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1452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docx

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

虚则补之:

出自《灵枢·经脉》。

指治疗虚性病症用补法,合用于治疗各种虚弱性病症,如精神倦怠、肢软乏力等,采用提擦、捻转和背腧穴、原穴等性偏补穴位实行补法;

陷下则灸之:

出自《灵枢·经脉》。

对气虚下陷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用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局限性而浮现一系列病症,如久泻、脱肛、阴挺等常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实则泻之:

对实证采用泻法,合用于邪气盛实证,如胸闷、腹胀、便结等,采用提擦、捻转、三棱针放血、皮肤针重叩出血和十宣、水沟等性偏泻穴位实行泻法。

菀陈则除之:

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

实证泻法一种,“菀”同“瘀”即瘀结、瘀滞之意,“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期、久病。

对于络脉瘀阻之类病症用清除瘀血刺血疗法,合用于久病入络,及跌仆损伤、毒蛇咬伤、丹毒、腱鞘囊肿等病。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出自《灵枢·经脉》。

也叫“经刺”。

指本经自病,不涉及其她经络或脏腑而言,应采用本经循经取穴,多用平补平泻手法。

热则疾之:

对于热性病症采用浅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和,不留针或短留针,针用泻法,只针不灸以清泻热毒。

合用于各种热病治疗,如发热、中暑、咽喉肿痛等。

寒则留之:

指寒性病症采用深刺而久留针已达到温经散寒目,依照寒邪侵犯部位可以加以艾灸,助阳散寒。

重要合用于各种寒症治疗。

针灸治疗作用都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而实现。

解结:

用针灸办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病候归经是以各经之病取各经之穴根据。

病位归经:

如头痛,局部取穴+辨位归经+辨证取穴;前额痛—阳明头痛;偏头痛—少阳头痛;后头痛—太阳头痛;巅顶痛—厥阴头痛;(会举例)

选穴原则:

涉及近部、远部、辩证、对症选穴。

近部选穴: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其具备疏调局部气血作用。

远部取穴:

循经远取,经脉所在主治所及。

辨证选穴:

依照疾病症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辩证选用穴位办法。

如心肾不交,归心肾经,选穴神门+照海;心胆气虚,归心胆经,取神门+丘墟;

头项寻列缺:

1、列缺是肺经络穴,一穴主两经之病,其表里经手阳明大肠通过头部。

2、从经别说,离入出合经别在四肢部离开本经,到躯干进入体躯,在缺盆部出,在头面五官部阳经合入本经,阴经合入表里经。

配穴办法:

1、按部配穴:

上下配穴(调和气机升降,代表:

八脉交会穴)、先后配穴(调理脏腑阴阳气机,代表:

俞募配穴)、左右配穴(调理左右经气作用,如中风初期:

补健泻患;后期:

补患泻健侧;如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内关、公孙等);

2、按经配穴:

本经配穴法(即经刺,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腧中府,同步远取本经尺泽、太渊)、表里配穴法(调理阴阳经经气,从而调理脏腑,代表:

原络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配穴法、交会配穴法;

阳进阴退:

依照干支阴阳属性,天干属阳主进,地支属阴主退,即天干由甲进到乙,再由乙进到丙·····地支由戌退到酉,再由酉退到申·····。

以井穴为例,如甲日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欲知乙日开井穴时间,按阳进阴退原则,天干由甲进一数为乙,地支由戌退一数为酉,则乙日开井穴大敦应在乙酉时,余可以此类推。

经生经,穴生穴:

继每日开取井穴之后,欲掌握当天后来时辰应开腧穴,可按经生经、穴生穴原则推演。

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

返本还原:

其中“本”指本日值日经,“原”指值日经原穴,其意为阳经在开“输”穴同步,必要同开原穴。

开取原穴时辰是在开取井穴之后4个时辰。

例如:

胆经在甲日甲戌时开井穴足窍阴,到乙日戊寅时则开取原穴丘墟。

阴经无单独原穴,而以“输”穴代之。

气纳三焦:

是指天干重现日阳经五输穴均已开过,依照三焦为阳气之父、诸阳气皆归于三焦理论,按“她生我”规律(“她”指三焦经五输穴,“我”指值日经),开取三焦经五输穴。

例如:

甲日五输穴开过之后,在日干重现甲申时,则开三焦经荥水穴液门,余此类推。

血归包络:

是指天干重现日阴经五输穴均已开过,依照心包为阴血之母,诸血皆归于心包理论,按“我生她”规律(“我”指值日经,“她”指心包经五输穴),开取心包经五输穴。

例如:

乙日五输穴开过之后,在天干重现乙末时,则开心包经荥水穴劳宫。

余此类推。

补母泻子取穴法

经脉

五行

留注时间

证候举例

补法泻法

母穴时间子穴时间

本穴

原穴

辛金

咳喘心烦胸闷

太渊卯尺泽寅

经渠

太渊

大肠

庚金

齿痛咽喉及口面鼻疾

曲池辰二间卯

商阳

合谷

戊土

腹胀脚气烦闷

解溪巳厉兑辰

足三里

冲阳

己土

舌本强腹胀满体重

大都午商丘巳

太白

太白

丁火

咽干舌痛掌热

少冲末神门午

少府

神门

小肠

丙火

项强颌肿肩痛

后溪申小海未

阳谷

腕骨

膀胱

壬土

头项腰背腘踹痛癫疾

至阴酉束骨申

足通骨

京骨

癸水

心悸腰痛少气

复溜戌涌泉酉

阴谷

太溪

心包

丁火

心烦胁痛妄笑

中冲亥大陵戌

劳宫

大陵

三焦

丙火

耳聋目痛喉闭癃闭

中渚子天井亥

支沟

阳池

甲木

头痛胁痛疟疾

侠溪丑阳辅子

足临泣

丘墟

乙木

胁痛疝气呕吐

曲泉寅行间丑

大敦

太冲

头痛:

外感头痛(起病急,病程短,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内伤头痛(起病缓,病程长,重复发作,时重时轻,多半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加重);肝阳头痛(头胀痛或抽痛、跳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脉玄数);血虚头痛(头空痛,头晕,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痰浊头痛(头痛昏胀,脘腹胀满。

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瘀血头痛(头痛迁延日久,或有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暗,脉细涩)

主穴阳明头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廷

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透率谷风池阿是穴外关侠溪

太阳头痛天柱后顶凤池阿是穴后溪申脉

厥阴头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中冲

配穴外感(风府、列缺);肝阳(行间、太溪);血虚(气海、足三里);痰浊(丰隆、中脘);淤血(血海、膈俞)

漏肩峰:

针灸治疗:

治则:

通经活络,舒筋止痛。

取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取。

主穴:

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

配穴:

手阳明经(肩前外)型配三间;手少阳(肩外侧)配中渚;手太阳(肩后部)配后溪;手太阴经(肩前部)型配尺泽;

操作:

毫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

先刺远端穴,行针后让患者运动肩关节。

局部可灸。

方义:

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手太阳经穴,加阿是穴,均为局部选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通经活血而止痛;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止痛;条口透承山可疏导太阳、阳明两经气血,为临床经验效穴。

痹证:

“痹”有闭阻不通之义,风寒湿热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营不畅,引起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灼热肿大为主症一类病症。

《灵枢·痹论》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行痹(风痹):

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局取+风门、风池、膈腧、血海】

痛痹(寒痹):

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增痛,得温痛减,局部皮色不红。

触之不温,苔薄白、脉弦紧。

【局取+肾腧、关元、命门】

着痹(湿痹):

肢体关节重着疼痛,或有肿胀,肢体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滑【局取+脾俞、阴陵泉、足三里、商丘】。

热痹(风寒湿邪化热):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

可累及各种关节,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舌红、苔黄、脉滑数。

【局取+大椎、曲池、阴陵泉】

痿症:

“痿”有痿枯不用之意,痿症是指肢体筋脉迟缓,痿软无力,日久不能随意活动,伴麻木、肌肉萎缩等一系列病症。

治则:

调和气血,濡养筋肉。

取足阳明经穴和相应夹脊穴为主。

主穴:

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配穴肺热伤津配鱼际、尺泽;湿热浸淫配阴陵泉、中极;脾胃虚弱配脾俞、胃兪;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脉络痹阻配膈腧、血海;

操作:

鱼际、尺泽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

余穴常规刺。

方义:

阳明经多气多血,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又与膀胱经第一侧线脏腑背腧穴相通,可调脏腑阴阳,通行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能通调诸筋;三阴交健肝补脾益肾,以达强筋健骨。

中风:

先兆症状:

患者经常浮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但不久缓和。

1、中经络:

无神志变化,仅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病位浅、病情轻)

治则:

疏通经络、醒脑开窍,取督脉和手厥阴、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水沟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

配穴: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风阳上扰(太冲太溪);痰热腑实(内庭丰隆);气虚络瘀(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手指不伸(腕骨);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太冲风市);头晕(凤池天柱);便秘(天枢支沟);尿失禁(中极关元);复视(睛明凤池);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操作:

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内关捻转泻法;极泉在原穴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提擦泻法;、,以患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擦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三阴交提擦补法。

可用电针。

方义:

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

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神气、疏通气血;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肢体经络;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2、中脏腑:

神志不清,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

治则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取督脉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

配穴闭证(十二井、太冲);脱证(关元、神阙)

操作:

水沟内关办法同中经络;百会闭证用毫泻刺;脱证灸法;十二井点刺放血;关元神阙用大艾灸重灸。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

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百会位于头顶,属督脉,内络于脑,醒神开窍作用强;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增进气血运营。

面瘫:

治则: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局取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配穴风寒、风热(风池);气血局限性(足三里血海);味觉减退(足三里);听觉过敏(阳陵泉);抬眉困难(攒竹);鼻唇沟变浅(迎香);人中沟歪斜(水沟);颌唇沟歪斜(承浆);流泪(太冲)

操作:

面部腧穴平补平泻,恢复期可加灸;急性期面部手法不适当过重,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宜重;恢复期,合谷平不平泻,足三里补法。

方义面部各腧穴可疏导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取(面口合谷收),与近部翳风相配,以祛风通络。

胃痛:

发生常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关于。

治则:

和胃止痛。

取胃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

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配穴寒邪犯胃(梁丘胃兪);饮食伤胃(下腕梁门);脾胃虚寒(脾俞关元);胃阴局限性(胃兪内庭)

操作常规刺。

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可加灸,急性胃痛每日治疗1-2次,慢性胃痛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方义本病病位在胃,中脘为胃之募、府之会,穴居胃脘部,故可健运中州调理胃气;足三里为下合穴,可通调胃气与中脘远近相配,可通条腑气,和胃止痛凡胃脘疼痛,无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可畅达三焦气机,理气降逆,和胃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可调理脾胃,平逆止痛,与内关相配,专治心胸胃病症。

泄泻:

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

脾虚湿盛,肠道分泌清浊传导功能失施。

治则:

健脾利湿,调肠止泻。

取大肠背腧穴、募穴及下合穴。

主穴:

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三阴交神阙

配穴:

寒湿内盛(阴陵泉脾俞);食滞胃肠(下腕梁门);肝气乘脾(期门太冲);脾胃虚弱(脾俞足三里);肾阳虚衰(肾俞命门);水样便(关元下巨虚);

操作:

毫针常规刺。

寒湿内盛、脾胃虚弱可加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肾阳虚衰可用隔附子饼灸。

急性泄泻每日治疗1-2次,慢性泄泻每日或隔日治1次。

便秘:

病位在肠,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关于。

基本病机:

大肠传导不利。

治则:

调肠通便。

去取大肠背腧穴、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主穴:

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

配穴:

热秘(大便干结,腹胀,口干口臭,尿赤苔黄燥,脉滑数)+合谷、腹结;

气秘(欲便不,腹中肿胀,嗳气频作,胸胁胀满,苔薄腻,脉弦)+中脘太冲;

冷秘(大便艰涩,腹中冷痛,面色恍白,四肢不温,脉迟沉)+关元、神阙;

虚秘(虽有便意,但排出不畅,便质不干硬,神疲气怯,头晕心悸)+关元下巨虚

操作:

毫针常规刺。

冷秘、虚秘可加灸;

方义:

天枢为大肠募穴,与大肠俞同用为俞募配穴法,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三穴共用可通调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

支沟宣通三焦气机,照海滋阴,取之可以增液行舟,二穴均是治疗便秘经验要穴。

癃闭:

小便不利点滴而少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下为“闭”。

病位在膀胱,与肾、三焦、肺、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

膀胱气化功能失常。

痛经:

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肝肾关系密切。

治则:

调理冲任,温经止痛。

取任脉及足太阳脾经穴位为主。

主穴:

中极三阴交地机十七椎次髎

配穴:

气滞血瘀(太冲血海);寒凝血瘀(关元归来);气虚血瘀(气海血海);肾气亏损(肾俞太溪)

操作:

针刺中极,宜用持续捻转手法,使针感向下传导。

寒凝血瘀、气血虚弱、肾气亏虚可加灸法。

疼痛发作时间可用电针。

发作期每日治疗1-2次,非发作期可每日或隔日1次。

(普通在月经来潮前5-7天开始治疗)

方义:

中极为任脉经穴,与足三阴经交会,可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以调理肝、脾、肾;地机为足太阴脾经郄穴,足太阴经循于少腹部,阴经郄穴治疗血症,可调血痛经止痛;十七椎、次髎是治疗痛经经验效穴。

滞产:

是指妊娠足月儿临产时胎儿不能顺利娩出,总产程超过24小时,又称“难产”、“产难”。

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肾关系密切。

(针灸对产力异常引起滞产有效。

治则:

调理气虚、行滞催产。

主穴:

三阴交合谷至阴肩井

配穴:

气血虚弱(足三里);气滞血瘀(血海太冲)

操作:

合谷直刺,补法;三阴交直刺,泻法;余穴常规刺。

普通间歇动留针法,治疗宫缩规律为止。

方义: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主调气分。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主调血分,二穴配合,补合谷以助行气,泻三阴交以助血行,气行血行则能行滞化瘀以催产;至阴为足太阳经井穴,能益肾气,理胞宫;肩井为足少阳与足阳明、阳维脉交会穴,通利阳气,助胎下行,与至阴同为催产下胎经验效穴。

阴挺:

是指子宫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达坐骨棘水平如下,甚至全脱出阴道口外,或阴道壁膨出,又称“阴脱”、“阴菌”、阴痔。

基本病机:

是气虚下陷,无论是中气下陷或肾气亏虚而固摄无权都能导致阴挺。

治则:

补气益肾,固摄胞宫。

取任脉、督脉穴为主。

主穴:

百会气海大赫子宫维道

配穴:

中气下陷(足三里脾俞);肾虚失固(肾俞太溪)

操作:

百会沿先后方向平刺,先针后灸或针灸并用;维道向会阴方向针刺;

方义:

督任冲三脉同起于胞宫,百会属于督脉,位于巅顶,可升阳举陷、固摄胞宫;气海属于任脉,邻近胞宫,可调理冲脉、益气固脱;大赫为足少阴肾经和冲脉交会穴,位于小腹,可固肾调冲维胞;维道位于腰腹,交会于带脉,能维系和约束任督冲带诸脉,固摄胞宫;维道为治疗阴挺效穴。

疳积:

“疳”甘是资食肥甘—积滞中焦,损伤脾胃;干是脾胃津液干涸,形体消瘦,气血津液局限性。

治则:

健脾益气,化滞消疳。

取胃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

中脘足三里脾俞四缝

配穴:

食积(下腕梁门)虫积(百虫窝天枢);潮热(太溪三阴交);重症(神阙膏肓)

操作:

足三里、脾俞补法;中脘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四缝用三棱针点刺,出针后轻轻挤出液体。

对婴儿可采用速刺不留针。

方义:

本病病位在脾胃,故取胃募穴中脘,胃下合穴足三里,脾背腧穴脾俞,以健运脾胃、化滞消疳;四缝为经外奇穴,是治疗疳积经验要穴。

遗尿:

治则:

调理膀胱,益气固肾。

取任脉穴及膀胱背腧穴、募穴为主。

主穴:

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配穴:

肾气局限性(肾俞太溪);肺脾气虚(列缺足三里);心肾失交(通里大钟);肝经湿热(蠡沟太冲)

操作:

毫针常规刺。

肾气局限性、肺脾气虚,可加灸。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培补元气,益肾固本;中极为膀胱募穴,配俞穴膀胱俞,为俞募配学法,可调理膀胱气化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健脾益气,益肾固本而止遗尿。

