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4034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2.docx

《家庭教育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庭教育2.docx

家庭教育2

第二讲:

家庭教育与人才

一、家庭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也是人生的头一所天然的学校。

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每一个家庭来说,都负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

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而家庭教育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又是先期教育,它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前提、保障。

一个自幼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人,常常会顺利地成长为国家和民族所需的有用之才;反之,一些虽然有好的天赋条件,但因为家庭教育失误,而未能成长为合格之才。

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家长教育学》里,曾经讲述了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涉及家庭教育作用的真实故事:

在他故乡的村子里,有两位母亲,一位叫玛丽娅,一位叫赫里斯季娜,她们是邻居,又都有一个儿子。

玛丽娅的儿子叫皮奥特,赫丽斯季娜的儿子叫安德烈,他们俩同岁。

1939年秋天,他俩同时去参军。

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爆发了,在两年时间里,母亲们没得到儿子们的信件、消息。

在乌克兰光复之后,玛丽娅和赫丽斯季娜同样收到了装在蓝色三角信封里的信,她们喜出望外:

儿子们都活着!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皮奥特和安德烈都回来了!

不久之后,两位母亲都病倒了,但她们的命运却不一样。

先说玛丽娅,她的下肢瘫痪了,而皮奥特的未婚妻加莉娜又怀了孕,玛丽娅让儿子把加莉娜接到家来,小两口非常和睦、恩爱。

为了给玛丽娅治病,小两口卖了农舍,寄住在一个远亲家里,把母亲送到基辅去住医院治疗,两个月后,玛丽娅恢复了健康。

但皮奥特和加莉娜连衣服和巴阳风琴都卖掉了。

玛丽娅激动地对人们说:

“不是药物,而是伟大的儿女的爱把我的病治好的。

”全村人也都赞扬小两口的高尚行为。

再说赫丽斯季娜吧,她的命运可与玛丽娅大不相同。

儿子安德烈带回来几箱胜利品,可从未让母亲看过。

他认为母亲的房舍过小,就在村头另盖了一所砖房,房顶上覆盖着合金铁板。

安德烈结了婚,小日子也过得很红火。

赫丽斯季娜的房子快要倒塌了,她让安德烈给修理。

儿子却说:

“我操心的事够多的了,你自己想办法修吧!

”赫丽斯季娜得了半身不遂,邻居找到安德烈,他口头答应去看母亲,实际上却不去,一直由邻居照料他母亲。

一年过去了,安德烈竟一次也下去看望母亲。

全村的人都认为他把母亲抛弃了,骂他是铁石心肠的人。

人们见了安德烈,都躲着走,也不同他打招呼。

安德烈害怕起来,最后自杀了。

安德烈为什么会成为铁石心肠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是:

人们回想起这位不幸的母亲的一生,她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自己的“宝贝儿子”安德烈依卡的身上,甚至晚上连觉都睡不足。

人们还记得,在组织集体农庄之前,赫丽斯季娜同丈夫下地割麦子时,她经常在马车上放上点芳香的干草,上面铺上一块亚麻布,然后把正在熟睡的安德烈依卡连枕头带被子一起抱到车上,把孩子脸给蒙上,以免被灼热的阳光晒着,安德烈在车上睡着。

像他这样已经8岁的,早该到树林里去拾柴禾、点篝火和打水了,可是他却在睡觉。

安德烈长得挺结,非常天真活泼,母亲疼爱得要命。

她总担心,怕出什么事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怕遭受什么不幸,会给他安逸的童年投下忧郁的阴影。

有一年秋天,赫丽斯季娜给孩子做加有酸奶油的煎蘑菇吃。

他非常爱吃这种东西,每天都要吃这种加酸奶油的煎蘑菇。

可是附近蘑菇越来越少了,赫丽斯季娜有时不得不到将近12俄里的森林里去采摘。

有一次,母亲把脚划伤了,好容易才回到家。

她尽力克制,对发生的不幸一点也不露声。

她想怎么可挫伤安德烈的情绪呢?

