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0613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docx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docx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考语文第二次统练二模试题无答案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0年九年级第二次统练

语文试卷

第I卷 (共70分)

一、选择。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

(共12分。

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积攒(zǎn)颠簸(bō)污秽(huì)安然无恙(yànɡ)

B.滑稽(jì)隔阂(hé)惶惑(huánɡ)茅塞顿开(sè)

C.俨然(yǎn)憎恶(zēnɡ)颈椎(jìnɡ)中流砥柱(dǐ)

D.广袤(mào)贮藏(zhù)瞥见(piē)迥然不同(jiǒ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心绪云霄举措今非昔比

B.慨叹舞弊忌讳两全齐美

C.辨别 淡薄对诀重蹈覆辙

D.蔚蓝游戈书籍推陈出新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参观者叹为观止。

B.一枚小小的橄榄核,经过艺人们的精心雕琢,鸟兽、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C.初三到了最艰苦的冲刺阶段,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坚持到底才能胜利。

D.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考试的时候你总是那么紧张,考不好那是必然的。

4.对下列语段中的句子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其实读书不只是读书日的事。

①国人是否读书,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②对文化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③当然,只要读书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质的飞跃。

这个量不仅指文学类的书,也指其他类型的书。

④阅读面广,思路开朗,思想独到,犹如蜜蜂采花,采过许多花,方能酿出蜜来。

A.修改:

①句删去“是否”

B.修改:

②将“发展”与“传承”位置对调

C.修改:

③句将“才”改为“就”

D.修改:

④句将“开朗”改为“开阔”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①⑥⑤④B.④③②⑥①⑤C.④③①②⑤⑥D.③④①②⑤⑥

6.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①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②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④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A.①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陕北后生捶鼓时的全身心投入。

B.②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陕北击鼓狂舞的后生的动态美。

C.③句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摹出安塞腰鼓质朴粗犷、火爆热烈的景象。

D.④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黄土高原上豪放的击鼓后生的由衷赞美

二、填空(共8分)二、填空(共8分)

7.默写(5分)

⑴蒹葭萋萋, ①。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蒹葭》)(1分)

⑵无丝竹之乱耳, ②。

(刘禹锡《陋室铭》)(1分)

⑶夕阳西下, ③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分)

⑷《望岳》中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理想和抱负的诗句是:

  ④, ⑤。

(2分)

8.名著阅读(3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305篇,也

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颂”三部分。

三、综合性学习(共10分)

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今天,浪费现象比比皆是,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某中学在新学期伊始,开展了“校园节约,从我做起”的主题宣传活动。

假设你是该校的一名成员,请你在本次活动中完成以下任务。

9.以下是学校德育处统计出来的一份问卷调查表,请你从中提取三条主要信息,补全横线上的内容。

并从中得出一个相应的结论。

(4分)

校园的浪费现象问卷调查统计表

项目

时间

在校园中经常看到浪费现象

认为自己在校园中有浪费现象

认为浪费现象影响生活

主动制止身边人的浪费现象

三月份

98%

97%

84%

28%

四月份

51%

49%

100%

66%

信息:

四月份与三月份相比,①②③

结论:

10.以下宣传栏中曝光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请你概括这些做法分别造成了哪些浪费,并归纳其危害。

(4分)

【现象一】去操场或实验室上课,教室的电风扇或电灯不关。

【现象二】吃饭挑食,不合口味就将饭菜倒掉。

【现象三】好好的一张白纸,就听写了10个单词,就丢弃不用了。

这些做法分别造成了①②③

危害:

11.请你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补全下列宣传语,要求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

(2分)

上句:

①,不可小视;

下句:

点滴节约,②。

四、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三峡》选段,完成12-14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2分)

⑴夏水襄陵

⑵属引凄异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⑵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4.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千里江陵一日还”和“两岸猿声啼不住”的诗句,分别与文中哪些语句相照应?

(4分)

五、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我的邻居吴冠中》,完成15-17小题。

(共15分)

我的邻居吴冠中

阎纲

①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

我常在小区边体育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②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

“记得吗?

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和年轻时在凡尔赛宫的一张……”吴老抢着说:

“记得。

”我说:

“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

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

③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

这个“福云理发店”,四人座,优惠老人,只收五元。

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是那里的老顾客。

④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

万贯家产吧?

却“穷”得布衣素食。

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

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

我问过吴老:

“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

“这都与我无关。

⑤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

一次,约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

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都是一百零八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

他的画作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

⑥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

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

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

⑦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天津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

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我说:

“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

”还说:

“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

有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

”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⑧令人吃惊的是这么一次,吴老一大清早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

卖煎饼的妇女走过去问他:

“你这是做什么?

”他说:

“把我的名字磨掉。

”“这么好的东西你磨它……”他说:

“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

⑨多么珍贵的印章啊!

为了防范赝品行世,吴冠中釜底抽薪。

⑩一天,又邂逅他和她。

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

“奶奶好!

”她无言地笑。

《他和她》里写道:

“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

”我便说:

“吴老呀,你写的散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

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

”他摇头。

我又说:

“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

”他微微一笑。

多次接触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

吴老说:

“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

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

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

人们觉得怪异,其实,不难理解。

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

回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

15.文章第

段写道“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请你概括文中表现吴冠中“丰满”的事件?

(4分)

16.说说你对第⑨段画线语句的理解?

