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057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25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docx

建筑四新技术全套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3

1.1.桩基新技术3

1.1.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4

1.1.2.长螺旋水下灌注成桩技术5

1.2.地基处理技术5

1.2.1.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5

1.2.2.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6

1.2.3.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技术8

1.2.4.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8

1.2.5.爆破挤淤法技术9

1.2.6.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14

1.3.深基坑支护及边坡防护技术15

1.3.1.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15

1.3.2.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16

1.3.3.组合内支撑技术17

1.3.4.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18

1.3.5.冻结排桩法进行特大型深基坑施工技术19

1.3.6.高边坡防护技术20

1.4.地下空间施工技术22

1.4.1.暗挖法22

1.4.2.逆作法23

1.4.3.盾构法23

1.4.4.非开挖埋管技术24

2.高性能混凝土技术25

2.1.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25

2.2.自密实混凝土技术26

2.3.混凝土耐久性技术26

2.4.清水混凝土技术28

2.5.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29

2.6.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30

3.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32

3.1.高效钢筋应用技术32

3.1.1.HRB400级钢筋的应用技术32

3.2.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33

3.2.1.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33

3.2.2.HRB400钢筋焊接网34

3.2.3.焊接箍筋笼35

3.3.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36

3.4.预应力施工技术37

3.4.1.无粘结预应力成套技术37

3.4.2.有粘结预应力成套技术37

3.4.3.拉索施工技术38

4.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39

4.1.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39

4.2.早拆模板成套技术41

4.3.液压自动爬模技术42

4.4.新型脚手架应用技术43

4.4.1.碗扣式脚手架应用技术43

4.4.2.爬升脚手架应用技术44

4.4.3.市政桥梁脚手架施工技术45

4.4.4.外挂式脚手架和悬挑式脚手架应用技术46

5.钢结构技术47

5.1.钢结构CAD设计与CAM制造技术47

5.2.钢结构施工安装技术48

5.2.1.厚钢板焊接技术48

5.2.2.钢结构安装施工仿真技术48

5.2.3.大跨度空间结构与大型钢构件的滑移施工技术49

5.2.4.大跨度空间结构与大跨度钢结构的整体顶升与提升施工技术50

5.3.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50

5.4.预应力钢结构技术51

5.5.住宅结构技术51

5.6.高强度钢材的应用技术52

5.7.钢结构的防火防腐技术53

6.安装工程应用技术54

6.1.管道制作(通风、给水管道)连接与安装技术54

6.1.1.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54

6.1.2.给水管道卡压连接技术55

6.2.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56

6.3.电缆安装成套技术57

6.3.1.电缆敷设与冷缩、热缩电缆头制作技术57

6.4.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技术58

6.4.1.通信网络系统58

6.4.2.计算机网络系统58

6.4.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58

6.4.4.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59

6.4.5.安全防范系统59

6.4.6.综合布线系统60

6.4.7.智能化系统集成60

6.4.8.住宅(小区)智能化60

6.4.9.电源防雷与接地系统60

6.5.大型设备整体安装技术(整体提升吊装技术)60

6.5.1.直立单桅杆整体提升桥式起重机技术61

6.5.2.直立双桅杆滑移法吊装大型设备技术61

6.5.3.龙门(A字)桅杆扳立大型设备(构件)技术62

6.5.4.无锚点推吊大型设备技术63

6.5.5.气顶升组装大型扁平罐顶盖技术63

6.5.6.液压顶升拱顶罐倒装法64

6.5.7.超高空斜承索吊运设备技术65

6.5.8.集群液压千斤顶整体提升(滑移)大型设备与构件技术66

6.6.建筑智能化系统检测与评估67

6.6.1.系统检测67

6.6.2.系统评估67

7.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68

7.1.节能型围护结构应用技术68

7.1.1.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技术及施工技术68

7.1.2.节能型门窗应用技术71

7.1.3.节能型建筑检测与评估技术73

7.2.新型空调和采暖技术74

7.2.1.地源热泵供暖空调技术74

7.2.2.供热采暖系统温控与热计量技术77

7.3.预拌砂浆技术78

8.建筑防水新技术80

8.1.新型防水卷材应用技术80

8.1.1.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应用技术81

8.1.2.自粘型橡胶沥青防水卷材82

8.1.3.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包括合成橡胶类防水卷材和合成树脂类防水片(卷)材82

