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期理论优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3318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花期理论优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花期理论优秀.docx

《花期理论优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期理论优秀.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花期理论优秀.docx

花期理论优秀

花期控制第一节

概述花期控制(controllingbloomingseason)又称花期调控、催延花期,就是通过人为地控制环境条件或采取一些特殊的栽培管理方法,满足各种花卉生长发育的需要,使花卉在自然花期之外,按照人们的意志提早开花或延迟开花。

比自然开花期提早的称为促成栽培,比自然开花期延迟的称为抑制栽培。

一、花期控制的意义在自然条件下,每种花卉的花朵开放时间,都受地理位置和季节的限制,这种花开有期的传统规律制约着花卉在园林中应用的广泛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花卉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不仅要求花卉生产者增加品种、数量,提高品质,而且还对花卉的周年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花期控制技术就此应运而生,并已被广泛应用,在以花卉为商品的生产中,这项技术更加重要。

花期调控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花卉的四季均衡供应,解决市场的旺淡矛盾。

2.保证节日和国际交往的特殊用花需要。

3.使父母本同时开花,解决杂交授粉的矛盾,有利于育种。

4.缩短栽培期,加速土地利用的周转率。

5.提高花卉的商品价值,增加种植者的收入。

6.增加外贸出口。

7.利于举办花展。

二、花期控制的理论基础人们对开花理论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个多世纪。

认为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二个方面。

内因主要包括植物营养生长的状态、养分的积累、遗传特性、内源激素条件等。

外因主要包括植物所处的生长环境,如温度、光照、土壤条件、水分、肥料等条件。

在对植物开花理论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

目前有关开花的理论主要有:

春化作用学说、光周期学说、激素调控学说、碳氮比学说。

(一)春化作用学说

1918年Gassner研究了低温能够促使植物开花的现象。

1935年苏联遗传学家提出春化作用的概念,指出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过程称之为春化作用。

因为很多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对温度条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自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这一质变过程中更是如此。

春化作用的现象早已普遍接受,但是目前关于春化的生理机制尚未明了。

一种观点认为,春化作用启动了植物体内决定花芽分化的基因,最终导致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的发生,从而使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的特定区域转化为花原基。

有些研究者认为,在低温诱导的过程中,植株的蛋白质、核酸等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特定的mRNA、rRNA,因此可以认为低温条件与植物体内的核酸代谢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如在嫁接繁殖过程中,植物完成了春化效应的细胞能够通过分裂的方式将春化信息进行传递,即尚未感受春化效应的子细胞能够感受母细胞的春化效应。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低温的诱导下,植物体内会产生所谓的“春化素”,这种物质的前体在低温条件下为中间产物,而在高温条件下,“春化素”呈钝化状态。

当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这种中间产物便转化为稳定的物质,即“春化素”。

但时目前“春化素”尚未被提取出来进行鉴定。

根据植物感受春化作用时植物体的状态,通常可以将其分为种子春化、器官春化和植物体整株春化三种类型。

种子春化的植物有香豌豆等,器官春化的植物有郁金香等,整株春化的植物有榆叶梅等。

一般认为,秋播一年生草花有种子春化现象,二年生草花和多年生草花没有种子春化现象。

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多年生草本的勿忘我就有种子春化现象。

需要春化才能开花的植物主要是二年生植物和某些多年生植物。

根据春化作用对植物的效应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对低温的反应表现为量的关系,如果不经过低温处理只能导致植株成花的时间后延,花朵的数量减少;而另一类型对低温的反应表现为质的关系,如果不经过低温处理则无法使植株花芽分化,植株难以正常开花。

植物完成春化作用的时间因植物种类、品种和具体温度的不同而不同。

植物通过春化作用的温度范围也因种类、品种而异,通常此温度范围在0~17℃,其中0~5℃适合绝大多数需要春化的植物,甚至可达-5~10℃。

例如麝香百合的春化适温为8~10℃。

植物的春化作用能否顺利完成除取决于温度条件外,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种子春化时,必须在含水量达到40%左右时才能顺利进行。

