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养熊业及引流取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056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我国养熊业及引流取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论我国养熊业及引流取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论我国养熊业及引流取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论我国养熊业及引流取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论我国养熊业及引流取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我国养熊业及引流取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docx

《浅论我国养熊业及引流取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我国养熊业及引流取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论我国养熊业及引流取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docx

浅论我国养熊业及引流取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浅论我国养熊业及引流取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关键词】黑熊;养熊业;引流取胆技术

  熊胆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熊科动物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Cuvier或棕熊UrsusarctosLinnaeus的干燥胆[1],性寒,味苦,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之功效。

熊胆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

“熊胆味甘、微寒,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脏腹中积聚,寒热羸瘦,头疡白秃。

久服强志,不饥,轻身。

”《药性论》曰:

“熊胆主小儿五疳,杀虫,治恶疮。

”《唐本草》曰:

“熊胆疗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痢,心痛,疰忤。

”《本草求真》曰:

“熊胆功专凉心平肝。

惟其凉心,所以能治心痛、疰忤、热邪等症,惟其平肝,所以能治目赤翳障、恶疮、痔漏等症,且能入脾而治黄疸湿邪,入大肠而治久痢疳湿热,并治小儿风痰壅塞,发作惊痫。

要皆除热凉血,而病自愈耳。

凡此只可作丸,勿煎汤。

”历代方剂中有众多利用熊胆作为主要药物疾病的良方,如四胆丸、芦荟丸方、车前子丸、五胆丸方、夜明沙丸方、抵圣丸方、龙胆散方等。

  1天然熊胆的基源——黑熊概况

  我国地域辽阔,森林覆盖面积大,环境好,黑熊作为依赖森林生存的动物在我国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因此,我国上熊类资源丰富,这也为天然熊胆作为中药被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据20世纪90年代初的调查统计,我国当时约有熊类61700只左右,种类主要有3种,其中黑熊约46530只,包括5个亚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南14个省级行政区域;棕熊约14790只,包括3个亚种,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的9个省级行政区域;马来熊(lfelarctosmafayanus)380只左右,仅有1个亚种,零星分布于云南西南和西藏东南的局部地区。

目前,黑熊分布区已发生重大变化。

原来连续的分布区域已被分隔为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个孤立的大区域,在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又分隔成几十个碎片。

甘肃的岷山、四川和西藏的大雪山是黑熊种群密度较高的地区。

黑熊种群丰富度最高的地区是在甘肃的岷山,有15600只;四川和西藏的大雪山具有亚洲黑熊的良好生存环境,约有黑熊20000只。

其中四川的黑熊数量估计有10000只;云南、陕西和黑龙江的黑熊数量不多,估计三省各地分别仅2500只。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野生黑熊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4-10]。

  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环境因素。

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与野生物种争夺生存空间。

森林面积锐减,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修建高速公路、铁路和新的区,这些使原来连在一起的栖息地被分割为几片,阻断了物种基因的自由交换,加快了物种的退化速度,使其适应环境的能力降低。

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气候变迁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严重破坏了熊类的生存环境。

②熊类自身因素。

熊类的生殖系统脆弱。

在黑熊硕大母体中,幼仔仅200~300g,其延缓着床发育的特殊生理特性,使其在母体内发育时间甚短,其出生后正值隆冬,全靠冬眠期的母熊体能支撑喂养。

野生母熊需2~3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繁殖一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熊类种群数量的增长。

③人为因素。

熊胆及黑熊的其他部位如熊掌、熊脂、熊皮、熊脑等都有很高的价值。

因此,很多人为了追求利益,设法捕杀黑熊。

另外,在我国许多山区,黑熊因毁坏庄稼或伤人等原因被当地人视为害兽而被捕杀。

  2人工养殖黑熊的意义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加强对野生黑熊资源的保护。

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熊类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其中,黑熊和棕熊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马来熊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严禁野外猎捕。

这与熊胆作为中药使用和开发的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人工养殖黑熊是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资源的最佳途径。

人工养殖黑熊的目的是通过引流的方式从活熊身上得到胆汁,从而改变以往杀熊取胆的方式。

这可在持续不断地获取胆汁、维持黑熊种群数量的同时,最大化地开发黑熊的经济价值。

养殖一头黑熊取胆,相当于220头黑熊免于猎杀。

国内目前符合规定要求和达到标准的养熊场的黑熊数量约为7000只。

按每头熊年产1kg熊胆粉计,则可生产7000kg熊胆粉,这一产量足以满足药用市场的需求[11]。

因此,人工养熊业的较好地解决了保护熊类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与开发、利用熊类资源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保护和利用野生资源上的双赢。

