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3869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8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消费与投资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随着收入的上升,用于奢侈品的开支所占的比例会不断上升。

当然,家庭收入不可能都用于消费,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储蓄可以增加未来时期的消费。

收入水平不同的家庭,其消费水平不同,储蓄水平也会不同。

一般说来,无论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相对数量上,高收入家庭的储蓄要多于低收入家庭。

对于一些收入很低的家庭,如果本期的消费大于收入,就必须靠借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以弥补这一差额,这时的储蓄为负值。

由些可见,家庭的储蓄水平是由它的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越高,储蓄在收入中的比重就低。

那么人们到底是怎样处理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在本章中介绍几种理论假说。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实证检验表明,在GDP的四项构成中,消费在国民总支出中所占的份额最大,这是因为国民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在考察决定人们消费行为的因素时,会发现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最大因素是人们的收入水平。

即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水平也越高。

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C与人们的收入Y之间有如下正比关系:

C=a+bY(3-2)

上式被称为“消费函数”(consumptionfunction)。

它表示消费C是由两个部分组成:

常数a和常数b与Y的乘积。

这里的常数a被称为自主性消费,即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那一部分消费。

对于每个消费者来说,这一部分通常是指为了生存而必需的消费。

如果人们本期的收入尚不能满足这一必需的消费,则需要动用过去的储蓄,或向他人借贷,或依赖于社会的援助。

当然,不同消费水平的国家或地区,人们对a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例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基本消费可能仅仅是指那些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谷物、饮用水和御寒的衣物;

但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基本消费可能是牛奶、肉类、水果、医疗等。

两者相比,显然后者的a要比前者大得多。

人们对基本消费的理解也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的奢侈品会逐步被人们认为是生活必需品。

因此,消费函数中的a实际上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消费函数中的bY被称为正常消费。

这里的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

其计算公式为:

(3-3)

从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中可以看出,边际消费倾向是人们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用以说明收入的变动与相应的消费变动之间的关系。

由于历史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经济体中的边际消费倾向有着较大的差异。

从一般规律来说,收入水平越高,其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这从表3-1的经验数据中可以得到验证。

尽管随着经济的变动,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变动,但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中的b值大致是稳定的。

表3-11961年美国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美元

收入等级

平均可支配收入

消费支出

边际消费倾向

1000以下

524

1291

1000-1999

1520

1766

2000-2999

2512

2679

0.92

3000-3999

3505

3572

0.90

4000-4999

4494

4346

0.78

5000-5999

5485

5179

0.84

6000-7499

6717

6053

0.71

7500-9999

8555

7382

0.72

10000-14999

11761

9507

0.66

15000以上

22144

14273

0.46

资料来源:

爱德华·

夏皮罗:

《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页。

人们的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外,其余的部分,即(1-b)Y部分一般用于储蓄,以备今后消费之用。

如果将储蓄记为S,则储蓄函数的公式为:

S=-a+(1-b)Y(3-4)

这一公式中的仍是边际消费倾向,这样我们就可以把(1-b)定义为“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e)。

显然,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为1。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边际储蓄倾向就越小,反之亦然。

第二节消费理论

由于消费是构成总需求的主要部分,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储蓄又是消费的函数,因此经济学家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其重点放在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上,试图揭示人们的消费规律,以寻找到经济增长的路径。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论述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理论大致有以上几种。

绝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incomehypothesis)的基本观点是,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其收入的绝对水平。

最初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凯恩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一条适用于社会消费基本心理法则认为,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其消费不会以同一绝对量增加,因而储蓄的绝对量将增大。

也就是说,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平均消费倾向将趋于下降,而平均储蓄倾向则趋于上升。

在其他理论提出之前,这一理论曾被西方经济学家普遍接受。

因为它似乎较好地解释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

低收入家庭会把其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

而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则可能仅占其收入的较小部分。

家庭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所占的比重会越小。

表3-21869-1938年美国平均消费倾向变化

时期

国民收入

(10亿美元)

个人消费支出

平均消费倾向

(%)

