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056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docx

西宁市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公示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

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西宁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简介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于2009年4月正式启动,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编制工作。

2009年5月市政丵府提请市人大通过《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实施评价报告》,并按照法定程序上报省政丵府,省政丵府于8月报请国务院批准。

2010年4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本)》初稿。

5月组织召开了《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思路汇报会,征求了省、市各位领导、省内外专家、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2010年11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西宁召开了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审查会,并印发了部际联系会议纪要,原则同意西宁市开展《规划》局部修改工作。

2011年3月中规院完成了西宁和海东补充现状调研和资料收集更新,增加了“十二五”规划、东部城市群规划等基础性内容。

6月完成了规划初稿,多次征求区县和各相关部门意见。

7月21日、22日分别召开了总规评审会和省级部门征求意见会。

8月2日就规划编制成果向市城市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作了专题汇报,研究确定了城市性质和规模等主要内容。

8月23日,市政丵府第4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8月25、26日,第14届市人大常务委会第37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依据《城乡规划法》规定,广泛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概述:

主要说明了西宁市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发展等城市概况和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回顾与实施评价。

深刻分析了规划编制的背景,确定了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期限、规划范围。

规划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健康城镇化道路,抓住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以“率先发展”为核心,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职能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繁荣,创造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加强省域和青藏高原的集聚能力,引导西宁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

规划市域范围为:

包括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和大通、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规划内容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跨界区域协调;中心城市:

西宁市四区及湟中县的鲁沙尔、甘河滩、汉东、海子沟、多巴、拦隆口、李家山和大通县的景阳和长宁镇部分用地,总面积为1425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为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分析了西宁市的区位特征、经济发展、资源条件、生态条件等城市综合发展条件和西宁市在国家、区域、省域、东部城市群等环境下的发展态势与新要求,提出了产业发展缺乏区域统筹、城市建设用地蔓延扩张、空间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等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

基于对西宁城市发展综合条件的判断、结合区域发展态势和要求,规划通过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职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确定了西宁市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总体目标定位是将西宁打造成“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城市发展战略是:

引领区域:

加强与兰州和海东的区域协作,构建“大西宁”都市圈,引领东部城镇群发展;主动转型:

城市功能转型、调整产业结构、重构空间格局,实现整体竞争力提升;彰显特色:

突出高原城市风貌特色,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

全力推动西宁经济转型,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到2015年,GDP总量突破14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以上,工业用地效率有显著提高。

到2030年,GDP总量突破4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经济结构得到显著优化。

社会发展目标: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文化、体育、养老设施、安全防灾设施等社会人文领域的资源配置。

到2015年,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达到西部省会城市的先进行列,市域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有效缩小与中心城区的差距。

到2030年,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初步建立与人口分布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城乡社会发展领域的二元分割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

 资源与环境目标: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不断提高宜居水平;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能,促进城乡空间集约紧凑发展;加强水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规模;提高城乡生产和生活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水平,加强大气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削减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规模。

到2015年,在巩固现有环境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到2030年,使西宁的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国家标准,争取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先进行列,生态环境和宜居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部分为东部城市群及市域空间统筹发展规划:

根据省委、省政丵府进一步加快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划编制增加章节,在全面分析东部城市群发展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范围划定为“一核一带一圈”。

“一核”即核心区,指西宁市主城区;“一带”主要指平安、乐都、民和城镇发展带;“一圈”即以西宁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主要包括大通、湟中、湟源、互助。

“一核”是引领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原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青藏高原重要的宜居城市;“一带一圈”是承接产业梯级转移的重要地区,全省重要的现代制造业、新型建材、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城市群“菜篮子”主要生产、供应和保障基地,全省重要的宜居宜业地区。

确定了“核心引领”、“辐射带动”两大区域作用和“区域服务”、“区域组织”、“区域管理”三大区域职能。

西宁与海东的区域协调发展在合理组织城镇空间布局,区域产业统筹和城镇分工协作,区域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共享共建的总体发展策略指引下,实现“提升一核、构筑一圈、联动一带”的区域空间统筹发展,实现“圈层式产业聚集区和城市群城镇职能合理分工”的区域产业统筹发展,围绕着铁路、快客、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规划实现区域交通设施统筹发展,综合考虑水资源、能源、燃气等因素实现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发展,通过构筑空港共建经济区、平安战略性物流节点等措施实现区域战略性空间节点统筹发展。

