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304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docx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字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2000字

  《弟子规》中也有很多经典名句,而且都含有很多道理。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学生关于弟子规读后感2000字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

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

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

  同学们,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

我们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

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

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

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

  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

“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

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

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

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

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

”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

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

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

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

  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

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

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

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

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

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弟子规》读后感范文

  我认为,《弟子规》是一部十分科学的书,它把全书分成几部分,在《总叙》里提出: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云:

百善孝当先所以自然将孝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对父母的分析透彻,可以说把孝说道了方方面面,且并不像众所认为的封建孝道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指明虽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现实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则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

  但古人亦云:

忠孝不能两全。

  实事上,如果孝做的太绝,不会有什么好处,因为社会发展的力量来自于新一代,如果这帮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么社会就止步不前了,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觉悟,不愿接受儿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却说养儿防老,我认为这是可笑的,因为社会仍需发展我,父母的努力,归根结底用到推动社会的发展上,但是发展中的社会并不能直接回报父母,需要在子女这里回扣,才能报答前辈的贡献,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个东西推出去又拉回来,是无用功。

  所以说父母的爱,是为社会做贡献,儿女不过是略表谢意罢了。

  我们所处的时期,是需要能量推进的,做这些人并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们,他们是在真正不求回报的工作,而我们只是一个中转站,等到我们为人父母,是我们该奉献的时候了。

  所以,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使命,并不是养儿防老,儿女们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无回报的,所以要孝顺这些无私的人,他们为社会做了贡献,应有一份让他们心安的报酬,可以不多,只要表达心意即可。

  《弟子规》小学生读后感

  俗话说的好,国有国规,家有家规,而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分为五各部分,分别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由清朝贾存仁改编,改名《弟子规》

  下面,我来说说《弟子规》中几个典型的守则。

  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事情虽小,但也不能善意妄为;物品虽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

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另一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一个同样的道理:

千万不能以为事情很小,而可以随意妄为,积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终有一天,会变成无恶不作的坏人。

  亲爱我,孝方难;亲恶我,孝方贤。

这句话的意思是:

如果亲人疼爱自己,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亲人厌恶、讨厌自己,自己仍能尽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

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难的。

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恩情无以为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应该尽子女应尽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么难伺候,我们也要加倍孝顺他们。

  《弟子规》虽然是一部古人用来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则规范,但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遵守这些古训,古人的守则规范,不要以为事小而可以擅为,也不要应为父母的脾气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们更应该以《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人,不能忘本――国学经典之《弟子规》伴我成长

  时代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社会正在经历着月新日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革与创新已然成为了新常态,这一切的变化归根到底缘于人自身的变化。

人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为环境等客观事物所改变。

人的力量不言而喻是伟大的,但这伟大之中往往会少了一些纯粹的东西,那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些最初始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不能丢掉的东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圣贤的教育。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叙,大意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这本书讲授了做人及学习方面所应该恪守的规范,尤其是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为人是否做到“凡是人,皆须爱”;处事是否做到“己所能,勿自私”;学习是否做到“心眼口,皆新要。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可是为什么我做不到呢?

  我曾在网上看过一段视频,内容是关于《弟子规》改变了一个22岁的黑社会男孩一生的故事。

他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过,打架斗殴、贪图享乐、挥霍无度、沉迷网络游戏,可以说是恶贯满盈。

在外浪荡的六年间未曾给父母打过电话,也从没关心过家里的一切,如今22岁的年龄却有着犹如60岁的老态龙钟的身体。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弟子规》,这成为了他一生的转折点。

他开始远离过去的浪荡生活,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开始。

特别是当他得知母亲一直都没有放弃他,坚信他一定能变好之后,他百感交集。

母亲的默默付出没有白费,她终于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了儿子的转变。

他曾问过母亲:

“事以至此,像我这样烂人一个,命运早已有定数,为什么还那么在意我呢?

