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2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docx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docx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作者:

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涎腺肿瘤流式细胞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carcinoma)是口腔颌面部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它危害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

根据国内六院校统计资料,在11947例涎腺上皮肿瘤中约占30%[1],可见于任何年龄,40~60岁为发病高峰。

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和生物学特点,分为高分化(低度恶性)、中分化(中度恶性)和低分化(高度恶性)三型。

当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学诊断主要依靠HE染色切片,还没有一种用于诊断或估计预后的特异性标志物,因此研究用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诊断、预后和治疗特异性标志物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不断出现,不仅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病理诊断提供了帮助,并为其预后、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独特作用[2]。

但是目前,国内外所报道的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较少,很多学者正在致力于对其的研究中。

1肿瘤增殖标志物

肿瘤细胞DNA异倍体是恶性肿瘤细胞特征性标志之一,瘤细胞的增殖分数决定肿瘤的恶性程度,可以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E)对癌细胞DNA倍体状态及其增殖分数进行分析,为患者的预后提供客观的信息[3]。

Hicks等[4]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因素进行研究时发现,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增殖分数是评价其预后的明显因素。

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DNA倍体状态与复发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因此,DNA倍体和增殖分数的检测是研究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增殖状态的基本方法之一。

1.1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白,作为DNA聚合酶δ的辅助因子直接参与DNA的合成,对DNA复制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它在增殖细胞中表达最高,是评价细胞增殖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有关。

在PCNA表达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相关性研究中,许多学者均发现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与PCNA表达指数明显呈正相关[5,6]。

Takahashi等[7]对27例腮腺肿瘤病人预后与PCNA表达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将病人分为良性、低度恶性及高度恶性三组,高度恶性组的复发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良性和低度恶性组,结果发现相应的PCNA指数分别为0.7%、2%及23.1%,高度恶性组PCNA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故认为PCNA是决定腮腺肿瘤的预后的重要因素。

1.2Ki67

Ki67抗原是由两条多肽链联成的核蛋白,是核基质的一部分,它的表达因细胞周期而异。

Ki67在G1中期到晚期出现表达,在S期和G2期逐渐增加,在有丝分裂期达到最高值,有丝分裂后迅速降解。

可以通过单克隆Ki67抗体来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状态。

研究表明,Ki67抗原表达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恶性程度增高,Ki67抗原表达水平也明显增高[8,9]。

Skalova等[10]通过对35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的研究,认为Ki67抗原的表达水平可作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一个明显的预后因素。

2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2.1CerbB2

原癌基因cerbB2,又名HER-2或erbB相关基因,它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长臂的2区1带,转录一种结构类似于EGFR的mRNA,编码分子量为185000的跨膜酪氨酸激酶蛋白,在正常细胞的分化和细胞生长信号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经研究发现,在高度恶性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普遍存在cerbB2的过度表达,而且cerbB2癌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与其组织病理学分级正相关。

在预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进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Press等[11,12]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和免疫组化方法对58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进行研究,38%出现cerbB2过度表达,21%观察到cerbB2基因扩增;有基因扩增的12例中,11例均出现cerbB2过度表达,两者与MEC的复发和生存率降低明显相关,经与其他传统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后表明,cerbB2基因扩增及过度表达是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2.2p53基因

p53基因是目前公认的抑癌基因,其结构和表达的异常,是迄今为止人类肿瘤中最常见的基因改变之一,人们对p53基因在人类肿瘤中的作用做了较多的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p53基因的丢失、突变甚至重排都广泛存在于肿瘤组织和培养的肿瘤细胞中,突变频率高达50%,显然p53突变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Soini研究表明p53在涎腺癌中的阳性率(22%)明显低于肺癌阳性率(63%),其中14例粘液表皮样癌中仅有3例p53阳性,3例未分化细胞癌中有2例阳性表达。

Azuma等用一种使瘤细胞选择生长的培养方法,对来自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p53的表达,提示p53突变在唾液腺的多形性腺瘤的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也有学者[13]在粘液表皮样癌的研究中表明,p53蛋白异常表达率是较低的,而p53总阳性率则较高,p53在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中的阳性率大于中、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说明p53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分化越差,阳性率越高。

