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2544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docx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徐汇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彰显“海派之源”新标杆三年行动计划

根据市委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战略部署,为充分发挥徐汇文化品牌对上海城市形象的提升作用,用好用足徐汇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凸显徐汇“海派文化之源”的独特优势,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愿景,市委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战略目标,以及徐汇区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目标和“四个徐汇”战略框架,依托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海派文化资源、江南文化资源以及一流的文化设施基础,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先行区和核心区,彰显“海派之源”新标杆,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全面增强徐汇文化软实力。

(二)基本原则

──紧扣“三个文化”。

以打造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着力点,深度传承和挖掘“三个文化”的精髓,把徐汇文化资源的厚重感和丰富性转化为文化品牌的闪光点,转化为区域环境优化的无形资产,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质资源,转化为社区建设的内在活力,转化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

──联动“三个品牌”。

把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工作与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品牌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系统推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把“海派文化之源”的创新性开放性内涵深度融入与渗透进徐汇“科技服务品牌”“智能制造品牌”“商旅文融合的购物品牌”的持续建设中,创造高品质生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聚焦三个区域。

聚焦徐家汇地区、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徐汇滨江三个文化功能区,高标准建设文化新地标,高水平保护区域文脉,创新性展示文化融合业态,形成文化功能复合多元、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带动徐汇文化整体发展,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成果精彩展示的标志性区域。

──凸显文化特色。

彰显“百年徐汇”历史积淀,以“徐家汇源”“魅力衡复”“艺术西岸”三个品牌形成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为徐汇文化特质,打造独树一帜的由历史建筑群、名人故居群、徐家汇源景点群、演艺剧场群、艺术场馆群等构成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群落,提升重大节庆展会赛事效应,依托市级院团集聚优势呈现高水平艺术表演作品,形成文化辨识度高、品牌知晓度高、公众参与度高的徐汇文化气质和徐汇文化性格。

──加强统筹协调。

构建打响文化品牌行动的顶层设计,整体布局、协同发展、有序推进,加强外部文化智库的战略支撑,加强文化品牌建设相关政府部门间的联动,加强重点区域间的协作。

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领、协调服务等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文化资源配置作用,吸引社会多方力量积极参与。

(三)发展目标

立足建成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愿景,充分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传承文脉,优势再造,体现国际水准、上海精神、徐汇特色。

以“海派文化之源”为名片,形成优质文化资源富集、文化地标绽放魅力、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名家英才荟萃、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产业繁荣发达、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城市文化内涵更为深厚,文化标识度更为鲜明,文化品牌效应更为凸显。

──抬升发展坐标,区域文化特质更加彰显。

积极发挥全国文明城区示范效应,弘扬主流价值,立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挖掘城市的根和魂,凝练“汇文化”精神内核,彰显区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特质,形成结合上海战略部署、体现徐汇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提升市民人文素质和幸福感。

到2020年,新增市区两级志愿者服务基地6个以上,全区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全区常住人口的15%以上。

──打造服务标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建成。

发挥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引领效应,提高服务水平,形成服务特色,规范服务标准,打造功能布局更均衡、软件硬件双提升的八大公共文化新地标(西岸图书馆、西岸美术馆、绿谷艺文馆、徐汇档案馆、徐汇规划馆、徐家汇源馆、百代唱片馆、衡复风貌馆),并实施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管理和运行,力争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前列。

到2020年,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公共文化活动年均参与人次达到440万,新增非遗传承基地6处以上。

──提升发展品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再上台阶。

大力发展艺术、演艺、影视、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商业、旅游、教育、体育等创新融合,构筑上海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到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以上。

──汇聚多方资源,国际文化交流重大平台地位凸显。

强化对标,以国际一流标准衡量区域文化发展水平,集聚各类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和文化产业项目,做强做优西岸全球水岸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西岸峰会、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等文化品牌活动,凸显文化提升营商环境的独特作用。

每年举办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重大文化节庆和会展活动10场以上,成为国际性会展和节庆活动的新地标。