例如,将干燥的勿忘我种子进行冷藏,并不会产生春化效应。

将勿忘我的种子播种1~2天后,当它的胚开始活动时,感受冷藏的效果最佳,冷藏温度为2~3℃,温度超过5℃则春化处理的效果较差。

还有些植物的种子,氧气的充足与否也能决定春化作用能否正常进行。

此外,经过春化作用的植物还需要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才能开花。

例如紫罗兰等十字花科的植物,在春化作用过程完成后,植株必须在长日照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开花。

在很多情况下虽然植物体处于适宜的春化温度内,但如果处理时间过长,则其春化的程度反而会有所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过度春化”。

当植株的春化过程还没有完全结束前,就将其放到常温下,则会导致春化效应被减弱或完全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脱春化”。

例如,勿忘我小苗在低温处理后如果置于30℃条件下经过5天,则春化效应几乎全部消失。

要防止勿忘我脱春化现象的发生,应该在环境温度低于20℃时再将经过冷藏的勿忘我小苗出库。

一般来说,某种植物在其适宜进行春化的温度范围内所放置的时间越长,环境温度越低,则春化的效果就越显著,其春化效应也越不易被解除。

 

(二)光周期学说

自然界光照与黑暗相对长度的周期性变化叫做光周期。

很多植物的开花过程受到光周期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日照长度与黑夜的交替,才能开花。

植物对光照与黑暗的昼夜交替发生反应的现象叫做光周期现象。

除开花过程外,植物的萌芽、落叶、休眠等生理过程均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光周期的影响。

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与中日照植物。

短日照植物在开花时要求光照长度短于一定的时间,例如菊花、孔雀草、蟹爪、一品红等。

长日照植物在开花时要求光照长度长于一定的时间,例如倒挂金钟、金光菊、紫罗兰等。

中日照植物的开花对光照长度没有一定的要求,如扶桑、香石竹、月季等,开花主要受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

此外,短日照植物还可以分为绝对性短日照植物和相对性短日照植物两种类型,长日照植物也可以分为绝对性长日照植物和相对性长日照植物两种类型。

植物的光周期类型与其地理起源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通常起源于低纬度的多半属于短日照植物,而起源于高纬度的多半属于长日照植物。

植物感受光周期的器官是成熟的叶片和顶端分生组织,叶片感受到光照的刺激后,可借光敏素或激素形式传导到生长锥的分生组织,在分生组织引起生殖器官原始体的形成。

这种光周期反应只需在植物营养生长后期,即将进入生殖生长前较短时间内得到长日或短日的要求,即可达到光周期效果。

植物进行光周期处理后,是不会立即出现花芽的,而植物体可以保持这种光周期刺激的效应,直到花芽的出现,这种现象称之为光周期诱导。

诱导所需周期的长短,依植物的种类、品种而异,如矢车菊要求长日照80d,菊花要求短日照50d左右。

临界日长是指成花所需的极限日照长度,大于临界日长则短日照植物不能开花,小于临界日长则长日照植物不能进行花芽分化。

临界夜长是指成花所需要的极限暗期长度,超过临界夜长则长日照植物不能进行分化花芽,小于临界夜长则短日照植物不能进行分化花芽。

植物临界日长与临界夜长的确定因植物种类而异,对于某些植物来说,此数值可以精确到数分钟,而对某些植物来说,此数值仅可精确至数小时。

研究表明,短日照植物的临界日长不一定比长日照植物的临界日长短,因为短日照植物真正需要的不是短日照,而是足够长的暗期,与之相反,长日照植物真正需要的也不是长日照,而是足够短的暗期。

因此有人也将短日植物称为“长夜植物”,而将长日植物称为“短夜植物”。

在长日照处理时,红光较为有效,远红光可以抵消其作用,含远红光较多的白炽灯不如含远红光较少的荧光灯更为有效。

短日处理时的暗期临界值约10Lx,而长日处理时的光照度通常要控制在100Lx以上。

将短日照植物进行暗期处理时,在暗期长度足以诱导其开花时采用短暂的曝光进行暗期中断处理,则可使植株仍然处于营养生长状态,反之,如果把长日照植物置于遮光环境中,在暗期长度足以抑制其开花时,采用短暂的曝光进行暗期中断处理,则可使植株开始进入生殖生长状态。