“为什么要让他知道世界上还有痛苦呢?

”每当她对某种悲伤的事情装着看不见时,她总这样说。

这一次也是这样。

她好歹把受伤的脚包扎了一下,就到邻居那里去了。

邻居每天送来一篮子蘑菇,而母亲就将自己做的衬衫作为报酬送给人家。

   因此,安德烈依卡一直不知道母亲遭遇的不幸,他总是那样心情愉快,心满意足。

他只是从人们那里得到东西,而从不给予对方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他成为这样一个铁石心肠的人的原因。

事实胜于雄辩,皮奥特的孝敬母亲和安德烈的抛弃母亲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们俩成长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仅仅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同,而成长为两个品德思想完全不同的人,皮奥特无微不至地关照母亲,表明他懂得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安德烈居然一年不看半身不遂的母亲,表明他已陷入了极端自私自利的泥坑,他的确成一个铁石心肠的人。

他受到全村人的鄙视是罪有应得。

   家庭教育不仅关系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树立,也影响一个人特殊才能的培养及发展。

幼年的高尔基,由于有了外祖母这位体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美德及智慧的家庭教师的精心培养,他知道了那么多的民歌、童话、民间故事,促使他后来成长为来自劳动人民的闻名世界的伟大的革命作家。

父母的文化科学素质好,对孩子的教育教养又颇得当,这样家庭的子女进步得快。

据易培根在《浅谈当父母的基本素质》一文中的统计,“上海某区5所学校的117名‘三好学生’中,43.6%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18%出身于干部家庭。

我省(湖南省)700名城乡优秀家长本身文化程度的百分比依次为高中(包括中专)占32.8%,初中占30.77%,小学占19.45%,大学占15.82%,文盲仅占1.16%。

”康有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为什么学识渊博呢?

他自己在为其母劳氏撰写的墓文中解释说:

“为少孤,得闭户读群书,至27岁,不治生,凡中国之书,皆为27岁前所读,皆太夫人能持家之故,否则,为孤贫,岂能博群籍乎?

”这个例子表明,家庭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事业和成败、所取得成就的大小。

积极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杰出人才;消极的失败的家庭教育,会导致人才的受挫以致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马克思说过: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

这的确是精辟的见解,它指出了每个家长所理应承担的教育子女、使之成才的社会职责。

对于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家长来说,我们更有义务把子女培养成祖国“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可靠的革命接班人。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劳动者,我们家长自己先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才观。

所谓人才观,就是对人才的看法、观点、主张。

那么,什么是人才呢?

工具书上的解释,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及启发。

《辞海》的解释是:

人才是指“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辞源》的解释是:

人才是指“有才学的人”。

不难看出,两本工具书的共同解释是:

人才乃是德才兼备或者有才学的人。

可以看出,人才是人中的一部分佼佼者。

   近些年来,我国兴起了人才学这门新科学,它以人才现象和成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涉及5方面内容:

①人才的概念;②人才形成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③成才规律和发展战略;④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与管理;⑤古今中外人才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由史仲文编著的《人才学》(上)里,对于人才下了一个定义:

“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历史进步做出某种贡献的人。

人才的能量,视他的贡献的大小和对历史进程影响大小而确定。

广义的人才是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骨干分子。

狭义的人才,是指那些智能很高,贡献很大,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

”了解一些系统的人才学知识,自然会有助于家长们形成正确的人才观。

   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家长们要树立的正确的人才观,都应包括哪些内容呢?

