、蕨类植

物。

(二)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1•学会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

观察洋葱鳞茎表皮、番茄果肉等植物

2•学会绘制简单的生物图。

细胞;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等动物细胞;

3•识别细菌、动物和植物细胞。

观察细菌细胞的永久装片。

4.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

(二)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学会使用简单的检索表,并练习编

根据教师事先简化了的或与所要分类

制简单的检索表。

检索的生物相关的局部检索表,让学生

2.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等级。

尝试使用自己的分类方法对6〜8种生

3.识别种群。

物进行分类,并编制出简单的检索表。

4.列举不同生物群落,了解生物群落

观察某区域中(如腐木上)的生物群

的生物学意义。

落;

观察当地的植被。

5.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对池塘、森林、农田、海滨、校园等

6.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生产、生

某一类型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或参观生

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态村。

7•了解生物圈,关注生物圈的保护。

8.感知各种生命系统都是复杂的开放

系统,体验生命系统与其他物质系

统一样,也具有层次性。

主题2生物体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本主题包括两个专题:

绿色开花植物和人体。

通过对这些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生物体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认识生

物体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

认识不同进化水平及生活方式的生物具有不同的代方式,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初步建立起生物体是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的观念;

掌握生物学

常用的一些测量和实验技能;

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学习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

积极动手动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一)绿色开花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1•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的结

探究茎的运输作用。

构,说出其功能。

学会观察根、茎、

进行缺乏水分和某些无机物(如

叶的结构。

氮、磷、钾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

2.知道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命活动的作

验。

用。

观察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体水分

3.说出植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过

上升影响的实验。

进行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和检验

4.

4.说出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

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氧气的实验。

失过程。

探究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旺盛时

5.

5.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及

期的呼吸作用。

简要过程,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

调查、讨论当地合理灌溉、合理施

能量的转化及其重要意义。

肥、合理密植、种子储存和处理等农

6.

6.知道植物的呼吸作用。

业生产中的问题。

7.

7.了解植物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原理对农

参观无土栽培疏采基地。

业生产技术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