上述试验表明,在暗期中开花受到日长影响的短日照植物或长日照植物被称为长夜植物或短夜植物更为科学。

根据暗期中断的原理,则管理者可以在冬季诱导长日照植物开花时给予暗期中断,以节约电能。

(三)激素调控学说

甲瓦龙酸—异戊烯基焦磷酸-细胞分裂素

-胡萝卜素-脱落酸

-赤霉素

在一定条件下植物激素可起到调节植物开花的作用,这一学说认为植物体内源激素的含量与植物的花芽分化关系密切,在花芽分化前植株体内的生长素含量较低,当植株开始分化花芽后,其体内的生长素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研究的主要有赤霉素、脱落酸、6-BA、细胞分裂素、乙烯利、萘乙酸等,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赤霉素。

苏联学者曾提出,开花激素是由成花素与赤霉素两者所构成的:

成花素能够限制短日照植物在长日条件下开花,即短日照植物在长日条件下难以形成足够的成花素;而赤霉素能够限制长日照植物在短日条件下开花,即长日照植物在短日条件下难以形成足够的赤霉素。

然而它的这个开花激素假说难以解释很多其他与之不同的事实。

例如赤霉素可以替代一些需要低温春化的二年生植物的低温要求,也可以促使一些以莲座状生长的长日照植物开花。

赤霉素喷施菊花、香石竹的花器官后,能使花蕾明显膨大、迅速开放。

赤霉素能够有效地打破含笑的芽休眠,从而促使其花期前移。

赤霉素对植物花葶抽生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用10~50ppm的赤霉素喷洒在君子兰、仙客来、水仙、水芋花茎上,可促茎生长,伸出植株之外,有利观赏。

用50ppm的赤霉素喷洒在含笑上,可使其9~10月开花,并长出短柄。

据村井等人(1975)的研究表明,当经过低温处理过的郁金香种球发芽后,植株高达7~10cm时,采用400mg/L的赤霉素将其滴注于叶筒内,则有助于促进植株开花。

其处理程度因品种而异,一般对需要长期低温处理的Apeldoom等品种效果较为明显,即使被处理的植株没有经过足够的低温阶段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据Sachs(1967)的研究表明,赤霉酸能够抑制长日照植物倒挂金钟在长日条件下开花,其作用部位是茎尖,因为只有在处理顶端时才有效,而处理叶片则无效。

此外,赤霉素的处理必须要在开花刺激物到达前进行才能抑制开花。

当发芽后,其花原基的发育不受影响,表明赤霉酸对倒挂金钟的抑制作用也仅限于顶端的诱发过程。

山茶的花蕾也可采用赤霉素来催开,据萩屋等(1972)研究表明,采用10000mg/L的赤霉素溶液涂抹花蕾或处理去掉花蕾旁边营养芽所留下的伤口,则能够使在春季里开花的山茶品种在秋季里开花。

而且越是早花的品种,花蕾越大的品种,赤霉素作用的效果就越显著。

脱落酸能明显地抑制某些花卉的花芽形成。

6-BA有助于蟹爪仙人掌花芽的分化及诱导九重葛的成花等。

当施用以外源生长素时,有些短日照植物的开花受到抑制,一般的长日照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含量较低,而短日照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含量较高,但是尚无证据表明生长素的水平会对植物开花产生直接的影响。

细胞分裂素对很多植物的开花均有促进作用。

当菊花呈现莲座化时喷洒300mg/L的6-BA,有助于恢复植株的正常生长状态,从而为花芽分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细胞分裂素能够有效地促进牵牛花、紫罗兰等花卉开花。

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蟹爪的肉质茎先端,当植株开始感受短日照处理时,则有助于蟹爪肉质茎的生长充实。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在所处理的蟹爪进行短日照处理前40天,喷施100mg/L的6-BA,也可以在进行短日照处理后的5~10天,为蟹爪植株喷洒100mg/L的6-BA,这样也有助于蟹爪分化花芽,但所使用的6-BA浓度不可过高,否则植株分化花芽虽然较多,但会由于营养供应不足而出现落蕾的情况。

