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2205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docx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docx

岳麓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

适用学科

高中历史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适用区域

岳麓版

课时时长(分钟)

60

知识点

冶铁业的成就;

纺织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这部分知识需要理解的内容不多,更多的是史实的再认再现,因此,讲授这部分知识,重点在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史实。

由于古代手工业品保留的实物以及相关文字和影视材料较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补充各种媒介的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在2005年5月13日的《华西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一尊很可能会创造中国瓷器全球最高价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圆罐,在多位保安的看护下,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亮相,拍卖公司将于7月在英国拍卖此青花罐。

当时专家估计此罐的成交价可达1000万美元以上。

据了解,目前中国瓷器最高价是580万美元,是2003年9月在纽约拍卖的一尊元代青花罐创造的。

这则消息表明,我国古代许多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世界古玩市场上一枝奇葩。

中国古代瓷器为什么会受到世人如此青睐呢?

中国是瓷器大国,烧制瓷器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做工考究。

许多瓷器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它们有的稳健庄重,有的柔美玲珑,有的典雅富丽,有的如冰似玉,有的翠绿晶润,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我国古代瓷器同丝绸、印章、武术、水墨画、京剧和中草药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展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地位: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考点/易错点2:

高超的冶铸技术——青铜铸造的繁荣

原始社会晚期:

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商周时期:

青铜器形体巨大,庄重雄奇,纹饰细腻优美,工艺精湛,世界罕见。

司母戊方鼎就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它说明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冶铸技术高超。

中国于1995年赠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就是仿司母戊方鼎铸造的。

考点/易错点3:

高超的冶铸技术——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发展

西周晚期:

中国已有铁器。

两汉:

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

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

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等,

这些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不同农作物轮换种植),并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

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项较为合理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於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对史料的运用。

所谓“轮种植”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播种和收获两次以上的耕作方式。

历史研究对史料的运用,其可靠性依次是历史遗迹与遗物、历史文献、文学著作的记述、民间传说等。

白居易的诗只是说明看到了苏州粮食作物生产的情况,并没有说明江南其他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具有普遍性,故A、B错误;文学作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艺术作品,不可以作为独立的史料运用,但可以佐证,故D项错误。

所以应选C。

考点:

历史研究•史料的运用•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

【例题2】

【题干】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

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面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B

【解析】考查古代棉纺织技术发展水平及棉布作为衣料推广的原因

2、据史载:

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种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

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经济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D.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涉及当时一些地名,从中可以看到唐朝行政区划;材料介绍了北方宋州、南方江南东道的丝织业发展情况,反映南北方了丝织业发展特点。

ABD项无法直接得出。

【巩固】

1、甲骨文中“丝“、”桑“和”蚕“这三个字,他们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②商朝的农业发达③本材料可直接用来证明商朝已有种植养蚕的历史④商超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纺织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桑具有很高经济价值,是一种经济作物,不能说明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丝是珍贵的纺织原料,一般的人穿不起丝织品,故不能说明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2、我国古代手工业有何重大成就?

请从冶铸、制瓷和纺织三个方面各举一例说明。

【答案】①冶铸业:

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②制瓷业:

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③丝织业:

明朝时使用花楼机,织出复杂精密的产品。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皆可)

【解析】结合课本知识归纳举例即可

【拔高】

1、《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侧重于考生对材料信息解读能力的考查。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这句话说了唐朝政府不准工商业者改行,子弟要世袭匠籍,实行严格的人身控制和管理。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句话表明了在唐代,由家庭传授后代的手工业技艺分工种不同,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满足一定年限后方可接受祖传技艺的学习,据此答案是②③。

①④是对材料的曲解

2、《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题中材料表明,登州乡村中织布首先自给自足,有余布再少量卖到乡市,再转卖到城市。

依据题中材料得出①④两项结论,故排除。

课程小结

这部分知识需要理解的内容不多,更多的是史实的再认再现,因此,讲授这部分知识,重点在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史实。

由于古代手工业品保留的实物以及相关文字和影视材料较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补充各种媒介的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