──集聚市场主体,文化创意人才高地基本形成。

聚焦国际文化企业总部、文化龙头企业、文化重点企业和“独角兽”企业,集聚文化大家、国际文化人才和文化创新人才,进一步发挥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作用,塑造和培育一批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主体。

到2020年,吸引5家以上文化龙头企业入驻,引进10名以上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文化人才,重点支持、培养100名以上文创人才,培训文化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次。

二、专项行动

以“海派文化之源”为目标引领,聚焦“徐家汇源”“魅力衡复”“艺术西岸”三大文化品牌,焕发“千年龙华,百年徐汇,十年西岸”的文化价值,贯彻落实“上海文创50条”,对标国际一流,打造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古今融合、中西合璧、雅俗兼容的文化品牌。

(一)聚焦三个区域,优化文化品牌发展布局

1.重塑引领风尚的“徐家汇源”。

充分挖掘徐家汇在时代变迁中历练、融合并升华形成的以“光启文化”为特质的文化内涵,以百年电影、百年唱片、百年工艺、百年教育、百年气象为核心抓手,整合徐家汇源文化资源,优化整体设计,推动土山湾博物馆移址和二次提升、百代唱片小红楼修缮、徐光启“两馆一园”建设改造等项目落实,注入体育文化等新内容,再现徐家汇中西文化交流重镇风采。

2.打造荟萃中西的“魅力衡复”。

立足百年建筑、百年音乐渊源,积极保护传承海派文脉,打造衡复海派文化精品街区。

加快品牌重构、业态更新和结构调整,逐步推进名人故居群对外开放,推进上音歌剧院、黑石公寓、修道院公寓等项目建设。

以历史建筑群像为街区背景,以高雅现代音乐为街区细胞,以名人生活印迹为街区故事,以慢生活休闲为街区节奏,多种方式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历史与当代完美融合的全球城市的衡复样本。

3.建设世界级的“艺术西岸”。

以迈向全球城市的卓越水岸目标为引领,坚持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凸显百年工业遗址对西岸滨江空间塑造的文化价值,丰富西岸文化走廊内涵,加快“上海梦中心”项目、“美术馆大道”等一批世界级、现代化的大型文化设施建设,云集国际级艺术大师作品、国际级策展和运营团队、国际级艺术原创人才,构建集美术馆、公共艺术中心、图书馆、剧场、公共开放空间等业态为一体,以“文化场馆20+、剧场6+、座位10000+”规模比肩世界级水平的亚洲最大的国际艺术群落,推动徐汇西岸成为上海当代艺术新地标、国际艺术交流必选地。

(二)承前启后,奏响“海派文化之源”新华章

1.做深做精“百年再造系列”

(1)百年电影。

营造电影文化氛围,充分依托上海电影广场、上海电影博物馆等大型电影文化载体,联动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等研究力量,围绕电影历史、电影制作、电影演员、电影音乐、电影剧本等开展电影文化教育,举办电影文化主题活动、电影行业论坛,设计电影文化旅游路线。

加快赵丹旧居的修缮开放,讲述其在中国电影史的地位和演艺人生。

配合做好上影演员剧团回迁武康路工作,放置张瑞芳铜像,制作老艺术家浮雕等,展现老艺术家的演艺风采。

(2)百年唱片。

在百代唱片公司旧址(小红楼)修缮改建基础上,联合中国唱片公司,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推进百代唱片馆的筹建,初步启动布展工作。

丰富展示馆功能内涵,记录中国唱片发展史的脉络,讲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唱片的诞生故事以及《大路歌》《毕业歌》《码头工人歌》等著名革命歌曲创作的故事,挖掘“听得见”的红色记忆,重现聂耳、黎锦辉、冼星海等著名作曲家在“百代”工作的经历和人物故事。

(3)百年工艺。

彰显土山湾百年工艺地位,拓深土山湾博物馆厚度,将土山湾博物馆整体移入徐家汇源文化综合体,形成土山湾文化展示以及公共阅读、展览展示等功能复合的标志性文化空间。

推进土山湾博物馆二次提升改造,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打造集展览、收藏、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使之成为“徐家汇源”4A景区核心地标。

