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3899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

而其他感觉能将外部环境的信息传递给操作者

感觉的过程:

人的感觉价官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将其传至大脑皮质感觉中枢,便产生了感觉。

裂脑人用左右手描绘的图像。

左手(右脑控制)绘制的图像能表现三维空间,图像简单,

缺乏细节:

右手〔左脑控制)绘制的图像却没有三维空间感。

感觉的适应性

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在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过程

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分别作用于人的不同感觉器官,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觉,经大脑皮质联合区对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于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决策.这便是知觉过程。

知觉:

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识、选择、组织并解释作用与我们刺激的过程。

(8题)※感觉和知觉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从知觉的过程得知,客观事物是首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被知觉,所以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的事物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对所作用的反映

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人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而感觉只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在心理学中称为感知觉

区别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返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

感觉的性质较多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知觉过程带有意志成分,个人的知识、经验、需要、动机、兴趣等因素直接影响知觉的过程。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感觉的整体性。

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知觉成一个同样的有机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简化-----整体化将一种刺激以尽可能简单的结构组织起来的倾向为了更有效的、快速的认识世界,知觉系统会滤除无关信息,以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即人们在倾向简化认知对象。

(7题)※知觉的基本的特性:

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

1、知觉的整体性:

即人们在倾向于简化认知对象

几个特征:

接近相似连续封闭性良好图形

(1)接近性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呗知觉组织在一起

(2)相似性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3)连续性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封闭图形

(5)良好图形具有简明性、对称性的客体更容易被知觉

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重要方面,他首先依顺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

2、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当前的感知对象,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1.由于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知觉的理解性也会有不同,与知觉对象有关的知识经验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2.在复杂的环境中,知觉对象隐蔽、外部标志不鲜明、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时,语言的提示或思维的推论,可唤起过去的经验,帮助人们去立即理解的当前的知觉对象,使之完整化。

3.此外,人的情绪化状态也影响人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3、知觉的恒常性:

人们总是根据以往的印象、只是、经验去知觉当前的知觉对象,当知觉的条件唉一定的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听知觉恒常性。

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在视网膜中的映象是近大远小,但在知觉中它的大小是不变的

知觉的恒常性保证了人在变化的环境中,仍然按失误的真实面貌去知觉,从而更好的适应环境。

朗香教堂是勒柯布西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作品,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勒柯布西耶脱离了理性主意,转到了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

勒柯布西耶关于自己的一般创作方法下面一段论述:

“一项任务定下来,我的习惯是它存在脑子里,几个月一笔也不画。

人的大脑有独立性,那是一个匣子,尽可能往里面大量存入同问题的有关资料信息,让其在里面游动,煨煮、发酵。

然后,到某一天,柯达一下,内在的自然创造过程完成。

你抓过一支笔铅笔,一根碳条,一些色笔,在纸上画来画去,想发出来了。

”这段话讲的是动笔之前,要做许多准备工作,要在脑子中酝酿。

勒氏说他要把朗香教堂搞成一个“视觉领域的听觉器件”它应该像听觉器官一样的柔软、微妙、精确和不容改变。

4、知觉的选择性

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很多的,但人不能同时直觉作用于感官的所有事物或清楚地直觉事物的全部。

人们总是按照各种需要或目的主动地有意识地选择其中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突出清晰的知觉映像,而对同时作用于感观的周围其他事物则呈现隐退模糊的知觉映像,从而成为烘托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

2在固定不变或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对象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3人的主观因素,如习惯、任务、目的、知觉、兴趣,情绪不同,选择的知觉对象也不同

(11题)注意:

选择性知觉—注意

成为注意对象的条件:

1.刺激物本身的刺激性2.主体自身目的

※(产品中)吸引消费者注意:

产品自身设计、视觉传达

1、提供产品价值的有效信息;

2、体现目标消费者参照群体的支持性特点;

3、利用知觉的特性。

刺激性的信息:

大小刺激——广告篇幅,对比刺激,活动刺激,颜色刺激,阈限。

注意受一些特性局限:

1、时间和能量的局限。

它只具备很有限的精力能量,每次注意所持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2、注意对象的数目是很有限的,是单一意向的,不能分心。