当给植物施以外源的脱落酸时,其能抑制一些长日照植物的花芽分化,而在长日条件下对草莓、牵牛花等施以脱落酸则反而会促使植株分化花芽。

脱落酸在此的作用或许并不是植株分化花芽的直接原因,其启动了某些能够影响开花基因的代谢过程,最终使植株形成了花芽。

Cathey(1968)使用脱落酸处理短日照植物万寿菊,发现在长日照条件或短日照条件均会使植株开花后延。

乙烯对开花的促进作用已广为人知,对于石蒜科的很多植物来说,其能够促使它们分化花芽,在实际生产中,将乙烯施用于凤梨来促使其开花的方法已经在生产上被采用。

但是它的这种作用或许仅仅是因调节了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最后间接地影响了花芽分化过程,因此尚无证据表明乙烯是促进花芽分化起关键性作用的植物激素。

(四)碳氮比学说

植物的开花,不仅受到外界环境的诱导及体内生理生化等活动的影响,植物体内是否能提供一定量的营养物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科学家Kraus和Klebs(1918)曾提出植株开花的碳氮比理论,并指出促进开花的因素并不是碳氮两种物质的绝对含量,而是其总含量的比例。

当以糖类为主的含碳化合物多于含氮化合物时,植株便会开花;而当以糖类为主的含碳化合物少于含氮化合物时,植株的开花便会受到抑制。

事实表明,植株的生长发育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体内的含碳化合物与含氮化合物的比例,此进程由诸多因素调控,也就是说,供试材料的开花与否可以通过调节植株体内的含碳化合物或含氮化合物的水平来进行调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碳氮比学说无法解释植物开花的很多现象。

然而,作为整株植物而言,其花芽形成又必不可少地面临着其体内碳氮比变化的影响。

可以认为,碳氮比是影响植株开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花期控制的常见问题花期控制技术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按期开花,还取决于开花的数量和质量。

在很多情况下,花卉所开放的花朵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保持应有的种性,从而使其观赏效果大打折扣。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花期控制的前期管理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如何调控好保证植株正常开花的诸多因素,从而确保花卉开放出品质优良的花朵,为管理者所关心。

由于花卉的种类很多,影响其开花的因素各不相同,但是在花期控制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哑蕾现象、花朵露心、时间错位、花色劣变等。

(一)哑蕾现象

在观赏植物的花期控制过程中,管理都常常遇到植株所长出的花蕾无法正常开放的哑蕾现象。

造成哑蕾的原因很多,例如土壤干旱、肥料不足、持续高温等都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但是上述因素是否能导致植物哑蕾还与观赏植物的种类、品种等有很大的关系。

1.过度干旱对于绝大多数花卉来说,在其花蕾生长从肉眼能够分辨至花朵开放前的一段时间里,环境缺水往往导致花朵无法正常开放。

容易因缺水而导致哑蕾的花卉主要有倒挂金钟、令箭荷花、昙花、蟹爪等。

为了避免因缺水而导致的哑蕾现象发生,除了加强日常管理保证供水之外,最好在植株定植前进行蹲苗处理,以提高其抗逆性。

不要给处于缺水状态的植株大量浇水,最好先进行喷水来缓解植株的缺水状态,然后再正常浇水。

在很多情况下,植株哑蕾往往是由于在短期内给遭受干旱的植株浇水过多所致。

2.缺少肥料肥料供应匮乏,会使光合产物的积累受到抑制,从而导致植株生长发育得十分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完成部分形态分化的花蕾发育往往停止,从而出现哑蕾的情况。

尽管在花卉栽培过程中,管理者对肥料的供应十分注意,但在大规模管理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有些花卉的花器迅速形成阶段还是容易出现上述情况,例如大丽花、荷花、睡莲等就是如此。

3.温度过高对于一些花卉来说,随着气温的升高,其花芽的分化也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换言之,环境温度过高不利于某些种类的花卉分化花芽。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导致花朵的品质下降,特别是对于那些属于地中海气候型的花卉来说更是如此,这时气温过高是导致其哑蕾的重要原因。

由于高温而导致花蕾无法正常开放的花卉主要有荷兰鸢尾、喇叭水仙、连翘、小苍兰、迎春、郁金香、榆叶梅、中国水仙等,在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是,当它们现蕾后,应该设法降低环境温度,最好将其控制在5~15℃,以避免哑蕾现象发生。

(二)花朵露心

很多花卉的花瓣数目都是随着栽培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在很多情况下,其花瓣数目的增加是由于雄蕊等花器的瓣化所致,而花瓣数目的减少则是由于雄蕊等花器脱瓣化所致。

