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3733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及答案100优选Word下载.docx

父亲发脾气时如打天雷,就算不发脾气也不怒而威,他从不喜欢我带朋友来家里玩,燕子肯定看到了这些,一个连同类都容纳不了的人怎么可能容下燕子?

⑥我将自己的揣测告诉父亲,他表面骂我是胡说八道,但我注意到,自那以后父亲说话时总是有意无意捏着嗓子,显得非常小心,绝不在大门口亮嗓门。

架也不怎么吵了,有时就算忍不住吵,也躲在房间里尽力压低声音。

⑦果然,没过两个月,就有一对燕子前来探听虚实。

它们在堂屋转了一圈,觉得不合适,审度再三之后,它们决定将巢筑在门前的晒楼下。

然而,问题来了,那对燕子将巢搭在松动的木板下,每次巢穴快要建好时,人在上面一走动,就会掉下很大一块。

燕子因此做了很多白功,常常眼看要大功告成,最终却功亏一篑。

有时燕子忙了一天,正想着休息,突然间头顶山崩地裂,燕子不知发生了什么,吓得惊慌失措,尖叫着飞了出去,直到天黑也不敢回来。

好不容易才招来这对燕子,怎么能让它们因此弃家而去。

这个家需要它们,我需要它们。

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搬来梯子,在燕巢边安装了一块篾搭将燕巢兜住,然后再用绳子将它们和木板捆在一起,使之牢固,这样人在上面走动,波动要小得多。

从此,燕子有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家,虽然偶有脱落,也无关大碍了。

 

⑧可是,燕子的到来并没改变父亲的脾气,他很快便旧病复发,遇到一点小事就骂骂咧咧,而我也毫不示弱。

真不明白,我们怎么就成了一家人。

燕子看见我们吵架,受了惊扰,经常伸出长长的脖子往下看,尤其有了乳燕之后,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地围观,跟在街上看热闹似的。

它们一定不明白这些人怎么一天到晚有那么多事可吵,也许心里还觉得好笑……那段时间,住在我家的燕子常常半夜被吵醒,不知丢了多少好觉。

⑨现在父亲不在了,我也离开了老家,只有母亲一个人和它们生活在一起。

母亲向来很有耐心,脾气也好。

想来他们一定相处甚欢,日子过得舒适自在。

离开村庄十年,想必燕子们早就不认识我了吧?

(选自《文苑》2018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天初来的燕子以野地为家,慎重地选择安家地点,这既介绍了燕子的生活习性,也引出下文燕子不愿在我家筑巢的内容。

B.在写燕子围观我家吵架的细节中,“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形象地表现出燕子家的和睦幸福,以此反衬我家的不和睦。

C.文末的“离开村庄十年,想必燕子们早就不认识我了吧?

”一句,蕴含着作者离开村庄后淡淡的感伤和对燕子们的怀念。

D.文章运用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记叙了燕子筑巢的事情,展现农家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段,笔法细腻,情感真挚,引人思考。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3)本文标题为“燕子的选择”,有人认为也能以“家”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

请阐明理由。

【答案】

(1)B

(2)新屋需要燕子,因为再传统说法中,燕子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燕子能在我家筑巢,意味着吉祥;

我希望燕子的到来能让父亲的脾气有所改变,改变我家的氛围,让家人能和睦相处。

(3)认可“燕子的选择”。

理由:

燕子选择和睦的家庭来筑巢,这其实就是“我”渴望的家庭氛围,以此为标题能突出文章主题,也显得含蓄内敛,能激发读者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

文章内容围绕“燕子的选择”展开,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认可“家”。

“家”是文章的主题所在,作者渴望温暖和谐、和睦共处的家;

以“家”为标题,一语双关,既可指燕子的家,也可指作者的家,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解析】【分析】

(1)B项,“‘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形象地表现出燕子家的和睦幸福”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燕子看见我们吵架,受了惊扰,经常伸出长长的脖子往下看,尤其有了乳燕之后,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地围观,跟在街上看热闹似的”,这一细节表现的是燕子们看热闹的情景,不能体现幸福。

故选B。

(2)“这个家需要它们,我需要它们”,“它们”指“燕子”。

这句话字面含义即“燕子对这个家,对我很重要”;

