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1106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像原理.doc

-24-

第三章摄影的基本光学知识和相机透镜及成象原理

中国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于我们拍摄照片来说,要能加快拍得好的照片,就要先“磨刀”,就是说,如果你是第一次使用你过去没用过的数码相机,那先要耐心的从头至尾的一步步的对着你的相机使用说明书了解和掌握相机的操作方法。

然后再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照象理论知识,只有首先这样办,摄影者才能更快更好的拍出理想的照片,也就是说,首先这样办,不仅不会耽误你的照象工作速度,相反会使你少走弯路提高照象工作的速度及提高照象质量,能主动的自由的遨游摄影自然王国,否则由于你不得照象要领而会陷于被动,忙乱,耽误了大好的拍照时机甚至拍出不理想的照片。

第一节照象光学基本知识

光与照象的关系是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摄影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用光艺术。

所以摄影者要拍出好照片,就应了解光的基本知识。

DC通过被摄景物所发出的光的作用而把被摄物体的影像记录在DC的存储器上。

借助光的作用还能把肉眼难以看见的一些细微特征或者看不清的痕迹等拍照下来。

因此,没有光,感光物质(CCD,底片)就不起变化,就不能成像,光对感光物质所起的照射效果不同,就会显示不同效果的图象。

因而,善于运用光,控制光,是打造照片的艺术性,更好的表现被摄景物的特征,使照片具有强感染力的重要手法。

要善于运用光,控制光,就要对光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首先说,光是电磁波,既然是电磁波,它的传播就具有波动性而且向四面八方传播。

光又是由极小的质点光子组成的,因此,它的传播又具有粒子性。

光的粒子从发光体上辐射出来,并以极快的速度(光在真空中的运行速度为30万公里/秒)呈直线性向四面八方传播。

光的两向性现已被人们证实,在解释光的干涉,绕射和偏振等现象时,需用波动学说。

在说明光的发射和吸收时,要用微粒学说。

另外,光波如同水波一样,是一种横波,它的特点是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光波的波长与频率和速度的关系为:

V=λ×f

式中v是光速,λ是光的波长,f是光的振动频率。

第二,光是电磁波,而且是电磁波的一部分。

我们通常所说的光是电磁波中的可见部分电磁波(即我们眼睛所能感受到的),即光波。

由于光波波长很小,所以为方便起见,一般用毫微(mμ)米单位度量。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380-780mμ米,在整个电磁波中占很小一部分。

见下图

太阳光通过棱镜的折射后,折射出一条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带,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不同的颜色的色光所组成。

各种色光的波长如下:

红760-620毫微米

橙620-590毫微米

黄590-530毫微米

绿530-500毫微米

青500-470毫微米

蓝470-430毫微米

紫430-380毫微米

第三,光是直线传播的,几何光学把光作了点和线的假设。

以发光体作为发光点,发出的光是直线形。

从发光体发出的光,向四面八方直线传播,每一条光线的一端都连在发光点上,形成无限光束。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如物体被照射而形成背影,小园孔透光,而其它光线被挡等。

第四,每一条光线的传播是独立的,在传播中不会受其它光线的照射而改变其原有状态和传播方向,照样独立传播,就象其它光线不存在一样。

正因为光的传播的独立性,所以在照相中,被照景物上的各点发出的光都能互不影响的进入照相机镜头内,使被拍景物能够保持原样而在相机感光器件或底片上成象。

第五,光能形成反射光,折射光和偏振光

当光在其运行方向上照射到另一种介质的界面上时,就会改变其原来的入射方向形成反射光。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物体表面可分为镜面,光滑面和粗糙面三种。

干净玻璃,物体的镀镍或镀银面是镜面。

油漆面,搪瓷面属光滑曲面。

海绵,布匹,纺织品,云层等属粗糙面。

粗糙面能造成光线的漫反射现象。

使照射的景物细节不清晰。

当光从一个透明介质透过另一个具有不同密度的透明介质时。

光线的运行方向也会改变。

投入到另一介质的光线会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形成折射光,但其运行方向仍然是直线。