8.2.建筑防水涂料83

8.3.建筑密封材料85

8.4.刚性防水砂浆86

8.5.防渗堵漏技术86

9.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87

9.1.施工过程测量技术87

9.1.1.施工控制网建立技术87

9.1.2.施工放样技术88

9.2.特殊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90

9.2.1.深基坑工程监测和控制90

9.2.2.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和控制91

9.2.3.大跨度结构施工过程中受力与变形监测和控制92

10.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93

10.1.工具类技术93

10.2.管理信息化技术95

10.3.信息化标准技术96

 

建筑业10项新技术

(2005)

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1.桩基新技术

1.1.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在钢筋笼上预埋注浆管和注浆阀,在成桩后一定时间内实施桩侧和桩底后注浆,一是加固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通过渗入(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强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沉降。

在优化工艺参数的条件下,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40%~120%,粗粒土增幅高于细粒土,软土增幅最小,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减小30%左右。

(2)技术指标

根据地层性质、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的使用功能(抗压、抗拔)等因素,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桩侧注浆、桩侧桩底复式注浆。

主要技术指标为:

浆液水灰比:

地下水位以下0.45~0.7,地下水位以上0.7~0.9

最大注浆压力:

软土层2MPa,软土层4~8MPa,风化岩10~16MPa。

注浆水泥量:

Gc=apd(桩端)+asnd(桩侧)

ap=1.5~1.8,as=0.5~0.7

n–桩侧注浆断面数d—桩径(m)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土的类别、土的饱和度、桩的尺寸、承载力增幅等因素适当调整,并通过现场试注浆最终确定。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泥浆护壁钻、挖孔灌注桩及干作业钻、挖孔灌注桩。

(4)已应用的典型工程

该技术已在北京、天津、上海、福州、汕头、武汉、宜春、济南、廊坊、西宁、西安、德州、哈尔滨等地200余项高层、超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应用,经济效益显著,据对80项工程的初步统计,节约工程投资1.5亿元以上。

对于单桩混凝土体积8~20m3的桩,每根可节约造价0.2~0.8万元,

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该技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研发,获2项发明专利,2000年建设部认定其为国家工法。

1.1.2.长螺旋水下灌注成桩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长螺旋水下成桩技术是采用长螺旋钻机钻孔至设计标高,利用混凝土泵将混凝土从钻头底压出,边压灌混凝土边提钻直至成桩,然后利用专门振动装置将钢筋笼一次插入桩体,形成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后插钢筋笼应与压灌混凝土宜连续进行。

与普通水下灌注桩施工工艺相比,长螺旋水下成桩施工,由于不需要泥浆护壁,无泥皮,无沉渣,无泥浆污染,施工速度快,造价低。

(2)技术指标

基桩承载力:

设计要求;

桩径:

设计要求;

桩长:

设计要求;

桩垂直度:

≤1%;

混凝土强度:

满足设计要求,不小于C20;

混凝土塌落度:

宜为200~220mm;

提钻速度:

宜为1.2~1.5m/min;

钢筋笼:

设计要求,应具有一定刚度。

(3)适用范围

适用于灌注桩水下施工。

(4)已应用典型工程

该技术为一项灌注桩施工新技术,已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地10多项工程中应用,受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欢迎,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该技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研发并获发明专利。

1.2.地基处理技术

1.2.1.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加水拌合形成的高粘结强度桩(简称CFG桩),通过在基础和桩顶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使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构成复合地基。

桩端持力层应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具有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地基变形小等特点,并具有较大的使用范围。

(2)技术指标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常用的施工工艺包括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成桩、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和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

主要技术指标为:

地基承载力:

设计要求;

桩径:

宜取350~600mm;

桩长;设计要求,桩端持力层应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

桩身强度:

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通常≥C15;

桩间距:

宜取3~5倍桩径;

桩垂直度:

≤1.5%;

褥垫层:

宜用中砂、粗砂、碎石或级配砂石等,不宜选用卵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

厚度150~300mm,夯填度≤0.9。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地质条件、基础类型、结构类型、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等条件或现场试验确定。

(3)适用范围

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

对淤泥质土应按当地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就基础形式而言,既可用于条形基础、独立基础,又可用于箱形基础、筏形基础。