结合上文,“家需要燕子”是因为“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

文中第5段写道“我猜燕子一定是觉得我们家氛围不好,因为我们家总是很难和睦相处”,以及第6段“我将自己的揣测告诉父亲,他表面骂我是胡说八道,但我注意到,自那以后父亲说话时总是有意无意捏着嗓子,显得非常小心,绝不在大门口亮嗓门。

架也不怎么吵了.有时就算忍不住吵,也躲在房间里尽力压低声音”这些情节表明“我需要燕子”的最根本原因是,想要改变家庭氛围,渴望一家人和睦相处。

(3)本题我认为“燕子的选择” 

更好。

从情节上,春天燕子选家——不来我家筑巢——来我家筑巢——我维护燕巢——回想老家,牵挂燕子等情节,都与“燕子”有关,“燕子”是主要写作对象,是核心词语;

从主旨上,以“燕子的选择”来寄托我期盼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幸福生活的愿望,含蓄内敛,能引起读者深思。

故答案为:

⑴B;

⑵新屋需要燕子,因为再传统说法中,燕子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燕子能在我家筑巢,意味着吉祥;

⑶认可“燕子的选择”。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语言、手法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内容,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

“这个家需要它们,我需要它们”指​新屋需要燕子,因为在传统说法中,燕子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燕子能在我家筑巢,意味着吉祥。

②我希望燕子的到来能让父亲的脾气有所改变,改变我家的氛围,让家人能和睦相处。

⑶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的探究能力。

解答时,观点不要求统一,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切入点着手:

主题、情感、线索、悬念、双关、简明、形象与生动。

​燕子选择和睦的家庭来筑巢,这其实就是“我”渴望的家庭氛围,以此为标题能突出文章主题,也显得含蓄内敛,能激发读者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净之莲(有删选)

林清玄

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

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②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

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

那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④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

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

到底哪里是起点?

而何处才是终点呢?

⑥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⑦偶尔在静寂的夜里,听到邻人饲养的猫在屋顶上为情欲追逐,互相惨烈地嘶叫,让人的汗毛都为之竖立,这时我会想,动物的情欲是如此的粗糙,但如果我们站在比较细腻的高点来回观人类,人不也是那样粗糙的动物吗?

⑧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

呀!

呀!

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静之莲呢?

⑨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

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⑩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

⑪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

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⑫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⑬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

⑭我们的心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

柔软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恒常的。

⑮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写了对宇宙世界的思索,对生命的感慨,对自我的审视、澄清;

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

B. 

文章开头大篇幅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作者所见的景物,以自然之景引起作者的思索,使文章极富艺术性。

C. 

文章运用“偶尔……偶尔……”的句式,描绘了作者在生活中一个个不经意的小镜头,一次次难以忘怀的感悟,造就了文章的气势。

D. 

这篇富于哲理的散文在说理、思考方面,不仅体现了林清玄文章的禅性,更让人有一种超凡脱俗般的顿悟,说的不仅是一种生活之理,更是一种人生之理、生命之理。

(2)简要分析文章以“清净之莲”为题的妙处。

(3)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你对文中“柔软”一词的理解。

【答案】

(1)A

(2)①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含义。

“清净之莲”既写出了作者看到的清净的莲花,又指的是内心的纯净柔软,澄澈,宁静,不世俗堕落,不轻薄浮躁。

②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既点明了题旨,又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③揭示了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作品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思索,对自我的审视、澄清;

(3)①柔软是一种心境,用感激,用包容,用深沉的目光去看万物。

②柔软是一种心情(情感):

爱。

对生活的爱,对他人的爱,对自己的爱,对每个瞬息的爱……③柔软是一种境界,它心通万物,包容万物……④柔软是一种智慧……⑤柔软是一种灵光,它洞察万物……⑥柔软是一种思绪……

(1)A项“对宇宙世界的思索”于文无据。

文章结尾部分只是谈到了“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

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呼唤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

并没有写到“对宇宙世界的思索”。

故答案为A。

(2)本题“清静之莲”表层含义是清净的莲花,深层含义指的是内心的纯净柔软,澄澈,宁静,不世俗堕落,不轻薄浮躁。

标题本身的作用是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对主旨的作用可根据结尾⑨—⑮段概括,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思索,对自我的审视、澄清;

(3)本题中文章⑨—⑮段是对全文内容情感的升华,可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据⑨“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可知,“柔软是一种心境”;

据“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可知“柔软是一种心情”是一种爱的情感;

据“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可知“柔软是一种境界,包容万物”;