每次只能分配给很少几个知觉处理过程。

主义所专心的工作场合非常有限,只能对一个任务或处理过程有效,其他处理就会被延迟,甚至被遗忘了。

不可能让一个操作员同时密切注视几十个仪表或电台变化的参数。

而现在的许多现场监督仪表恰恰迫使人去这么做。

3、注意受知觉范围的限制。

不可能图形

1、感知对象需要整合之间和空间上的信息,人不可能一眼就感知整个对象,而最初只是感知对象的一个部分。

2、最终无法完成对各部分的整合,陷入“死循环”。

小结

1、感觉:

视觉、触觉、听觉、化学感觉、本体感觉、视错觉、感觉的适应

2、知觉:

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识、选择、组织并解释作用于我们刺激的过程。

三视觉与本体感觉

视觉的适应:

视觉适应是人眼随视觉环境中光亮变化而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视觉适应的种类:

暗适应明适应

暗适应:

暗适应过程的时间较长,最初5分钟适应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变慢。

获得80%的暗适应约需25分钟,完全适应则需45分钟到1小时。

人在暗适应中可以看到大的物体,运动物体,但不能看清细节,也不能辨别颜色。

明适应:

在最初的30S内进行的很快,然后渐慢。

约为1-2分钟即可完全适应。

人在明环境中不仅可以看清细节也可辨别颜色。

注意:

(6题)视错觉:

构形错觉、大小错觉、形状错觉、色彩错觉

错觉---被愚弄的知觉错觉是错误的知觉,是人在已被证明错误的方式下体验刺激。

错觉源于人们的知觉特性,知觉特性是人们认识世界,从事造型活动的基础

饱和度高,暖色趋近有效错觉错觉校正视觉与本体感觉

人的本体特征

1、平衡觉:

人对自己头部位置的各种变化及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

影响平衡觉的因素:

酒、年龄、恐惧、突然地运动、不常有的姿势等

2、运动觉:

人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及其运动状态的一种感觉。

运动觉涉及人体的每一个动作,是仅次于视听觉的感觉,人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形成更有赖于运动觉信息的反馈调节。

四、人的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特征:

需要、动机、气质、性格、兴趣

一、需要

(9题)※1、需要概念:

一种心理趋向,有机体内的匮乏或失衡——补充与满足

维持生存

维持平衡(自身机体、自身与客观环境)

复杂需要

※2、特征

指向性:

需要的补充有明确的指向性。

趋动性:

满足需求——行为动作(各种活动)匮乏越多,趋动力越强

层次性:

本能生存生理需要

心理精神需要

※3、需要的内容(理论)

①代表人物:

美国马斯洛(1908—1970)于1957年出版了《动机与人格》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五个层次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会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层次会随着生产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1、生理需要(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础)

生命需要、行为需要

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需要

远离危险、治病就医、不受侵扰、生活保障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

交流与协作,关爱,支持与温暖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

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

自尊,荣誉心理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开发自身潜能,实现人生价值,求得人生意义

这个理论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该理论调查的内容是有限的,他的需要层次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心理学体系。

主要调查的内容是社会成功者和工作成功者的需要,这些人明显的特征是职业成功。

这并不能作为社会人群的全面需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家庭生活仍然是最基本的需要,而对于社会精英者来说,家庭需要往往没有他们的社会成功那么引人注目。

这个理论主要研究了30位精英的事业成功,并没有包含一般广大社会基层人们的需要。

社会上有多少人具备他们那样的能力?

有多少人渴望按照那些伟人去“自我实现”?

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能力和需要不同于那些精英,不能把那30个人的需要作为美国社会人群的普遍需要。

由于盲目崇拜这个理论,80%的美国人在1970年代追求自我实现,结果造成个人主义大膨胀,导致许多人的人格分裂和家庭破坏,引起许多社会问题。

第二,马斯洛的理论是在美国1950年代特定文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所谓的“美国文化”,一般指美国中产阶层白人文化,其核心是个人主义和事业成功。

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不完全相同,人对需要的理解也有很大区别。

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中,群体和谐更重要。

这意味着不能盲目把马斯洛的理论作为普遍使用的理论。

因为该理论描述的主题是“成功”或“自我实现”,所以迄今只有限用于企业管理方面,作为一张思考框架,去设法鼓励员工追求事业成功,但是并没有具体可行的规则。

这个需要理论不适合用来分析对产品的需要心理。

40年的美国社会实践表明,用这个理论作为社会广泛指导性理论,会造成许多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第三,人的需要往往并不符合马斯洛的层次结构。