我们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树立为国教子的观念

   中央书记处批转的《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关于1987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庆祝活动的请示报告》中指出“每个家庭都要树立为国教子的观念,使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密切配合,精心培育新一代。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繁衍后代,培育后代,保证人类的延续与发展,乃是家庭的基本任务之一。

在剥削阶级掌权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子女被家长视为家庭的私有财产;在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的社会主义社会,家长们懂得,子女虽是父母所生,但却不能视为家庭的私有财产,他们是父母和国家所共有,他们也是家庭的社会的成员。

家长教育子女,即是为国家造就人才。

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

“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职能,家长应当树立为国教子的新型的观念。

   第二、要把子女培养成社会主义新人

   面对国际变幻的风云,我国的家长应当竭尽全力,与学校、社会配合,把子女培养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马克思早就指出了教育成长的新一代的重要意义:

“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

”(《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7页)列宁也强调了对青年进行现代教育的迫切性:

“每个青年必须懂得,只有接受了现代教育,他们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如果不受这样的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

”(《青年团的任务》)社会主义中国的家庭,肩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历史使命。

要振兴中华,使祖国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从根本上说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培养大量的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

若是我们的每个家庭,都能按照四化的要求,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成员,必将大大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由于前些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独生子女的教育,已成为一个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大问题。

因此,每个家长都应认真研究家庭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切实担负起把子女培养成社会主义新人的神圣职责。

   第三、实事求是,顺势利导,继承我们民族重视家教的优良传统,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家庭环境与条件

   “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子女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就必须从自己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势利导,因材施教。

首先要保证把孩子培养成有文化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普通劳动者,培养成有社会主义品德的新人。

其次,要促使子女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尽可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组织本领和创造本领等。

为了子女的早日成才、健康成长,我们家长必须做出应有的牺牲,自己要以身作则,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人才成长的阶段性

   培养人才应懂得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人才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成才,都是有其发展的阶段性的。

有的人才学者认为:

“这些阶段的长短,在不同类型的人才身上差异性很大。

但这些基本阶段又是不能完全超越和改变的。

如果按照人才智力发展的一般客观过程来考察和区分人才个体的发展阶段,那么,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即萌发期、继承期、创造期、成熟期、衰老期。

”(史仲文《人才学》(上册)第75—76页)关于这5个阶段,史仲文的解释是:

“萌发期的计算,从广义上讲,应从10月怀胎算起,到学龄前结束。

换句话说,自10月怀胎起至6周岁前后止。

”“继承期。

这是指人才个体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继承前人知识的发展时期,大约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这样几个阶段。

对于自学成才的人来讲,大体相似。

这个时期有些研究者认为应称为最佳学习年龄期。

”“创造期。

这是人才发展的关键一段。

正如决定能否使鲤鱼跳龙门一样,创造期是继承期的延伸和质变性发展。

人才个体能否由‘潜’入‘显’,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这是成败悠关的一个阶段。

”“成熟期。

也可以称为创造期的延续期。

这个时期,对于人才个体来说,有3条通路:

(1)学问继续深化,创造继续增多;

(2)学问退化,创造波峰明显下降;(3)学问、创造两平平,于其本职来说,虽然维持原状或有所进步,而较之客观发展形势已略显不足。

创造人才过渡为传导人才。

”“衰老期。

衰老期以现代人类的实际年龄情况论,东西南北,四面八方,有很大差距。

以发达国家以及比较先进一点的发展中国家论,从65岁算起为宜,一些贫困的国家恐怕还要提前很多,大约50岁就进入衰老时期了吧。

”参照人才学上的这种人才个体的5个发展阶段,又考虑到一个人从胎儿到青年的实际成长过程及规律,我们主张把一个人的成长从家庭教育角度划分为以下5个时期:

胎教时期、婴幼儿时期、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1) 胎教时期

   我国古代就重视胎教,据汉代刘向编的《列女传•周室三母》所载,

周朝王皇对胎教已有严格规定。

胎儿一经产生,就依存母体,特别是到了妊娠后期,胎儿对来自母体外的若干刺激,已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作出相关的反应。

这个时候,母亲的健康、心理、情绪、行为等,也都会对胎儿的发育成长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如有的孕妇过量饮酒,会导致胎儿患“胎儿酒精综合症”。