据“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

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可知“柔软是一种智慧”……

⑴A;

⑵①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含义。

②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

⑶①柔软是一种心境,用感激,用包容,用深沉的目光去看万物。

对生活的爱,对他人的爱,对自己的爱,对每个瞬息的爱……③柔软是一种境界,它心通万物,包容万物……④柔软是一种智慧……⑤柔软是一种灵光,它洞察万物……⑥柔软是一种思绪……

【点评】⑴该题考查散文内容、手法的鉴赏能力。

内容方面要求考生把握关键句子的含义、文本的主题思想,手法方面要求考生掌握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更要把握运用手法的目的;

把握语言的特色。

⑵该题考查散文题目的鉴赏能力。

完成这类题目,需要从表层、深层理解题目的含义,把握题目与文章的关系。

答题时,可以按以下几步:

第一步,明确标题含义。

(表层义+语境义)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

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

标题常常与文章的选材安排有关,有的与开头或结尾形成照应,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

第三步,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⑶该题考查关键词的理解能力。

如何鉴赏评价关键词语,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①关键词的含义,其中包括本身的含义,也包括语境意义。

②考虑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

是不是线索,贯穿全篇:

是不是照应前文、为下文做铺垫。

③关键词与文本中心思想的关联。

答题时,要注意分条组织答案。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住处附近,有一家卖野蜂蜜的小店,夏日里我常到那里饮蜜茶,常觉在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蜜茶,甘凉沁脾,是人生一乐。

今年我路过小店,冬蜜已经上市,喝了一杯蜜茶,付钱的时候才知道涨了一倍有余,我说:

“怎么这样责,比去年涨了一倍。

”照顾店面眉目清秀的国中小女生马上应答道:

“不贵,不贵,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这句话令我大惑不解,惊问其故。

小女生说:

“蜜蜂酿一滴蜜,要飞很远的地方,要采过很多花,有时候摘蜜,要飞遍一整座山头哩!

还有,飞得那么远,说不定会迷路,说不定给小孩子捉了,说不定飞得疲倦,累死了。

”听了这一番话,我欣然付钱,离开小店。

走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那位可爱的小女孩说的话,一任想象力奔飞,也许真是这样的,一杯在我们手中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蜜茶,是许多蜜蜂历经千辛万苦才采集得来,我们一口饮尽。

一杯蜜茶,正如饮下了几只蜜蜂的精魂。

蜜蜂飞来飞去,历遍整座山头、整个草原,搜集了花的精华,一丝一丝酝酿,很可能一只蜜蜂的一生只能酿成一杯我们喝一口的蜜茶吧!

几年前,我居住在高雄县大岗山的佛寺里读书,山下就有许多养蜂人家,经常的寻访,使我对蜜蜂这种微小精致的动物有一点认识。

养蜂的人经常上山采集蜂巢,他们在蜂巢中找到体型较大的蜂王,把它装在竹筒中,一霎时,一巢嗡嗡营营的蜜蜂巢都变得温驯听话了,跟在手执蜂王的养蜂人后面飞,一直飞到蜂箱里安居。

蜜蜂的这种行为是让人吃惊的,对于蜂王,它们是如此专情,在一旁护卫,假若蜂王死了,它们就一哄而散,连养蜂人都不得不佩服,但是养蜂人却利用了蜜蜂专情的弱点,驱使它们一生奔走去采花蜜——专情的人恐怕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

但是蜜蜂也不是绝对温驯的,外敌来犯,它们会群起而攻,毫不留情,问题是,每一只蜜蜂的腹里只有一根整刺,那是它们生命的根本,一旦动用那根赘刺攻击了敌人,它们的生命很快也就完结了。

用不用赘刺在蜜蜂是没有选择的,它明知会死,也要攻击。

——有时,人也要面临这样的局面,选择生命而畏缩的人往往失败,宁整而死的往往成功,因为人是有许多螫刺的。

养蜂的人告诉我,蜜蜂有时也有侵略性的,当所有的花蜜都采光的时候,急需蜂蜜来哺育的蜜蜂就会倾巢而出,到别的蜂巢去抢蜜,这时就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直到尸横遍野才分出胜负——人何尝不是如此,仓禀实才知荣辱,衣食足才知礼仪。

为了应付无蜜的状况,养蜂人只好欺骗蜜蜂,用糖水养蜜蜂,让它们吃了糖水来酿蜜,用来供应爱吃蜜的人们一—再精明的蜜蜂都会上当,就像再聪明的人也会上当一样。

蜜蜂是有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在某些德性上和人是很接近的,但是不管如何,蜜蜂是可爱的,它们为了寻找花中甘液,万苦不辞,里面确实有一些艺术的境界。

在汲汲营营的世界里,究竞有多少人能为了追求甘美的人生理想而永不放弃呢?