从城镇布局、产业发展的近期及远期角度制定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计划,同时提出了分阶段适时推进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探索一体化统筹发展的区域管理协调机制等政策措施与机制创新。

 在对市域城乡发展特征和问题以及建设限制性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强化核心集聚,提升城乡统筹核心驱动力、县城和重点镇双轮驱动,作为城乡统筹的主要载体、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构筑城乡生态安全格局、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要素空间配置等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

预测到2015年总人口为240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16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8%;2020年总人口为252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192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76%左右;2030年总人口为281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23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5%左右。

 市域城镇中心体系:

规划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城市;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为次中心城市;大通的黄家寨、城关,湟中的田家寨、上新庄、上五庄、共和和湟源的大华、日月、东峡镇为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规划期末中心城市西宁主城区人口规模为150万人;次中心城市人口规模8-20万人;重点镇人口规模为0.5-3万人;一般镇人口规模为0.5万人。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形成“一核驱动,双星拱卫,沿轴集聚”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其中“一核”为西宁中心城市;“双星”为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两个次中心县城市,引导人口向用地条件较好的川道集聚,加强主要发展轴线上城镇的产业经济联系和服务设施共享,形成“沿轴集聚”。

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按照市域城镇体系等级序列,分级配置,形成覆盖全市域的以西宁中心城市为核心、次中心城市为主体、重点镇、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四级配置的开放型社会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构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设施综合体系。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兰新二线的建设,推进川青线立项,利用现有西宁西站设置西宁第二客站;提升改造和对外高速公路线网,建设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构建外围公路环线(川道间公路联络线),优化西久公路、宁张公路、国道109等对外公路的布局,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协调布局平安物流园区、朝阳物流园区、多巴(双寨)物流园区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着力培育曹家堡机场成为青藏高原门户机场。

市域重大市政基础设施:

满足西宁市域发展需求外,引导市域交通供水、

排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向东部城市群延伸,实现东部区域设施共享。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考虑为平安县城和青海曹家堡临空综合经

济区提供部分生产和生活用水;加强区域750千伏电网网络建设,优化330千伏电网接线;开展涩宁兰管线、复线输气系统等天然气长输管线建设。

同时对资源

节约、保护和利用提出了目标和措施。

 市域生态环境建设:

依托周边旅游资源,发展观光旅游环线旅游,建设青海省服务中心。

并加强市域生态保护工作,强化对水源涵养区、山体景观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城市绿地功能区等不同功能区的管理,形成良好区域生态环境。

市域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

产业分工形成“核心提升、分工配套、基础产业”圈层式布局引导,发展近郊都市农业、远郊精品农业、山区高效特色(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加快产业向重点园区集中,实现产业空间高效集约化发展;提升和强化现代服务业,完善各项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

 市域新农村建设:

结合“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引导新农村新牧区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容村貌整治。

 市域分区发展指引:

将规划区划分为都市发展区、城镇发展重点推进区、城乡协调发展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区四类不同区域。

通过划定不同的发展区域,有选择的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

 第四部分为中心城市总体规划:

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规划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东部城市群的总体要求,站在区域层面谋划城市发展,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城市职能定位研究,在全面分析、客观认识西宁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对上版规划的城市性质、职能进行了完善,提出了西宁的城市性质为:

青海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青藏高原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带动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和谐的区域服务中心。

二是西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青藏高原物流中心。

三是全国重要的夏季会议中心和高原旅游服务基地。

四是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和高原特色产业基地。

五是集约低碳,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规模:

目前中心城市范围现状人口为129.86万,通过多种预测方法的综合运用,并根据西宁的资源环境状况,进行了水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校核,预测了未来西宁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