(4)百年教育。

传承徐汇中西教育融合、注重职业教育的教育文化精髓,依托徐汇中学(徐汇公学)、市四中学(启明女中)、上海交通大学(南洋公学)等近代教育发源地资源,展示徐汇“百年教育”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及在当代的优秀成果,并通过宣传长廊等方式将藏书楼文化外溢到周边。

集中修缮马相伯旧居,挖掘其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的传奇故事和爱国精神。

(5)百年气象。

挖掘“百年气象”文化蕴含的科学探索精神,丰富气象博物馆文化功能,对接不同年龄群体需求,将科技、科普、教育、文化等要素融入气象博物馆服务体系,通过展览、展示、体验、互动、论坛、学术研讨、课外教室等形式,提升气象博物馆的综合服务能力。

同时开发徐家汇观象台的系列服务功能,形成以“气象文化”为主题的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示范点。

(6)百年建筑。

徐汇衡复历史风貌区是上海城市历史记忆、文化个性与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近千幢建造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优秀历史建筑造就了衡复地区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文化特征。

深化优秀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常态化机制,创新活化利用老建筑的路径和方式,导入多元功能,将其更新改建为展览展示等公益性文化载体、文旅配套设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企业总部等业态,赋予老建筑以新内涵。

推进修道院公寓改建为衡复风貌馆,为徐汇阐释海派文化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和文化研究资源。

推进大修道院底楼建成徐汇规划馆,以徐家汇源、衡复历史风貌区、滨江西岸为重点区域展示徐汇规划蓝图。

同时,运用高科技方式增加百年建筑体验感,通过志愿者讲解、提升二维码语音导览质量等方式,多维度体现建筑是可阅读的、可触摸的理念。

(7)百年音乐。

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及周边户外空间、上音贺绿汀音乐厅、上海大戏院、在建上音歌剧院等为核心,以交响乐、音乐剧及歌剧演出为特色,在复兴中路、汾阳路区域打造全球知名的音乐人才汇聚、音乐产业集聚、音乐形式多样,协同电影、戏剧、舞蹈发展的国际音乐文化街区。

结合黑石公寓改造,集聚国内外知名音乐机构,引入音乐机构总部和大师工作室等。

对汾阳路——复兴中路街区进行整体改造,并以2019年上海交响乐团成立140周年庆为重大节点营造国际音乐文化街区声势。

(8)百年工业。

进一步显现百年工业遗址对城市更新改造、历史文脉留存、区域面貌提升的作用,立足龙华机场大机库、北票码头等工业遗存改建为美术馆、艺术中心和创意园区的成功案例,继续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对沿江工业遗存进行保护式开发或复建,打造城市公共文化开放空间。

加快上海水泥厂旧址改建为梦中心剧场群落,原南浦站火车候车室改建为星美术馆,原龙华机场航站楼改建为西岸图书馆,利用工业油罐建成油罐艺术公园,推动旧厂房、旧仓库等空间的艺术化、产业化、社会化。

2.做优做细“名系列”

(1)名人故居。

推进夏衍旧居、草婴书房、马相伯旧居、赵丹旧居对外开放,展现鲜活的名人生活起居细节。

加强对名人和名人故居的研究,深度挖掘巴金、张乐平、柯灵等名人故事,展现时代变迁中的历史人文风貌,争取首座“上海名人馆”落户衡复地区。

(2)名院名品。

发挥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京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市级院团集聚优势,上演《匿名者》《敦煌女儿》《素女与魃》《徐光启与利马窦》《芦荡火种》《上海1921》等一批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经典剧目和新品,同时推进经典剧目的日常化演出、国内外巡演以及经典剧目数字化。

配合上海戏曲艺术中心项目、上海传统戏剧院团设施提升项目等市级大型传统文化设施建设,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重要阵地。

