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2912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Word文档格式.docx

原油装卸

黄岛油一期原油码头生产

黄岛油二期二十万吨级原油码头生产

液体化工码头生产

矿石装卸

前湾一期多用途泊位技改暨十万吨级矿石码头生产

二十万吨级矿石码头生产及社会效益

矿石卸船“孙波效率”

煤炭装卸

十万吨级煤码头生产

“煤炭货种配比”业务

件杂货装卸

合资企业

合作成果

友好港口

概述

历史沿革青岛地区早在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就有海港和航海活动的记载。

从1892年开始,清政府在青岛湾兴建人工码头,建成一座位于小青岛西北方向的前海栈桥,以供装卸物资和兵员上下。

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码头建筑,是青岛建港开端。

解放前,青岛港饱受德、日、美的殖民统治和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奴役之苦,码头设施破烂不堪,码头工人深受压迫和剥削,1949年港口吞吐量仅72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港真正回到人民怀抱,开始了码头的改造、建设和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响应周恩来总理1973年提出的“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青岛港在加快老港区建设改造的同时,就提出拟建新港区事宜,当时提出新港址有沧口方案、大石头方案和海西方案(包括黄岛前湾和海西湾地区)。

经过长期的考察、研究、讨论,最后认为海西方案中的黄岛地区前湾建港有较大的良好条件。

前湾湾口宽4公里、进深7公里,不淤不冻,黄岛前湾岸线是建设深水大型码头的优良岸线。

20世纪70年代初,胜利油田已有较大发展。

为从速解决胜利油田原油输出问题,国家决定在青岛港开辟海上运输通道,原油码头港址选定位于胶州湾西岸的黄岛。

1976年建成黄岛油码头一期工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8年12月,青岛港实行领导体制改革以后,港口改革开放、生产建设、技术改造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改造了一个百年老港,老港区旧貌换新颜;

在黄岛十多年前的一片荒沙滩上,建设了两个现代化新港区(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

随着胜利油田的快速发展,1988年11月,青岛港的黄岛20万吨级原油输出码头二期工程基本竣工,13个生产系统已具备重载试运转条件。

1993年,建成前湾一期工程2~10万吨级6个泊位。

1997年底,建成前湾二期工程,新建万吨级深水泊位6个,其中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于1996年12月建成,该泊位可停靠第五代大型集装箱船舶。

1998年11月,前湾2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青岛港货物通过能力达到亿吨,跨入世界第十五个国际亿吨大港行列。

前湾三期工程建设7个集装箱专业化深水泊位,2000年5月开工建设前4个泊位,后期建设3个。

前4个泊位岸线长1400米,水深16米至17.5米。

2002年2月,在码头各项配套设施基本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前湾三期工程前4个泊位开始试生产。

2003年9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前湾三期工程后期建设3个泊位于2005年12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可停靠12000~15000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前湾三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成为世界上岸线最长(2400米)、泊位最深(17.5米)、桥吊技术参数最大(70吨/70米)、陆域纵深最宽(1.5公里)、装卸效率最高(单机每小时87.67自然箱、单船每小时480.05自然箱)的世界级集装箱专用码头。

根据青岛市重点发展石化支柱产业的规划,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于2003年6月开工建设,2004年6月竣工。

2005年9月,青岛港集团召开液体化工码头续建二期工程审查会,将在续建5000吨泊位的同时,续建8万吨级泊位,工程将于2006年内竣工投产。

港区结构青岛港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三大港区组成。

共有码头岸线17270多米。

其中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是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主要从事原油、集装箱、煤炭、矿石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服务。

具备装卸储存、中转换装、运输组织、现代物流、战略储备、通信信息、保税等功能。

黄岛油港区包括黄岛原油码头一期工程、黄岛原油码头二期工程以及液体化工专用码头一期工程,是以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等产品的装卸、存储、运输为主的液体货物作业区。

油一期码头有2.5万吨级和5万吨级原油泊位各1个及2个1000吨级燃料油泊位,位于胶州湾西岸的黄岛北岸。

油二期码头为20万吨级原油泊位,位于胶州湾西部黄岛区黄山嘴。

为改善黄岛油港区的储油条件,青岛港自1993年3月进行油罐区改造一期工程后,经过8年的建设,筹资16.2亿元,分五期建成了32座现代化钢制浮顶式油罐共180万立方米储量的大罐群。

2001年,青岛港将所属的原油储罐及配套设施有偿转让给中石化,实现了与中石化的强强联合。

2003年6月27日,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本期工程建成的5万吨级码头结构上兼靠至1万吨级,并能同时停靠两艘5000吨级船舶。