蛇串疮:

是一种皮肤上浮现一侧簇集性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又称“缠腰火毒”“蛇丹”“蛇窠疮”“火带疮”。

治法:

泻火解毒,清利湿热。

去局部穴位及相应夹脊穴为主。

主穴:

阿是穴夹脊

配穴:

肝经郁热(行间大敦);脾经湿热(隐白内庭);瘀血阻络(血海三阴交)

操作:

毫针刺,泻法。

皮损局部阿是穴用围刺法,即在疱疹带头尾各刺一针,两旁侧依照疱疹大小选用1-3点,向带状疱疹带中央沿皮平刺,也可在阿是穴散刺出血后加拔火罐。

大敦、隐白可点刺出血。

方义:

局部阿是穴围刺或点刺拔罐,可引火毒外出;本病是疱疹病毒侵害神经根所致,取相应夹脊穴,直针毒邪所留之处,可泻火解毒,通络止痛,符合《内经》所言“凡治病者,必先治其病所从生者也”。

肠痈:

病位在肠。

病机:

肠腑气雍、热瘀互结、血败肉腐。

治则:

清热通腑止痛。

取大肠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

天枢上巨虚阑尾穴阿是穴

配穴:

发热配曲池;呕吐配内关;便秘配腹结;

操作:

毫针刺,泻法,或用电针,可留1-2小时。

方义:

本病为大肠腑病,故取大肠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以通调肠腑,清泻肠腑积热;阑尾穴是治疗肠痈经验效穴;针刺阿是穴可直达病所,畅通患部气血,消肿止痛。

近视:

古称“能近怯远症”。

治则:

通经活络明目。

取局部穴位为主。

主穴:

睛明承泣四白太阳凤池光明

配穴:

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心脾两虚配心肾、脾俞。

操作:

睛明、承泣针刺时应注意固定眼球,轻柔进针,不行提擦捻转手法,出针时按压针孔半晌;凤池注意把握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切忌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光明针尖宜朝上斜刺,使针感向上传导。

余穴常规刺。

方义:

睛明、四白、承泣、太阳均位于眼周,可通经活络,益气明目,是治疗眼疾惯用穴:

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内与眼络相连,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络穴。

与肝相通,两者相配,可疏调眼络,养肝明目。

牙痛:

病位在齿,肾主骨,齿为骨之余。

手足阳明经分别入下齿、上齿,故本病与胃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

风火、胃火或虚火上炎所致。

治则:

祛风泻火,通络止痛。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颊车下关合谷内庭

配穴风火配翳风外关大椎;胃火配厉兑上巨虚;虚火上炎配太溪涌泉;龋齿配偏厉;

操作:

毫针常规刺,可用电针。

内庭可点刺出血。

疼痛激烈者每日治疗1-2次。

方义:

颊车、下关属局部取穴,可疏泄足阳明经气。

消肿止痛;合谷为四总穴之一,“面口合谷收”,为治疗牙痛要穴;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荥穴,可清泻阳明火热。

内脏绞痛:

1、心绞痛:

即中医“胸痹”“心痛”“厥心痛”等。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

心脉失养,或心络不畅。

治则:

行气通阳,活血止痛。

取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阴郄郄门膻中透鸠尾

配穴:

气滞血瘀(七情诱发,胸闷及心区压榨性或窒息性疼痛,脉弦紧)+太冲血海

寒邪凝滞(遇寒诱发,面色晦暗,心痛如刺,痛有定处,心痛彻背)+神阙至阳

痰浊阻络(形体肥胖,心区窒息性疼痛,喘不得卧,口黏味臭,舌胖)+丰隆中脘

阳气虚衰面色苍白或表情淡漠汗淋漓,气促息微,痛等热则减四肢厥冷心俞至阳

操作:

膻中向下平刺,余穴毫针常规刺,可用电针。

寒邪凝滞、阳气虚衰宜用灸法。

方义:

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相通,“阴维为病苦心痛”,是治疗胸痹心痛要穴,无论寒热虚实皆可用之;阴郄为手少阴心经郄穴,郄门是手厥阴心包经郄穴,二穴合用,善治心脏急症;膻中是手厥阴心包之募穴,又是气会,可化瘀止痛。