2015年约为150万人;2020约为165万人;2030年约为200万人。

在分析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各类用地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与中西部省会城市和山地城市的对比分析,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历年变动情况和《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的要求,确定了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合理标准。

在人口规模预测基础上,确定未来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15年约为150平方公里;2020约为165平方公里;2030年约为2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总体布局:

在综合分析西宁城市空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概括西宁的空间组织模式为“内生活、外生产”形式,以及围绕川道发展、蔓延式拓展的城市空间发展特征。

由于传统空间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结构给城市发展带来诸多问题,结合城市用地、气象、交通、环境等发展要素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城市未来的用地增长方向主要集中在西、南、北三条川道,同时根据各方向的综合条件以及外部区域要素,提出了各个川道主要发展职能,并划定中心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为:

西至西倒一级路和规划南绕路高速交叉口,东至小峡口,南、北至规划外环公路,总面积280平方公里。

  空间发展策略:

为强化中心城市“极核”的功能和作用,规划在空间发展策略上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一是着眼区域,统筹安排城市用地功能;二是提升优化城市综合中心,外围打造专业中心;三是突出高原特色,落实低碳理念,打造公交都市,构建生态宜居空间;四是城市空间发展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构建与川谷地貌相适应的道路网布局与组织模式。

  规划布局结构:

在城市功能和空间发展策略的指导下,提出了采用集约紧凑的带状组团式布局模式,构建“主城加三个外围组团”的总体布局结构。

主城区包括中心片区、西部新城和东川开发区三个片区。

外围三个专业组团包括北川长宁科研教育产业组团、南部高原特色产业组团、多巴甘河产业综合组团(由多巴综合片区和甘河工业园区两个片区组成),并且规划提出了各组团、各片区的主要职能和发展方向。

在空间布局方面充分体现了专业化发展、分工协作的要求,通过构建城市主中心加市级专业中心的职能分工体系,以及区域一体化的总体交通骨架、因地制宜构建城市产业空间,实现城市整体协调发展要求。

同时通过保障城市安全,加强生态建设,构建多层次绿化网络,彰显高原城市特色。

建设用地平衡:

结合现状用地情况,在分析、平衡用地总量和各类用地比例的基础上,确定了2030年中心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为199.58平方公里,人均99.79平方米。

并且根据国家规范和现状用地情况,适当下调了居住和工业用地比例,实现城市协调发展要求。

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针对现状公共设施发展存在的建设滞后、空间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提出通过合理组织公共中心体系、优化城市基本服务职能、分级配置设施,形成公共设施城市主中心、市级专业中心、片区级中心三级网络体系结构。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由现状的11.58%提高到14.64%,并且通过行政办公、商业等用地有机整合和空间调整,以及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设施用地的合理布局和增加,将极大改善公共设施现状,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

 中心城市居住用地和住房发展规划:

根据目前城市居住建设现状和供需平衡分析,主城区和外围组团分别采取不同的居住用地发展策略,实现主城区人口疏解、更新改造和外围组团完善发展、承接转移的格局,形成居住片区、居住区、居住小区的城市居住结构。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5930.57公顷,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9.65平方米。

规划结合国家保障房建设目标和城市居住建设发展现状,增加了保障性住房内容,通过合理确定各类保障房的比例,提出了未来各类用房的建设总量目标,并且规定了各个片区的保障性住房下限比例,实现保障性住房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均衡布局。

 中心城市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规划:

改变现状工业用地分布和城市总体空间发展二元化的状况,为未来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推动城区不适宜的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在更大的区域范围促进产业的合理配置。

规划的工业用地总面积为3245.68公顷,人均用地面积16.23平方米,占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6.26%,规划的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川工业区、北川生物科技产业园、南川特色文化产业园、甘河循环经济工业园、西川工业区5个工业区中。

规划仓储用地342.3公顷,人均用地1.71平方米。

建设两个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分别是朝阳物流园区和多巴双寨物流园区。

 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西宁市的交通发展目标是以实现西宁交通“畅达、绿色、和谐”为方向,提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建设公交都市,构建与城市布局形态和功能组织协调的畅达运输网络。