并于2004年10月竣工验收投产。

2005年,整个黄岛油港吞吐量达到350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之一。

黄岛前湾新港区地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位于胶州湾西南部的黄岛前湾内。

它包括已建成的前湾一期、前湾二期、前湾三期工程以及正在建设的四期工程,是由国家重点开发的新港区。

从1987年前湾一期工程开工到2005年底前湾三期工程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整个前湾新港区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以矿石、煤炭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大型现代化、多功能、高效率的贸易口岸和物流中心,使青岛港的年吞吐能力超越亿吨,进入了世界大港的行列。

整个前湾新港区拥有中国沿海港口最大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现代化的煤炭码头和可接卸第六代集装箱船舶的集装箱专用码头。

2005年2月,青岛港实施了加快矿石接卸效率技术改造“一号工程”,将码头装卸能力提高了4倍。

并且连续多次创出世界卸矿石最高纪录。

过去,青岛港矿石作业在老港区需要上千人作业,而现在139人使用现代化设备代替了过去上千人的传统作业。

自2003年以来,青岛港矿石接卸率和总量一直双双稳居世界港口首位。

前湾三期工程建设的7个集装箱深水泊位,泊位水深在16米至17.5米之间。

以许振超为代表的振超团队连续5次创出世界集装箱船舶装卸效率新高。

该工程于2005年荣获国家土木工程领域最高荣誉奖项——詹天佑大奖。

前湾新港区除已成为以矿石、煤炭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大型现代化、多功能、高效率的贸易口岸外,还承担着五金钢材、化学肥料、纸浆、水泥、木材、粮食等件杂货的装卸运输和集装箱场站、海铁联运、仓储、保税、货柜维修、进出口拆拼箱、危险品管理等集装箱物流业务。

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许振超,1950年1月出生,1974年7月进入青岛港工作。

199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交通系统劳动模范、青岛市劳动模范、“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等等。

曾担任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党支部书记。

现任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项目经理,工人技师。

许振超作为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码头工人,在青岛港这所培养人、教育人的大学校、大熔炉中,他凭着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坚韧意志和刻苦钻研、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苦练技能,攻克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先后掌握了高压变配电、电力拖动、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网络通信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创造了一系列大型机械维修、装卸工艺流程领域的成功经验,完成技术革新百余项,从一名普通的门机司机逐步锻炼成为全国一流的港口桥吊技术能手。

他练就了“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绝活。

在担任集装箱桥吊队队长时,主持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港口桥吊作业手册,被众多专业院校列为教材。

他在关系港口发展的集装箱“西移”的关键时刻,临危受命担任桥吊安装总指挥,40天顶着严寒靠在现场,历尽艰辛,不负众望地完成任务。

他带领他的团队,先后5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的最高纪录,被誉为“振超效率”。

许振超执著追求30多年如一日,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业绩,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当代产业工人迎接科技进步挑战的巨大勇气,彰显出中国当代产业工人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英雄气概。

2004年,许振超被中宣部、交通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确定为重大典型在全国宣传,并推树为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胡锦涛总书记于2004年10月1日和2006年6月30日,先后两次亲切接见许振超,并向“青岛港全体工人问好”。

2004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专程视察了青岛港并亲切看望了许振超,亲自把振超精神总结概括为: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

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

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

团结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

他讲到:

“振超精神、振超效率成为了时代的强音,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财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动力”。

2004年9月28日和2006年4月28日,温家宝总理又亲笔两次给许振超回信,勉励他要再创佳绩,再作贡献。

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等中央政治局常委,王乐泉、王兆国、刘云山、贺国强等政治局委员,也专程看望许振超,视察青岛港。

许振超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11个单位作了286场报告,听众达30余万人。

2005年,由国家广电总局、青岛市委宣传部以许振超为原型,以青岛港大发展为背景,联合摄制的电视电影《金牌工人》,先后在青岛市、山东省、北京进行首映式,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许振超先进事迹通过中央电视台进行海外的报道,已覆盖世界100多个国家。

青岛港广大干部职工以振超为榜样,全面开展了“学振超精神,建‘三型’团队(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五好’岗位(爱岗好、学习好、诚信好、创新好、奉献好)、创一流业绩”活动,涌现出1500多项绝活儿,3000多个先进群体。

形成学习有典型,岗位练绝活,团队破纪录,集体创名牌,发展大跨越的“振超效应”。

“振超团队”完成的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国际空白,大幅度降低大气和噪音污染,年节约3000万元以上,已有20多个港口专门组织来青岛港学习借鉴。