2、胆绞痛:

中医称“胁痛”治则: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取胆背腧穴、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

胆俞日月阴陵泉胆囊穴

配穴:

肝胆气滞(情志刺激而发作,心烦易怒,纳差,嗳气)+太冲丘墟期门

肝胆湿热(右上腹绞痛,伴寒战发热,冷汗淋漓,口苦咽干,恶心呕吐,甚至目黄、身黄、小便黄,大便闭结,苔黄腻,脉玄数)+行间侠溪蠡沟阴陵泉

蛔虫妄动(右上腹和剑突下钻顶样剧痛,据按,恶心呕吐或吐蛔)+迎香透四白

发热寒战配大椎曲池;恶心呕吐配内关足三里;

操作:

日月沿肋间隙向外斜刺或平刺,勿深刺,以免刺伤内脏;余穴常规刺,泻法,久留针,间歇行针以保持较强针感,或用电针。

方义:

胆囊穴为经外奇穴,是治疗胆囊病经验效穴;日月、胆俞合用是俞募配穴法,可利胆止痛;阳陵泉为胆下合穴,合治內腑,可调理胆腑气血机。

3、肾绞痛:

属中医中“腰痛”“石淋”“砂淋”“血淋”范畴。

病位在肾、膀胱,与脾、三焦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

结石内阻,气机不畅,水道不通。

痄腮灯火灸:

取患侧角孙穴,先将角孙穴处头发剪短,穴位常规消毒,用水打湿角孙,灯芯草蘸麻油点燃,对准角孙穴迅速点灸,并及时提起,可闻及“啪”响声。

胎位不正:

28-32周为宜。

矫治办法:

瞩孕妇放松腰带仰卧床上,或坐在靠背椅上,以艾条灸两侧至阴穴15-20分钟,每日1-2次,灸至胎位正常。

也可针刺。

哮喘穴位敷贴:

取肺俞、膏肓、膻中、定喘。

用白芥子30g、甘遂15g、细辛15g,共为细末,用生姜汁调成膏状,30-90分钟去掉,局部红晕为度。

以三伏天贴敷为佳。

经验、惯用效穴总结:

黄疸经验穴:

至阳;止呕效穴:

内关;闭经效穴:

归来;

崩漏效穴:

隐白;矫正胎位:

至阴;催产下胎:

肩井+至阴;生乳通乳:

少泽;

阴挺:

维道;惊厥:

合谷+太冲;止痉:

印堂;疳积:

四缝;疔疥痈疽:

灵台+身柱

乳痈:

肩井;肠痈:

阑尾;痔疮:

二白;疝气:

大敦;耳疾要穴:

听宫;癫痫:

后溪

鼻渊要穴:

迎香+印堂+鼻通;醒脑开窍要穴:

水沟+百会;胸痹心痛:

内关

驱蛔:

迎香透四白;胆囊病:

胆囊穴;咯血:

孔最;痛经:

十七椎+次髎;

化湿要穴:

阴陵泉;截疟:

大椎+陶道;治疟要穴:

丘墟;哮喘:

定喘;

月经病要穴:

三阴交;便秘:

支沟+照海;落枕:

外劳宫;漏肩风:

条口透承山。

暑热:

四弯穴(曲泽、委中);退热有效穴:

大椎+曲池+十二井或十宣;

孕妇禁针:

腹部和腰骶部。

穴位:

至阴、三阴交、合谷、肩井、中极、昆仑等,

特定穴:

1、五输穴:

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如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

“阴井木,阳井金”。

临床运用:

a、井穴:

首厥醒脑开窍,用于实证;清热泻火;有些阴经井穴可行血、助气、补虚;b、荥穴:

清热泻火。

用于热病;阴经荥穴可育阴血、清虚热;c、输穴:

益气化湿,通经活络,散瘀止痛;阴经以输代原,有原穴作用;d、经穴:

解表宣肺,止咳化痰,多用于外感病。

e、合穴:

调理脏腑,补益精气,手三阳经合穴只治经病不治腑病。

《灵枢》“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曰: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喘寒痰,合主逆气而泄”。

《难经》记载“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纯熟掌握子母补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