1869-1878

9.3

8.1

0.86

1874-1883

13.6

11.6

1879-1888

17.9

15.3

0.85

1884-1893

21.0

17.7

1889-1898

24.2

20.2

1894-1903

29.8

25.4

1899-1908

37.3

32.3

1904-1913

45.0

39.1

0.87

1909-1918

50.6

44.0

1914-1923

57.3

50.7

0.89

1919-1928

69.0

62.0

1924-1933

73.3

68.1

0.94

1929-1938

72.0

71.0

0.99

《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191页。

然而,从表3-2中可以看出,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美国长达70年的长期经验数据并不支持绝对收入假说,因此从长期看,美国的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呈固定比例的,其消费倾向并没有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下降(其中20年代至30年代平均消费倾向的突然提高与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有关)。

因此,人们认为绝对收入假说只说明了一种短期经济现象。

为了说明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之间的差异,阿瑟·

斯密塞斯(A.Smithies)认为,消费对收入变动所作出的反应总体上是非比例变化的,即绝对收入假说是适用的。

但是在收入的长期增长过程中,会产生众多的除收入以外的影响消费的因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消费函数会向上移动,从而抵消了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而下降的趋势。

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

由于消费习惯的差异,城市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要比农民高得多,因此人口的移动促进了消费函数的上移。

(2)人口的年龄分布出现老龄化现象,由于老年人只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因此随着老年人口在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而提高了消费总量在总收入中的比率。

(3)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新的消费品不断出现,这些新产品越来越多地成为一般居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

相对收入假说

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incomehypothesis)是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

杜森贝里(JamesS.Duesenberry)提出来的。

这种假说的基本观点体现在两个相对收入的假设之中。

第一个假设认为,一个家庭在决定其消费时,主要参考的是其他具有同等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即家庭的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取决于它在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

如果一个家庭收入的增长率与在同一收入水平上其他家庭收入的增长率保持同速,那么这个家庭与其他家庭之间在收入方面的相对地位没有改变,因而其在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也会保持不变。

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慢于其他家庭的收入增长,那么这个家庭对于原来是同一收入水平的家庭,其收入的地位下降了,但是由于消费的惯性,这一家庭会仍然维持着其原来的消费标准,从而导致其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上升。

相反,如果这一家庭的收入增长快于其他家庭的收入增长,这个家庭相对于原来相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其收入地位上升了,这时,这一家庭的消费会效仿新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模式,从而导致其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甚至上升。

这种模仿或攀比别人的消费行为,杜森贝里认为是“示范作用”的结果。

由于这一示范作用,当人们收入提高时,平均消费倾向并不一定会下降。

第二个假设认为,家庭在本期的消费不仅受本期收入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地位的影响,还受它在以前时期已经达到的消费水平的影响。

杜森贝里认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降低它曾达到的消费水平要比缩小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更为困难。

因此,当收入发生变动时,家庭宁可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的稳定。

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实际上是不同意斯密塞斯对消费函数变动的解释,他认为人口的移动与年龄结构的变化都不足以引起消费函数向上移动,这种移动必然是由人们消费行为的内在性所决定的。

为了论证这一假说,杜森贝里从短期消费行为和长期消费行为两个方面对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进行了考察。

从短期看,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即收入减少时,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收入增加时,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这种短期消费行为可用短期消费曲线描述。

从长期看,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基本保持不变。

这种长期消费行为可用长期消费曲线描述。

这种理论用现期收入对过去高峰收入(previouspeakincome)的相对关系说明消费倾向的变化。

如果实际收入按固定增长率沿着长期趋势线增长,消费和收入则会沿着长期消费曲线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上一年的收入即是过去的高峰收入。

如果现期收入低于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和收入则沿着短期消费曲线移动。

家庭的这种短期消费行为和长期消费行为的结合,产生了所谓的“棘轮作用”,即经济中消费的变动要比收入的变动稳定的多。

持久收入假说

美国著名的货币主义创始人,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

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在其1957年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设(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

这一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一个家庭的未来若干年内的持久收入上,而不是只顾眼前的现期收入。

弗里德曼认为,家庭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它的持久收入,而不是它的现期收入,多数家庭希望在长期内保持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

持久收入假说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命题之上的:

第一,将任何时期家庭的收入分为持久收入(Yp)和暂时收入(Yt),同时把家庭的消费也分为持久消费(Cp)和暂时消费(Ct)。

持久收入定义为长期的平均预期收入。

弗里德曼认为,持久收入表现为一个长时期内的平均收入,它包含着家庭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因此,弗里德曼在构造他的理论时,用本期收入和过去几年收入的平均数表示持久收入,并指出这种平均收入有助于家庭预测其未来的收入。