青岛港的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港区均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新港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来港的船舶越来越多,港口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1981年和1985年,港口出现了两次严重压船压货情况。

但在当时旧体制的束缚下,受到管理体制和资金、施工等条件的影响,建港部门只能搞一些基础性工作。

港口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后,建港指挥部从老港区迁往黄岛办公,建港的速度明显加快。

在1976年建成黄岛油码头一期工程后,黄岛油码头二期工程在1988年建成并于1992年竣工验收。

在此期间,前湾一期工程于1987年10月动工建设。

1993年12月,前后用了6年的时间,前湾一期工程总体通过国家验收。

前湾二期工程6个万吨级泊位,国家计划工期为5年,青岛港却提前两年就基本建成简易投产。

其中3泊位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集装箱专用泊位。

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总工期为2年,青岛港实际仅用18个月就建成启用。

从2000年5月开工建设了7个码头前沿底标高为-16.0米~-17.5米,可以靠泊12000—15000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全国最大的前湾三期深水码头,到2005年底全部投入使用。

2004年10月,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随后,在新港区进行前湾小港池回填工程,使前湾小港池工程于2005年底简易投产。

前湾新港区的建设,使青岛港的年吞吐能力超越亿吨,进入了世界大港的行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几年来,青岛港筹资上百亿元,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建成投产了六大工程(黄岛油二期工程、前湾一期工程、前湾二期工程、前湾三期工程、前湾矿石专用码头工程、液体化工码头工程)和八大码头(黄岛油二期码头、前湾一期煤码头和顺岸式码头、前湾二期顺岸式码头和突堤式码头、前湾矿石专用码头、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液体化工码头)项目。

青岛港通过能力由2000多万吨扩大到1亿多吨,跻身于世界亿吨大港之林。

黄岛原油码头二期工程青岛港黄岛原油码头二期工程,是我国“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

新建20万吨级泊位一个,设计年输油能力1700万吨,建设投资为27490.592万元。

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原油码头。

黄岛原油码头二期工程位于青岛胶州湾西部黄岛区黄山嘴。

与青岛隔海相望,海上距青岛大港7海里,陆上距胜利油田246公里。

黄岛油区二期工程于1984年6月开始进行建设方案的调查研究。

1985年8月29日国家计委批复设计任务书,1986年1月28日交通部批复了初步设计。

黄岛油二期工程由水、陆域两大部分组成。

陆域占地92.8亩。

其中陆域房建面积8695.6平方米。

陆域房建主要有:

计量间、控制楼、排空泵房、空压站、消防泵房、维修车间、锅炉房、1号和2号变电所、办公楼、汽车库、食堂、浴室等。

陆上建有两个容积为2000立方米的消防水池,一个容积为600立方米的生活水池,一个容积为1000立方米的卸空油罐。

水工工程主要项目包括引堤、栈桥、码头装油平台等。

其中,引堤长186米,顶宽11.5米,标高+9.0米,抛石堤心结构,堤头为1个直径14米的圆形沉箱,两侧及端部用2.0—2.5吨的混凝土工字体护面;

栈桥长616米,设直径14米、高18米的沉箱基墩6个,墩距88米,安装7榀长84米桁架全焊钢桥,桥面宽9.14米,标高+9.67—11.50米,与装油平台齐平;

油码头全长498米,码头前沿底标高为-21.30米,装油平台上建有控制楼、泡沫库,平台前方安装有登船梯等,其中4台装油臂系日本产品,高18.5米,单台输油量时效4000立方米,是中国当时最大的装油臂。

黄岛油二期工程还包括计量系统,计量设备采用开封仪表厂生产制造的当时国内口径最大(500毫米)、小时流量为2800—3000立方米的流量计8台;

输油系统的输油管道70170米,其中直径500—1020毫米管道2955米,是当时国内油码头采用的最大口径的输油管。

整个油二期码头设备先进,工艺水平高,设计装船能力为每小时1万吨。

1988年底,工程的全部水工工程、生产及辅助建筑物、设备安装、生产辅助建筑及生活福利设施均已按设计要求建设完毕。

但由于油源不落实等原因,工程竣工后未能及时进行重载试车及总体验收,青岛港每年要投入资金对整个工程进行大量的保养维修,每年仅从管道里刮出的铁锈就有8吨多。

1992年6月,青岛港按国家计委《关于青岛港黄岛油区二期工程组织国家验收的通知》精神,对油区二期工程各系统进行了全面检查、维修,重新进行了单机系统调试,在确认各系统达到重载试车的要求后,于1992年10月23日至10月26日进行了第一次重载试车。