(4)应用情况

该技术已在北京、天津、廊坊、石家庄、唐山、成都、南宁、深圳、德州、长春、哈尔滨、新疆等地多层、高层建筑、工业厂房地基处理工程中广泛应用,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1.2.2.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夯实水泥土桩是用人工或机械成孔,选用相对单一的土质材料,与水泥按一定配比,在孔外充分拌和均匀制成水泥土,分层向孔内回填并强力夯实,制成均匀的水泥土桩。

通过在基础和桩顶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使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构成复合地基。

由于夯实中形成的高密度及水泥土本身的强度,与搅拌水泥土桩相比,夯实水泥土桩桩体有较高强度。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具有桩身强度均匀、施工速度快、不受场地的影响、造价低、无污染等特点。

(2)技术指标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夯实水泥土桩成孔可采用机械成孔(挤土、不挤土)或人工成孔,混合料夯填可采用人工夯填和机械夯填。

技术指标为:

地基承载力:

设计要求;

桩径:

宜为300~600mm;

桩长:

设计要求,人工成孔,深度不宜超过6m;

桩距:

宜为2~4倍桩径;

桩垂直度:

=1.5%;

桩体干密度:

设计要求;

混合料配比:

设计要求;

混合料含水率:

人工夯实土料最优含水率Wop+(1~2);

机械夯实土料最优含水率Wop-(1~2);

混合料压实系数:

=0.93;

褥垫层:

宜用中砂、粗砂、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厚度100~300mm,夯填度=0.9。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地质条件、基础类型、结构类型、地基承载力

和变形要求等条件或现场试验确定。

(3)适用范围

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素填土、杂填土、粘性土等地基。

处理深度不宜超过10m。

(4)应用典型工程

夯实水泥土桩技术自开发应用以来,就受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欢迎,目前已在华北地区广泛应用,已处理工程数千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3.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真空预压法是在需要加固的软粘土地基内设置砂井或塑料排水板,然后在地面铺设砂垫层,其上覆盖不透气的密封膜使与大气隔绝,通过埋设于砂垫层中的吸水管道,用真空装置进行抽气,将膜内空气排出,因而在膜内外产生一个气压差,这部分气压差即变成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

地基随着等向应力的增加而固结。

抽真空前,土中的有效应力等于土的自重应力,抽真空后,土体完成固结时,真空压力完全转化为有效应力。

(2)技术指标

该加固方法的技术指标有:

密封膜内的真空度、加固土层要求达到的平均固结度、加固区的沉降值。

当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和设备,膜内真空度一般可维持相当于80kPa的真空压力;加固区要求达到的平均固结度,一般可采用80%的固结度,如工期许可,也可采用更大一些的固结度作为设计要求达到的固结度;先计算加固前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天然地基的沉降量,然后计算真空预压期间完成的沉降量,两者之差即为预压后建筑物使用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的沉降。

(3)适用范围

该地基加固方法适用于软粘土的地基加固,在我国广泛存在着海相、湖相及河相沉积的软弱粘土层。

这种土的特点是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强度低、透水性差。

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会产生相当大的沉降和沉降差。

对于该种地基,尤其是大面积处理时,如在该地基上建造码头、机场等,真空预压法是处理软粘土地基的有效方法之一。

(4)已应用的典型工程

黄骅港码头、深圳福田开发区、天津塘沽开发区、深圳宝安大道等。

1.2.4.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

(1)主要技术内容

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方法主要是指强夯置换法,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相比具有费用低、施工简单等优点,分整式置换和桩式置换二种方法。

整式置换法是用强夯的冲击能将软弱土挤开置换成块石层,其机理与换填垫层法作用相似。

桩式置换法是采用巨大的夯击能量将块石夯穿被加固土层并使块石沉底形成桩体,并与周围土体形成复合地基。

由于桩体的加筋作用,地基中应力向桩体集中,使其分担了大部分基底传来的荷载;同时桩体的存在也使得土体中由于强夯引起的超静水孔隙水压力迅速消散,加快土体固结,提高土体抗剪强度,从而复合地基承载力相应提高。

(2)技术指标

①夯击能量:

单击夯击能量按Menard公式进行估算,锤底单位面积静压力不得小于100kN/m2。

整式置换法单位夯击能不宜小于1500kN?

m/m2;桩式置换法单位夯击能不宜小于300kN?

m/m2。

②夯击次数:

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整式置换法宜控制在最后一击夯沉量不大于50mm;桩式置换法宜控制在最后一击夯沉量不大于200mm。

③夯点间距:

夯点位置可按三角形、正方形布置。

整式置换法的夯点间距S=D+(0.3~0.4)H;