例如婴儿饿了需要食物时,首先要表达这种需要,是别人理解他,所以,交流理解是同生理需要并存的需要。

安全需要同人的生理需要同样,没有安全,人就无法生存。

总结

1该理论调查的内容是有限的。

他的需要层次并不是一个普通使用的心理学体系。

2该理论是在美国1950年代特定文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3人的需要旺旺不符合马斯洛的层次结构。

②纳丁.约瑟夫

比利时心理学家

需要包含以下四层内容

1、它是指人类所固有的生长和发展中的基本动力

人为了身存所产生的动力;

为了要生活(或生活得更好)、要生长(或生长的更健康)、社会群体要生存(或高质量的生存)等等,而生产的各种动力,这种动力就是需要。

这种基本需要主要涉及通讯、交通、居住等方面,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

这种需要涉及许多产品的概念,人们会想象出一些需要,这种想象的需要可能会引发新的产品概念,许多新产品就是这样产生的。

2、人通过自己的行为与各种环境中所构成的基本互动关系。

人要在家庭和社会中生存、种地、生产、要上学、要工作、要买东西、要看病、要到公共环境,人要适应环境,人际之间要交往等等,这些关系是需要,这是激发设计创新的第二个来源;

(社会范畴)

3、它意味着发挥人的特定作用。

(发挥人的各种机体的作用、或为了更好发挥作用)

望远镜/显微镜,以扩展我们的视觉作用

交通工具扩展我们的双脚

通信设备扩展了我们的联系,计算机扩展我们的记忆、计算、管理、交往等等(心理、社会范畴)

4、从心理学角度看,本质“需要”的概念意味着某种形式的“匮乏”、“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的愿望”。

需要=生长发展动力、作用关系、特定作用、匮乏

※4、需要的相关因素:

1文化环境,自然环境

2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3生活方式(灯具,家具)

4工作方式(办公家具)

※5、需要的种类:

目的的需要(种类少)最终目标的状态下的需要

方式的需要(种类多)为了达到目的的需要所以选择的器械,途径和方式。

对工业设计师来说:

发现目的需要很重要,但是更重要对设计直接相关的大量问题,是探索、发现、评价。

规划用户的方式需要。

发现方式需要,是工业设计师的主要思维方式。

新产品的出现,大多数是从方式需要角度发现的。

从而形成了每一种产品的多样化。

这种发明和创新实质上是规划的生活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

三、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

衣食住行及各种活动所依赖的实质物品

精神需要:

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抽象需要思想文化、艺术审美、伦理道德

以产品为例

物质需要要求

(1)功能实用(省力、有效、弥补或延伸人的能力欠缺)

(2)使用简便(操作、维修、复杂功能设定)

(3)安全可靠(交通工具、生活用品:

电器、家具、炊事用具、玩具)

(4)经济耐用(平衡策略——经济实力/绿色设计)

精神需要

(1)人机协调(人机交互)软硬界面设计

(2)情感交流高技术——高情感

(3)审美情趣装饰、装饰器具

(4)陶冶情操艺术——设计

(5)娱乐休闲新功能、附加功能

五、设计满足需要

(1)关注需要的多元性

(2)关注需要的趋向性

(3)研究生活需求的新模式

动力(机)

需要→行为

新产品

设计师调研分析

市场调研用户的需要

 

举例中西方厨房差异性

中式:

厨房形式:

封闭工具:

简单(筷子)

方式需要目的需要发现方式需要更重要,是工业设计师的主要思维方式。

西方现代厨房

开敞

工具:

刀叉(强调使用机器,工具繁多)

需要客观存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需求也不一样。

理解挖掘用户的需要,进而了解用户对产品的动机,设计出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

了解用户对产品的动机

如果你能理解盲人对阅读书籍的渴望,就可能为他们设计出盲人阅读机。

失听者门铃的设计也来自同样的思想为他们设计震动是拖鞋,用门铃信号触发它震动。

需求理论给工业设计时提供了一种职业思维方式。

二、气质

1、内容:

概念:

主要由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

并且具有相当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是每个人的整体心理活动过程。

都带有个人的色彩。

(第10题)※类型:

多血性、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1多血质:

多血质的人大多活泼好动,反应速度快,热情幽默,喜欢与人交往,能适应环境,具有外向性。

(轻率)

2黏液质:

黏液质的人则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感不易外露、沉默寡言、善于忍耐、注意不易转移、具有内向性。

(忠实)

3胆汁质:

胆汁质的人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向性。

(冲动)

4抑郁质:

抑郁质的人心理脆弱、多愁善感、常为他人不易觉察的一些小事感到忧虑,具有内向性。

(缺乏自信)

※2、主要特征:

1、气质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是比较稳定的,但也不是绝对不可改变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会有所改变。

特别是教育的作用,有可能使具有类似气质的人各自沿着气质类型的积极和消极方面发展而形成不同性格特点。

2、气质类型并无优劣之分,但每种气质类型都有自己的影响优势,而不同的职业又要求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心理品质。

因此,在选择职业和分配时,要考虑人的气质,尽可能地使用气质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人,以便扬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尤其是选拔特殊职业的人员,更是必须测定其气质

三、性格

1、概念:

性格一般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最重要、最鲜明的个体心理特征。

个性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已形成的性格通常是比较稳固的,贯穿于并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为举止。

因此,性格突出的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精神风貌,是个性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程度的改造作用,两者互相渗透。

3、性质的类型

①内向型、情绪化型:

1、抑郁质:

忧郁、焦虑、呆板、严肃、悲观、保守、不善交际、安静

②内向型、理智、意志化型:

2、粘液质:

被动、谨慎、沉思、平静、有节制、可信赖、性情平和、镇静

③外向型、情绪化型:

3、胆汁质:

敏感、不安、攻击、兴奋、多变、冲动、乐观、活跃

④外向型、理智、意志化型:

4、多血质:

善交际、开朗、健谈、易共鸣、随和、活泼、无忧无虑、领导力

四、兴趣:

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用户的价值观念

问题:

什么是价值观念?

(16题)价值观念:

1、过去经历(验)的集中和抽象(综合)。

2、判断标准

特征:

价值观念是人们持有的特定的广泛信仰,是评价行动的标准和根据,他有一定的持续性。

价值标准有哪些?

主要包括:

认知标准(是否理解)、审美标准(是否欣赏)、道德标准(判断好与坏)。

这意味着在任何文化价值下人们对待真与假(认知标准),美与丑(审美标准),好与坏(道德标准)的判断可能是不同的。

历史时代不同,价值观念也是不同的。

传统农业社会:

核心价值是追求稳定;

现代工业社会:

核心价值是追求变化、效率、功能等;

信息社会:

核心价值是追求情感关怀,以人为本。

社会变化,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比较稳定的,一般说如果没有特殊巨大冲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怎样从社会对产品的需要理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锁需要的产品。

所谓的时代感和时代背景往往隐含着价值观念。

例如:

1950年代到1980年代初期,我国人民追求三大件: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或“三转一响”(收音机)。

手表:

对准时的需要,时间概念是工业社会或者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对手表的需要意味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自行车:

对速度的需要,反应效率和时间的概念,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缝纫机:

体现勤劳俭朴(传统价值观念),为了自己缝补衣服提高效率(现代价值观念),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美德在追求现代化价值观念时期的反应。

收音机:

从关注自己和家人到关注外界社会。

关注社会是工业化社会的思维方式。

这反映了价值观念的变迁。

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收音机一直被我国城乡作为追求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1990年代后,电视机的普及,是收音机的价值发生变化,不再是青年人的主流追求。

从上述分析这三大件的反应的价值观念可以了解到:

1950年代我国人们生活文化的价值观念比较一致比较单一,追求现代化同时发展传统价值观念中正面的东西。

这些因素(以及当时的计划经济运行方式)对确定市场,产品和企业也提供了比较清晰的数据。

1980年代以后,我国人们追求家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

电风扇

、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话。

电风扇:

有些人把它作为摆设,作为现代化的象征。

有些人用它降温。

有些人认为它对健康不利,实质是对家庭社会机器化的反感。

1990年代后期,城市家庭逐渐不追求电风扇了。

而1990年代后期,德国工作环境逐渐增多了电风扇。

当环境温度较高,但是又不十分高时,电风扇可能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

如果环境温度持续38度以上,人们很少再依赖电风扇了。

电视机:

是收音机的延伸,对社会和国外的关注,希望开阔眼界。

后来无目的追求“大”,“新”,“气派”,反映了享乐主义。

洗衣机:

是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

人们常说,它大大减轻了家庭劳动的强度和时间。

这句话包含了许多价值观念。

深入分析,会发现各种不同的价值含义。

许多家庭中男女都工作,因为他们认为经济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