不少国家的科研人员发现,在对5个月胎儿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后,得到了母亲与胎儿之间关系甚是密切的结果:

孕妇若是精神愉快、身体健康,胎儿也就高兴、乃至发笑;孕妇若是愁眉不展、身病病弱,胎儿也就烦躁、乃至皱眉。

   母亲的心音不同,也会对胎儿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李英耆主编的《家教集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证载:

   科研人员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录制了两盘磁带:

第一盘是孕妇愉快平和的心音,第二盘是孕妇烦躁不安时的心音,然后将这两盘磁带,带到婴儿室里播放。

并透过玻璃间壁,观察里面的情形。

他们看到起初婴儿并没有入睡,有的在哭闹,于是便播放第一盘磁带。

过了一会儿,大多数婴儿就入睡了,婴儿室里一片宁静。

过了一阵,有的婴儿醒了,有的哭叫起来,科研人员再次播放第一盘磁带,婴儿室里又安静下来。

   当播放第二盘磁带时,虽然声音并不比第一盘大,但是所有婴儿都醒了,显得惊慌不安,就好象害怕什么似的。

科研人员马上关闭了这盘磁带,换上了第一盘磁带,婴儿室里又恢复了平静。

这是一个生动而且有说服力的例证,它表明了母亲的心音对胎儿(婴儿)的直接的、明显的影响。

   为了促使胎儿健康成长、平安出世,重视胎教,实属必然。

在怀孕期间,人们特别是孕妇自己,要想方设法使自己心情愉快、精神饱满、生活安定、身体健廉,以便给胎儿创造一个良好的、优越的生长环境。

   

(2)婴幼儿时期

   这个时期指的是从0岁至6岁,若再细分,3岁前是婴儿时期,3岁后是幼儿时期。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祖国的有用人才,从其生命一开始,父母都要予以精心的培育。

这个时期的孩子,如同幼苗,急待辛勤而周到地照料,因为这是成才的基础,是智力开发最敏感、最重要的时期,有责任心的家长要不失良机地对孩子进行护理、诱导、培育。

“心理学家认为:

如果以一个人智力发展到17岁为100%来说,4岁前就发展了50%,4岁至8岁为30%,8岁至17岁仅占20%,可以看出人生最初4年的智力发展相当于其后13年的总和。

如果错过了这个智力发展最佳时机,以后补救就要事倍功半。

”(孙应康等主编《儿童少年家庭教育》)现代教育学家、人才学家认为,必须重视智力的早期开发,必须加强人才的自幼培养,以便适应突飞猛进的现代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对各种人才的大量需求。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刚刚一岁半,父亲竺嘉祥就开始用方块纸写字教他认读,养成他勤学的好习惯。

到3岁时,竺可桢已能背诵好几首唐诗,认得不少字。

他还养成了细观察、爱思索的好习惯。

他的家在浙江绍兴,下雨天,屋檐上的水嘀嘀嗒嗒地落下来,打在石板上,竺可桢蹲在门口,看着,数着“一、二、三、四..”忽然,他发现石板上有一个个的小坑,他马上跑去问母亲。

竺可桢的母亲顾氏,是个贤良又有文化的妇人,她对孩子既慈爱又严格。

听了竺可桢的问题,她高兴而又耐心地解释说:

“小熊(竺可桢小名)啊,这就叫‘水滴石穿’呀!

