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076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docx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复习

专题一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第一框

1、斯密的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斯密生活的年代,一方面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随着“圈地运动"的加速、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和科技进步步伐的加快而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重商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存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受到严重束缚。

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支持。

2、叙述斯密的经济学目的及财富的含义。

(1)斯密的经济学目的:

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2)财富的含义:

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1)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

①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②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③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估计有交换价值。

(2)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①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②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在这个地方,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4、斯密是如何划分阶级结构的?

斯密依照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5、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

斯密关于三种收入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

①他的“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②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则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框

1、依照斯密的观点,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1)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

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2)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关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他认为最好方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2、斯密关于市场的作用是如何认识的?

(1)斯密看到了市场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及时、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从而强调市场的作用,这对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3、斯密认为国家的职能有哪些?

斯密主张限制政府的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行自由放任。

他认为,国家的职能应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4、斯密“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如何评价这一学说?

(1)内容:

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假如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自己在生产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即本国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成本绝对地少于其他国家,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各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2)评价:

①各国多获得的利益,是由国际分工带来的。

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②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估计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③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第三框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李嘉图同意斯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观点,同时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2)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

(3)他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2、叙述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

(1)收入分配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2)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

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3)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但他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

第四框

1、李嘉图认为政府的职能有哪些?

李嘉图与斯密一样,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2、什么是李嘉图的自由贸易说?

李嘉图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能够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3、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如何评价这一学说?

(1)内容:

李嘉图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依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能够从中获得好处。

(2)评价:

①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但这一学说也具有特别大的局限性。

因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行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③实际上,它同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一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第一框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第一,进入19世纪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揭示其发展趋势提供了估计性。

第二,19世纪上半叶,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差不多提到了首位,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第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主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提供了直截了当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它不仅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3)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关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第二框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

二者关系如何?

(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过程,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过程,叫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说来,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有什么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1)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依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2)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实现优胜劣汰。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框

1、劳动力商品的特别性是什么?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别性,它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什么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3、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得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什么是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什么?

(1)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从一个起点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时期,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又回到原来出发点,使价值得到增殖的全部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下去,其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三种形式之间的转化在时间上必须依次顺利实现。

★5、什么是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什么影响?

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周转。

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能够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6、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资本家集团有哪些?

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资本家集团有:

产业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和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大土地所有者。

他们分别获得企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和地租、

7、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框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关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这一矛盾有两个表现:

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固定资本的更新。

4、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第一框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什么?

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

这次危机的爆发,再一次证明了市场不是万能的。

完全自由放任的政策使资本主义制度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罗斯福临危受命,推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整顿金融业,恢复和稳定农业,复兴工业,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3、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罗斯福新政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尽管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相违背,但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也为美国此后连年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实践证明,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找到完全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灵丹妙药、

(2)“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代经济制度得以形成。

这促使了凯恩斯革命的发生,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

第二框

★1、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2、凯恩斯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1)凯恩斯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简述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习惯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他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不估计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因此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第三框

★1、新自由主义的兴起的原因?

二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黄金期、“滞胀”现象的出现,使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遇到极大的挑战,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兴起。

★2、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有哪些?

(1)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2)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

(3)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

(4)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3、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有哪些?

在一段时期内,他们的一些政策主张对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一定影响。

但他们所主张的政策的实施并未能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却带来新的问题,再加上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不符合,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影响在西方国家有所削弱、

第四框

★1、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1)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

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特别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

成因:

主要是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2)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

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成因:

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3)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

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舞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忠诚。

成因:

主要受日本自然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2、比较美、德、日三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差异。

市场作用

政府干预程度

社会保障水平

美国模式

最大

最低

较低

德国模式

中等

中等

较高

日本模式

最小

最高

较低

★3、美、德、日三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共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

第一,它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第二,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第三,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4、如何评价美、德、日三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优缺点?

(1)美国:

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2)德国:

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但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3)日本:

政府主导特征明显、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但易于形成商官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加剧社会不公。

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第一框

★1、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一,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其二,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其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2、新经济政策有什么意义?

首先,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其次,恢复了国民经济;第三,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3、列宁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往常,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的对立物。

主张消灭市场经济,消灭商品生产,并为消灭货币做好准备。

(2)列宁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从主张由政府直截了当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表明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但他仍然把这些变化看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第二框

★1、斯大林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

(1)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反对否认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唯意志论;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消灭和创造规律。

(2)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是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的。

(3)从生产目的的角度,他表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特点和要求,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方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哪些认识?

(1)斯大林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2)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可不能导致资本主义、

(3)他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别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之上。

(4)他认为,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用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其二,是在生产领域。

3、斯大林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

(1)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依照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制定、执行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能够幸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幸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保证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增长。

(2)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当然估计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实践证明,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计划与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第三框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究为什么会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

(1)我国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一直“以俄为师”。

因为:

当时苏联是唯一具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且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帮助意义、

(2)1956年后之因此将政策改为“以苏为鉴"是因为:

苏联国内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遇到挑战,差不多影响到苏联的发展,我国为了幸免走弯路,应该借鉴苏联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如何调动国内外的积极因素?

(1)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包括:

①国内的工人和农民是基本的力量,中间势力是能够争取的力量;②国际上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能够争取的中立力量、

国内外的消极因素包括:

国内和国际上的反动势力。

(2)要调动积极因素,就要依靠基本力量,争取中间力量,不中立的能够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能够分化和利用,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4、毛泽东认为如何协调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比例关系?

毛泽东认为,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

第一,协调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决不可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要依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使重工业的发展有可靠的基础。

第二,协调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但要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础,使我们更有力量发展和支援内地工业。

第三,协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必须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5、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好哪些权力和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6、毛泽东主张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要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7、毛泽东主张如何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必须三者兼顾,不能只顾一头、

★8、毛泽东提出向外国学习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都要学。

然而,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第四框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包括哪些方面?

①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②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④价值规律是一所大学校。

★2、毛泽东如何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1)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毛泽东赞同斯大林的说法,但又认为斯大林的说法不完整。

他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

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假如产品还不特别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估计依然存在。

(2)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3、毛泽东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规律的作用?

毛泽东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