上述情况在自然界中比较少见,即使是对一些栽培历史十分久远的大田作物来说,随着栽培条件的改变而导致花瓣数目改变的现象也较为罕见。

然而对于花卉来说,因栽培条件而使花朵形态产生变化的现象十分常见,例如施肥多寡、光照长短等因素均能影响某些花卉的花瓣数目。

通常人们称花瓣较多的花为重瓣花,而称花瓣较少的花为单瓣花。

当花朵完全开放后,位于中部的雄蕊露出,这就是所谓的花朵露心。

对于大多数开单瓣花的花卉而言,花朵露心并非是不良的性状,而对大多数开重瓣花的花卉而言,花朵露心则是花朵品质明显下降的重要标志。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认为花朵露心则无观赏价值可言,故如何减少这种现象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常,花朵露心主要由于下列因素所引起:

1.品种退化很多花卉经过长期的人工栽种,其花朵多会由单瓣转变成重瓣。

然而当条件不适宜时,则上述情况往往会出现逆转,即发生重瓣花转变为单瓣花的现象。

所谓的品种退化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例如长期采用营养繁殖、品种没有进行复壮等,均会使重瓣花转变为单瓣花。

由于栽培措施而导致的品种退化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当花卉因此而出现花朵露心的现象时,进行品种更新往往是最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对于有些花卉来说,由于采用的繁殖方式不同,花朵的遗传特性也会有所改变。

在栽培中,经常遇到原本开重瓣花植株而其实生苗却开放出单瓣花的情况,例如牡丹、芍药等,这种情况也会给人以花朵露心的感觉。

它的发生并不完全是由于父母本基因重新组合的结果,因为将这些实生苗栽培一段时间后,则随着栽种年限不断增加,植株所开的单瓣花就会越来越少,重瓣花就会越来越多。

研究表明,由于取材部位不同,所繁殖出的花卉种苗在开花等方面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此外,对于某些花卉来说,使用单瓣花晶种作为砧木。

会使重瓣花品种接穗在以后开花时.花朵变得越来越单,这种情况通常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后才会被注意到。

综上所述,所谓的品种退化而导致花朵露心的现象是较为复杂的,其原因可能是遗传上的,也可能是管理上的,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花卉种类进行相应处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降低花朵观赏价值的现象发生。

2.营养亏缺充足的矿质营养有助于植物体分化花芽、顺利开花。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肥料供应不足,植株生长缓慢,这时虽然花器也能正常发育,但是花朵的观赏价值就会受到影响。

对于很多植物来说,它们在养分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往往首先将体内的营养物质转运至花器中,以保证它们的正常发育,这种特性确保了其后代能够不断繁衍。

从园艺学的角度而言,当植株孕蕾而养分不足时,所产生的影响是令人担忧的。

尽管在很多情况下花卉把有限的养分转运至花蕾中,以保证它们正常开放,但是这时其花朵的观赏价值相对来说是较低的。

花卉不同于其他农产品之处,在于其要求有较高的整体水平才能作为成品使用或商品出售。

在养分亏缺的情况下,很多重瓣品种在开花时就会由重瓣花变成单瓣花。

这种情况是十分普遍的,当花卉在花芽分化过程中,营养供应不足往往会导致其中的一些种类,特别是菊科植物的某些种类花朵发育不良,具体表现是其头状花序上的舌状花减少,从而使管状花能够更容易地被看到。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应该在花卉花芽分化的施肥临界期前为植株提供充足的养分,以保证花蕾的正常发育。

实践证明,保证肥料充足对减轻花朵露心的现象颇为有效。

3.光照不足在很多情况下,因光照不足导致的花朵露心与光合产物的积累直接相关,,因为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植株分化花芽越多,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因此,为了能够提供植株开花所必需的光合产物,从栽培上应该根据花卉的习性来对光照条件进行调控,以获得最佳的栽培效果。

对于有些短日照植物而言,例如大丽花、菊花等来说,当处于短日条件下,花序上的舌状花数量减少,而管状花还能正常发育,这时就会出现整个花序看起来不很丰满的露心现象。

由于光周期导致花卉舌状花减少而影响观赏价值的例子虽不很多,但由于大丽花、菊花均是栽培很广的花卉,因此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经常被遇到。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应该在植株处于花芽分化阶段时进行合理的光周期调控,以确保舌状花的数量保持在相当的水平,而避免露心现象发生。

