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5029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docx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答案】

(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

《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

《鹿柴》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鹿柴》“但闻”二字写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

《山居秋暝》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

(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

《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点评】

(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

答题时应注意,比较阅读是将两篇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鹿柴》和《山居秋暝》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题时应注意,《鹿柴》写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阴阴;又

(2)思乡。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

“阴阴”写的是“杨柳”的特点,“又”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故答案为:

(1)阴阴 又

(2)思乡。

【点评】“柳”谐音“留”,汉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

在古代诗歌中是典型的意象,多表达怀人思乡,惜别留恋之意。

比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等等。

另外,柳还可以是美好家园的象征,如“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幂无重数”。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简要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答案】

(1)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

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解析】分析:

(1)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此处描绘夏季景色,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

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

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故答案为:

(1)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

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课内古诗词的整体意境的把握、重点词语的赏析两个知识点,这两个题均为典型题均有方法技巧可循,难度不大。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行;早春

(2)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解析】【分析】

(1)结合诗歌题目和内容分析,题目“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是诗人游览的地点,“春”点明游览的时间,“行”是这首诗的线索,诗人首先游览的景点有:

孤山寺北、贾亭西,诗人边走边欣赏美景,最后到白沙提终。

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新燕”可以看出诗人游览的季节是早春。

(2)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早莺”“新燕”,他们的动作有“正暖树”“啄春泥”,边读边想象这几处早莺和新燕的动作、心理等,还要从视觉和听觉方面进行着手,然后把这些想象到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故答案为:

⑴行;早春

⑵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线索及所写季节的能力。

一般古诗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①以时间顺序为线索;②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③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等。

找线索的方法:

①要注意诗歌标题;②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③要注意诗歌中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语等。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

答题步骤:

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5.阅读《潼关》,回答问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

这首诗写于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

诗中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译文:

久远的高云拥簇着这个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河流入大荒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也不知何谓平坦。

故答案为:

⑴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⑵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描绘的景象。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能表现情感的句子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

哪两个空间?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时间:

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

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时间,夏秋之交,即分离的现在;而“何当共剪西窗烛”是写会面的将来。

空间,“巴山夜雨”为诗人独处的巴山;想象中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即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读懂诗句的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象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友人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畅淡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

这情景是想象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

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

故答案为:

⑴时间:

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

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⑵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

(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解析】【分析】⑴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

⑵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

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

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

“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故答案为:

⑴梅子,芭蕉,柳花。

⑵“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8.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 诗中“________”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________”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斜阳;半日

(2)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或:

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

(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解析】【分析】

(1)“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的意思是:

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

表示天色已晚的词是“斜阳”,强调泛江已久的词是“半日”。

(2)本诗中“惟有鹭鸶知我意”的意思是:

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

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内心。

故答案为:

⑴斜阳;半日

⑵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或:

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

(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准确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感悟作者的情感思想。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风。

(2)示例1:

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

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即可。

诗歌意思为: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可以看出:

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景物。

(2)结合题干的提示“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任选一个即可。

如:

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愁心与明月”写出了对朋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如拟人:

诗人把明月拟人化,说是要明月把自己的思念与牵挂带给朋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故答案为:

⑴杨花、子规、明月、风。

⑵示例1:

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

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意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题干的要求辨析、理解诗句运用的手法。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

(宋)晃冲之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①阴阴:

草木阴阴。

②趁:

追逐。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但它们所写时段有何不同?

(2)两首诗的画线句子写得都很美,请你任选一个画线句子,具体描绘句子表现的图景,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1)第一首写晚春;第二首写早春。

(2)示例一:

选择“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一句:

溪中的鹅鸭竟然不知道春天已经离去,它们在清澈的流水中无忧无虑地欢叫着,争先恐后地游来游去,追逐着落在水中的片片桃花。

示例二:

选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似乎在同我们捉迷藏。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春日》通过描写小溪中鹅鸭逐春的情景,流露了作者爱春(或惜春)之情。

根据“绿交加、翻萍、春去尽、桃花”等词句分析,诗歌描绘晚春景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

根据“草色遥看近却、烟柳”等词句判断是早春景色。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

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要发挥想象准确把握意象来具体描绘。

比如选择“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句:

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比如选择“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一句:

浓浓的树阴下流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绿荫、绿水互相映衬;小雨淅沥,翻动着水面上的浮萍,浮萍摇荡着漂上了浅浅的沙滩。

故答案为:

(1)第一首写晚春;第二首写早春。

(2)示例一:

选择“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一句:

溪中的鹅鸭竟然不知道春天已经离去,它们在清澈的流水中无忧无虑地欢叫着,争先恐后地游来游去,追逐着落在水中的片片桃花。

示例二:

选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似乎在同我们捉迷藏。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春日》通过描写小溪中鹅鸭逐春的情景,是晚春景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是早春景色。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两点:

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________”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________”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

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

(1)梦;空

(2)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解析】【分析】

(1)本六朝繁华,但却很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在历史的舞台,就像是一场梦一样。

所以“梦”字写出了六个短促的王朝相继衰败之快。

作者漫步六朝遗迹,看到昔日繁华都被风吹雨打去,心中若有所失,空落落。

所以“空”字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迹而生出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杨柳非人,当然不会有人的感情,但作者却说杨柳“无情”,所以这是拟人的修辞,由诗意可知,无情的不仅是杨柳,还是自然,还是历史。

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他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

我行我素的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和感伤怅惘。

故答案为:

⑴梦;空

⑵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语句提示,明确所涉及的字。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诗的三、四两句句意,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理解写出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感情

12.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

(1)龙标县;王昌龄

(2)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解析】【分析】

(1)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

贬官,降职。

古代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

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该句中的“龙标”指的是王昌龄。

(2)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龙标县;王昌龄;

⑵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句赏析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了解古诗内容,再对诗句进行赏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诗中“戍”“夜阑”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一个回答。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请写出相关诗句。

【答案】

(1)戍:

守卫;夜阑:

夜深。

(2)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

相关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解析】【分析】

(1)尚思为国戍轮台: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戍:

守卫。

夜阑卧听风吹雨: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夜阑:

夜深。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结合“尚思为国戍轮台”可知作者的愿望:

要为国家戍守边疆。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一生的愿望是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可知这里具体的愿望是:

作者愿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

相关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故答案为:

⑴戍:

守卫;夜阑:

夜深。

⑵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

相关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字义、词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