为进一步考核,青岛港又于11月和12月,分别进行了第二次及第三次重载试车,采集了大量技术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证实油二期工程各系统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于1992年12月24日通过了国家验收。

前湾一期工程青岛港前湾港区建设由青岛港务局于1974年提出。

1975年,经国务院建港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进行选址勘察。

1982年,开始选址和工程可行性研究。

1985年8月,国家计委批复同意建设前湾港区一期工程,并列入当年基建计划进行扩初设计。

1986年11月,交通部批准了该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概算。

前湾港区一期工程为国家“七五”跨“八五”重点工程和第二批日本政府贷款项目。

前湾一期工程位于青岛胶州湾西南部的黄岛前湾内,东经120011′~120015′,北纬35058′~36003′,海上与青岛市相距8公里,陆地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相距10公里。

前湾港区一期工程包括:

6个万吨级深水码头泊位、港区工作船码头、6323米护岸、1088.23米防波堤等等,于1987年10月1日正式开工。

总工期为6年。

按照国家重点工程分期建设、分期投产、分期受益的原则,1990年12月22日,前湾一期工程两个2万吨级杂货泊位提前简易投产。

1991年12月22日,前湾一期工程的2.5万吨级木材泊位和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又具备靠船作业条件。

1992年12月25日,前湾一期工程四个顺岸泊位通过国家验收。

1993年10月10日,“青云岭”轮在煤码头进行了煤系统首次装船作业,标志着前湾一期两个煤炭泊位建成投产。

1993年12月26日,青岛港前湾港区一期工程6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全部通过国家验收竣工投产。

前湾港区一期工程批准调整概算内币69979.24万元,外币30091.61百万日元。

建设6个万吨级深水泊位以及相应的陆域和海港配套设施,年吞吐能力为1700万吨。

6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分别为:

5万吨级与3.5万吨级的煤炭泊位各1个,长度为566.308米,年吞吐能力1500万吨;

5万吨级的多用途泊位1个,长度为321.28米,年吞吐能力80万吨;

2.5万吨级的木材泊位1个,长度为208米,年吞吐能力50万吨;

2万吨级的杂货泊位2个,长度为414.44米,年吞吐能力70万吨。

全部6个泊位的总长度为1490.201米,年吞吐能力为1700万吨。

陆域形成工程陆域工程主要包括后方辅建区及进港公路,前方辅建区和码头堆场,总面积47.68万平方米,总回填土方量454.3万立方米。

港池及航道港池水域100万平方米,水深-11.6米;

航道长1500米,宽160米,水深-12.3米。

水工工程

四个顺岸泊位岸线全长923.893米,结构型式为重力式方块结构,码头顶面高程+5.8米。

杂货、木材泊位码头前沿底标高为-11.6米,多用途泊位码头前沿底标高为-14.1米。

共安装混凝土方块1223块。

煤码头为3.5万吨和5万吨级泊位各一个,年吞吐能力1500万吨,结构型式为沉箱重力式。

码头全长566.308米,码头面高程+5.8米,泊位水深-14.1米。

共安装码头沉箱35个,鼓型橡胶护舷17组。

工作船港池及护岸工程。

工作船码头结构形式为方块重力式,岸线总长360.38米,码头前沿底标高为-5米。

防波堤由东防波堤和南防波堤组成,其中东防波堤长780.08米,结构形式为直立斜坡混合结构;

南防波堤长308.15米,结构形式为斜坡式。

外护岸长203.52米,乙护岸长450米,丙护岸长1201.8米,丁护岸长446.668米,结构型式均为斜坡式。

堆场道路顺岸码头堆场总面积17.17万平方米,煤堆场共15万平方米(堆存量80万吨),港内道路9.3万平方米。

港内铁路港内铁路正线轨道1.67公里,站线轨道20.67公里,安装道岔51组,安装钢制跨线桥一座(76米长),排水涵洞两座。

输煤系统装卸工艺及设备安装

翻堆作业:

煤车进港经2台翻车机翻车后,煤炭由皮带输送至煤堆场,由堆料机或堆取料机按煤种堆存。

取煤作业:

取料机(或堆取料机)自堆场取煤,经皮带输送至码头,然后由码头装船机装船。

车船直取作业:

煤车进港经翻车机翻车后,煤炭由皮带直接送至码头,然后由装船机装船。

主要设备:

翻车机2台、堆料机2台、堆取料机1台、取料机2台、装船机2台、皮带机21条、皮带机房12座、自动控制系统设备一套、除尘系统设备一套、煤污水处理场设备一套。

前湾一期工程投产使用,使青岛港的吞吐能力增至6800万吨,使一座现代化的新型海港崛起在胶州湾西海岸。

前湾一期多用途泊位装卸工艺配套设施改造工程为满足我国外贸进出口迅速发展和钢铁原材料需求量迅速增加的要求,解决青岛港历年来长期无矿石接卸专用泊位设施的困难,青岛港在新老港区生产布局全面调整之际,在前湾一期工程尚末完工之前,就酝酿成熟并果断地做出决策,把前湾港区多用途泊位改造成为矿石专用泊位。

1990年6月27日,青岛港向国家交通投资公司提出《关于明确青岛港前湾一期工程多用途泊位以装卸矿石为主的报告》,国家交通投资公司于1990年7月1日进行批复。

这一项目被山东省认定为重点技改项目。

1993年1月,改造工程开工之后,南非ISCOR公司正在中国沿海港口寻找矿石基地,得知这一消息,青岛港立即邀请该公司来港口进行考察。

1993年9月22日,双方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定了合作合同。

通过招商引资,青岛港以2.2万平方米堆场、8年半的使用权为条件,引进南非ISCOR公司1000万美元资金,为工程建设争取到充足的资金。

这项投资1.6亿元的前湾港多用途泊位装卸工艺配套设施改造工程,是当时青岛港建港以来最大的一项技改项目,完全是由青岛港自行设计、自行组织施工。

该工程建设堆取料机轨道梁2310米,装车轨道梁1500米,新建8股铁路950米,敷设电缆8公里,制作安装皮带机14条、总长3859米、总重1000吨,改造岸壁301米,增设带斗门式起重机、链斗式提升机等大型卸船机等矿石专用机械设备。

1994年4月3日,满载矿石的列车驶出前湾港区,改造后的前湾10万吨级矿石码头全线投产。

4月13日,11万吨级“贝卡尔”轮重载靠泊前湾泊位。

青岛港前湾多用途泊位改造工程,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按常规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工程,为港口再增年通过能力520万吨,达到8400万吨,成为我国北方矿石中转基地。

由于前湾矿石泊位工艺配套改造先进,这项工程获中国科协的“金桥工程”奖。

前湾二期工程建设青岛港前湾二期工程位于胶州湾西南部的黄岛前湾内,东临已建成的前湾港区一期工程。

前湾港区二期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利用第四批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的项目。

该项目对进一步发展青岛港新港区的集装箱运输事业,促进青岛市、山东省及其他省市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前湾二期工程自1990年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勘察研究工作,交通部于1992年对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审查,并报国家计委。

1992年10月,交通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上报《青岛港前湾港区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国家计委于1993年2月6日,批准了项目建议书,确定了该项目的建设规模。

1995年1月,国家计委批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将该工程列入利用第四批日元贷款的项目。

同年5月,交通部批准了该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总概算。

该工程于1995年12月6日,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开工建设,总工期为5年。

1999年1月,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交通部水运司对总概算进行调整,将内币投资由133933.40万元调整为129161.01万元。

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到1997年底前湾港区二期工程主体已基本建成,陆续投入试生产。

1999年6月底,完成了各项配套设施,达到了国家批准的全部建设规模。

试生产期间累计完成装卸作业1000余艘次,完成货物吞吐量400多万吨。

青岛港务局于1999年7月23日,组织有关单位通过了对青岛港前湾港区二期工程的预验收。

交通部于1999年9月4日,组织有关部门组成国家验收委员会,对青岛港前湾港区二期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

验收委员会认为:

青岛港前湾港区二期工程已按批准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建成,生产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均已建立,生产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已经具备了投产条件,同意竣工验收,并于1999年9月4日起正式交付使用。

前湾二期工程建设规模为新建六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为315万吨,其中两个集装箱泊位年吞吐能力23万标准箱(折合180万吨),四个杂货泊位年吞吐能力为135万吨。

陆域形成工程陆域形成工程主要包括:

堆场吹填造陆、港内公路、港内铁路及辅建区场地回填。

形成陆域总面积121万平方米。

完成土石方总量352万立方米,其中吹填砂132万立方米,陆域回填220万立方米。

吹填采用“分层吹砂”的新工艺,较好地保证了工程质量。

疏浚工程完成泊位、港池挖泥826万立方米,其中链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