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3827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

《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金农隶书特点与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Word文档格式.docx

sinfluenceoncalligraphyatthattimemaketheobjectivityofinterpretation.

Keywords:

JinNongOfficialscriptTheQingDynastycalligraphy

相对于前朝,清朝在艺术领域上的开拓较少,缺乏独特的创新,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融合,而社会经济的繁荣也给予了文化艺术合适的氛围。

因此,艺术领域与经济领域的相互合作在清朝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模式。

加之社会经济的愈加繁荣,清朝整体上艺术领域和经济领域的结合已经比较成熟。

金农在诗、书、画领域的艺术成就是不容置疑的,其最突出的成就,笔者认为是在书法领域,他能够在相对保守的文化环境下对隶书进行实质性的充实,并独创“漆书”,只此一点,已经是当之无愧的“扬州八怪”之首了,本文分双线进行:

金农生平的经历与创作轨迹。

其中是有某些暗合之处的,而这些暗合或许正是其作品对当时书坛的影响。

一、金农生平略述

金农(一六八七-一七六三),中国书画史中著名的书画家。

字寿门,一字司农,号冬心。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因其博学多才,嗜奇好古,书画作品接触迥异,被推崇为“扬州八怪”之首,还是“浙西三高士”之一。

[1]

金农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乾隆元年之前,这一阶段,他主要是云游四方,投师问友,初耕墨坛;

二是乾隆元年之后,金农定居扬州,晚年以书画为生。

和其他文人所不同的是,金农在当时“文而优则仕”的风气之下,并没有去寻求一官半职,而是有着清廷举行的第二次博学鸿词科,给金农带来的结果不是一官半职,而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发掘出自身的文化自觉性,走上了书画创作的道路。

二十岁时,金农探访浙江萧山毛奇龄,其诗作得到了前辈的一致赞赏,初获赞誉,使其顺利投师于吴门何焯,并先后与丁敬、鲍鉁、周京、厉鹗、陈撰、杭世骏、汪沆等同辈文人结为一生的挚友。

金农之所以能够成为扬州八怪之首,一方面是因为其修养深厚、成名较早、诗书刻印无所不精,另一方面和他早期投师交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自三十岁,金农开启了游历之路,本身对游历的热爱,与数度出游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尤其是山西泽州之行,是他所有出游中耗时最长,路途最艰辛,却也是收获最丰富的一次。

这次出行,他的足迹深入到了晋、秦腹地,对中原及以北地区的自然名胜与风土人情有了非常深刻的观察与思考,对于他艺术修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同时,这次出行还让他结识了当时的一些达官权贵,比如泽州权贵陈壮履、贵族文士阿金、京师同门徐葆光以及当时供职于吏部的清代书法家王澍。

[3]

金农在给王澍的书信中表露出他对仕途心有所寄的想法,但是至于文人的清高,这样的寄望又显得有些隐晦与纠结。

或许是这样的矛盾性格,或者是当时文人普遍不被重用的现实,金农最终是无所得遇。

自此,他开始着手整理和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诗文集《冬心先生集》。

这样看来,当时的金农还只是一个诗人。

雍正十三年举办的第二次博学鸿词科,是为了让未经科举正途的博学鸿儒,经过举荐进入科举,考中后可以获得与科举正途出身的进士们同等的身分,并授以官职,清朝政府当时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去网络人才,金农的老师何焯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走上仕途的。

金农在被荐举之后,由于被荐举程序不合法失去了被朝廷录用的机会,即便如此,这也被看做是一生中特殊的荣誉被记录了下来。

与此同时,金农入仕的念头基本被打消。

讽刺的是,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时,金农已经七十六岁了,忽然做了《拟进诗表》和《所业各体诗》,献给乾隆,可见其入仕之心始终未有真正熄灭,结果当然是失败的,也终于给金农的入仕希望画上了一个真正的句号。

[4]

金农六十岁之后基本定居扬州。

扬州的经济极为发达,文人富贾均聚集在此,经常有诗会酒会,金农在参加这些集会时,经常以其诗才独领风骚。

同时,巨商富贾为了提升生活品质,除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之外,还热衷于搜集与收藏图籍、古玩。