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成小坑了。

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此材料见李英耆主编《家教集锦》)这位母亲的亲切教诲,促使竺可桢从小勤学好问,终生锲而不舍,“水滴石穿”成了激励他攀登科学高峰的座佑铭。

我国民谚说:

“树从根上直,从小定八十。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它突出了早抓婴幼时期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其父林宾日,是个贫穷的私塾先生,他虽然仕途坎坷,屡考不中,但却教子有方,养子成龙。

林则徐刚4岁,林宾日便把他带到自己执教的罗氏私塾,放在自己膝上,教他认字、读书。

有时父子俩通宵达旦,学而不厌。

正因为得利于父教,林则徐才智过人,以“童年擅文”,享誉乡里。

有一次,一位邻乡名士,想要把林则徐考试一下,他念了一个上句:

“鸭母无鞋空洗脚”,幼年的林则徐很快接出下句:

“鸡公有髻不梳头”。

大家听罢,口赞不绝。

林宾日教子有方,不是滥加责罚,而是循循善诱。

难怪林则徐后来回忆说:

“府君(指其父)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

   有人认为,抓了早期婴幼儿的教育,可能导致“早熟早衰”“早熟早夭”。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没有科学根据的不必要的“担心”。

不少科学工作者,对早慧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和研究,得出的结论,全然否定了上述疑虑。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从1921年开始对一千五百多名超常儿童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

他的研究表明,这些人的死亡、健康不良、精神病和酒精中毒与犯罪发生率都比同年龄的其他儿童要低,在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在青年后期出现愚蠢行为。

这个超常儿童实验组的人到了中年,对其中800个男子的研究结果表明:

早熟不会早衰,这800人的智力水平仍然是出类拔萃的。

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任意选择的800个同龄的人比较起来,几乎多10到20倍,甚至30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理论政法部编《家庭教育讲座》)

   婴幼儿的家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总的说来,这个时期家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养教并重,养教结合。

养,主要是指科学喂养,保证婴幼儿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婴幼儿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为迅速、新陈代谢最为旺盛的时期,其需要的营养素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父母为其选配恰当的食物,安排科学的食谱,使之养成定时定量、全而不偏的饮食习惯,始终具有好食欲。

睡眠充足,亦很重要,孩子越小,睡眠时间越长,新生儿几乎整天都在睡觉。

随着年龄增加,睡眠时间逐渐缩短。

但是,由于孩子神经类型的差别,睡眠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但大体说来,白天情绪安稳、夜间睡眠踏实,就是健康的表现。

很少生病,体重适度增长,也是婴幼儿健康的重要标志。

“孩子体重的增长有一定规律,年龄越小,长得越快。

一般来说,半岁以内的小孩,平均每月增长1.5斤左右,后半年平均每月长1斤。

按照这个规律增长,到1岁时体重大约是20斤左右。

2岁以后平均每3个月长1斤。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体重增长逐渐减慢。

3岁以上该上幼儿园的孩子,个子长得比较快,就显得瘦了。

这是正常现象。

孩子的体重增长不好,赶不上一般规律,太瘦了可能是营养不良的表现,但是超过一般规律大多,长得太胖也不好。

”(北京家教研究会等《家庭教育讲话》)

   教,主要包括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早期教育。

这种早期教育是适度的、全面的、有效的,不能单单理解为是让孩子过早、过难、过度地识字、数数、背诗,应当是在保障孩子健康发育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地教他们活动、走路、听音乐、听故事、玩玩具、做游戏、辨识亲人、咿呀学语等,以促使孩子能在体格、智力、品德方面形成良好的习惯,具备优良的素质。

“特别是品德方面的培养,要结合婴幼儿的生活实际,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进行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教育,使他们逐步学会区分正确与错误,形成最初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儿童少年家庭教育》关于尽早进行德育这点,是尤其应当强调的。

有的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个忽视对幼儿进行德育的事例:

   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刚刚咿呀学语的小宝贝儿在门前乘凉。

啪!

小宝贝儿的一个小巴掌打在妈妈的左脸上。

妈妈高兴极了,连忙对邻居夸耀说:

“您看,我儿子会打人了。

”孩子听到妈妈在夸他,当是好事,啪!

又一小巴掌打在妈妈的右脸上。

此后不久,邻里一位老奶奶要看看这个小宝贝长得水灵不水灵,刚凑近,啪!