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常数。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将自然光分离出偏振光。

光的偏振也是一种光的波动现象。

因为光是横波,所以能产生偏振现象。

如果某一个光波光线只在一个方向振动,这样的光波就称为偏振光。

太阳,电灯所发出的光称为自然光,具有各种振动方向,如下图所示:

如果只有一个单反向的振动光线,则称为偏振光。

如下图:

如果某一个方向具有较大的振动而其它方向具有较小的振动,则称为部分偏振光。

如下图:

第六,偏振光的产生和作用

要取得偏振光,需使用偏振片。

偏振片内部有一定间隔而且平行排列的晶丝所形成的平行栅缝,这些平行栅缝使具有只与栅缝排列方向相同的振动方向的光波能够透过偏振片,而其它振动方向的光线则被堵挡,于是在偏振片的后面就出现了一个振动方向与栅缝排列方向相同的单一振动方向的光波,这就是偏振光,见下图:

电灯自然光具有无数条栅缝的偏振光偏振光

偏振光有自然偏振光(主要是光线的反射线或折射线而产生的偏振光线)和人造偏振光。

人造偏振光就是在相机镜头上罩上一个偏振镜,使得被拍景物上的只有一种振动方向的反射光线能够透过镜头,而被拍摄景物上的其它方向杂乱无章的反射光线不能透过镜头,这样就会获得纹理清晰、真切的图象,还可限制图象的亮度,使天空或背景变暗。

使用偏振片照相,这在公安指纹拍照或具有天空白云的风光照中常采用,这样拍得的图象使指纹清晰可见,天空更蓝,白云更洁白。

第七,光与色彩的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能看到各种物体并能区分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就是因为光对它们的照射而产生的。

如果在没有光线照射的黑暗环境里,我们就只能看到乌黑一片,看不见各种物体和他们的颜色。

因此可以说,有光才有色。

平常我们看到的白光是由七色光(红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混合光。

但专从照相这方面来讲,为了实际应用,简化和方便,只取了三种颜色作为组成不同颜色的基色。

就是说,将波长从760-430mμ的可见光谱分为红绿蓝三种颜色,即我们通常所称的R(red),G(green),B(blue)三色。

红绿蓝三色光又称为三原色。

白色光则由这三种原色光组成。

三原色组合应用是彩色照象的基础。

人眼看到的颜色尽管各种各样,可它们都是由红绿蓝这三原色光组成。

两种等量混合的原色光它们的组合有如下规律:

红+绿=黄

绿+蓝=青

蓝+红=品红

红+蓝+绿=白

X+X+X=黑

发光原能发出不同颜色的混合光-白光,而不发光的自然界的物体为什么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颜色呢?

这是因为当发光体(如阳光,灯光)发出的混合颜色的光照射到不发光的物体上时,有的色光被物体吸收的多些,因而被反射的少些。

而有的被吸收的少些,则被反射的多些。

这些反射出来的多少不同的反射光所混和成的颜色就构成了这一物体所具有的颜色。

我们人的眼睛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就感受了这个颜色。

另外,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同一物体所呈现的颜色也有不同变化。

例如,在白光下呈现绿色的布,在暗室的红灯下看,却为黑色。

因绿色物体只对绿色光反射,其它都吸收,因此在红光下无绿光可反射,而对其它都吸收,所以就呈现黑色。

再如,在白光下呈现白色的纸,由于它能反射所有的照射它的颜色光,所以在白光下看它是白色,在红光下是红色,在绿光下是绿色。

如果同时有红蓝光照射它,就显品红色。

另外,被拍摄物体旁边景物有什么颜色,就容易受这种颜色影响而偏这种颜色。

如偏白色的物品在绿树旁或红墙旁它的颜色就偏绿或偏红。

人穿红衣服时,皮肤偏白的人脸就较多反射红色光,显得红光满面。

所以在照相时要考虑光源对被摄物体表面颜色的影响及光线相互反射效应。

在上一章讲述相机的白平衡时,就谈到这个问题。

第八,色彩三要素

由于自然界色彩样式很丰富,不能一一划分,我们可以依据它们的共同特征分为三个要素来识别色彩。

⑴色别(色相)