(4分)

17.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描写和议论刻画吴冠中这一人物形象的。

(100—150字)(7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8-19小题。

(共8分)

人为什么会产生偏见

①心理学家认为,如果眼前有一个人,我们就会对他产生印象,这个心理过程叫知觉,由于它是针对人的,故称之为“人际知觉”。

心理学家认为,“偏见”产生的最初原因即来于此。

②人际间偏见首先来自“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微妙而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相互间的关系。

譬如交女友时,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不好,很难谈成。

然而,第一印象又往往不很准确,因为在很短的接触中所依据的材料十分有限,据此来评价一个人往往不可能完全正确。

可是,人际交往中人们却很难避免被第一印象所左右。

所以人们在初次交往时,要尽可能给对方一个好印象。

③其次,人际间偏见还来自“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产生主要依据一些间接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又多与事实不符,但当事人却坚信不疑。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对人的判断十有八九要出偏差。

现实生活中人们难以完全摆脱刻板印象的影响,因为人们要接受各种舆论的冲击。

但是,只要我们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就会避免一些“偏见”的产生。

④偏见产生还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所谓主体的状态是指本人当前的多种身心状况,诸如生活境遇,情绪状况。

例如,“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一个人处于这种情绪状态时,在他眼里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反之,情况往往会很糟糕。

这说明主体状态影响到本人对知觉、印象的判断,这也是一种偏见。

⑤然而,产生偏见的一个更为普遍的原因是错误的逻辑推理。

这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种很强烈的心理倾向。

人们往往以一个人存在某种性格特点甚至成长背景为出发点,这种推理上的偏差会造成“以偏概全”的偏见。

⑥因为影响人际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很复杂,难以完全为人们把握、控制和排除。

一旦别人对自己存有偏见,要想得开,豁达对待。

总而言之,提升思想认识,加强个人修养,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对别人对自己都有利。

18.结合文章②-⑤段内容,说说如何避免或减少偏见的产生?

(4分)

19.用文中知识,解释材料中小A同学对语文老师产生偏见的原因。

(4分)

【材料】

小A同学升入中学的第一次考试,因为语文没考好回家被家长批评,小A情绪低落。

来到学校后,又听别的同学说语文张老师认为他学习态度不端正。

由此,小A对语文老师产生了偏见,并对语文课产生了抵触。

(三)阅读下文,完成20-22小题。

(共7分)

缺憾是现实的常态

①观赏自然美景,我们喜欢春日怒放的鲜花,喜欢秋夜皎洁的满月。

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喜欢匀称和谐的美,喜欢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

总之,我们喜欢圆满。

但现实生活中,缺憾却往往是生活的常态,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学会正视缺憾。

【甲】

②我们喜欢春日怒放的鲜花,但对一株花而言,一年里开放的日子却只有寥寥几天,在孕育花朵和花已凋谢的日子,我们往往会忘记这是一株花。

觉得无花的花树给人一种萧条与落寞之感。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不是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慨叹吗?

而萧条落寞的日子,正是孕育鲜花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准备。

胸怀豁达的诗人往往可以正视缺憾,甚至欣赏缺憾,龚自珍不是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激赏吗?

③我们喜欢秋夜皎洁的满月,所以把农历八月十五日定为中秋节。

佳节之际,因为共赏一轮明月,天涯之遥也给人咫尺之感。

因此苏轼才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思念之情,也表达美好的祝愿。

但月缺月圆、往复循环,是自然的规律,没有谁可以让月亮常圆不亏,而且一月之中缺多圆少。

满月是美的,弯月也是美的。

柳永的千古名句“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写的就是残月啊,以残月表达别后的相思,深情眷眷,感人至深。

④雕塑作品向来以匀称和谐为美,但断臂的维纳斯却是艺术品中的极品,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

“断臂”是缺憾,但正是因为维纳斯双臂残缺,给了欣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使断臂的维纳斯反而更具神秘感,更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

《牡丹亭》把爱情演绎到为爱可以“生而死,死而生”的境地,堪称爱情圆满结局的经典,使我们内心得到安慰。

而有缺憾的爱情悲剧却可以震撼我们的心灵。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传唱至今,《红楼梦》中“宝黛”缠绵悱恻,凄婉哀伤的爱情让人掬一把同情之泪。

可见,缺憾也是一种美,一种带着伤感的美。

⑤自然界中缺憾是常态,艺术作品把缺憾当成了一种美,其实人生何尝没有缺憾呢?

一份不理想的成绩单,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一份刻骨铭心却没有结局的爱情,一段执著却没有回报的努力……人生的痛就在这里。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是瞬间的美丽,人生的圆满、幸福的巅峰偏偏不肯持续到永远;倒是缺憾太严谨,对任何人都会眷顾,一视同仁。

但缺憾也让我们学会了追求,学会了进取,学会了珍惜来之不易的转瞬即逝的幸福。

【乙】

⑥圆满是美好的理想,缺憾是现实的常态;圆满是纯净的美丽,缺憾是带着伤痛的美丽;圆满让我们满足、欣慰,缺憾带给我们叹惋和震撼。

【丙】正是因为有了缺憾,有了正视缺憾的态度,才有了不懈的追求。

有了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的人生才更丰富多彩,更韵味隽永。

20.通读全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述文中作者的观点。

(2分)

21.②至⑤段依次举例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2.“我们的人生也就是从缺憾向完美的一次又一次的跳跃。

”是原文中的一句话,结合上下文,你认为放在甲、乙、丙哪处最恰当?

(2分)

第Ⅱ卷(50分)

六、作文(50分)

23.题目:

距离

要求: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的真实姓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