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3950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专项练习10Word版含答案doc

历史事件类课后练习(10)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汉五年,张耳薨,谥为景王。

子敖嗣立为赵王。

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

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鞲(gōu,袖套,用于束衣袖以便动作)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

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

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馀,故张耳客也。

生平为气,乃怒曰:

“吾王孱王也!

”说王曰:

“夫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

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

”张敖啮其指出血,曰:

“君何言之误!

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德流子孙,秋毫皆高祖力也。

愿君无复出口。

”贯高、赵午等十馀人皆相谓曰:

“乃吾等非也。

吾王长者,不倍德。

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

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

上过欲宿,心动,问曰:

“县名为何?

”曰:

“柏人。

”“柏人者,迫于人也!

”不宿而去。

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

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

十馀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

“谁令公为之?

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

”乃车监车胶致,与王诣长安。

治张敖之罪。

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

贯高与客孟舒等十馀人,皆自髡钳,为王家奴,从来。

贯高至,对狱,曰:

“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

”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

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不宜有此。

上怒曰:

“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

”不听。

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

“壮士!

谁知者,以私问之。

”中大夫泄公曰:

“臣之邑子,素知之。

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

”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前。

仰视曰:

“泄公邪?

”泄公劳苦如生平欢,与语,问张王果有计谋不。

高曰:

“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

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

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

”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

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乃赦赵王。

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使泄公具告之,曰:

“张王已出。

”因赦贯高。

贯高喜曰:

“吾王审出乎?

”泄公曰:

“然。

”泄公曰:

“上多足下,故赦足下。

”贯高曰:

“所以不死一身无馀者,白张王不反也。

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不恨矣。

且人臣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

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乃仰绝肮,遂死。

当此之时,名闻天下。

(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  易:

轻视

B.吾王长者,不倍德倍:

通“背”,背弃

C.吾王审出乎审:

审问

D.上多足下,故赦足下多:

赞美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贯高“能立然诺”的一组是(  )

①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

②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③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

④终不复言

⑤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

⑥乃仰绝肮,遂死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高祖刘邦对待赵王张敖是相当的傲慢无礼,但张敖想到自己是刘邦的女婿,故而隐忍不发,按照女婿对待丈人的礼节行事,毕恭毕敬,自居卑下。

B.赵国的丞相贯高、赵午等人平日就很讲究气节,看到刘邦侮辱自己的赵王,心中无法忍受,要求把刘邦杀了,乘机拥戴赵王做皇帝。

C.贯高等人谋刺刘邦未能如愿,后来被仇家告发,赵王被逮捕,贯高等人纷纷挺身而出,自承罪责,没有一个人把责任推给赵王。

D.贯高的朋友泄公受刘邦委派,入狱探问贯高案情真相,贯高将事情经过从头到尾、原原本本说了出来,证明了赵王确实清白,张敖最终得到赦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怒曰:

“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马①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

操皆厚赏之,曰:

“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

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参考译文:

曹操(想要)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都劝阻,(曹操)打败乌桓归来之后,查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操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

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

“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而侥幸胜利的,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由于上天帮助,但这不可当做常例。

诸位的谏言,才是万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有所顾忌不说出来。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

“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

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

“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悉宥之。

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参考译文:

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

傅嘏说:

“(将士们)希望能得到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

”司马师不听从(傅嘏的建议),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军队大败。

朝廷上下议论,要将出征的将领贬出朝廷,司马师说:

“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呢?

”(于是)都宽宥了他们。

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唯独他被削去了爵位。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

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

“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是以人皆愧悦。

参考译文:

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合力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他的建议。

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

司马师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

“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

”因此人人都感到既惭愧而又高兴。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基守便宜,上疏言:

“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书奏报听。

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

“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参考译文:

司马昭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就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

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下令让他率领驻军转移到北山据守。

王基根据实际情况,上奏章说:

“如果把军队转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势必会动摇人心,这对形势有很大的损害。

”奏报得到准许。

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

“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请求转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

将军你权衡了转移的利弊得失,独自怀着坚定的信心,对上违背天子的诏书,对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制服了敌人,捉住了贼寇,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人,也不过这样罢了。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

“谁任其咎?

”司马王仪曰:

“责在元帅。

”昭怒曰:

“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引出斩之。

此为谬矣!

参考译文:

然而东关之败后,司马昭问众人:

“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责任?

”司马王仪说:

“责任在元帅。

”司马昭十分愤怒地说:

“司马王仪你想把罪责推在我的身上吗?

