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1249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简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2版刘恩山]-要点.doc

中学生物教学论要点

考纲要点1.中学生物学课程

1.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

1、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中学生物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属于学科课程。

生物学课程是科学课程。

生物学课程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

生物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⑴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⑵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⑶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生物学课程既有学科特有的课程价值,又有泛学科的课程价值,在生物科学迅速发展并日益影响我们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今天,这门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正备受人们的关注。

3、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设置

生物学课程的设置是指:

这一课程在哪些学段中开设,课程形式以及在各学科授课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课时要求)。

它反映了课程设计人员对于生物课程地位、作用及其他课程相互关系的认识。

在实行课程同意管理(集权管理)的国家和地区,课程设置一般在政府颁布的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中描述。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与生物学相关的综合课程包括:

生物学、物理、化学、地学和空间等学科内容的综合理科课程,也称作“科学”、或“自然科学”。

分科课程应称作“生物学”。

多年来,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仍按习惯称之为“生物”。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占有优势和局限。

我国综合理科课程成为初中生物学(科学)课的主要设课方式。

高中学段的生物课是分科课程。

1.2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2003年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1、国家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驾御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2、生物学课程标准与生物教学大纲

教育部颁布的另外一种课程文件是《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门类及课时分配。

生物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具体确定学生在不同阶段生物课程中学习的成果。

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学大纲对比:

共同点:

标准和大纲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课程文件,是“编教材、教学、评估、命题”的依据,也就是常说的“4个依据”的作用。

不同点:

(一)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二)物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而生物学大纲是统一的要求;(三)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包括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而生物教学大纲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四)物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五)生物课程标准隐含的指出了教师的任务是要落实课程标准,而不仅仅是教好一门教科书。

3、生物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我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采用了统一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考纲要点2.科学的本质与生物学素养

2.1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一)定量化;

(二)观察与实验;(三)人们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对预期的要求

(四)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

(五)科学过程:

①确认和表述问题;

②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③为检验假设而寻找证据;

④根据证据来评价假设的真实性,如有必要对假设进行修改;

⑤得出结论,并将结论应用于解决相似的问题之中;

2.2生物科学素养

1、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87年,Ewing等人

1989年,Jone在《美国生物教师》发表了题为“生物学素养”的文章

1992年,Gibbs等人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2、中学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

[课标描述]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

⑴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⑵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⑶科学、技术与社会(STS);⑷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关于科学素养的概念,是强调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在知识、科学探究、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四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试描述一个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

(1)他应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

(2)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3)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能够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的利用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运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3、生物科学素养的不同水平

⑴肤浅的生物学素养

⑵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⑶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⑷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考纲要点3.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3.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获得知识或引起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学习者外显行为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适应之间的联结,学习者对原本不适应的刺激而表现出的反应,即表示产生了学习。

行为学习理论中主要有三种理论:

巴甫洛夫(1849——1936)—华生1878——1958)为代表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桑代克(EdwardLeeThorndike,1874——1949)的联结主义理论

斯金纳(BurrhusFrederickSkinner,1904——1990)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根据华生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⑴学习是从原有的刺激—反应关系到建立新的刺激—反应关系,表示新的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的。

⑵刺激—反映联结理论说明将概念和图表等联结起来有利于概念的学习,教具的使用有利于教学。

⑶频因律意味着对一些重点、难点加强复习巩固的必要性。

⑷近因律则提示我们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⑸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避免过度学习和集中练习。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又叫试误学习理论,是在多次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他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认为,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按顺序逐渐达到的。

“学习即形成联结;按排各种情境,以便导致理想的联结并感到满意。

桑代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学习律:

准备律;叫练习律;效果律。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⑴按照准备律,教学中要注意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预先告知学习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心理准备,或者创设让学生感到满轻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⑵练习律提示着练习经过强化才能得到巩固,否则会逐渐被遗忘。

⑶从效果中可以看到,不知道结果的练习,不可能有助于学习。

只有练习没有答案,不知道对还是错,即没有反馈的练习是没有效果的。

⑷从桑代克后来对效果律来看,奖赏和惩罚的作用并不等同,奖赏比惩罚更加有力,我们应当多用表扬少用批评的教育措施。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提出“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在把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应用于人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概念,并且总结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小步调教学原则、强化学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等,形成了程序教学理论。

3.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则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事物进行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认知学习论主要包括:

布鲁纳(JeromeS.Bruner,1915-)的发现学习论

奥苏伯尔(DavidP.Ausubel,1918-)的意义学习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主动思考、探索求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有以下特征:

⑴强调学习过程;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⑵强调直觉思维:

布鲁纳认为,大量事实都表明,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

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像和图象性的。

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的语言化。

⑶强调内在动机:

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

⑷强调信息的提取:

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

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如何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提取信息。

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发现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

布鲁纳1966年出版的《教学理论的探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⑴要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主动发现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先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解释的非常清楚。

⑵教师从事知识教学时,要配合学生的经验将教材进行适当组织。

⑶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要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认知表征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