旧时读过一则传说,其中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那是记载在《辍耕录》里的传说:

“有年七、八十老人,自愿舍身济众,绝不饮食,惟澡身吱蜜经月,便溺皆蜜,既死,国人验以石棺,乃满用蜜浸之,镌年月于棺盖之;

俟百年后启封,则成蜜剂,遇人折伤肢体,服少许,立愈,虽彼中也不多得,俗曰蜜人。

”这个蜜人的传说不一定可信,但是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

蜜蜂虽不澡身,但是它每天咳蜜,让人们在夏季还能享受甘凉香醇的蜜茶,在吱蜜的过程,有许多蜜蜂要死去,未死的蜜蜂也要经过许多生命的熬炼,熬呀熬的才炼出一杯蜜茶,光是这样想,就够浪漫,够令人心动了。

在实际人生中也是如此,生命的过程原是平淡无奇,情感的追寻则是波涛万险,如何在平淡无奇波涛万险中酿出一滴滴的花蜜,这花蜜还能让人分享,还能流传,才算不在此生。

虽然炼蜜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一定要飞过高山平野,一定要在好大的花中采好少的蜜,或许会疲累,或许会死亡。

可是痛苦算什么呢?

每一杯蜂蜜都是炼过几只蜂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作者通过一杯蜜,看到了蜜蜂的一生,炼蜜的过程虽然痛苦,但是香甜的花蜜给人们带来甜蜜的享受,从而引发对人类社会的思考。

文章语言自然,文笔清新,简单朴实的生活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朴素中有大智慧,寓意丰富,富有哲理,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文章以“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为标题,首尾圆合,结构严谨,情感细腻,内心平和宁静,表达了对蜜蜂和像蜜蜂一样的人类的赞美之情。

文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托物喻人,记叙蜜蜂为了酿一杯蜜,不仅付出了辛劳和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过程,使读者受到人生的启迪。

(2)文章中引入《辍耕录》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3)蜜蜂的习性,对人生的启迪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1)C

(2)①在内容上,传说的故事突出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在结构上,照应前文,人的“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

(3)①蜜蜂历经千辛万苦采蜜酿蜜;

人为了追求甘美的人生理想不放弃。

②蜜蜂酿造蜜,给人留下甜蜜;

人经历痛苦,牺牲自己帮助众人,不枉此生。

③蜜蜂执着专情于蜂王;

专情的人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

④蜜蜂用螯刺明知会死也要攻击;

人也要面临这样的局面,宁螯而死的往往成功。

⑤蜜蜂为了蜜而攻击别的蜂巢;

人类为了利益攻击别人。

⑥精明的蜜蜂都会上当;

再聪明的人也会上当。

(1)C项,“表达了对蜜蜂和像蜜蜂一样的人类的赞美之情”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但是养蜂人却利用了蜜蜂专情的弱点,驱使它们一生奔走去采花蜜——专情的人恐怕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再精明的蜜蜂都会上当,就像再聪明的人也会上当一样”“蜜蜂有时也有侵略性的,当所有的花蜜都采光的时候,急需蜂蜜来哺育的蜜蜂就会倾巢而出,到别的蜂巢去抢蜜,这时就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直到尸横遍野才分出胜负——人何尝不是如此,仓禀实才知荣辱,衣食足才知礼仪”等分析可知,不全是赞美之情。

故选C。

(2)结合“但是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分析可知,内容主要讲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丰富了文章内容。

结合“其中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在实际人生中也是如此……一定要飞过高山平野,一定要在好大的花中采好少的蜜,或许会疲累,或许会死亡”分析可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前文人的“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

(3)结合“养蜂人却利用了蜜蜂专情的弱点,驱使它们一生奔走去采花蜜——专情的人恐怕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分析可知,蜜蜂执着专情于蜂王;

专情的人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

结合“用不用赘刺在蜜蜂是没有选择的,它明知会死,也要攻击。

——有时,人也要面临这样的局面,选择生命而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