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4050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古书概论Word文档格式.docx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

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

5. 

《黄帝内经素问·

灵枢注证发微》(公元 

1586 

年)明.马莳(仲化、玄台 

)注。

各九卷。

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

后附补 

遗一卷。

6. 

《类经》(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

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

分明。

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

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7. 

《内经知要》(公元 

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

二卷。

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

注解简明。

8.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 

1672 

年)清.张志聪(隐庵)注。

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

9.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公元 

1689 

)清.汪昂(訒庵)注。

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侯、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

采用唐.王冰、明.马蔚、吴昆和清.张志聪的注解,删繁辨误。

10. 

《难经》(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

共有 

81 

个问答。

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11. 

《难经本义》(公元 

1361 

年)元.滑寿(伯仁)着。

采集《难经》注解十一家。

订正脱文误字,注解融合各家之说。

12. 

《难经集注》(公元 

1505 

)明.王九思等集注。

五卷。

分十三篇。

采用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杨康侯五家之注而成。

主要内容有诊脉、经络、脏腑、穴位、针法等。

伤寒、金匮类:

《伤寒杂病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

十六卷。

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伤寒论》(公元 

十卷,前言的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题为《伤寒论》。

以六经辨证治急性热病。

《伤寒总病论》(公元 

1100 

年)宋.庞安时(安常)着。

六卷。

附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

对于《伤寒论》有所阐明,如暑病、天行温病、小儿伤寒、妊娠伤寒、斑疹等均有发挥。

《伤寒类证活人书》(公元 

1107 

年)宋.朱肱(翼中)着。

十八卷。

以 

101 

个问答,阐发《伤寒论》的内容,说明各方的意义, 

并采集《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 

126 

方作为补充。

《注解伤寒论》(公元 

1144 

年)金.成无己撰。

计十卷。

就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进行注释,依据《内经》、《难经》等解释各条,也有自己的见解。

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伤寒论》全注本。

《伤寒明理论》(公元 

1156 

年)金.成无己着。

三卷。

对于《伤寒论》的 

50 

个证作了分析此较。

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 

20 

首的方义。

《伤寒论条辨》(公元 

1589 

年)明.方有执(中行)着。

八卷。

附《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痉书》一卷。

把《伤寒论 

》重新编次,太阳篇的更动最大,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伤营卫为纲。

《尚论篇》(公元 

1648 

年)明.喻昌(嘉言)着。

在方氏《伤寒论条辨》的基础上加以发挥。

《伤寒来苏集》(公元 

1669 

年)清.柯琴(韵伯)着。

八卷,分《伤寒论注》四卷、《论翼》二卷、《附翼》二卷。

《论注》依据六经方证,重新编次;

《论翼》是综合性论述;

《附翼》是方论。

柯氏 

主张六经为杂病立法。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

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伤寒论类方》(公元 

1759 

年)清.徐大椿(灵胎、洄溪)着。

一卷。

把《伤寒论》的药方分为十二类,每类先定主方,再把同类诸方 

列入,方后列举用此方的条文,易于理解证情、方义。

《金匮要略方论》(公元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

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13.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公元 

1720 

年)清.魏荔彤(念庭)着。

对于《金匮要略》的本文有所阐明,也能提纲挈领。

14. 

《金匮心典》(公元 

1726 

解释《金匮要略》本文的意义,大体上说理明顺,有所发挥。

诊断、治疗类:

《脉经》(公元 

280 

)晋.王熙(叔和)着。

十卷。

搜集后汉以前的医学著作,阐述脉象 

24 

种,并论述脏腑、经络 

、病证、治则、预后等。

《脉诀》(公元 

1189 

年)宋.崔嘉彦着。

以《难经》所论的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将诸脉象隶属其下 

系四言歌诀,简明扼要。

《察病指南》(公元 

1241 

年)宋.施发(政卿)着。

先总论脉法,次辨明 

种脉的形象和主病,最后叙述伤寒杂病 

等 

21 

类病证的生死脉法,及妇人病脉、胎脉和小儿病的脉法等。

《敖氏伤寒金镜录》(公元 

1341 

年)元.敖氏着。

叙述各种舌苔 

36 

种,附有舌苔图,详论各种舌苔所主的证候及 

治法,是第一部舌诊专书。

敖氏原著后经元.杜清碧增补,现今所通行者, 

多属杜氏增补本。

《诊家枢要》(公元 

1359 

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濒湖脉学》(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