⑷教材难度的安排要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

教材太容易,学生没有成就感;教材太难,容易产生失败感;教材难度适当才能维持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意义学习是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发生有两个先决条件:

一是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倾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内容和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实质性联系起来。

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学习发展出来的教学模式叫做讲解式教学或陈述式教学。

讲解式教学分为两个阶段:

⑴提供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指和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引导材料。

⑵呈现学习材料:

教师呈现新材料的方式,可以以讲解为主,讲解是用语要清楚明确,不要让学生感到难懂或使学生产生误解。

同时,讲解要遵守渐进分化和整和协调的原则。

渐进分化是从一般概念的说明,逐渐进入详细内容的讲解,即从概括到分化。

整和协调是将分化后的知识再前后联结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合性的协调性的知识整体。

3.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源

①杜威(JohnDewey,1859-1952)的经验性学习理论:

②维果斯基(LevS.Vygotsky,1896-1934)的思想:

维果斯基强调,个人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③皮亚杰学说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

2、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所关心的首先是知识问题——知识是什么以及知识来自何处。

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来代替。

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突出以下特点:

⑴强调学者的经验;⑵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⑶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⑷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活动,老师和学生一样同时在建构自己的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式,以应对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一下几点:

⑴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⑵角色的调整;⑶布置良好的学习环境;⑷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⑸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

5、建构主义对生物教育的启示

⑴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

⑵重视科学技能的培养

⑶教材的编写不应是知识的堆积

⑷把生物教师的素养提到应有的高度

⑸生物教育改革要以提高人来生活品质为最高目标

考纲要点4.基本教学技能

4.1导入技能

1、什么是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2、掌握导入技能的目的

⑴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⑵引起对所学课程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

⑶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鼓动、引资和铺垫。

⑷明确学习目的,使每个学生都了解他们要做什么,他们应达到何种程度。

3、导入技能的类型

直接导入经验导入旧知识导入实验导入直观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

4、导入的结构

引起注意-激起动机-组织指引-建立联系。

5、应用原则与要点

⑴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

⑵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⑶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魅力

4.2教学语言技能

1、什么是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和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

2、掌握语言技能的目的

⑴教学语言技能要保证准确、清晰地传递教学信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⑵教学语言技能要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发展,能力得到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

⑶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水平,可以促进教师个人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3、教学语言的构成

⑴基本语言技能包括以下诸要素:

1语音和吐字2音量和语速3语调和节奏4词汇5语法

⑵特殊语言技能是在特定的交流中而形成的语言技能

教师在课堂上无论讲解还是提问,从一个完整的段落来看,其基本结构是由三个要素(阶段)构成的,即引入、介入和评核。

1引入

2介入

提示:

为使学生做出正确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提供知识及提示行为的依据。

重复:

对学生回答的重复,目的是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以做出判断。

追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不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提出问题,经引发思考,得出正确的回答。

3评核

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分析,加以评论。

重复:

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以引起重视。

更正:

学生的答案依然不正确,教师予以分析、更正,并给出正确答案。

追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不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继续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扩展、延伸:

在已经得到正确回答的基础上,联系其他有关资料作分析,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广泛。

4、应用原则与要点

⑴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

教学语言的学科性要求教师要运用本学科的教学术语来进行教学。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指的是:

第一,用词必须准确;第二,讲一段话,必须合乎逻辑。

⑵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

1教育性2针对性

⑶简明性、启发性原则

1简明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

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呢?

首先,教学语言要体现出对学生尊重的态度,要饱含丰富的感情,以情激情。

其次,教学语言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第三,教学语言要能引起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备极强的逻辑性。

教师要善于运用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从而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训练。

为使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教师常常把教学内容作问题化的处理。

问题的选择、问题的难易、提问的顺序和时机,都直接关系到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上述几方面都应作周密的考虑。

4.3提问技能

1、什么是提问

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方式。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

2、提问的目的

⑴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可以把他们引入“愤”“悱”的境界。

激发起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⑵提问过程是揭示矛盾的过程,通过矛盾的解决,使学生逐步认识事物,抓住问题的本质。

⑶问题的设计一般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它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地掌握知识。

⑷通过提问可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从中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⑸从教师来说,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改进教学的反馈信息;而对学生来说,是参与教学,强化学习。

3、提问类型

⑴回忆提问

⑵理解提问

1一般理解2深入理解3对比理解

⑶运用提问

⑷分析提问

⑸综合提问

⑹评价提问

1评价他人的观点2判断方法有优劣

4、应用原则与要点

㈠提问原则

⑴要设计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

⑵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将问题聚焦在重要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思考方面。

⑶问题的表达要简明易懂,可以用学生的语言提问。

⑷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可能的回答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⑸依照教学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

⑹教师要以与学生一起思考的态度提问,不用强制或惩罚回答的态度提问。

⑺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重点,对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时,教师不要轻易代替学生回答。

应从不同的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⑻教学过程中教师头脑中浮现的问题不要脱口而出,要考虑它在教学中作用和意义。

⑼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要给予分析和确认,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强化他们的学习。