建立与市级院团战略合作机制,共建文化共同体,争取院团资源深度参与徐家汇艺术商圈打造、衡复艺术季等重大文化活动、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文艺作品创作、艺术普及推广等。

(3)名园名馆。

一是以龙华烈士“一园一馆”为核心弘扬红色文化。

进一步发掘龙华烈士陵园蕴含的革命精神,拓展“龙华魂”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内容,围绕建国70周年举办系列主题纪念活动,实施龙华烈士纪念馆提升计划,弘扬“龙华英烈颂”红色精神品牌,丰富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布展内容。

与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深度合作,扩展展览展示区域和内涵,扩大影响力。

以邹容纪念馆重新布展开放为契机,积极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是以徐光启“两馆一园”为核心精耕海派文化。

设立光启文化传承馆,着力发挥徐光启科技创新精神;实施光启公园改造工程,提升光启公园的区位优势;推动光启纪念馆内容提升,形成“馆园合一”“文旅合作”长效发展机制。

三是加快华泾“两馆一园”建设。

打造形成黄道婆纪念馆、邹容纪念馆、华泾公园为一体的馆园组合模式,开展黄道婆纪念馆内容二次提升工作,树立黄道婆纪念塑像。

四是建设传统戏曲传习馆。

建成“互动+体验”模式的上海京剧传习馆,推进上海沪剧传习馆、上海越剧传习馆建设,展示传统艺术魅力,将更多国粹文化融入街区。

五是推进绿谷艺文馆建设。

在中城绿谷轴线上建设集展览、展示、演艺等功能为一体的经典、精致的文艺综合体。

(4)名街名路。

彰显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武康路等街区在上海的美誉度,策划设计多主题衡复漫行路线、红色经典路线。

推出名人故居主题路线,讲好建筑背后的人文历史故事。

推出音乐之声主题路线,感受高雅经典艺术的熏染。

推出城市更新样本主题路线,感知城市建筑变迁的温度。

设计戏曲传习主题路线,植入传统国粹文化。

深化博物馆奇妙物语主题路线,以光启博物馆联盟为载体让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

形成美食休闲主题路线,突出休闲商业和文化艺术融合特色。

打造徐家汇-龙华红色经典主题路线,引导市民感悟红色文化、传承革命传统。

同时在街角景观改造工程中导入文化艺术元素,提升街区品位。

总体上形成武康路区域彰显人文历史建筑融合优势,复兴中路、汾阳路区域形成国际音乐文化街区,岳阳路区域营造慢生活氛围,衡山路区域突出历史建筑休闲文化特色的布局。

(5)名胜民俗。

延续“千年龙华”历史文脉,做深龙华禅寺文化,围绕龙华禅寺及周边上海京剧院、朵云轩艺术中心等载体,打造集展示演绎、活动体验、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江南传统文化集聚区。

着力开发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天主教堂、黄道婆墓、徐光启墓等古迹的历史内涵,增加周边公共交通的匹配度,提升名胜古迹的游览体验。

加快徐家汇源整体设计和品牌包装,打通建筑内外界限,提升道板、走廊、标识系统的设计感,使建筑体、时尚设计元素和户外绿色空间有机融合,形成流线型的畅通的行走体验。

以国家级非遗项目龙华庙会传承传统节庆文化,做深“上海民俗第一游”,不断挖掘龙华庙会蕴含的民俗性、娱乐性和商贸性,结合龙华禅寺文化、龙华民谣,将龙华庙会与非遗项目紧密融合,注重跨界合作和运用高科技手段,与文创企业合作大力开发龙华庙会文创产品,设计策划新的庙会文化活动。

(6)名匠名坊。

引入一批非遗传承人,打造珐琅彩瓷器绘制技艺、龙华禅事、海派黄杨木雕、江南丝竹、上海剪纸、老凤祥金银胎珐琅器制作技艺等非遗传承基地。

加快建设区级非遗展示中心,以陈列、展演、传习、体验等多种形式呈现上海剪纸、黄杨木雕、江南丝竹等非遗文化成果,实现互动性观展体验。

以美术、书法、雕刻、音乐、文学领域为重点,加快引进陈佩秋、陈家泠、谭盾、余隆等大师开设工作室,为衡复地区注入新活力。

提升“名家坊”空间利用率,落实“名家坊+”公益文化联盟活动机制,设计名家讲堂、名家授曲等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在新媒体直播平台等传播,扩大影响力。