2008年8月白美玲等: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第4期2008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4期2.3p16基因

p16基因是继p53之后新确认的又一个与人类多种肿瘤相关的抑癌基因,其表达产物p16蛋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1个直接控制细胞增殖周期的细胞内固有蛋白,许多恶性肿瘤均与p16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14]。

p16基因定位于人类第9号染色体短臂(9P21)上,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该基因的产物是p16蛋白。

p16蛋白能与细胞周期素D竞争性结合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CDK4),从而抑制PRb的磷酸化,导致细胞生长抑制,阻止细胞从G1期进入S期,正反馈抑制细胞增殖。

当p16基因发生突变后,细胞周期正反馈调节失效,导致细胞向恶性转变。

Cerilli等的研究结果提示p16基因的失活在某些涎腺导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5]。

p16蛋白失表达与肿瘤细胞生长快、异型性大等恶性肿瘤的病理特征相关,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较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2.4ΔNp63

p63作为p53家族成员之一,首先引起关注的是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p63有两种异构体,即TA异构体和ΔNp63异构体,二者具有完全相反的功能,TA异构体具有抑制肿瘤的功能,可使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和/或诱导凋亡,而ΔNp63异构体可能具有某些原癌基因的活性,可以抑制TAp63和p53依赖的靶基因的转录,不诱导凋亡。

目前对于p63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研究较少。

国内有学者通过对ΔNp63在涎腺上皮性肿瘤中表达的半定量分析,显示ΔNp63在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的表达高于良性肿瘤。

随着涎腺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细胞间变,ΔNp63表达增强,提示ΔNp63并未作为肿瘤抑制基因起作用,相反在促进癌细胞增殖与去分化中有显著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为ΔNp63具有的原癌基因活性提供了佐证。

2.5p27

p27是一种细胞周期因子依赖激酶2(CDK2)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E)的复合物,阻止细胞由G期进入S期,进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而且p27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比良性肿瘤明显低[16,17]。

Choi等[18]对粘液表皮样癌预后与p27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p27的低表达与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较高,区域淋巴结出现转移以及患者处于临床的Ⅲ、Ⅳ期之间明显相关,p27表达在各种临床及病理学因素中是最显著的预测生存期的因素。

低表达提示预后差,是预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3粘附分子标记物

3.1CD44v6

有关CD44v6在涎腺肿瘤表达的研究不多,Xing等[19]发现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上皮成分和肿瘤间质成分均表达CD44v6,而腺样囊性癌等恶性肿瘤只有肿瘤细胞表达CD44v6,并与恶性程度无关。

Kapadia等[20]发现涎腺导管癌肿瘤均表达CD44v6。

国内吴轶群等[21]报道,CD44v6在腺样囊性癌的阳性表达率为70%,并且与组织学类型和复发有关。

比较这几种肿瘤的组织学来源和肿瘤性上皮细胞成分及根据上述研究进展,可以认为CD44v6粘附分子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可以帮助了解涎腺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判断其组织学来源,并且有可能作为涎腺肿瘤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3.2Pan钙黏蛋白

Pan钙黏蛋白是一类介导同样互相黏附的钙依赖性跨膜蛋白,参与形成与维持正常细胞间连接,是介导细胞间连接最重要的一类分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的缺失,是许多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在实验中发现钙黏蛋白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表达位于细胞膜上,这也反映了这种黏附分子的正常功能定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中普遍存在Pan钙黏蛋白的基因的失活和表达缺陷,致使维持细胞间的黏附功能丧失,从而导致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增殖、分化失控,转移能力增强。

Pan钙黏蛋白在高分化癌组织中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而在低分化癌组织的表达明显下降,表明癌细胞的分化依赖于Pan钙黏蛋白的维持。

资料还显示,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Pan钙黏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提示Pan钙黏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22]。

故检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中Pan钙黏蛋白的表达对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预测淋巴结转移趋势,指导临床治疗方案,以及改善患者的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4其它