善于并精于拓刻鉴赏的金农有了用武之地了,再者,金农是靠书画谋生,这都使得这段时期成为金农最重要、最频繁的书画创作时期。

二、金农书法的形成与特点

2.1隶书

金农学习书法并不是从临字帖开始的,年轻时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得其形状之功,在为人跋《麻姑山仙坛记》时,“结体工整,雅有美度”。

[5]或是受了“夙有金石文字之癖”的影响,或是受了老师何焯善于考订金石碑版的影响。

金农对汉隶情有独钟,且体悟深刻,见解独到。

雍正十二年九月间,他为翕阳褚陵作飞白歌云:

“我闻飞白人罕习,汉世须辨俗所为。

用笔似帚却非帚,转折向北毋乖离。

雪浪轻张仙鸟翼,银机乱吐冰蚕丝。

此中妙理君善解,变化极巧仿佛般与倕”。

[6]这首诗被看做是其开创“漆书”的思想启蒙之作。

《游禅智寺五言诗》是目前金农作品中所能找到的最早的书法作品。

当是金农35岁,书后自识云:

“此予辛丑九月同谢奇义、杨诲仲、陈授衣游禅寺诗也。

奇义已归道山,诲仲羁滞中州,予与授衣依然落拓作客广陵。

于时又值重九,闭门独酌,有怀追录往作,以志予慨。

钱唐金司农。

”[7]它虽是一部行书作品,其中却蕴含着浓厚的隶法、隶意,整体用笔直画使转圆浑,无顿挫棱角的锋芒之痕。

由此可以看出金农不取隶、楷、行相参的折衷,彻底将隶书的形态特征中的波磔笔画省去,以最舒适、写意的形态独创行书一体的道路。

[8]

金农在四、五十岁时,其作品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隶书下过深厚的功夫,尤其受到《禅国山碑》与《天发神谶碑》的影响最重,这一时期,他的个人书法风格逐渐确立。

从传世的金农作品中,并没有见到他直接临习或仿书两碑的作品。

然而《苏东坡五古四首卷》这部作品在卷款署“钱唐金司农”,[9]惜无年款,不知何时所作。

其笔力遒润有加,苍遒中含圆润,是其书法艺术成熟后的作品。

但既不同于前述的学汉隶书法,更不同于所谓的漆书。

此书大多数字作隶体,亦有少数篆体书,且隶体字中明显带有篆字笔画或风意,基本为隶参篆法的艺术表现。

字体结构不似汉隶的古拙绵密,而是篆字般的均净平整。

且个别字的偏旁结构,与通常小篆书不同,显得较为奇古。

某些波碟笔画,在丰沉的笔法中出以悬针篆法的尖锋,显得整个书法既沉厚又活泼。

总体上来说,此卷书法形模颇似郑簠所创的草隶,即于隶书中兼参草势,却又有着不同于郑书的风意。

可见金农偶尔也仿学郑簠的书法,而实际水平却又不下于郑簠。

郑簠的隶书参以草书为势,故世称“草隶”,而此卷书则更多地带篆势,甚或个别字全是篆书体势,这就是受到了《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的影响。

[10]这两个碑最大的特点是融篆隶为一体。

《禅国山碑》以篆体为主而融以隶法,故有圆浑雄厚之势;

《天发神谶碑》以隶体为结构而融以兼书笔法、笔画方截中常有篆字的婉劲之势,且于粗钝的运笔中又有悬针出锋的篆字笔画,基本上为雄强方劲的风格。

另外,他在四、五十岁的代表作有:

1725年,39岁时所书隶书《王彪之井赋轴》、隶书《司马温公榜稿轴》、1730年,44岁所书隶书《王融传册》、隶书《六朝名贤轶事册》;

雍正十一年癸丑秋(1733年),47岁时隶书《张融等传记册》、1735年,49岁时行书《孙知微传轴》、1736年,50岁时行书《观题范宽画诗轴》等等,都透露出其作品风格已经趋于成熟。

[11]