做深现有品牌“名家艺术季”,定制化设置内容,通过高品质的演出和鉴赏类讲座,激发市民喜爱艺术的原动力。

(三)比肩国际,打造“海派文化之源”新标杆

1.率先开创“首系列”

(1)时尚产品的首发之地。

集聚国际知名设计师和独立设计师品牌,吸引时装、电影、珠宝首饰、智能家具、新科技汽车、电子产品、游戏动漫等龙头企业举办新品发布会,将西岸逐步培育成为引领国际消费潮流的风向标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品首发地。

(2)精品剧目的首演之地。

发挥“上海梦中心”剧场群的旗舰效应,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等国际一流演艺集聚区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欧美经典剧目,成为国际演艺节目登陆上海的首演地,成为本土优秀剧目在国内开展巡演的第一站,探索精品剧目的驻场演出模式。

(3)当代艺术的首展之地。

依托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等载体,依托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和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合作项目,吸引国内外知名策展人在西岸策展,推动西岸成为国际知名艺术展览、艺术机构、艺术家作品进入上海的首展地,成为国内原创艺术作品巡展的第一站。

(4)文化消费的上海首试之地。

发挥首个全国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区效应,扩大文化消费试点规模、领域和方式,整合徐汇区域内各类优质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消费与区域内各类大型节展活动有机结合,引领文化消费趋势。

与互联网平台型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有效的文化消费信息发布机制,实现数据共享。

(5)文化贸易的上海首设之地。

发挥上海首家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效应,突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影集团、巨人、游族、网易、淘米等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培育支持申报一批国家级、上海市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及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推动徐汇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所作为。

2.着力开拓“国际系列”

(1)国际演艺剧场群。

推进由2500座空间剧场、1800座专业音乐剧剧场、1000座演艺剧场、800座互动音乐厅、400座黑匣子先锋剧场等5个剧院和1个开放性艺术空间组成的“上海梦中心”演艺集聚区建设,融入全球精品文化娱乐内容,建设国际戏剧娱乐中心。

发挥华人文化演艺公司集结全国21家龙头演出公司的资源优势,创作、制作一批中文版原创剧目。

推出“THEStageWestBund西岸艺场”项目,以戏剧节、演出季等表现形式集聚国内外优质、经典、前沿、跨界的舞台艺术资源,为2020年即将建成的演艺剧场群落预热、积累资源。

(2)国际艺术场馆群。

“美术馆大道”打造为国际艺术展上海首选地,依托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等一流场馆持续举办现当代国际大师著名展览,形成当代艺术最高口碑,推动星美术馆、西岸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保税仓库二期等文化艺术项目建成。

(3)国际峰会。

以全球水岸论坛为核心,打造与国际水岸城市间的高端对话平台,共同演绎水岸利用、城市更新方面的新理念和新举措;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西岸峰会为核心,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和大型展示厅,加快各类技术在文化体验活动中推广运用,推动西岸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新地标。

启动大型国际会议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际会议博览中心项目。

积极引进大型国际会议品牌,提升徐汇国际会议地标影响力。

支持举办国际交响乐高端论坛,扩展复兴中路汾阳路国际音乐街区影响力。

(4)国际展会。

积极争取引入瑞士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等全球顶级艺术博览会,举办系列国际级水平的艺术展览,推动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成为顶尖的国际性大型艺术博览会,成为国际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争取纳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项目。