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上耐药基因MDR,编码的P糖蛋白(Pgp)过度表达所致,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resistancegene,MDR)的表达产物Pgp是一种跨膜蛋白,本身形成单一生物通道,具有药泵功能,可是细胞内的化疗药物量浓度梯度转运出细胞,降低细胞内药物浓度而产生耐药性。

MDR基因编码的Pgp在人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主要分布在有分泌功能的内皮细胞中。

许多学者利用免疫组化和特异性核酸探针研究发现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均有MDR基因表达[23]。

故检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MDR1/Pgp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也可将肿瘤细胞MDR1/Pgp表达水平作为判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一种由疏键连接的同源二聚体糖蛋白,分子量34~50KD,人VEGF基因位于染色体6p21.3,由8个内显子和7个内含子构成,由于剪切方式不同可产生不同单体。

VEGF广泛分布于肿瘤细胞。

但VEGF受体几乎只分布于内皮细胞表面,目前已发现的VEGF受体有flt1和KDR/fik1,均属酪氨酸激酶受体[24]。

VEGF与受体结合后,受体发生自身磷酸化,诱导一系列信号转导机制,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

VEGF可增加微血管通透性,诱导血管大分子物质的漏出,有利于外基质的形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血管的形成、提供支持辅助血管生成。

还可以通过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毛细血管袢形成,诱导血管内有丝分裂,直接刺激血管生成,并产生纤维蛋白原激活物和胶原酶,促使细胞脱落进入血管或向邻近纤维蛋白和结缔组织基质扩散,为肿瘤浸润、转移创造条件。

VEGF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表达主要位于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的胞浆和胞膜,它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刺激血管生成。

因此,VEGF在病理性生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血管生长抑制剂,现在被认为是抑制肿瘤生长最有前途的治疗策略之一。

故检测VEGF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病人的预后[25]。

综上所述,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进展,人们已认识到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阶段的病理过程。

通过研究,各种标志物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早期筛查、诊断、病理分型、分级、风险评估、转移趋势及预后等方面的意义各不相同[26]。

所以建议这些标志物应联合应用,才能对治疗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于士凤.口腔组织病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0

2LopesMA,daCruzPerezDE,deAbreaAlvesF,etal.Clinicopathologicandimmunohistochemicalstudyofintraoralmucoepidermoidcarcinoma[J].OtolaryngolHeadNeckSurg,2006,134(4):

622626

3ShankeyTV,RabinovitchPS,BagwellB,etal.GuidelinesforimplementationofclinicalDNAcytometry[J].Cytometry,1993,14:

472477

4HicksMJ,elNaggarAK,ByersRM,etal.Prognosticfactorsinmucoepidermoidcarcinomasofmajorsalivaryglands:

achinicopathologicandflowcytometricstudy[J].EurJCancerBDralOncol,1994,30B:

329354

5史璐,汪锐之,陈新明,等.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血管生成与肿瘤细胞增殖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4):

426428

6CardosoWP,DenardinDV,RapoportA,etal.Proliferationcellnuclearantigenexpressioninmucoepidermoidcarcinomaofsalivarygland[J].SaoPaulMeJ,2000,118:

6974

7TakahashiM,AdachiT,MatsuiR,etal.AssessmentofproliferatingcellmuclearantigenimmunostaininginParotidtumors[J].FurArchOtorhinolaryngol,1998,225:

311314

8OkabeM,InagakiH,MuraseT,etal.PrognosticsignificanceofP27andKi67expressionsinmucoepidermoidcarcinomatheintraoralminorsalivarygland[J].ModPathol,2001,14:

10081014

9KiyoshimaT,ShimaK,KobayashiI,etal.Expressionofp53tumorsuppressorgeneinadenoidcysticandmucoepidermoidcarcinomaofthesalivaryglands[J].OralOncol,2001,37:

315322

10SkalovaA,LehtonenH,VonBoguslawskyK,etal.Prognosticsignificanceofcellproliferationinmucoepidermoidcarcinomasofthesalivarygland.ClinicopathologicalStudyUsingMBI1antibodyinParaffinSections[J].HumPathol,1994,25:

9299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