暂时收入指那些暂时性的、偶然变动的收入,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任何时期内,家庭收入等于持久收入加上暂时收入。

持久消费指家庭在长期计划中确定的正常消费。

暂时消费指不在计划中的暂时性消费,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主要取决于家庭在正常消费基础上增加了消费还是减少了消费。

任何时期内,家庭的消费等于持久消费加上暂时消费。

第二,持久消费在持久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常数,即

Cp=βYp(0<

β<

1)

弗里德曼假定,用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来表达的消费对收入的比率,即β的数值,在所有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中都很接近。

这就意味着富裕家庭和贫穷家庭在他们的持久收入中都以相同的比例储蓄。

这个看似违背日常观察到的事实是基于这样一种推断,即储蓄基本上是为了供应将来的消费,每个家庭储蓄的意愿是在一个大大长于一年,但又不是蓁有生之年那样长的时期内拉平他的消费。

所以在决定人们的持久收入的长时期内,持久收入绝对水平差异较大的家庭,会以相同的比率进行储蓄。

这一命题所含的思想是,家庭之间消费倾向的差异,实际上是由暂时性收入决定的。

第三,持久收入假说还暗含着如下假设:

(1)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暂时收入是使家庭的收入围绕持久收入随机波动的一个变量。

(2)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之间也不存在相关系,暂时消费是使家庭的消费围绕持久消费随机波动的一个变量。

(3)暂时收入和暂时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关系。

这一假设意味着家庭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零,也就是说,暂时性收入不会导致消费的即时增加。

反过来,这一假设还暗含着另一假设,即如果家庭蒙受意外损失,不会削减即期的家庭消费开支,而是减少其储蓄。

(4)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之间存在着固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并不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动。

持久收入假说所强调的正是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之间的这种固定比例关系,并以此来说明经济中的总收入与消费与储蓄之间的比例关系。

弗里德曼根据美国1905-1951年逐年的资料进行实证研究,除去战争年代外,美国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大致为0.88。

生命周期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

莫迪利安尼提出来的,同持久收入假说一样,生命周期假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们的长期收入上。

莫迪利安尼把人的一生按照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

在一个人一生的收入流量中,少年和老年时期的收入要相对低一点,壮年时期的收入较高。

他认为,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期望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或略趋上升的消费水平。

因此,在少年时期,消费大于收入,要靠借贷以维持其理想的消费水平;

在壮年时期,收入大于消费,其剩余部分用于偿还少年时期的债务或储蓄起来留作养老;

在老年时期,消费大于收入,其差额将运用壮年时期的储蓄来弥补。

生命周期假说在分析中不但考虑了从工作中获得的现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而且明确地考虑了财产总额对消费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在一定财产总额的条件下,收入的变动表示收入的持久性变动,收入变动的边际消费倾向接近于1;

而在一定收入水平的条件下,财产总额的变动的边际消费倾向接近于利率。

莫迪利安尼利用美国的数据对这一假说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7,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06,基本上证实了生命周期假说的假设。

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在短期内,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与收入的增减呈反方向变化,这可以解释周期性的消费行为。

但从长期看,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保持不变。

消费者是如何确定其一生的消费水平的呢?

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一个人一生中总消费的现值不会超过他的总收入的现值。

因此,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想留给子女的财产数量。

由于这一理论把现期消费同整个未来收入流量的现值联系起来,所以它假设现期收入的暂时变动对现期消费所产生的影响不大。

不同消费理论的比较

上述四种消费理论都是以消费行为为理论基础来研究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绝对收入假说侧重于消费者的短期行为的研究,认为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固定的,这一比例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

统计数据中所表现出来的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不变的趋势,并不反映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而是由影响消费支出的其他因素导致的。

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都在不同程度上侧重地消费者的长期消费行为的研究。

相对收入假说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有着极为强烈的模仿性和追求高消费水平的动力,因此随着收入的提高,其消费水平也必然会相应提高,因此从长期看,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倾向是固定不变的。

持久收入假说研究的范围并不包含与长期相对应的短期消费函数,因为这一理论涉及的是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所存在着的固定不变的比例关系。