四条川谷交汇的城市空间结构,决定了西宁市必须采用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和用地布局模式,以公交优先保障城市中心区交通运转效率;以骨干客运系统引导城市扩张和都市区的形成;以枢纽布局协调城市功能组织。

优先考虑快速路、结构性主干路的规划布局,构建与城市布局形态和功能组织相协调的道路系统,形成骨干路网支持下的片区方格网道路布局模式。

在城市的对外交通规划中,结合实际对轨道交通、公路、航空运输等进行规划,为西宁的旅游服务业和物流,提供更便捷和快速的服务平台。

中心城市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在城市绿地规划中,遵循因地制宜、以人

为本、合理均衡的原则进行。

本次规划绿地总面积为2****4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4.48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151.54公顷,人均公共绿

地面积10.76平方米。

充分利用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和人文景观资源,通过十字轴滨河绿化走廊,串连起山体绿化、生态绿地、各级城市公园和主要道路绿化。

次规划调整公共绿地结构,结合老城区绿地比例低、分布不均衡问题,通过多类型、多层次、点线面、网圈偰相结合方式,加强老城区绿地建设,优化绿地构成比例

和结构,强化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绿地系统的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遵循体现自然、延续历史、凸显特色的原则。

充分认识城市自然山水骨架,在规划中加以保护

和利用;深入挖掘城市历史和文化,在景观规划中体现城市文脉和历史传承;分析地域内在特征,通过多种景观要素凸显地方特色,并使中心城区形成“四山为屏、

三河为脉、山水相依、六岸活城”的景观结构,突出山水城市格局。

中心城市旧区更新:

城市旧区建设时,按照合法性、和谐更新、可持续发

展和重点突出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规划,以此达到优化城市功能结构,疏解部分公共服务职能,缓解旧城区压力;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增加绿地和开敞空间,优

化居住环境;理清道路结构体系,优化交通设施,建设顺畅的公共交通体系的更新目标。

合理疏散旧城区的居住人口,并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社会网络的改善与延续

问题,提升旧城区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的素质。

老城区适宜的居住人口规模宜控制在43万人左右,人口毛密度控制在150-180人/公顷。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对古城整体空间格局的保护、对传统风貌街区的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继续做好西宁市区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

中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应达到水环境保护目标、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固体废物综合整治目标、声

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环境经济目标等6个目标。

坚决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并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分为大气环境功能分区、地表水环境功能分区、噪声环境功能分区。

从产业布局的角度、能源结构的

角度和污染源的角度综合考虑,提出重大污染源布局建议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内容包括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环境管理措施、水

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中心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内容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通信工程、供热工程、燃气工程、环卫设施等七个专项规划。

根据西宁市地形地势,将西宁市用水划分3个片区:

中心片区、南川工业园区和甘河片区。

其中,中心片区包括西宁市中心片区大部分地区和城南新区,主要由第七水厂供水;南川工业园区由改造的第三水厂加压后供水;甘河片区由西纳川水库供水。

根据污水处理厂布置情况和地形地势,将西宁城区分为5个排水分区:

多巴综合片区为1个排水分区,该区

污水排入新建多巴污水处理厂;主城区、东川开发区和北川长宁科研教育产业组团为1个排水分区,污水排入团结桥污水处理厂和在建第三污水处理厂;考虑到污水

量的增长,规划建设第四污水处理厂。

南部高原特色产业组团为1个排水分区,污水排入城南新区污水处理厂;塔尔寺旅游片区为独立排水分区,污水排入新建湟中

县城污水处理厂;甘河工业园区为独立排水分区,在甘河东区和西区分别建设污水厂,收集工业污水进行达标处理。

 电网规划中,按照变电所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等条件,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建设变电所。

到2030年西宁市区共拥有330千伏变电所12座,110千伏变电所53座,可以满足西宁市未来负荷发展的需求。

 通信工程规划:

2030年西宁将拥有覆盖广、通信质量高、兼有较高数据传输速率的移动通信网络,可靠性高、覆盖广、速率高、技术先进、信息内容丰富的固定通信网络。

2030年,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65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