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489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

(注意:

请把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强聒不舍(qiǎng)供给(jǐ)桑梓(zǐ)廓然无累(kuò)

B.烟囱(tōng)埋怨(mán)屏息(bǐng)如法炮制(pào)

C.糯米(nuò)挫折(cuō)岑寂(cén)呱呱坠地(guā)

D.牟取(móu)骈进(pián)佝偻(gōulóu)良莠不齐(xì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魁武融洽倡议书浮想联翩B.辩护粉末挖墙脚半身不随

C.嘉奖炫耀水龙头共商国是D.陨石脏款捅娄子惊涛害浪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在叙利亚经商的好友最近回到国内,他耳濡目染了那里的骚乱和动荡,现在谈起

来还心有余悸。

B.我市积极搭建德育教育实践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未成年人的真挚情感和高尚品质。

C.2016年4月4日,姚明正式入选NBA名人堂,使国人对篮球的热衷程度可谓迫在

眉睫。

D.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得到了能力上的锻炼,也享受了天伦之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2015年,中国政府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B.这条公路已多年失修,路面相继出现了塌陷甚至坑洼等问题。

C.为加大宣传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

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D.今年春节期间,记者从国家旅游局获悉,全国多家景区通过打折、免费等优惠措施,

迎接各地游客的到来。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届艺术节以《艺术的交流,心灵的相约》为主题,将献演50台精心挑选的国内

外优秀剧目。

B.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专家学者走出象牙塔来到农村,他们是为了心中的一个疑惑:

乡村教育到底怎么了?

C.“这几年,我国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中科院院士赵国屏说:

“从去年至今,

已有4项合成生物学的项目在运行。

D.无论是水天一色、铁血沙场;抑或是银河闪烁、洛水淼淼,立体的空间感将观众带

进了鲜活的历史情境中。

6.对下面一段文字中的相关语法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老人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A.句中的“高”“花白”“大”“恭敬”“博学”从词性上说都是形容词。

B.句中的“高而瘦”“方正、质朴、博学”和“姹紫嫣红”“欢蹦乱跳”“清风明月”“不三不四”

从短语结构说都是并列式。

C.句中的所有的“他”“我”都可以看作不同句子中的主语。

D.句中的“一个”“大”“早”“都”“很”“极”都是不同句子中的状语修饰语。

7.下列文化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古代“书”“铭”“说”“记”“序”“表”“传”等多种文体,它们体现了古

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方式。

B.古人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习惯称谓,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

顺”“七十古稀”“金钗”“及笄”“弱冠”“半老徐娘”等,现在的初中生是“豆蔻年华”,真

正的妙龄人生。

C.中国的科举考试历史久长,等级分明。

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孔乙己应参加

过“院试”,

而范进中举参加的应是“乡试”。

D.中国的毛笔书法在世界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门派众多,风格各异。

其中王羲之的

成就尤为突出,他的《兰亭集序》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8.名著阅读(5分)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智人”“智事”颇多。

《三国演义》中智取荆州,迫使关羽败走麦城;《水浒传》中吴用智取,从此上梁山;《西游记》孙悟空巧借芭蕉扇,钻进了的肚子里;《红楼梦》中的两个“智慧”女性一个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另一个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

9.默写(共5分)

(1),只有香如故。

(2),人迹板桥霜。

(3)《渔家傲秋思》中表现作者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4)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写出诗人愁绪之重的句子是

,。

(5)《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名句是,

10.综合性学习活动(共6分)

(1)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C.坎贝尔、日本学者大村智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材料,请你给屠呦呦写一段祝贺语(不超过80字)。

(4分)

【材料一】屠呦呦读中学时,成绩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她有个特点,只要是她喜欢的事情,她就会努力去做。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材料二】为研究青蒿素,屠呦呦用去了大半生的时间,和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

为了用药安全,她曾亲自服药实验,导致肝中毒。

【材料三】屠呦呦不仅没有留洋背景,

还没有博士学位和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屠呦呦表示:

获得诺贝尔奖是研究团队集体的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潜力的成功范例。

祝贺语:

(二)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沟通工具,但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开发,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问题——手机被盗或出于好奇随便打开陌生信息,导致隐私泄露,造成财产损失;不分场合沉迷于手机或用不当方式使用手机,又危及人身安全。

请就此情况写一句警示标语。

(2分)

.

二、阅读(共40分)

(一)诗歌阅读(共7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

①《新唐书·王维传》:

“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②潺湲:

水流动的样子。

也可以指流水声。

③接舆:

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

1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其中第三联叫联,整首诗押汉语拼音韵。

(2分)

12.结合句意说一说第二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

13.诗歌的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2)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习题。

(14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曰;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

时恐急,剑坚(插得很紧),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

还⑨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⑾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

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

③[陛]殿前的台阶。

④[少]通“稍”。

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

⑥(发]打开。

⑦[揕]用刀剑等刺。

⑧[绝]挣断。

⑨(还]通“环”,绕。

⑩[卒]“猝”,突然。

⑾[郎中]宫廷的侍卫。

  14.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划线的意思。

(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15.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16.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

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

带刀的侍卫一般

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三)说明文语段阅读(共5分)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它1969年出土以后,很快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

  看,这匹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

它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后扬起。

它张开大口,人们仿佛听到了它高亢的嘶鸣声。

  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怎样表现它的速度之快呢?