一个小耳光。

夸呢?

还是骂呢?

老奶奶讪讪地,下不了台。

好心人劝那位年轻的妈妈:

“可不能惯着孩子学打人呀,将来。

  “将来”,妈妈抢着说,“孩子长大了,懂事了,一教育就行了。

”果真如此吗?

这位年轻妈妈的“树大自然直”、“长大了再教育”的看法,显然是错误而且有害的。

素霍姆林斯基认为:

“我们可以向母亲和父亲讲,从儿童懂事的初期起,就应该让公民的品德在儿童心灵中形成、树立和巩固起来。

公民意识和公民情感发源于儿童时代;播在儿童心灵中的一粒小小的种子,会生出茁壮的幼芽,长出深根。

”这的确是精辟之见。

特别是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家长来说,一定要把德育放在对孩子教育的首位,要首先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长大了能为国效力,为民族增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或保卫者。

   进入幼儿期后,孩子的确有了不同婴儿期的变化。

田立德在其编的《婴幼儿智能培养》一书中说:

“3至6岁为学前期。

体格发育,全身运动,手指运动都出现了新水平,智能显著发展起来。

对周围的一切都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这怎么了?

’‘那又怎么了?

’‘为什么呢?

’处处要伸手,事事要发问,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总是想寻找机会,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遇上成人不在面前,便趁机采取行动,亲手干上一番,开始闯祸了。

”这些分析是切合实际的,它指出了幼儿与婴儿的区别,需要热心家教的父母采用新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以便孩子能顺利地步入小学。

   要了解幼儿脑的发育的情况。

幼儿脑重己由婴儿时的350克,增为1011克,约为成人的3/4,7岁则达1280克,为成人的9/10。

不仅脑量增加,大脑结构亦有显著变化,脑的功能亦有显著提高。

当然,还应看到,幼儿不同入学儿童,他们还较弱小、幼稚。

   要注意训练幼儿的站、跳、走、跑、跳皮筋、掷皮球、打秋千、做操、劳作等多方面的活动能力、运动能力。

要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

感知,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能力。

如:

通过感知,知道开水是烫的,冰棍是凉的,花是香的,糖是甜的,玩具是好玩的等等。

要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就是要组织他们游戏、看表演、识字、拼图,就是要让他们练耳、练眼、练手,使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日益锐敏。

   要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开始,也能训练大脑的各种功能。

家长要培养孩子注意的集中性、坚持性和稳定性。

   要训练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是智力的翅膀,是大脑的复杂功能,是创造发明的依托。

无意想象多,乃是幼儿想象的特点。

所谓无意想象,即中心不明确、目的不清楚、情绪性强、变动性快。

为了丰富幼儿的想象力,要开阔他们的视野,组织他们活动,鼓励他们模仿,促使他们联想。

   要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首先父母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创造团结融洽的家庭环境。

另外要引导幼儿对邻居、朋友、亲戚有热情、有礼貌,要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好品行,不抢他人玩具,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要有同情心、责任心,这些都是进行社会交往的良好心理基础。

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平等待人,礼貌周全,懂得谦让。

当今四化建设需要的是善于交往、互助合作的人才。

孩子若是进了幼儿园,家长还应主动与园里老师配合,密切联系。

   (3)童年时期

   7岁至12岁是童年时期的年龄段,从学历角度看,则是读小学阶段。

孩子一上小学,身份即有了变化,从“玩童”变成了“小学生”,以游戏玩耍为主的学前生活结束了,有规律地、严格地、系统地以学习为主的学生生活开始了。

这种变化必定带来儿童身心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情况和特点,家长们对童年时期的教育方式及内容,自然也应有相适当的转变。

   刚刚背起新书包迈入小学校门的孩子,对上学有浓厚的兴趣,学拼音,认生字,练计算,学唱歌,上体育,学自然,各门课程都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由于脑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