桩式置换法的夯点间距S=2~3D;D为锤径,H为加固深度。

④夯沉量:

每阵夯沉量不宜大于0.8倍锤高,累计夯沉量宜为1.5~2.0H。

⑤加固宽度:

每边应超出基础外边缘(0.5~1.0)H,且不小于3m。

(3)适用范围

强夯置换法适用于坐落在回填土、碎石土、湿陷性黄土、粘土、粉土、淤泥质土、淤泥等多种土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加固深度不宜超过7m。

(4)已应用的典型工程

已应用的代表性工程有深圳国际机场停机坪、深圳西部通道工程等。

1.2.5.爆破挤淤法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通过爆炸冲击作用降低淤泥结构性强度,同时利用抛石体本身的自重使爆前处于平衡状态的抛石体向强度降低处的淤泥内滑移,达到泥、石置换的目的。

首先沿堤轴线陆上抛填达到爆炸处理的设计高程与宽度(见图1),形成爆前抛石堤纵断面线⑴,然后在抛石堤前端“泥—石”交界面⑵前方一定位置、一定深度处的淤泥层内埋置单排群药包⑶,引爆群药包,在淤泥内形成爆炸空腔,抛石体随即坍塌充填空腔形成“石舌”,同时抛石体前方和下方一定范围内的淤泥被爆炸弱化,强度降低,抛石体下沉滑移挤淤。

随后进行抛石,当淤泥内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抛石体沿定向滑移线⑹朝前方定向滑移,达到新的平衡后滑移停止。

继续加高抛填,从而又出现新的定向滑移下沉,如此反复出现多次,直到抛石堤稳定为止,此时单循环结束。

另外,当新的循环开始时,其爆炸作用对已形成的抛石体仍有密实和挤淤作用。

(2)技术指标

①爆破参数设计

1)药量计算

(4)

(1)

(3)

(6)

(5)

(2)

抛石堤推进方向

下一循环

淤泥

淤泥面

水面

堆石体

部分未完全置换的淤泥

持力层

淤泥

⑷—爆后抛石堤断面线;⑶—单排群药包;

⑵—抛石堤前方“泥-石”交界面;⑴—爆前抛石堤纵断面线;说明:

⑸—爆后重新抛石形成的断面线;

⑹—抛石堤定向滑移方向;—药包;

7

Ⅰ线药量q(kg/m)

式中:

LH—单循环进尺量,一般为4~7m;

Hmw—计入覆盖水深的折算淤泥深度,m;

Hm—淤泥深度,m;

Hw—覆盖水深,即淤泥面以上的水深,m;

q0—爆破挤淤法单耗,即爆除单位体积淤泥所需的药量(kg/m3),

一般为0.6~1.0。

γw—水重度(kN/m3);

γm—水重度(kN/m3);

Ⅱ单次爆炸药量Q

Q=(0.8~1.2)B·q

式中:

B—堤头处宽度,m。

2)药包埋深Hb

Hb=(0.2~0.45)Hmw

3)药包间距a

一般取为2.0~3.0m。

4)群药包布药宽度Lb

Lb=(0.8~1.2)B,m

堤头、堤侧爆炸处理参数的计算基本一致,一次起爆的总药量应根据爆破安全要求进行适当控制。

②爆破施工

1)爆破施工流程

施工的主要设备为水上布药船或陆上装药机。

爆破挤淤施工的主要流程如下:

Ⅰ用汽车与推土机抛填石料达到爆炸处理的堤顶高程和拟抛填断面宽度。

Ⅱ在堤头抛填体前方“泥—石”交界面一定距离处,利用装药机械按设计位置将群药包埋于淤泥中。

Ⅲ引爆炸药,堤头抛石体向前方滑移跨落,形成“爆炸石舌”。

Ⅳ马上进行下循环抛填,此时由于淤泥被强烈扰动后,强度大大降低,可出现多次“抛填-定向滑移下沉”循环。

当抛填达到设计断面时,进行下循环装药放炮。

以后的过程就是“抛填—装药—引爆”的重复循环,一次循环进尺为5~7m,依淤泥性质和现场试验而定。

Ⅴ在抛石堤进尺达到50m以上时,进行两侧埋药爆炸处理。

经两侧爆炸处理后,堤宽达到设计宽度,两侧抛石堤落底宽度增加,达到设计断面,并基本落底于下卧持力层上,日趋稳定。

2)质量检查

在施工期和竣工期均应进行检查。

可选用以下检查方法:

Ⅰ体积平衡法一般在施工期采用,适用于具备抛填计算条件,抛填石料流失量较小的工程。

根据实测方量及断面测量资料推算置换范围及深度。

Ⅱ钻孔探测法适用于一般性工程。

在抛石堤横断面上布置钻孔,断面间距宜取100-500m,不少于3个断面;每断面布置钻孔1-3个,全断面布置3个钻孔的断面数不少于总断面的一半。

钻孔应揭示抛填体厚度、混合层厚度,并深入下卧层不少于2m。

Ⅲ物探法适用于一般性工程,应与钻孔探测法配合使用。

③爆破安全

1)爆破震动

《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6.2.2条规定了爆破震动安全允许标准。

在重要建(构)筑物附近进行爆破时,必须进行爆破震动监测。

根据《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规定,爆破震动速度可按照下式进行预测。

式中:

V—爆破震动速度,cm/s;

K、α—与爆破地形、地质条件有关的系数和衰减指数;

R—爆源距测点间距离,m。

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回归出符合当地地形地质条件的震动速度公式进行预测。

缺乏实测数据时,可按表1进行K、α值的选取。

2)水中冲击波安全距离

爆破时水中冲击波安全距离可参照《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6.3.6之规定进行。

(3)适用范围

目前国内采用爆破挤淤法置换淤泥软基的厚度一般在4~20m,对于淤泥厚度小于4m时,可与抛石挤淤、强夯挤淤比较,大于20m时,须进行论证。

(4)已有的典型工程

该技术在海军16642工程防波堤、连云港西大堤、浙江嵊泗中心渔港防波堤、大连港东区围堤、珠海电厂陆域围堤、浙江玉环坎门渔港防波堤、深圳滨海大道、广东汕头华能电厂以及深港西部通道等上百项工程中被成功采用。

该技术具有工期短、造价少及工后沉降量小等特点,技术经济效益极其显著,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1.2.6.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

(1)主要技术内容

土工合成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岩土工程材料,分为土工织物、土工膜、特种土工合成材料和复合型土工合成材料等种。

土工合成材料具有过滤、排水、隔离、加筋、防渗和防护等六大功能及作用。

在我国不仅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各种领域,而且已成功地研究、开发了成套的应用技术。

①土工织物滤层应用技术;

②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应用技术;

③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挡土墙、陡坡及码头岸壁应用技术;

④土工织物软体排应用技术;

⑤土工织物充填袋应用技术;

⑥模袋混凝土应用技术;

⑦塑料排水板应用技术;

⑧土工膜防渗墙和防渗铺盖应用技术;

⑨软式透水管和土工合成材料排水盲沟应用技术;

⑩土工织物治理路基和路面病害应用技术;

土工合成材料三维网垫边坡防护应用技术等。

(2)技术指标

目前我国的土工合成材料产品的品种、规格已趋齐全,产量具有相当规模,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和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水平,可以满足各类工程对其力学性能、水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施工性能的需要。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在各类工程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难于解决的技术问题,而且的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工程造价可降低15%以上。

(3)适用范围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

可在所有涉及岩土领域的各种建筑工程中应用。

(4)已应用的典型工程

我国各地的水利、水运、铁路、公路、机场、市政、环保、工业与民用建筑等行业均大量地使用了土工合成材料。

据粗略统计,应用土工织物滤层应用技术的工程超过近10000个;应用加筋垫层技术的超过1000个,使用加筋技术修建的高大挡土墙和码头岸壁超过100个,仅重庆市的加筋岸壁的长度已超过20km;土工织物软体排已应用于所有的航道整治工程;麻袋混凝土技术不仅在苏南运河已有30年的应用历程,近几年也在海湾工程中得到大规模的使用;长江堤防工程和许多堆石坝已大量土工膜防渗墙;高速公路广泛采用土工织物综合治理路基和路面病害,均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该工程于1998年开工。

其主要整治建筑物有南、北导堤两座总长97.28Km、丁坝24座总长19.09Km、分水口鱼嘴浅堤3.8Km。

该工程大规模地使用了软体排护底、充填袋筑堤、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土地基和模袋混凝土压顶技术。

共使用各类土工织物3285万m2、加筋带3826万m、塑料排水板670万m。

很好的控制了河势稳定、保障了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