”把王仪推到帐外杀了。

这件事就做错了!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

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

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

“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

”竟杀之。

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参考译文:

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本来就不必说了。

但是他们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留给自己,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们效力呢?

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这应该归罪于他自己,他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而他却说:

“我没有采用田丰的建议,(打了败仗)结果被他讥笑。

”竟然把田丰杀了。

袁绍失去了国家,葬送了军队,并不是由于不幸运。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

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②三征:

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③傅嘏:

字兰石,魏雍州人。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相: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B.师又谢朝士曰谢:

道歉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

率领

D.谁任其咎咎:

失败

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

“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李信曰:

“不过用二十万。

”王以问王翦,王翦曰:

“非六十万人不可。

”王曰: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

”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

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

“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

“已矣,勿复言!

”王翦曰:

“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王曰:

“为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大宅甚众。

王曰:

“将军行矣,何忧贫乎?

”王翦曰: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王大笑。

王翦既行至武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或曰:

“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王翦曰:

“不然,王怚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

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

楚人数挑战,终不出。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久之王翦使人问:

“军中戏乎?

”对曰:

“方投石、超距④。

”王翦曰:

“可用矣!

”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

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

 注:

①荆:

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

 ②顿舍:

停驻,休息。

 ③怚(cū)中:

粗心。

 ④超距:

跳远。

1.用“/”给文中画虚线的句子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

B.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C.王翦既行/至武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D.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将军老矣,何怯也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B.①久之,王翦使人问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①乃悉国中兵以御之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①杀其将军项燕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认为灭楚的兵力“不过用二十万”,虽然其勇可嘉,但毕竟流露出了轻敌的情绪,因而在其后的伐楚之战中,由开始的节节胜利最终导致了惨败而归。

 

B.王翦与李信相反,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老谋深算,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C.李信和王翦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科学的真理。

D.王翦虽然为秦国灭楚立下了大功,但是他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这种谋求私利的做法,并不可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翦谢病不能将

译文: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而疑我矣

译文:

(3)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

译文: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

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

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①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

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

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

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

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

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

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②之节,定累世之功。

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

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

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

喟然叹曰:

“与人刃我,宁自刃。

”乃自杀。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

衡秦:

与秦国连横。

“衡”,通“横”。

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

悁(yuān):

作愤恨之意。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保守:

保卫、守住

不耻身在缧绁之中     缧绁:

累赘、牵累

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烛:

照、照耀

欲归燕,已有隙      隙:

隔阂,裂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潦水尽而寒潭清

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有鸟焉,其名为鹏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倚南窗以寄傲

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鲁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故去感忿之愿,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齐国久攻聊城不下,鲁连将写好的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将。

鲁连指出齐军对聊城势在必得,预见燕将无法继续守城。

鲁连又勾画出燕将班师回国,得以确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迹使得燕将羞愧难当,最终只好自杀了。

5.用“/”给句子①断句,把②③④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②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安鳌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

“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日:

“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予能急人之圆也!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

侯生曰:

“公子勉之矣!

老臣不能从。

”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复引车还问侯生。

侯生笑日:

“吾臣知公子之还也。

”曰:

“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俗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尚安事客?

然公予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公子再拜,因问。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鹈得。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如姬之欲为公予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予从其计,请如姬。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两端:

两头,指两可之势。

B.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独生:

单独生存。

C.今有难,无他端,丽欲赴秦军他端:

别的办法。

D.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资:

出钱悬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磬夫人/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C.吾攻赵旦暮且下/且公予纵轻胜,弃之降秦

D.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

3.下列句子分别为四组,最能表现魏公子“急人之困”的一组是()

①公子患之,数清魏王②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⑧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④复弓|车还闽侯生

⑤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⑥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圈”豹品格。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阉然有其扶危救困的性格作用,主要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D.如姬的愿意为信陵君冒死而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马①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

操皆厚赏之,曰:

“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

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

“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

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

“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悉宥之。

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

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

“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基守便宜,上疏言:

“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书奏报听。

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

“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

“谁任其咎?

”司马王仪曰:

“责在元帅。

”昭怒曰:

“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引出斩之。

此为谬矣!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

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

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

“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

”竟杀之。

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

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②三征:

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③傅嘏:

字兰石,魏雍州人。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相: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B.师又谢朝士曰谢:

道歉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

率领

D.谁任其咎咎:

失败

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

“老妇恃辇而行。

”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

”曰:

“恃粥耳。

”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太后曰:

“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

“敬诺。

年几何矣?

”对曰:

“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对曰:

“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

“妇人异甚!

”对曰: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

“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太后曰:

“然。

左师公曰: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曰:

“无有。

”曰: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曰:

“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