”母亲当时只说了一句话:

“不管你怎么变,都是我的孩子,而且事在人为,不要相信什么命,如果真的有命运,那也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于是他耐着性子看完了母亲为他准备的一套著名企业家胡晓林讲授的关于学习《弟子规》后对身心和企业的影响与转变的光盘。

至此他才知道人要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是孝道,他终于理解父母的辛苦和内心所遭受煎熬,于是他遵照母亲的建议,在养老院做了四个月的义工,一边学习《弟子规》,一边做着最脏最累的活,并且没有任何报酬,但正是这短短的四个月让他收获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他感慨地说:

“是《弟子规》让他重新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家,让他找寻到了人生的方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在有限的时光里为别人、为社会乃至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就此生无憾了。

  我被他的经历所感动,不仅是我,还有千千万万个听过他演讲的人都被感动了。

这就是《弟子规》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也可以说,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之邦,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她熏陶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我也正需要这样的改变啊!

我最对不起的人是父母,最应感谢的人也是父母。

是他们起早摸黑地挣钱供我上学,是他们孜孜不倦地教我做人的道理,然而我只是理所当然地向他们索取,却不曾做到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我亏欠了父母十四年!

他们那曾经年轻俊丽的面容早在这十四年间换了一副模样,记忆中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地为憔悴所替代。

时光如箭一去不复返,我要从现在开始改变,虽然我买不了什么贵重的礼物,但是心意比礼物更重要。

我平时很少给在外工作的父亲打电话,一是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二是因为我忽略了。

这次,我一定要打一个电话给父亲,因为这天是父亲的生日。

电话接通了,我听到父亲那劳累的声音,内心禁不住抽搐了一下:

“爸,生日快乐!

您辛苦了。

”父亲听到之后愣了一下,过了几秒钟后才乐呵呵地答应着,我听得出来,父亲的话语里隐藏着几分激动,几分惊喜,我想那一刻他一定很开心吧!

而我也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快意。

  人不能忘本!

这“本”既是指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保留下来的灿烂文化,也是我们祖先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荒废掉,而是要让她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弟子规》读后感高中

  自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开始读诵《弟子规》了,到四年级我就已经可以熟练的背诵了,但是爸爸一直到现在还是让我每星期背诵一次,以让我提高对《弟子规》更深刻的理解。

在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弟子规》的读后感了,现在已时隔两年半,我对《弟子规》也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更多的同学和有缘众生能学习并信受奉行这本经典。

《弟子规》出自《论语》中《学而篇》的第六段话: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主要讲了人们在家中乃至在外面的礼仪规矩和行为准则。

  《弟子规》题目的意思是:

“弟子”:

指要做圣贤弟子;“规”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

总体意思是:

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

  《弟子规》中各章题目的含义:

  一、入则孝:

入是在家,孝是孝顺父母。

就是指在家要孝顺父母,尊重长辈。

孝顺,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且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正所谓:

“百善孝当先。

”这一篇讲的是为人子之道,子女的本分就是一个孝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因此,我应当要理解父母养育我的辛劳,要尽自己所能来回报双亲。

我们不能认为父母疼自己爱自己乃天经地义之事,自己也要疼爱父母,我要把孝顺父母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二、出则悌:

出是指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国家中;悌是指兄弟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尊重师长、帮助兄弟。

这一篇说的就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与长辈在一起的规矩。

当我们在家里已经养成了对父母、师长、兄弟的一种恭敬、尊重的态度后,长大踏入社会,自然对周围的人也都有一种恭敬的存心,表现在外面就是以礼待人。

一个懂礼貌的人,他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众人的喜欢、获得别人的帮助。

因此,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在家、在学校注意这一点。

在家里,我应该礼让并亲近和友爱我的兄弟姐妹;而在学校,我应该团结同学并多多帮助他们。

  三、谨:

谨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说话处事要慎重,不可以放逸,要注意应有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所谓“谨言慎行”,古人认为言多必失,即使是应该说话的时候也要考虑再三,如果说话办事很随便,就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行为方面,“谨”这部分的教诲可以培养一个人三方面的能力:

第一是自制力,第二是独立生活的能力,第三是做事的能力。

学会这三种能力,我们自然也就养成了忍让、克己、吃苦耐劳和善解人意的品格,培养出了坚强的意志力,长大以后才能经受住人生的艰难困苦,才能在逆境中奋起,才能挑重担、成大器。

因此,我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说话做事要慎重、举止注意礼仪规范,并且要坚持下去,养成好习惯。

  四、信:

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人们立身处世之根本。

“信”是会意字,代表人言,也就是说话要算数,说到做到。

《论语·为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没有信用的人,古往今来在人世间是没有多少立身之地的。

因为当人人对你说的话、办的事都产生怀疑时,你就无法在人群当中立足。

在学校和社会中,假如大家都不信任你,就会离你而去,你就很难发展。

所以,信用跟一个人的生命同等重要。

因此,说话、做事都要以诚信为原则。

“诚,百行之源也”。

我曾经也是在妄语这方面犯下了错误,后来我通过学习经典了解到这是错误的。

因此,我以后要去避免妄语,这样不仅在社会中有益,还不会滋生恶业。

  五、泛爱众:

泛爱众就是博爱大众的意思,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爱人者,人恒爱之。

“泛爱众”就是以广泛的爱心对待社会大众。

人类生活是以爱心为纽带,没有爱心,人类生活就太痛苦不堪了。

这个爱心从哪里来的?

这个爱心就是孝心。

孝道,正是培养爱心的第一步,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决不会真心爱他人,所以只有当我们懂得了对父母尽孝道,才能把这份爱心继续向外延伸出来爱一切人。

这样由近及远,使我们的爱心和责任感扩大,进而延伸到爱护别人的父母和孩子,再继续扩展到爱护一切万物,包含有形和无形的众生。

因此,我在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这种博爱的精神,广爱一切众生。

  六、亲仁:

“亲仁”,亲是亲近、学习的意思,亲近那些有道德、有学问、有品德的人,这是讲择师。

我们的学习要有进步,一是要有良师,二是要有益友。

好老师帮我们指路,把很重要的教诲和知识告诉我们,使我们的人生少走很多弯路;好同学能够彼此互相提携、互相提醒,共同进步。

因此,我要向老师和身边的优秀同学认真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除了向自己班里的优秀同学学习,还要向学校里的优秀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此外,论语里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要去发现周围同学和朋友的优点,并向他们看齐。

  我们时时亲近仁德之人,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近朱者赤”,我们每天接触的都是善人,我们无形当中德行都会提升。

但是“近墨者黑”,假如每天身旁都是品行不端正的人,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变得愈来愈粗俗、低级、下流。

只有亲近仁德之人才能增长我们的智慧,所以“亲仁”非常重要。

因此,在学校,或是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爱说脏话、喜欢欺负同学、喜欢打架、不认真学习的同学,我要先劝他们改正这些缺点,但是如果他们不改正,我就远离他们,以免受到他们的影响。

  七、余力学文:

文指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就是除了以上六门主修的课以外,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弟子规》一共讲了七个方面内容,前六个方面讲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都是让我们努力去落实而提升自己修养品德的,是讲力行这方面,而学文就是要学习圣贤经典,通过学习能帮助我们力行,这样力行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所以学文很重要,文不可不学。

我以后要在实践前六条后,“有余力,则学文”,学习过程中,首先,我要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不断的向高目标要求自己;其次,要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思考,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改正;第三,要不断的把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用实践再去检验自己的学习,这样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弟子规》中也有很多经典名句,而且都含有很多道理。

下面我把我非常有感受的列举一部分:

  入则孝篇:

  1.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父母的呼唤,做孩子的,应该立刻回应,不要让父母等待。

父母要求你做的,你不要偷懒,要勤勉去做。

父母教育指导我们的时候,我们要以尊敬的态度倾听。

父母责备我们时,我们需要以恭敬的态度认真听取父母的话并立刻改过来。

  我的感受:

这句话是《弟子规》孝篇里很重要的一句话,很好理解。

不过这句话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是想做到并不容易。

父母做的任何事都是为我们好,所以,我以后应该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说的去做,而且做的时候不拖延,有错误立即改正。

要把这句话印在心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身口意都要按这句话所说的去做。

愿大家都按这句话来做,相信世界会越来越好。

  2.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解释:

子女照料父母的时候,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

  为人子女,对父母要时时关心、处处留意。

二十四孝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早晨起来要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我的感受:

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大恩,所以我以后要尽自己所能去照顾父母。

这些行为虽然是小事,但处处都表现出一个人的那种纯孝之心、知恩报恩的心。

  3.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释: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可以去。

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这些都是必要的礼貌。

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不要任意改变。

长大以后,应居有定所、事业专注,切勿荒废、空过一生,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我的感受:

在家里,只要出门就一定会跟父母道别,回家了要说一声“我回来了”。

只要外出,就要告诉父母自己去哪里,什么时间回来,并且一定会在规定时间内到家。

  做到“居有常,业无变”,使父母安心,不为我们担心,也是对父母的孝。

因此,在父母面前,我们不要去抱怨,少说一些自己的麻烦,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担心。

这些行为都体现出一个孝子心里常常存着父母,因为心里存着父母,所以他必然就“出必告,反必面”。

如果心里面把父母忘了,很可能这些细节他也就忽略了。

我们要体会到,它主要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常常惦记在心,常常有安慰父母、让父母安心的这个意念。

  4.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

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也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而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

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我的感受:

当我们犯错误时,即使是小事,也要听从父母的批评,了解做事的道理,并在第一时间改正,不能无理取闹,不能任性,更不能哭闹,做任何事情必须讲道理,保证错误不再犯。

我在没学弟子规的时候,也曾经犯过这类的错误,现在学习了经典,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如果不改错,不听父母的话,甚至一再犯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物品再小,如果没有经过主人同意,就私自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小偷。

这种行为不仅会让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种羞耻;而且“偷盗”乃十恶业之一。

谚云: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如不及时制止,发展下去就会对品德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就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啊!

我自己肯定不会偷盗,但见到别人偷盗也要尽力去制止。

  5.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解释:

即使父母有过失,当子女的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

态度一定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应做到和颜悦色地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

  我的感受:

孝顺并不是一定要对父母百依百顺,人无完人,父母也难免有过错,子女如果对此听之任之、不闻不问,也是一种不孝的表现。

作为子女,爱父母,就有劝导帮助父母的责任,而劝导帮助的关键是我们的态度和方式、方法。

因此,我们在劝谏时绝对不可板着面孔,一派指责的言语,好似在教训父母一样,这样父母肯定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而应当见机行事,以虔敬的心、善巧的言语,这样效果才更好。

  而且,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效沟通”的方法,只有和颜悦色的与对方沟通,问题才会解决得更好。

同时,对父母说话不能粗声粗气,更不能声色俱厉,那样是对父母的不尊重。

家庭的和睦,也需要有和谐的氛围,我要时刻注意和长辈平辈们说话的方式,这样才能一家人和乐融融。

  出则悌篇:

  1.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解释:

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

讲话要谨慎,不要说过激、太过伤人的话语,给对方一分尊重,不要逼人太甚,这样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而产生怨恨。

  我的感受:

钱财乃身外之物,《道德经》说过:

“少则得,多则惑。

”平时为了我们的色身,还是需要一定财物的,但够用就可以了,其余的钱可以布施给更需要的众生。

所以我不应该贪恋于财物。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把钱财看的太重,不要小气,我要学会与人分享。

而兄弟姐妹之间不因为钱财而起争执,家人之间和睦相处,父母也会安心,会更加开心,这也是对父母的孝。

  2.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解释:

生活中饮食、坐卧、行走,应谦虚礼让,长幼有序。

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我的感受:

我们的每一位六亲眷属都深深的爱着我们,而在社会中,尊重他人是一种常识,尊重老师,尊重长者,是一种起码的礼仪常识。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