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分离技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4228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酶的分离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酶的分离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酶的分离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酶的分离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酶的分离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酶的分离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酶的分离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酶的分离技术.docx

《酶的分离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酶的分离技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酶的分离技术.docx

酶的分离技术

酶的分离纯化方法

摘要:

酶的分离纯化工作,是酶学研究的基础。

一个特定酶的提纯往往需要通过许多次小实验进行摸索,很少有通用的规律可循。

本文从酶原料选择、酶的分离与纯化、酶纯度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列举了一些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

关键词:

酶、分离纯化、方法、纯度

酶的分离纯化工作,是酶学研究的基础。

一个特定酶的提纯往往需要通过许多次小实验进行摸索,很少有通用的规律可循。

酶的纯化过程与一般的蛋白质纯化过程相比,又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

一是酶一般取自生物细胞,而特定的一种酶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二是酶可以通过测定活力的方法加以跟踪,前者给纯化带来了困难,而后者却能使我们迅速找出纯化过程的关键所在。

1酶原料选择

提取某一种酶时,首先应当根据需要,选择含此酶最丰富的材料,如胰脏是提取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淀粉酶和脂酶的好材料。

但是由于从动物内脏或植物果实中提取酶制剂受到原料的限制,如不能综合利用,成本又很大。

目前工业上大多采用培养微生物的方法来获得大量的酶制剂。

从微生物中来生产酶制剂的优点有很多,既不受气候地理条件限制,而且动植物体内酶大都可以在微生物中找到,微生物繁殖快,产酶量又丰富,还可以通过选育菌种来提高产量,用廉价原料可以大量生产。

2酶的分离纯化

由于在生物组织中,除了我们所需要的某一种酶之外,往往还有许多其它酶和一般蛋白质以及其他杂质,因此为制取某酶制剂时,必须经过分纯化的手续。

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蛋白质很容易变性,所以在酶的提纯过程中应避免用强酸强碱,保持在较低的温度下操作。

在提纯的过程中通过测定酶的催化活性可以比较容易跟踪酶在分离提纯过程中的去向。

酶的催化活性又可以作为选择分离纯化方法和操作条件的指标,在整个酶的分离纯化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始终要测定酶的总活力和比活力,这样才能知道经过某一步骤回收到多少酶,纯度提高了多少,从而决定着一步骤的取舍。

酶的分离纯化一般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即抽提、纯化、结晶或制剂。

首先将所需的酶从原料中引入溶液,此时不可避免地夹带着一些杂质,然后再将此酶从溶液中选择性地分离出来,或者从此溶液中选择性地除去杂质,然后制成纯化的酶制剂。

下面就酶的分离纯化的常用方法作一综合介绍。

2.1预处理及固液分离

2.1.1细胞破碎(celldisruption)

高压均质器法:

此法可用于破碎酵母菌、大肠菌、假单胞菌、杆菌甚至黑曲霉菌。

将细胞悬浮液在高压下通入一个孔径可调的排放孔中,菌体从高压环境转到低压环境,细胞就容易破碎。

菌悬液一次通过均质器的细胞破碎率12%-67%。

细胞破碎率与细胞的种类有关。

要达到90%以上的细胞破碎率,起码要将菌悬液通过均质器两次。

最好是提高操作压力,减少操作次数。

但有人报道,当操作压力达到175Mpa时,破碎率可达100%。

当压力超过70Mpa时,细胞破碎率上升较为缓慢。

高压均质器的阀门是影响细胞破碎率的重要因素。

丝状菌会堵塞均质器的阀门,尤其高浓度菌体时更是如此。

在丰富培养基上比在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菌更难破碎。

容菌酶处理法:

蛋清中含有丰富的溶菌酶,价格便宜,常用来裂解细胞。

具体做法是:

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lysodeikticus)43kg,置于0.5%的氯化钠溶液中,使细胞浓度为5%(干重),在35℃用0.68kg(干重)的蛋清处理20min,得到的细胞碎片用相同体积的乙醇处理,用离心机将细胞碎片和胞内蛋白质除去,再将乙醇浓度提高到75%(体积分数),可以得到纯度为5%的过氧化氢酶1500g。

2.1.2离心

离心分离过程可分为离心过滤、离心沉淀、离心分离3种类型,所使用的设备有过滤式离心机、沉降式离心机和离心机。

过滤式离心机的转鼓壁上开有小孔,壁上有过滤介质,一般可用于处理悬浮固体颗粒较大、固体含量较高的场合。

沉降式离心机用于分离固体浓度较低的固液分离,如发酵液中的菌体,用盐析法或有机溶剂处理过的蛋白质等。

分离机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密度有微小差别的乳浊液或含微量固体微粒的乳浊液。

在生物领域采用的离心机系统,除了应具备离心机的一般要求外,还应满足生物生产的技术要求,这包括灭菌、冷却、密封,以保证产品不受污染并不污染环境。

现代哦离心机装置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并进行程序控制:

离心、离心系统的灭菌及就地清洗。

如阿法-拉伐公司离心机产品的装置,具有双重轴向密封,密封由装在转筒主轴上下的碳化硅动环和固定环组成,密封由水连续冷却和润滑,可防止产品被污染,也可防止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该离心机又如一个密闭的压力容器,可在121℃温度下进行蒸汽灭菌,该离心设备设有环绕离心机转筒的冷却夹套,对悬浮液和浓缩的固体都能进行充分的冷却,并能有效地控制温度,这对于生物制品是非常重要的。

如BTPX205型离心机可用于细胞收集、培养液的净化和细胞碎片的分离,可用于疫苗、酶制剂等的提取。

该机的其他辅助系统及控制系统也较为完善,如设有压力指示器、力量计、温度传感器和液面传感器。

2.1.3膜分离技术

在蛋白质纯化过程中主要用到的膜分离技术多为超滤。

在静压作用下降溶液通过孔径非常小的滤膜,使溶液中分子量较小的溶质透过薄膜,而大分子被截留于膜表面。

大多数超滤膜是由一层非常薄的功能膜与较厚的支撑膜结合在一起而组成的。

功能膜决定了膜的孔径,而支撑膜提供机械强度以抵抗静压力。

超滤浓缩的优点是:

操作条件温和,无相变化,对生物活性物质没有破坏。

超滤系统主要由料液贮罐、泵、超滤器、透过液收集罐组成,料液经泵打入超滤器,水及低分子量物质排出超滤器外,被浓缩的料液在料液贮罐、泵、及超滤器中循环。

当料液浓缩至一定的倍数后即可作为进一步处理的浓缩料液。

超滤应用于蛋白质类物质的浓缩和脱盐过程中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在超滤循环过程中,由于泵和叶轮与料液的摩擦放热作用,料液的温度会逐渐升高,会造成蛋白质分子的损失。

因此,料液贮罐应加冷却系统,并安装自动测温及控制系统。

第二,某些酶的辅助因子散失为问题:

一些酶含有辅助因子,其分子量小,超滤时易从透过液中排除掉,因而在超滤前或超滤后要添加一定浓度的的辅助因子。

还可将超滤与亲和层析相结合以提高分离纯度。

其工作原理是:

当溶液中欲被分离的蛋白质不受阻碍地通过超滤膜的孔隙时,如果在膜的一侧结合着亲和配基,该蛋白质就会与配基结合因而结聚在膜的这一侧。

不与配基结合的其他物质就将穿过孔而被带走。

再用适宜的洗脱剂将该蛋白质洗脱下来,洗脱液用于进一步的分离纯化。

2.1.4泡沫分离

原理:

将气体通入含多种组分的溶液中,由于这些组分的表面活性由差异,因此在溶液的表面,某些组分将形成泡沫,泡沫的稳定性取决于操作条件及溶液的生物学特性。

泡沫中含有更多的表面活性成分,故泡沫的组分种类及其含量与溶液中的不相同。

这样,溶液中的组分舅得以分离。

蛋白质较易吸附与气液界面,这有利于其结构的稳定。

泡沫分离过程是:

蛋白质从主体溶液中扩散到气液界面,该过程可能是可逆的也可能是不可逆的;分子发生重排,一般认为在空气-水界面会形成两种类型的膜,一种是稀膜,另一种是浓膜,可能会发生由多个分子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在气液界面形成的蛋白质膜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

膜的类型取决于主体溶液及气液界面上蛋白质的特性、结构和浓度。

泡沫分离的目的,一方面提高酶蛋白的富集率(泡沫中蛋白质的浓度/最初溶液中蛋白质浓度),另一方面提高酶蛋白的提取率(泡沫中蛋白质的提取率/最初的蛋白质质量),或使多组分混合物中某一组分的分配系数最大。

2.2抽提沉淀

2.2.1盐析

常用的盐析剂是硫酸铵,其溶解度大、价格便宜。

硫酸铵沉淀蛋白质的能力很强,其饱和溶液能使大多数的蛋白质沉淀下来。

对酶没有破坏作用。

pH的控制:

应从酶的溶解度与稳定性两个方面考虑,在酶等电点时其溶解度最小易沉淀,但有些酶再等电点时稳定性较差,因此要选择最佳pH值.一般要求在酶最稳定的pH值的前提下再考虑最适宜酶沉淀的pH值。

在操作中一旦确定最佳pH值后,在添加硫酸铵之前甲酸或碱调节好酶液的pH值,要尽量避免溶液pH值的波动以免破坏酶的稳定性。

在添加硫酸铵时要注意搅拌,并注意硫酸铵的加入速度,一般是由少到多,缓慢加入,硫酸铵尽可能磨成细粉。

温度的控制:

有些酶在较高温度下稳定性能较好,可在常温下进行盐析操作,而对于大多数酶,尽可能在低温下操作。

酶液的净置:

加完硫酸铵后,酶液要静置一段时间,使酶蛋白完全沉淀下来,酶静置后,就不要再加以搅拌。

2.2.2有机溶剂沉淀

有机溶剂选择:

可用于酶蛋白沉淀的有机溶剂包括醇类物质等,如甲醇、乙醇、异丙醇。

乙醇的亲水性能较好,可防止蛋白质的变性,酶蛋白在其中的溶解度也较低。

有机溶剂沉淀操作:

有机溶剂一般都使蛋白质变性,当温度较高时变性蛋白质分子就会变成永久失活。

因此用有机溶剂处理时最好在0℃以下进行。

用有机溶剂沉淀得到的酶蛋白不要放置过久,要尽快加水溶解。

2.2.3聚合物絮凝剂沉淀

聚合物絮凝剂,如葡聚糖和聚乙二醇,与酶分子争夺水分子,具有脱水作用使酶沉淀。

聚乙二醇作为一种沉淀剂的优点是在水溶液中,其浓度可达到50%,浓度为6%-12%的蛋白质大都可以沉淀下来。

这种试剂不需要低温操作,而且对蛋白质的稳定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聚乙二醇不会被吸附,故在离子交换吸附前不必去除。

2.2.4用金属离子和络合物沉淀

酶和其他蛋白质都会形成金属盐,其溶解度较低。

用金属离子沉淀的缺点是酶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后,可逆变化较差,尤其是用巯基衍生物,它结合的]金属离子会催化酶变性而失活。

2.2.5用特殊试剂沉淀法

用链霉素可选择性去除核酸,从而使胞内酶沉淀出来。

链霉素盐(浓度为0.5-1.0mg/mg蛋白质)对于选择性沉淀核酸的效果比锰离子还要好,酶不易失活。

2.2.6亲和沉淀

将亲和反应的高度选择性、低处理量特性与沉淀操作的大处理量、地选择性有机结合形成了亲和沉淀技术。

将配基与可溶性载体偶联后形成载体-配基复合物,该复合物与生物分子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沉淀出来。

配基-载体复合物可以选择性地与蛋白质结合,溶液中的pH值、离子强度及蛋白质浓度等条件对亲和结合的影响力并不大,只有竞争性的配基会降低产物与原配基的亲和结合力,甚至使亲和结合发生逆转。

引导产生沉淀的方法有:

离子交联;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聚合物;加入带相反电荷的疏水基团;改变pH值,诱导产生疏水沉淀;温度诱导产生沉淀。

亲和结合:

将亲和配基加入到含有目的物蛋白质的溶液中,调节好有关沉淀的条件,使之有利于亲和结合。

洗涤:

为经过处理的粗制液中发生亲和沉淀可能会发生非特异性结合,尤其是使用带电的聚合物,离子交换的效应将使其他蛋白质共同沉淀,因此在分离目的物之前要洗涤沉淀物。

其做法是:

加入适当的清洗剂重新溶解沉淀,再沉淀;或在专一性洗脱之前,彻底清洗沉淀。

在上述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目的蛋白质与配基处于亲和结合状态。

配基-载体复合物与目的蛋白质的分离:

分离结束之后,要确保回收目的蛋白质和配基-载体复合物,目的蛋白质要达到一定的纯度,回收率要高。

3、酶纯度的评价

酶纯化的目标是使酶制剂具有最大的催化活性和最高纯度,检验这些指标的方法主要有电泳法、活性染色法、等电聚集法、超速离心法、抗原-抗体免疫法等。

检测纯化酶的催化活性时,要使测定条件下在最适状态。

如测定体系中有足够的激活剂和辅因子,无抑制剂等,还需搞清酶在什么条件下保存较为稳定。

在有些情况下需要加入一些还原剂,如二硫苏糖醇、羟基乙醇,以保证半胱氨酸侧链巯基处于还原态。

在低温贮存酶时,可将酶在50%的甘油保存,以减少酶失活。

如果酶制剂用前面介绍的方法分析达到均一,仍有可能其中有部分酶已经失活,一般可用“活性部位滴定”技术测定活性酶的含量。

[1]袁勤生.现代酶学[M].上海:

化工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1-18.

[2]HOLKERU,HOFERM,LENZJ.Biotechnologicaladvantagesoflaboratory-scalesolid-statefermentationwithfungi[J].ApplMicrobiolBiotechnol,2004,64:

175-186.

[3]于兆海.里氏木霉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与酶学性质研究[D].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2006.

[4]高星星,潘丽军,杨培周,王秀洋.里氏木霉与黑曲霉混合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条件优化[J].食品科学,2002,19:

193-198.

[5]曹健,郭德宪,曾实等.一株里氏木霉产纤维素酶的条件及酶系的优化[J].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3,24

(1):

10-14.

[6]杨琼,孙满吉,黄立敏,王寅,朱继红,徐春桃,李建平.玉米秸秆高效分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J].中国饲料,2012,19:

31-37

[7]肖舸,雷芳,喻东等.一株产纤维素酶绿色木霉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

(2):

422-425

[8]PercivalZhangYH,HimmelME,MielenzJR.Outlookforcelluloseimprovement:

screeningandselectionstrategies[J].BiotechnolAdv,2006,24(5):

452-4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