㈡提问的要点

1清晰与连贯2停顿与语速3指派与分配4提示

4.4讲解技能

1、什么是讲解技能

讲解又称讲授,它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人们用语言交流思想、情感和知识的一种表达方式。

讲解的实质是通过语言对知识的剖析和提示,剖析其组成要素和过程程序,提示其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把握其内在规律。

语言技能是讲解的一个条件,但不是讲解。

讲解技能在于组织结构和表达程序。

讲解有两个特点:

其一,在主客体信息传输(知识传授)中,语言是唯一的媒体;其二,信息传输由主体传向客体,具有单向性。

示意如下:

信息(知识)主要流向

主体(教师)客体(学生)

媒体:

语言

讲解的优点:

省时、省力。

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信息传输的密度比较高,就某些知识而言,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有较高传输速率。

讲解的缺点:

主要缺点之一是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不能解决师生交流和反馈问题,这样会影响学生创造性品格的发展。

另一个缺点是只听不干,无直接的感性材料,学生无亲身体验。

第三个缺点是只靠听信息,保持率(记忆)不高。

2、讲解的目的

⑴讲解的首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使学生了解、理解和充分记忆所学的知识。

⑵通过生动、活泼和有效性地讲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形成志趣;并通过降价内容的思想性来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⑶讲解启发学生思维,并传授思维的方法,表达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为提高学生女工的能力创造条件。

3、讲解技能的类型

⑴解释式

解释式又称说明、翻译式。

讲解内容分为:

1意义解释。

2结构、程序说明。

3翻译性解释。

4附加说明。

⑵描述式

1结构要素性描述2顺序性描述

⑶原理中心式

它是以概念、规律、原理和理论为中心内容的讲解。

如果从讲解内容上再仔细分,又可分为概念中心式和规律中心式。

如果从讲解的逻辑方法,又可分为演艺中心式和归纳中心式。

原理中心式讲解模式是:

原理中心讲解,从一般性概括的引入开始,然后对一般性概括进行论述、推证;最后得出结论,又回到一般性概括的复述。

一般性概括即概念、规律、法则、原理和理论的表述、论述和推证,即运用分析、比较、演绎、归纳、类比、抽象和概括等逻辑方法去说明一个过程或事实。

在推证过程中,还要提供有力的证据,利用例证和统计进行讲解。

⑷问题中心式

它是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

问题中心式讲解一般程序:

首先由事实材料引出问题,也可直接提出问题;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标准;然后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用解决标准去衡量,然后确定某种比较理想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提供证据,进行论证,提出例证,并运用逻辑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总结。

讲解技能和一般模式:

引入(引入题目导论),主体(议论、推理、论述)和总结(结论、结果)三个部分。

4、应用原则与要点

㈠原则

⑴目标要具体、明确。

⑵准备要充分,认真分析讲解的内容,明确重点和关键,搞清问题的结构要素以及要素间相互的内在联系。

⑶证据和例证要充分、具体、贴切。

⑷讲解的过程、结构要组织合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⑸增强针对性,如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能力、背景、学习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前知识掌握情况等,都是针对的内容。

㈡要点

⑴注意语言技能的运用,如语速适当,语音清晰,语义准确、精炼、有趣,语调亲切、抑扬动听,音量适中并富于变化等。

⑵注意讲解的阶段性,一次讲解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不超过15分钟,以10分钟以下最好,长的讲解可分几段进行。

⑶注意突出主题(重点),在讲解中要对难点和关键加以提示和停顿。

⑷注意变化技能的运用,这样会提高记忆效果。

⑸注意反馈、控制和调节。

⑹注意讲解与其他技能的合理配合。

4.5强化技能

1、什么是强化技能

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2、强化技能的目的

⑴引起学生的注意

⑵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激起学习兴趣。

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⑷形成和改善学生的正确行为,如遵守纪律、正确观察等。

3、强化技能的类型

⑴语言强化

它是教师运用语言,即通过表扬、鼓励、批评和处罚等方式来强化教学的行为。

⑵标志强化

它是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符号、色彩对比等各种标志来强化学生活动的行为。

⑶动作强化

它是教师运用师生之间交流动作,来强化教学的行为。

如用非语言方式(身态语言)肯定或否定学生课堂的表现。

⑷活动强化

教师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可以相互影响,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活动达到强化,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

⑸变化方式进行强化。

它是教师运用交换信息的传递方式,或变换活动等使学生增强对某个问题反应的一种强化。

对同以教学内容,概念、规律和词汇等,教师采用不同的强化刺激(信息)反复多次,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

4、运用原则与要点

⑴目的明确

⑵注意多样化

⑶要努力做到恰当,可靠

⑷应用强化技能时,教师的教学情感要真诚

4.6演示技能

1、什么是演示技能

演示技能是教师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运用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影片和录像带提供感性材料,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

2、演示技能的目的

⑴为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物质及其运动形式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并巩固知识。

⑵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具体问题,学会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全面地、辩证地认识问题,并运用归纳、演绎、逻辑推理等方法研讨问题。

⑶由于演示是由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