当然,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培养出对光周期要求不严的大丽花、菊花等品种也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时间错位

在花卉的栽培过程中,如何进行花期控制是其核心问题之一。

由于花期控制本身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因此花卉的栽培明显不同于大田作物。

一般来说,大田作物采收的早晚仅会对其品质产生影响,但是对那些以花朵为使用主体的花卉来说,其开花之早晚往往会决定着其是否在市场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众所周知,如果花卉,特别是观花植物,出现了花期提前或延后的时间错位,会对它们的生产、应用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1.花期提前如果花卉在预定的日期前就已开花,那么无论对其应用还是销售都会带来一些麻烦,尤其是那些花期仅有数天的花卉,当它们的花朵提前开放后,到了使用时间尽管尚未凋谢,但也已经过了其最佳的观赏时间。

然而对于某些单花花期较长的植物而言,花期适当前移并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例如杜鹃、一串红等即使在预定日期前6~7天开花,从整体上看其观赏价值也不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是对于那些单花花期较短的植物,例如扶桑、月季等来说,花期即使提前了2~3天也会对其商品价值造成较大影响。

为了避免植株开花过早,除了应该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管理的程序办事外,在预定开花前的头3周左右应该根据花蕾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可以通过停止追肥、进行遮光、降低环境温度等措施来延缓花朵的开放。

由于植物的花期早晚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受单一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管理上应该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管理,以保证植株如期开花。

2.花期后延如果花卉不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开花而使花期后延,对于生产者来说,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例如在情人节时所栽种的月季不能按时开花,或在复活节时所需要的麝香百合不能如期开花都会对市场供应、实际应用造成严重的后果。

植株由于发育迟缓而不能如期开花,常常是令管理者十分头疼的事情。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特别是已经临近预定花期时,凭借常规的管理措施无法扭转这种局面,因此应该在预定花期的数周前就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使植株正常生长发育,确保花朵如期开放。

为了确保花卉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开花,可以通过增施追肥,特别是进行叶面施肥的方法来进行催花。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采用较多的方法是间隔数天为植株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等催花药剂。

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处理,再适当增加光照对于促使花蕾迅速膨大、正常开放颇为有效。

对于绝大多数花卉来说,提高环境温度能够有效地促使花朵迅速开放,但是对于那些喜凉爽环境的地中海气候型花卉来说,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则常常会使花期后延,这时植株的正常生长节奏也会随之被打乱。

(四)花色劣变

在花期控制过程中,由于管理条件的不同,已经开花的花卉的花色往往会发生变化。

譬如,如果将晚菊的花期控制在教师节前后,则由于环境温度较高,绝大多数品种的花色都会发生劣变,通俗地讲就是花色不正。

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管理者应该对花朵颜色的产生、消退原因进行必要的了解。

要弄清花色劣变的原因,需要了解各种色系花朵的成色原因和影响色素合成的因素。

1.主要花色形成的原因

(1)白色花白色的色素在植物体内是找不到的,通常把近于无色的类黄酮称为白色的色素,白色花瓣中的色素是就是存在于花瓣中的颜色极淡的一种类黄酮。

但是这些类黄酮也不是白色花瓣产生的原因。

研究表明,花瓣之所以呈现白色是因其细胞间隙中的气泡所致,当很多细胞不很规则地排列在一起时,它们中间就形成了很多极小的间隙,由于这些间隙中存在着空气,因此用肉眼来看可以使人感觉到这些花瓣是白色的。

如果设法将花瓣中的小气泡抽去,就会发现花瓣变得近于无色透明。

通过挤压的方式就可使白色的花瓣呈半透明状,例如被指甲掐过的白色月季花瓣,有掐痕处就会变得近乎透明,就是由于花瓣细胞间隙中的气泡已被挤出的结果。

(2)橙色花胡萝卜素是以黄色为主的橙色花色彩的主要表现色素,花青素是以红色为主的橙色花花色彩的主要表现色素,当类黄酮与花青素共同存在于花瓣中时,花瓣就会呈现橙色。

例如金鱼草、郁金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