艺术家构思奇妙,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正在快速奔跑。

快到什么程度呢?

艺术家匠心独运,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

这样就把“快”具体化了,连飞燕都来不及躲闪,跑得真快啊!

马蹄踏在飞燕上,飞燕竟安然无恙,可见这匹马几乎是四蹄离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

  铜奔马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右后蹄上,怎样保持平衡?

这是一个难题。

艺术家有意使马的头和颈往后收缩,让重心尽量后移;同时使踏燕的后蹄尽量前伸,让马的支撑点和重心正好在一条垂直线上。

再加上向前后伸出的两条腿和扬起的尾巴,不仅使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而且使马的造型更加优美。

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

18.作者让马的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这种设计说明了什么?

(2分)

19.短文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四)散文阅读(共14分)

寒色

龙应台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

“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

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

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

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

天若下雨,他坚持要你带伞。

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

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

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

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

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

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

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

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

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

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

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

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

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

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

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

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

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

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

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

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

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

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

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

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

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

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

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

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

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今日文摘》2014年第1期)

20.文中作者共描绘了“家”的几种情境?

试简要概括。

(3分)

 

21.文中多处提到

栀子花及花香,试简要说明其象征意义。

(2分)

 

22.“可是这个家,会怎么样呢?

”文中这句话三次出现,试分析其作用。

(3分)

23.作者在文中诠释前两幅“家”的情景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分)

24.你认为,什么样的家才算是幸福的家呢?

(3分)

三、写作(50分)

25.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在不断的出发,伴随我们的,有亲情、友谊、理想、知识、叮咛等,而这一切激励鞭策着我们勇往前行。

请以“带着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

(2)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词或短语。

(3)文中不得出现学校、班级、姓名等敏感信息。

(4)不得抄袭套作。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10

一、(共30分)1.A2.C3.B4.D5.B6.D7.B(选择题每小题2分)

8.(共5分)吕蒙生辰纲铁扇公主林黛玉王熙凤(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9.(共5分)略(每个“独立单位”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0.(共6分)

(1)您坚持理想,舍身忘我;您谦虚低调,淡泊名利;您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医学领域书写了灿烂的一页。

祝贺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分,至少能围绕屠呦呦的两点精神和贡献作答)

(2)示例:

正确使用手机,避免人身伤害;保护个人隐私,维护信息安全。

(2分)

二、(共40分)

(一)(共7分)11.颈联an(2分,每空1分,汉字、拼音

必须正确)

12.第二联写的是诗人拄着拐杖站在柴门外,顺风中听着傍晚时分传来的蝉的鸣叫声,从中可以看出诗人隐居中超然恬淡的生活态度和安逸闲适的心情。

(“句意”、“感情”各1分,意思相同即可)

13.尾联采取化用典故的方法。

第一句诗人将裴迪比作楚狂接舆,表达了对他的赞许。

第二句诗人自比陶渊明,表现出自身归隐田园、蔑视官场的清高心态。

(3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能正确分析一个典故即可)

(二)14.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

15.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16.

(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17.B

(四)(共5分)

18.突出了这匹骏马的速度之快,把“快”具体化了;说明了古代艺术家的构思奇妙(匠心独运),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2分,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相同即可)

19.(3分)第二段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1分)这种手法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它生动准确地描摹了铜骏马雄骏非凡、昂首嘶鸣、马蹄腾空的

造型特点。

(2分)

(五)(共14分)

20三种情境。

即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3分,答对一点得1分)

21.象征意义:

栀子花及花香象征着家的温馨、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2分,意思相同即可)

22.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在内容上,通过这一追问式语句的反复出现,表达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

(3分,“结构”1分,“内容”2分,意思相同即可)

23.运用了对比手法。

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3分,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24.示例:

我认为幸福的家,可以没有很多钱,但是一定要有爱,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夫妻之家互敬互爱,并且所有的人都爱生活,爱自然,爱我们这个世界。

只有有了爱,家里才有生机才会有幸福。

(3分,要求: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围绕要求作答)

三、(50分)

25.分项分等评分标准

项目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①内容20分

20~16分

15~10分

9~5分

4~0分

②表达25分

25~20分

19~15分

14~10分

9~0分

③书写5分

5分

4分

3分

2~0分

答案:

 

班级姓名考号考场

装订线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答题卷2016.10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8.(5分)

9.(5分)

(1)

(2)

(3),

(4),

(5),

10.

(一)(4分)

80字

(二)(2分)

二.阅读(40分)

(一)11.(2分)

12.

(2分)

13.

(3分)

(二)14.①

②(2分)

15.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分)

16.

(1)(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