积极引进意大利米兰设计展等国际时尚展会。

(5)国际节庆。

争取引入上海国际电影音乐节、奥地利布雷茨根艺术节、简单生活节,提升上海国际诗歌节、上海国际花展等品牌活动带动效应,增强国际影响力。

以艺术、摄影、设计、时尚、创意、亲子、市集等为主题,继续办好春夏、秋冬两季的西岸文化艺术季,以及西岸音乐节、西岸食尚节等系列活动,强化文化体验。

(6)国际赛事。

以徐家汇体育公园为核心提升重大赛事影响力。

聚焦徐家汇体育公园的体育文化功能,做好国际田径钻石联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赛事的配套工作,逐步将徐家汇体育公园打造成为首屈一指的体育文化地标。

支持举办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提升赛事在国际乐坛的权威性。

(7)国际文化交互平台。

推进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艺术中心开展五年期展览和研讨会合作,打造高级别国际文化交流和长效性艺术体验分享的核心承载平台,同时打造本土艺术家的培育、输出平台,带动中国原创作品走出去,开启对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作品收藏及人才培养计划。

以上海时装周最大的青年设计师博览ONTIMESHOW为平台,推动一批中国原创设计师进入世界时装艺术舞台。

以“大群落+小群落”联盟机制打造国际原创艺术策源地,发挥当代艺术场馆集聚的大群落优势,扩大国内外画廊机构、画家工作室、建筑设计师事务所、演艺经纪机构等构成的艺术小群落规模和效应,加强设计联盟、演艺联盟、艺术联盟三大机制对文创产业生态的营造,打通文化场馆、艺术家工作室之间的原创作品创作、展示通道。

(8)国际文化机构。

继续引进著名国际画廊、国际艺术品拍卖行、国际艺术教育培训机构、国际策展机构等艺术类机构,吸引国际演艺剧团、国际演艺经纪公司、国际演艺协会等机构入驻。

搭建徐汇与世界的文化沟通桥梁,争取引进国际文化研究机构、国际文化中介机构入驻。

三、保障措施

(一)提升组织协作能力

一是优化体系内文化协同发展机制。

强化文化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能,形成区宣传、文化、发改、规土、商务、科技、旅游、财税、国资集团公司等单位的协同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徐汇文化建设。

二是完善重点功能区文化发展联动推进机制。

加强徐汇滨江、衡复、徐家汇地区三家管委会以及西岸集团、徐房集团、徐家汇商城集团三个运作实施主体之间的联系,建立区域间重大文化活动协同机制,实现互动互补协调发展。

三是建立高层面战略合作机制。

由区级层面推进与市级文艺院团、市级文化国企、国家部委、龙头文化企业、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机制,拓宽徐汇文化发展格局。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完善具有徐汇发展导向的文化扶持政策。

出台《徐汇区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扶持意见》,明确重点支持方向:

推进和实施带动区域发展的重大文化项目,以音乐、演艺、影视传媒、艺术品、数字内容和历史文脉为重点发展领域;聚焦传承历史文脉、优化功能布局,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支持和举办重大文化活动;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与互联网、平台经济等融合发展。

(三)强化文化人才支撑

一是建立文化发展战略咨询智库。

组建徐汇文化发展战略智库,定期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国内外文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重点文化企业代表、艺术界一流领军人物等,立足徐汇发展战略层面,围绕发展方向、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推进等内容提供决策咨询,同时交流国内外文化发展最新趋势和信息,拓展合作机会,开阔决策者的视野。

二是加快文创人才引进和培育。

用足用好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人才政策“20条”、上海文化艺术人才“百人引进计划”等政策,加快文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重点培育一批复合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艺术家工作室、各类文化组织联盟等形式,为优秀文化人才提供展示、演出、交流等机会。

(四)实施品牌宣传推介

建立品牌宣传推介体系。

设立并整合区内新媒体宣传平台,快速、集中、生动地反映文化品牌建设进程及成效。

推出年度文化发展报告,涵盖徐汇文化发展年度重大事件、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和文化业态数据、文化企业和文创园区动态等内容,集中反映徐汇文化发展最新成果,破解文化活动品牌宣传主体多头、文化活动信息分散等瓶颈。

推出反映徐汇文化品牌影响力的系列短片,在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兴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

结合重大展会赛事,设计符合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