  3我国养熊业概况

  从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开始,各地开始了熊类繁育工作。

截至1998年7月,247家大小不等的养熊场共有黑熊6764只、棕熊187只、马来熊41只。

其中,圈养熊的数量基本稳定,繁殖用熊增加较多,圈养条件下繁殖熊的数量已从1992年的%增到1998年的%,不但有了子一代和子二代,而且还有子三代。

圈养黑熊的雄雌性别比例是1∶,大多数在10岁龄以下。

适宜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能够在不捕捉野外黑熊的同时,保证养熊场稳定地自我维持种群。

截至1998年,全国共出生3617只仔熊,成活率达%,年均淘汰率为%,被淘汰或多余的黑熊被转移到动物园或野生动物保护区。

用于胆汁采集的圈养熊只占%,每只熊平均年产熊胆粉从1992年的kg提高到目前的2kg。

因此,按目前圈养熊的繁殖率和繁殖种群,能够维持一个自我繁殖发展的圈养种群。

  我国养熊业开始的初期由于缺乏相关法规的制约,政府各有关部门管理不协调及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不一致等因素,致使人工养熊场的数量急剧增长,一度发展到近500家。

这些养熊场规模不一,最大的养殖数超过500只,最小的只有3~5只。

许多小型养熊场由于不具备养殖资质,缺乏资金、专业技术,因此管理极不规范。

经过清理整顿,“养熊取胆”场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80多家下降至目前的较规范化的68家。

  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黑熊养殖基地——黑龙江黑宝黑熊养殖场养殖黑熊、棕熊及马来熊共1300多只,并实现了对黑熊养殖的规范化管理。

该熊场采用先进的无管引流技术采集胆汁,消除了以往采集熊胆给黑熊带来的痛苦。

在引流取胆过程中,加强对引流管及取胆口的消毒,避免了对取胆口造成感染,这样既保证了所取胆汁的质量,又合理地保证了黑熊的健康。

对每一只黑熊都建立档案,其中包括熊的出生情况、亲缘关系、免疫情况、手术记录等详细信息。

  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养熊业已经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化、系统化,这为熊胆作为中药被继续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4我国活熊胆汁引流技术现状

  1989-1996年间,我国研究人员进行了无管引流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成功。

该技术利用熊自身组织通过小手术制造引流管道,采胆汁时,只要将软导管引入,胆汁即可在十几秒内流出。

这种小手术的成功率为100%,且无任何后遗症。

采胆汁可在熊进食或卧休时进行,整个过程中熊呈自然状态,无任何不适感。

无管引流技术的成功推广使我国养熊取胆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5黑熊的健康评价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管理办法》、《陆生野生动物(兽类)饲养场通用技术条件》等相关法规的出台,我国野生动物的福利状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由于熊胆是传统中药的重要原料,其综合功效尚无法用其他药物代替。

为此,我国还特别制定了《黑熊养殖利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养熊取胆”做到卫生、无痛操作,并严格规定了养殖熊的福利、活动、繁殖的技术手段和条件。

  为考察引流取胆对黑熊健康状况的影响,笔者曾在黑龙江黑宝黑熊养殖场对60头经过引流取胆和60头未经过引流取胆黑熊的30多项常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并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引流取胆未对黑熊的健康状况造成影响。

为进一步考察,我们运用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代谢物组学的方法,对黑熊尿液、血液等体液中的小分子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更深层次上表明引流取胆未对黑熊健康状况产生影响[12]。

  对引流取胆黑熊的健康评价充分说明,我国在开发和利用黑熊资源的同时,又最大程度地保护了熊类;同时也说明,我国养熊业及引流取胆技术已经到成熟阶段,这为我国更好地开发自然资源,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

 1李家实.中药鉴定学[M].上海:

科技出版社,

  2徐学良.东北地区熊的分布与现状[A].第二届东亚熊类会议集[C].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57.

  3范志勇.中国黑熊现状和养熊业的发展[J].大自然,2000,21(4):

40-42.

  4鲁庆彬,胡锦矗.岷山山系黑熊的种群数量及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2,21(4):

12-14.

  5邓学建,王斌.湖南黑熊资源消长趋势及种群数量增长的预测[J].湖南林业科技,1999,12(4):

4.

  6杨旭煜,李红英.四川野生黑熊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5,17(3):

1.

  7赵文双,张敏.辽宁省黑熊资源调查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5,32(3):

17-19.

  8冯江,姜云垒.吉林省熊类资源现状及保护[J].动物学杂志,2001,36(3):

61-62.

  9侯万儒,张泽钧,胡锦矗.卧龙自然保护区黑熊种群生存力初步分析[J].动物学研究,2001,22(5):

357-361.

  10刘务林.西藏黑熊生态学和资源状况研究[J].西藏科技,2004,29(8):

21-25.

  11范志勇.养熊业的问题分析与发展思考[J].天津农林科技,2006,59

(1):

4-10.

  12吴修红,孙文军,滕毅,等.基于UPLC-Q-TOF联用技术的长期引流采胆熊及正常熊的代谢物比较研究[A].江苏省博士研究生学术文集[C].-5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