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伤寒舌鉴》(公元 

1668 

年)清.张登(诞先)着。

叙述伤寒察舌的方法,并附妊娠、伤寒舌苔、列举各种舌苔 

120 

图。

《四诊诀微》(公元 

1723 

年)清.林之翰(慎庵)着。

系汇集前人关于四诊的学说。

作者将自己的意见,编为《管窥附余》一卷。

《形色外诊简摩》(公元 

1894 

)清.周学海(澄之)着。

叙述观形察色等外诊方法。

《理瀹骈文》(公元 

1864 

年)清.吴师机(尚先、安业)着。

叙述外治法,而以膏药外贴为主,阐明内治、外治原理的一致性 

病源脏象类:

《诸病源候论》(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着。

五十卷。

共分 

67 

门、1720 

节,详载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状。

《医林改错》(公元 

1830 

年)清.王清任(勋臣)着。

作者从访验尸体后所见,提出对于脏腑解剖的己见。

并载自订方剂、及附方论。

本草类:

《神农本草经》(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

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

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

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本草经集注》(公元 

536 

)梁.陶弘景(隐居)注。

七卷。

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

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

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新修本草》(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

五十四卷。

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

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

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 

1108 

年)宋.唐慎微(审元)撰。

三十卷(一作三十一卷)。

简称《证类本草》。

收载药物 

1558 

种,阐述药物的主治、归经、制药法等,每药附有单方,共 

3000 

多方,并附有药图。

后稍加修订,改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大观本草》( 

年)。

以后又经修订,改称《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1116 

年) 

《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1159 

年)等。

现在通行的是公元 

1249 

年由张存惠整理刊行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 

载药 

1740 

多种。

为保有原貌的最早的一本本草书。

大批北宋以前的方药资料,因此书之摘录而得以流传后世。

开创于本草书中药后附单方之先例。

《本草衍义》(公元 

年)宋.寇宗奭撰。

二十卷。

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汤液本草》(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

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本草纲目》(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本草备要》(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訒庵)着。

四卷。

选择临床常用药 

种,以药性病情互相阐发,论述扼要。

《本草从新》(公元 

1757 

年)清.吴仪洛(遵程)着。

以《本草备要》为依据,一部分照旧,一部分增改,较为完善 

《本草纲目拾遗》(公元 

1765 

年)清.赵学敏(恕轩)着。

收载《本草纲目》收未之药物 

716 

种,其中包括一些外来药物 

并对《本草纲目》的少数药物作了考订。

《雷公炮炙论》(公元 

588 

年)刘宋,雷斅着。

是论述药物加工制作的专书。

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中,近人有辑本。

《炮炙大法》(公元 

1622 

年)明.缪希雍(仲淳)着。

在整理《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又增加民间的一些制药经殓。

方言类:

《肘后备急方》(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

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

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千金要方》(公元 

652 

年)唐.孙思邈着。

三十卷。

搜集唐初以前的医药著作,主要内容有总论、临床各科、食治 

、平脉、针灸等内容。

是汇集诸家的巨著。

《千金翼方》(公元 

682 

是《千金要方》的补编,主要内容有药物、伤寒、妇人、小儿 

、杂病、色脉、针灸等,伤寒部分增加了张仲景《伤寒论》别本,更为珍贵。

《外台秘要》(公元 

752 

年)唐.王焘着。

四十卷。

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太平圣惠方》(公元 

992 

年)宋.王怀隐着。

一百卷。

分 

1670 

16834 

首,广泛地收集宋以前的方书和当时的民间验方,论述病证、病理、方剂、药物等,是理、法、方、药兼备的 

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

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普济本事方》(公元 

1132 

)宋.许叔微(知可)着。

辑录方剂,辨析病证医理,并把自己使用方剂的医案附入,所以称为本事方。

《济生方》(公元 

1253 

年)宋.严用和(子礼)着。

收载方剂 

400 

首,前有论述,次列处方,议论平正,处方切合实际。

《世医得效方》(公元 

1337 

年)元.危亦林(达斋)着。

作者把他家五世所积累的医方和自己的经验心得,编次成书, 

分为大小方脉、风科、眼科、口齿、咽喉、正骨、金镞、疮肿等科。

针灸则 

散见各科。

《普济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

凡 

1960 

论,2175 

类、778 

法、61739 

方 

239 

收载方剂最多。

《本草纲目》中附方有不少是从此书采录的。

《医方集解》(公元 

1682 

二十一卷。

本书把方剂分为 

门,收正方常用方 

320 

余,附方更多,注释扼要。

《成方切用》(公元 

1761 

二十六卷。

分为 

门,收方剂 

1300 

余首,注解详明。

《汤头歌诀》(公元 

)清.汪昂(訒庵)着。

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时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陈念祖(修园)着。

选择常用方剂 

108 

首,按性质分为十二类,叙理简明,便于学习。

15. 

《串雅内外篇》(公元 

年)清赵学敏(恕轩)撰。

为赵氏记录整理著名“铃医”(走方医)宗柏云的学术经验,并为之增删而成。

书中记载多种治法及有效方剂,要求做到简、验、便、廉。

16. 

《验方新编》(公元 

1846 

年)清.鲍相璈(云韶)着。

选录各种简单处方,分门编次,以便备急之用。

方多浅近适用,通行颇广。

内科类:

《温疫论》(公元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

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热论》(公元 

1746 

年?

)清.叶桂(天士、香岩)着。

论温热病的证治。

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为纲,以卫、气、营、血四者辩证,阐述对风温、湿热等病证的治疗,使治 

疗急性热病有了新的发展。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着。

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

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时病论》(公元 

1882 

年)清.雷丰(少逸)着。

阐述四时的“伏气”、“新感”等急性热病,立法清晰,为有关温热病 

重要著作之一。

《内外伤辨惑论》(公元 

1231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

辨外惑、内伤的区别。

凡精神刺激、饮食不调等引起的疾病为内 

伤病,其治疗着重于调理脾胃、说明与六淫外感病的证治有别。

《脾胃论》(公元 

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 

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

《十药神书》(公元 

1348 

年)元.葛干孙(可久)着。

主要介绍治肺痨的十个方剂。

清.陈念祖在每个方剂后加按语,以说明方义。

《医宗必读》(公元 

1637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着。

论医埋、脉法、色诊、本草,各种病证及方案等,是简易的入门著作。

《证治汇补》(公元 

1687 

年)清.李用粹(修之、惺庵)着。

辑录前人关于杂病证治,参附己见,汇订而成。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

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医醇剩义》(公元 

1863 

年)清.费伯雄(晋卿)着。

论述脉法、外感、杂病。

每述一证,次列自制方,后附成方。

费氏自制方较为平正。

《血证论》(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着。

阐述气血关系,血证的病机及其疗法,极有心得。

妇产科类:

《经效产宝》(公元 

847 

年)唐.昝殷着。

是现存最早的产科专书。

论妊娠、临产、产后三个时期的疾病和治法处方。

附续编一卷,为周颋传授济急方,李师圣、郭稽中产论并附方, 

产后 

18 

论并附方。

《妇人大全良方》(公元 

1237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

二十四卷。

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总共 

260 

余论。

论后有附方及医案。

《万氏女科》(公元 

1549 

年)明.万全(密斋)着。

论调经以理气补心脾为主,胎前以清热补脾为主,产后以大补气血兼行滞为主。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

十四卷。

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传青主女科》(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着。

上集论带下、血崩、调经等 

38 

症,41 

方;

下集论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 

40 

症,42 

《女科经论》(公元 

年)清.萧埙(赓六)着。

分为月经、胎前、产后、崩淋、带下、杂病等门,辨别虚实寒热 

,详论治法。

儿科类:

《小儿药证直诀》(公元 

1114年)宋.钱乙(仲阳)着。

三卷,上卷论证、中卷述医案、下卷记载药方,在儿科方面有不少创见 

《幼幼新书》(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

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公元 

1158 

年)宋.撰人未详。

自医工论至疵靥论,述小儿初生至成童的疾病,凡 

100 

论, 

论后附方。

《幼科发挥》(公元 

二卷,论胎疾、脐风、变蒸及五脏诸病、五脏虚实补泻之法。

据病立方,附以医案,为幼科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