这一理论认为,经验数据中所观察到的收入与消费之间比例的变动主要是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之间关系的变动所引致的。

由于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都是一种随机变量,因此研究人们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的重点应放在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的关系上。

生命周期假说则是从人的生理变化角度研究人们对收入与消费之间关系处理的变化趋势,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人们的消费行为除了受现期收入的影响,还会受财产多寡的影响。

从这些理论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角度考察,尽管其基本观点有所不同,但并不存在实质性差别。

这些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理论之间是可以互补的。

专栏3-1案例:

黑色星期一

尽管不同的消费理论对人们的消费行为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承认财富是人们消费需求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其总财富成正比,总财富为其预计劳动力收入的现值与金融资产拥有值之和。

持久收入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倾向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而持久收入则取决于金融资产拥有值与其预计劳动收入。

金融资产拥有值为资产的市场盈利的期望值。

80年代初期至中期,美国金融资产价值明显上升。

从1982年初到1987年8月,道·

琼斯工业指数从776.42升至2722.42,如以1982年美元值计算,这相当于股票价值上升了250%。

经济界普遍认为,80年代中期美国股票价格上升是这一期间美国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1987年8月,美国股价指数到达顶峰,并开始下跌。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是美国金融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天。

这天美国道·

琼斯指数下降508.32点,下降幅度达32.2%。

股价下降如此迅猛,使1929年的那次股价大跌显得小巫见大巫,因为经济史册的1929年10月28日道·

琼斯指数下降幅度仅为12.8%。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使美国证券的市场价值跌去5000亿美元。

根据消费理论,股价的下跌将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这以后,尽管美国前总统乔治·

布什在科威特战争中出尽风头,但还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怨声中下了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财富对人们消费行为是不是有影响,其影响有多大?

2、在现代社会中,金融资产的持有量是否已成为人们消费水平变化的主导力量?

为什么?

3、你是如何评价中国股价指数变化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力?

第三节投资理论

在总需求中,虽然投资在数量上少于消费,但从经济波动的角度考察,投资需求的波动要比消费需求剧烈得多。

投资的这种易波动的性质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产出和就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在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国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必须首先考察投资及其的波动。

第二章中我们已经谈到,在国民帐户核算中,投资被分为三类:

固定资产投资、住宅投资和存货投资。

从美国的统计资料看,固定资产投资一般约占总投资的70%,住宅投资约占25%,存货投资则占5%。

不同性质的投资对经济波动有着不同的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尽管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最大,但却是最为稳定的投资量。

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性波动基本上与GDP的周期波动相一致。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研究经济周期性波动过程中,必然会对投资的波动性质进行研究的原因。

住宅投资的波动性要比固定资产投资大得多。

住宅投资的波动主要取决于利率的变动,其投资量对利率的变动相当敏感,利率的提高会导致住宅投资的减少。

在多数情况下,经济处于衰退时,住宅投资的下降会先于固定资产投资,其原因是住房消费者对利率的上升所导致的经济衰退预期最为敏感。

存货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最小,但确最具易变性。

存货的多寡直接反映了消费者对市场未来的预期,从而是反映经济周期性波动最为敏感的变量。

资本边际效率

在讨论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EfficiencyofCapital)的定义以前,我们首先要理解资产现值与资本未来收益贴现率之间的关系。

假设某当事人拥有一张面额为100元的债券(或为100元银行定期存款),债券的利息率为年率10%(以r表示),即100元的债券每年可获得利息10元。

这样,当债券到期时,当事人可得到的资本总额为本金+利息=本金(1+r)=110元。

上例表明,如果我们已知一张债券一年后本金加利息为110元,又知该债券的现值为100元,这样我们就可以求出其贴现率(discountrate)为10%。

也说是说,一年后值110元的资产,若贴现率为10%,则该资产的现值就为

元。

同样,如果贴现率为5%,那么该资产的现值为

这样,我们在知道了资产的未来价值,也知道了资产的贴现率后,就可以求出资产的现值,其公式为:

根据推理,一张两年期的面额为100元的债券,债息年率为10%,则两年后到期时的资产总额为

由此可知,两年后值121元的债券,如果现值为100元,则其贴现率为10%。

若已知贴现率为10%,则可求出其现值为

元,即两年后本息121元的债券,按10%贴现率折算成现值为100元。

在理解了上例关系后,我们就可以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