在书法史上,自宋元明以来行书大盛,书法之家均擅此体,而且基本上都从临摹魏晋法帖入手,使其成为帖学书法的主体,由此可见,金农的楷、行书以隶体书为基,并非个人的好恶而定,而是预示了书法史上某种巨大变革的发生。

在金农身后不久出现的碑学书法,也从侧面证明了金农的远见卓识。

[12]

金农的书体中最多见的是隶、行二体书。

隶书或是用笔丰沉,风格淳厚,比如《司马温公榜稿轴》,或是结构疏朗,笔法清遒,比如《王融传册》、《张融等传册》。

这两种不同风格的隶书既反映了当时书坛上已经出现的宗法汉代隶书的现状,也反映了金农个人书法的丰富变化。

[13]

在汉隶中,《华山碑》与《乙瑛碑》属同一风格,具有体势方整,骨肉均适,笔画分明,法度严谨的特点。

《郙阁颂》是另外一种风格的汉隶,古朴雄浑,大气磅礴。

这是金农广泛师取的表现之一。

反观他在49岁、50岁所做的两件行书作品,《孙知微传轴》与《观题范宽画诗轴》,就更能理解其行书体中兼参隶法遗意,而径直是隶体书法的行化这样的表现意义了。

[14]《隶书临华山碑》的书字均适,笔意分明,其中有许多自然而然地枯白笔画,是金农对“飞白”这一古法的深刻体会与实践。

行书作品《冬心斋研铭》在笔法上也非常朴质,不是一般概念中行书的流动秀润之态,字的位置随着字态的大小与方长而变化,笔画忽粗忽细,波画尤多,以肥钝浓厚的粗笔为之。

体现出他在金石文字方面所积累的深厚艺术素养,他把行云流水的行书完全变换了形式,成为具有朴拙古态的行隶之书。

2.2漆书

金农对隶书的发扬与广大最集中和充分的体现是创造了“漆书”。

“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

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

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

《隶书》作为金农所创“漆书”的先声,其笔画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横画的起笔,多是先竖笔顿起,然后横向侧锋重笔拖过,收笔时却不做回锋顿止;

其次,竖画皆是扁锋侧下,形成细画,与粗钝侧笔的横画成为殊观,比如“日”、“月”、“山”等字;

再有,向左的撇画,用瘦劲的、略带枯白的笔法拉挑而出;

而右的撇画,则用粗钝的短画,略作挑锋收住,左右撇画的长短、粗细、拉顿亦形成殊观。

所有这些就是“漆书”的基本表现特征。

[15]

1737年创作的《梁楷传》是现今可见最早的金农的漆书作品,到1745年创作的《四言茶赞》,其漆书的发展已经完全成熟,而所谓“漆书”的特征也不再拘泥于法,笔画肥瘠形态各异,字体形制刚中带柔,整体风格妙趣古朴。

所以用“漆书”来代表金农一生书法艺术成就是比较客观的。

金农晚年时对“漆书”的内容又进行了丰满,1757年创作的《隶书古谣一首》和详实年份不可考的《七绝》都将其“渴笔八分”的艺术理论进行了实践。

[16]表面看来,这个理论与“漆书”并无二致,但其中的用笔,涩拙笔触较多,笔画中有枯白。

他在《八分书》中是这样阐释的:

“予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无此法,唐宋元明亦无此。

康熙间金陵郑簠虽擅此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书,一时学郑簠者,亦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书也……外不枯,中颇坚,五岳在目前,得汝小游,恍骑白龙上青天。

“由此去对应”渴笔八分“的作品,虽不似漆书方正遒劲,却有着清瘦潇洒的风姿,在风范上超越了擅长隶书的郑簠。

[17]

三、金农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金农生活的时期正是“帖学”一统书法界的时代。

金农和郑燮等人作为清代书道中性的代表着毅然举起叛逆的大旗。

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胜,有“求拙为妍”的艺术特点。

从传世书迹来看,其隶书苍古奇逸,正书朴厚歧出,行书健劲潇洒,影响最大的还是他首创的漆书,将险峻雄奇的构局,浑朴钝拙的金石趣,都融合在黑、厚、重、凝的格调之中。

金农的书法并没有沿着王羲之或颜真卿等大家的道路顺迹发展,而是将楷书笔法、隶书笔势、篆书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清代书家江浞在《跋冬心随笔》中说:

“冬心先生书,淳古方整,从汉人分隶得来,溢而为行草,如老树着花,姿媚横出。

”[19]道出了金农行草的气局和笔路。

他的行草的疾徐、藏露节奏处理得平和含蓄,自然生动;

“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稍间断,永存乎生意”。

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转折处则一派今草、章草之法。

时有飞白渴墨相间其中,分外苍劲而灵秀。

整幅布白没有斧凿之迹,却上下贯穿,左右呼应,一招一势自得其妙。

尤其那些信手而书的诗稿信札,古拙雅淡,“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情绪、人格皆从笔姿墨趣中流溢出来,汇聚成一种真率天成的胜境。

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金农以字画为生,难免会把商业习气带入艺术领域。

许多慕名求索者又非知音,不少作品明显有应酬之嫌,甚至有“师藉门生卖画钱,门生画亦赖师传”,“图成幅幅署髯名,浓墨刷字世便惊”的情况,[20]并由此引发出“金农无画论”之争。

这些情况虽给金农书画的鉴赏、论评带来一定疑难,然而绝不能由此否认他的作品风格是顺应了当时历史文化发展的趋势,在抒发个性,冲击时弊,力倡新思维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金农为我们创造了一种醇厚、稚拙格调高逸的书风,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意境,对当代书坛的创作也是一种有益的启发,当代的书法家大多有着学院的背景,或是循着名家之路前行,创新几乎没有,导致的结果是千人一面和机械制作,这是违背书画艺术发展的规律的,通过对金农作品的审视,其创作的艺术境界是一般守成型书法家和学院式培养模式下所难以企及的,金农为后世中国书法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为中国书法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另一种思路,其意义是深远的。

结语

金农扬名于诗作,但却在书法上找到立身之地,所以说他是一个书法家,或许更加纯粹。

在清朝相对浮华和迎合的文艺气氛下,金农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持自己在艺术上的志向与志气,大概是没有第二人了。

从他中年之后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风格的多样。

行书、隶书、楷书、漆书,哪一面都不能对其做出全面的概括,或许站在一个全面的系统之上对其进行研究和赏析是最为客观的。

比较遗憾的是,金农的书法作品虽多有传世,但却没有其个人更多的理论总结,因此,后世之人如果想确切了解其书法的意图,难免会有盲人摸象的揣测与偏颇。

唯有一点比较准确的是金农字体多变,不仅是为了艺术上的追求,还与其依靠卖字糊口有关。

《致石卿札》中就有这样的佐证:

“尊纪至接诵手函,关注良多。

书灯十二对,烦人送致。

可翁今年楠木架阔大,绢亦细匀,每对一两二钱方得,余润幸婉言之”。

所以,研究当时的书法家与其作品,一定要贴近当时的时代特征,对其后世的影响才能得到更真实客观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清)金农撰.冬心先生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刘恒著.中国书法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4]扬州八怪年谱[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5]王莉函.论扬州八怪的书画润笔[D].郑州大学,2010

[6]吴舒舒.清代扬州八怪书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0

[7]刘秀伟.金农书法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8]辛毅.金农“漆书”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9]陈永前.金农隶书艺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10]徐娜.清代中期隶书艺术美研究[D].渤海大学,2014

[11]罗鸿波.书法艺术变形及其当代表达机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12]黄惇.金农早期书法作品考[J].文物.1995(03)

[13]武佩圣.金农及几位扬州画家之生平与绘画活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14]刘恒.扬州八怪三章[J].中国书画.2003(03)

[15]黄惇.金农诗歌中的书法变革轨迹[J].中国书画.2003(02)

[16]黄惇.金农书法作品分类与鉴定[J].收藏家.2001(07)

[17]于明诠.古意妙翻灵采独标——金农书法艺术略论[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1(05)

[18]王白桥.金农书法论[J].书画艺术.2009(06)

[19]周延.金农题画的书体与形式[J].艺术百家.2008(S2)

[20]赵婧.浅谈书法中的美学[J].求知导刊.2016(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