色别就是指某一物体具有什么颜色(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这个颜色有别于其它物体的颜色。

⑵亮度(光度)

表明某种颜色的亮暗差别。

如绿色中有明绿,暗绿,这就有颜色深浅的差别。

对拍摄的景物来说,如果明暗很强而色别很弱,则拍得的景物不真实。

反之,如果色别很强,而明暗很弱,则没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同样强度的光照条件下,不同颜色的亮度不一样。

如黄色显得较亮,红和绿中等,而蓝和紫显得较暗。

⑶饱和度

表示被拍得的景物的色彩的鲜艳程度,色觉强弱,颜色中所含色彩成分的多少。

我们可以看到,在直射光的照射下,物体的颜色要鲜艳些,就是说饱和度高,而在散射光下,饱和度就差。

所以阴天时拍摄的彩色片,景物颜色大部分为灰暗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节光学透镜和成象原理

一.透镜的基本知识

1,透镜的结构

透镜是由玻璃体或塑料体球面组成的中间与边沿厚薄不同的透明体。

透镜可分为聚光透镜和发散透镜。

如下图所示:

2,主轴(光轴)和光心

通过透镜曲率中心的线就是通常所说的主轴(或光轴)。

须指出,所有光线在主轴上通过时不发生折射。

透镜的中心点就是光心。

3透镜的焦点,焦距,焦平面,象,象点,象平面和象距

照相机是通过镜头来拍摄景物的,而镜头拍摄到的景物的清晰与否最重要的是由镜头的特性参数焦点和焦距的选择决定的。

⑴.焦点:

当一束与主轴平行的光线投射到凸透镜上时,经凸透镜折射(主轴的光线不发生折射)而会聚于凸透镜后方主轴上的一点,这个会聚点就是该透镜的焦点。

⑵.焦距:

由焦点至透镜光心的距离称焦距。

⑶.焦平面:

透过焦点作垂直于主轴的平面称焦平面。

一般将无限远处的景物或太阳所投射到相机透镜的光线看成是平行光线。

如果光线从相反的方向投射,同理也可得到焦点,焦距和焦平面。

通常将透镜对着光线的前面的焦点成为前焦点,后面的称为后焦点。

焦点与焦距如下图所示:

应当指出,照相机的镜头的焦距是镜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参数。

镜头焦距的长短决定了被摄景物在成象介质(CCD或胶片等)上成象的大小,可以说是物和象大小比例的尺度。

譬如说,相机镜头有三倍焦距,这就是说,相机镜头能把被摄景物放大三倍而成像。

当对同一距离远的同一个被摄目标拍摄时,镜头焦距长的所成像大,短的则成像小。

由于拍摄要求不同,有些相机镜头的焦距相差非常大,有短的焦距为几毫米,十几毫米,长焦距有长达几米的相机。

⑷.象点.象.象平面

照相机的镜头是由透镜组成的,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作用,被摄景物上的各点发出的不同方向的发散光通过透镜折射后会聚成一点,这个点就称象点,通过象点所作的垂直与主轴的平面就称象平面,而像就是由像平面上的无数象点构成的。

在主轴上边的景物光线成像在主轴下边,在主轴下面的景物光线成象则在上面。

另外,左面的景物成像在右面,右面的则在左面。

形成与实物完全相反的倒象。

如下图所示:

前面说过,对每个透镜都有它固定地焦距数和焦点,这个焦距数和焦点是对着太阳或无限远处的景物测定的(因为太阳或无限远处的景物发出并透过镜头的光我们认为是平行光)。

前面说过,透镜的焦点和焦距是透过透镜的平行光在透镜后面的光轴上汇聚而成的。

如果我们拍摄的是近的景物,那就必须将镜头前伸或者将感光底片(或CCD)后移,只有这样成像才清晰。

在这个情况下,这个景物的成像面就不会在镜头的焦点上,而在焦点的后面,对此,我们再看下图:

⑸象的大小与焦距的关系及公式

透镜的焦距长短与成象的大小近似成正比如用5厘米焦距的镜头和10厘米焦距的镜头相比较,如果两个相机都在同一点对同一距离,同一高度的同一个景物拍摄,则5厘米焦距的成象高度为1厘米时,10厘米的成象高度就为2厘米。

就是说,在对同物体同距离拍摄时,相机的焦距差几倍,所拍得的象的高度也差几倍。

对此,我们以下图显示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可知,用小尺寸感光片(CCD,CMOS或底片)的相机装配的标准镜头是短焦距的,用大尺寸装配的标准镜头则是长焦据的。

另外,根据镜头焦距的长短、物体距离相机的远近和物体的高度,用下列公式可求出象的高度。

设i=象的高度,h=物的高度,f=透镜的焦距,u=物体的距离,则:

用上式可以算出,若用5cm焦距的镜头对10m远的高为2米的物体拍照,则在感光片上成象的高度为1cm。

⑹物和象的共轭关系

镜头两侧的物和象之间有互相制约的关系,也成共轭关系:

透镜的一侧有物,透镜的另一侧就有象。

其中一个距透镜的距离改变,另一个距离也改变。

物和象可互换位置。

若象的位置上被置换为物,则物的位置上被置换为象。

二.照相机成象有以下几种情况:

1,物在无限远处(∞),可以认为物射到透镜的光是平行光。

物所成的象聚集在焦点平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焦点和象点重合,结成一个小到差不多只有一点的倒立实象。

见下图:

2,被摄物距透镜的距离在两倍焦距以外和在无限远之内时,成的象比被摄物小。

象距镜头的位置在两倍焦距以内和一倍焦距之外,这是相机常用的照象方式。

见下图:

3,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象与物大小相等,象距也等于两倍焦距。

用这种方法多用于拍摄较小的物体。

见下图:

4,物距短于两倍焦距和长于一倍焦距时象大于物,象距大于两倍焦距。

用这种拍摄方式多用于拍摄微小物体。

又称微距拍摄。

见下图:

5,物距镜头的距离短于焦距时,则不能获得倒立的成象。

见下图:

三,照相机镜头的分类

前面已讲述,镜头是照相机的重要部件。

最简单的照相机只用一片凸透镜构成镜头照象。

但一片镜头的缺陷是成象比较模糊和变形,可出现球差,慧差和色差等现象。

为了消除这些缺陷,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相机镜头已由单镜片改进到多镜片复合透镜组成,能较好的消除单镜片镜头的缺陷。

另外,按相机镜头的不同用途,相机镜头又分为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广角镜头和微距(近拍)镜头等几类。

1,标准镜头:

视角范围在50度左右的镜头就称标准镜头。

视角:

由镜头光心到成象范围的物体所形成的视场圆锥的张角称为视角。

标准镜头视角约在50度左右。

象角:

在镜头后侧与视角相等的对应的角为象角。

人的眼睛看景物的透视角也约为50度,这与标准镜头的视角范围基本相同。

在此需指出,如果某个相机所配用的镜头的焦距与该相机所用的感光片(CCD,CMOS,感光底片)的对角线尺寸大小基本相等,那么这个相机所配用的镜头就是标准镜头,在这个焦距下,该镜头的视角范围就是以上所述的标准镜头的视觉范围,约为40度-53度,在这个角度下所拍得的影象范围接近于人眼正常的视角范围,能够逼真的再显人眼所看到的景象。

例如135传统相机,其底片尺寸为24mm*36mm,其对角线F为:

135相机的胶卷底片的尺寸图如下所示:

如果135相机所安装的镜头的焦距约等于这个43mm的长度,那就是说该镜头是标准镜头。

在这个焦距下,该135相机的视角为50度左右(属标准镜头的视角)。

一般135相机定的标准镜头的焦距范围为50-58mm.。

对使用35mm胶片的135传统相机来说,通常还认为135相机所安装的任何镜头只要具有焦距在28——70mm之间,都可以把这些镜头当作标准镜头。

如果135相机所用的镜头的焦距低于28mm,则把这种镜头当作广角镜头,而把超过70mm的当作长焦镜头。

上面讲过,虽然有些相机使用的都是标准镜头,即视角都是50度,但这些相机所使用的标准镜头的焦距长短可能不一样,这是因为它们使用的感光片的尺寸不一样,感光片的尺寸大小决定了这些标准镜头的焦距长短。

不同尺寸的感光片例如数码相机的感光片CCD或CMOS的对角线大都比135底片小的多。

其对角线有1/4英寸(6.4mm),1/3英寸(8.5mm),1/2英寸(12.7mm),2/3英寸(17mm),1.7英寸(43mm)等多种,见下图:

由上图可看到,相机所用的CCD,CMOS和35mm底片的面积(对角线)大小不一样,则其对应的标准镜头的焦距相应的也为多种。

例如佳能850IS数码相机的CCD尺寸(对角线)为10.2mm(1/2.5英寸),这就是该相机标准镜头的焦距。

该镜头的焦距要比使用35mm胶卷的135相机的标准镜头的43mm小的多,但它也是标准镜头(就是视角也为50度左右)。

佳能850IS数码相机的实际焦距为4.6-17.3mm,经过换算相当于35mm相机的焦距28-105mm.这些参数在其使用说明书里都已给出。

见下图:

感光器件类型

CCD

感光器件尺寸

1/2.5英寸

光学变焦倍数

3.8倍

相当于35mm镜头焦距

28-105mm

液晶屏尺寸

2.5英寸

液晶屏类型

2.5英寸低温多晶硅彩色液晶显示屏,约20.7万象素

存储介质

SD/SDHC/MMC卡

电池类型

锂离子充电电池NB-5L

另外,它的镜头外圈上也有标明,见下图:

镜头上标明的是:

CANONZOOMLENS该英文的意思是佳能照相机镜头

3.8X是说明该相机镜头的光学变焦倍数,可以把该相机的最小焦距放大3.8倍

1:

2,8-5.8是标明该相机镜头在其焦距最短和最大时的光圈系数。

4.6-17.3mm是标明该相机镜头的实际焦距和变焦范围(3.8倍)。

另外,还有的数码相机将实际焦距用Equiv(相当于)35mm的焦距数值表示。

由于数码相机的CCD面积大都比135胶卷底片面积小的多,因此要实现小面积的优质成象,只用小尺寸的透镜就够了。

但制造小镜头设计和工艺难度大。

尺寸越小难度越大。

因为小镜头透光效果要比大镜头低,因此对小镜头的组装精确度要求很高。

标准镜头的应用:

摄影者大都使用标准镜头拍摄景物。

在创意作品时,你使用的相机镜头可能是标准镜头,但运用不同的手段,在使用标准镜头下可以拍出广角和长焦镜头的效果。

譬如当用镜头很近的对着被摄主题时,采用大光圈拍摄该主体的特写或近景,就可以获得背景虚糊类似长焦效果的图象。

当用镜头对着中景或全景景物对焦拍摄时,采用小光圈拍摄,则可以使画面图象中的远近景都很清晰,获得类似广角镜头效果的图象。

2,广角镜头:

具有视角在70度以上的镜头称广角镜头。

对35mm相机的焦距来说,就是小于28mm焦距的镜头。

广角镜头的特点是视角大,焦距短,景深范围长,在短距离内可拍得较大范围的景物图象。

缺点是被照景物的图象有一定变形和照度不均现象。

3,长焦镜头(也称远摄镜头):

是视角在40度以下而且比标准镜头的焦距大几倍以上的镜头。

视觉小,就能使影象扩大,但被拍照的影象范围小。

长焦镜头适合于拍摄高的或远的景物。

对135相机,若使用的镜头焦距大于70mm,该相机就是用的长焦镜头。

4,微距镜头:

在拍摄时,在相机的感光面上成象尺寸与被拍的景物的尺寸大小相近,相等或大于景物,相机使用的这种镜头就是微距镜头。

5,光圈:

光圈是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的通光量的装置,它是由可调节的许多极薄的金属叶片一片片搭结而成,安装在镜头中间。

就是用这些叶片来控制镜头的进光孔的面积大小,以决定进入镜头内的通光量。

光圈外形示意图如下所示:

光圈为f4时的光孔大小光圈为f8时的光孔大小

由上两图所示,在搭接的叶片中心形成一个圆形的光孔,这就是光圈,即上图所示的处于中心的f4和f8园孔(光孔),这就是平行伸缩各个叶片,可使光孔变大或缩小,这样就能控制通过投向感光片的光束的大小,也就是控制光通量的大小。

见上图。

例如,在光照强时,要使光圈缩小些。

光照弱时,就将光圈开大些,这就起到控制光通量的作用,使相机的感光片适度感光。

光圈系数:

照相机一般用光圈系数(有的相机使用说明书上又称“光圈值”)的大小来表示光圈的大小。

设f为光圈系数,F为焦距,D为光圈直径(光孔的直径),光圈系数f为:

由上式可知,当焦距一定时,光圈系数f与光圈D(即光孔或光圈直径)成反比。

光圈f越小表示镜头的光圈(开孔直径)越大,进入镜头的通光量越多。

反之,f越小,表示光圈(开孔直径)越小,通光量越小。

    

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

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f64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对于消费型数码相机而言,光圈f值常常介于f2.8-f16。

,此外许多数码相机在调整光圈时,可以做1/3级的调整。

另外,有的数码相机例如佳能850IS的镜头外边园框上注有1:

2.8-5.8.这是该相机以光圈系数来标明该数码相机可以使用的最大光圈,即该相机可以通过的最大通光量,适合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照相用。

6.快门

快门是控制通过镜头的光线在感光片上照射时间长短的机件。

快门一开,光线就通过镜头照射到感光片上,使感光片感光。

快门开的时间长,感光片感光时间长,即曝光时间长,反之,则短。

数码相机内的快门有电子快门或机械快门。

机械快门主要由叶片组成,有的类似于光圈的叶片结构。

但快门叶片数要较光圈少。

机械快门如下图所示:

快门的开关时间的表示单位是秒。

也有的资料把快门开关时间称为快门速度,两者意义相同。

快门时间(或速度)值通常标为:

1、2、4、8、15、30、60、125、250、500……,这些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是1秒的倒数,如“15”是指1/15秒,“250”是指1/250秒。

和光圈一样,每一格的快门速度之间的光量差也是2倍,例如,快門1/500秒的光量值为1/250秒的一半。

  用数码相机拍照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光圈或快门来改变曝光量,但不同的曝光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相机快门可分为高速快门与慢速快门。

一般情况下,1/30秒以上的快门都是高速快门,它能固定动体的影象;从1/30秒到1秒,甚至1秒以上的B門都是属于慢速快門。

慢速快门有三种不同的使用方法,能产生不同影象创意效果:

⑴,将相机固定后,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使运动中的物体产生模糊影象,背景(静物)的清晰衬托出动感;

⑵、让相机随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平移或是转移,产生的效果是背景变得模糊,而动体则会模糊中略呈清晰,起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⑶、快速摇晃相机,使整张照片都模糊不清。

  我们常用慢速快门来拍摄城市的夜景,因为流动的车灯能产生红色或白色的影象,并形成光带,十分绚丽,描绘出城市的繁华。

用慢速快门来拍摄流水也能得到很好的影象。

在选用慢速快门时,要特别注意一点:

不像高速快门的1/250秒和1/500秒拍出的效果难以比较,两级慢速快门之间相差的曝光时间很长,拍出的效果很不一样(虽然曝光量是一样的),比如快门过快,可能会冻结景象,快门太慢,则影象会太模糊。

至于每一慢门能得到什么样的图象效果,要靠摄影者自己试验。

一般拍摄动态景物时,用快速快门。

如果想拍有动感的影象,使用慢速快门。

如拍水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