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540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

(1)商朝: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时期:

①发展状况:

商业出现繁荣局面。

②主要表现: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秦汉至隋唐之前:

①发展状况:

总体水平不高。

②主要原因:

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

  

项目

时期  

发展原因

发展表现

隋唐

①经济发展:

农业、手工业发展

②交通便利:

大运河开通

①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②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宋代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代

交通发达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3)明清时期:

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在特定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②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时期:

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②草市更加普遍。

③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商业名镇。

④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2)表现: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时期:

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期: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时期: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期:

泉州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广州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1)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2)形式:

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

(3)趋势:

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

 

[轻巧识记]

1.古代商业的发展

2.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易错提醒]

1.正确区分“柜坊”与“邸店”的职能

“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

“柜坊”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2.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并非一直世界领先

中国古代由于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早在汉朝时期就开辟了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但多为政府主导的行为。

特别是明清又推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的海外贸易更加萎缩。

 

[名师点拨]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

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艰难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

至隋唐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2.两宋时期商业突破传统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商业发展空前繁荣。

3.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出现了“商帮”。

4.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是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经济职能逐渐

增强。

5.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特点

[材料一] 白圭,周人也。

……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

出售)。

……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故曰:

“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司马迁《史记》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

[教你读史]

抓住关键词“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若猛兽挚鸟之发”“犹……之谋”进行分析归纳。

[提示]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材料二]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2)据材料二,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教你读史]

关注省略号后的两句话,通过比较进行概括。

[提示] 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

如城市中的市、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

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

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

到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繁荣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教你读史]

提炼材料信息:

一是国家对“市”的严格管理;二是“市”有时间、空间等诸多限制。

[提示] 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

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你读史]

抓住关键语句“处处都有……”“通晓不绝”,指出具体的变化。

[提示] 打破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的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人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市场逐渐多样化。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场所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

3.交易媒介的变化:

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5.城市职能的变化: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发展。

6.交易范围的变化:

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

 

题组一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史记》记载:

“(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材料最能说明战国时临淄

(  )

A.是当时的商业都市B.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

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解析:

选A 题干描述了临淄商业的繁荣,故A项正确。

2.北魏时期出现了“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解体      B.商品交易活跃

C.人口大量流亡D.重农政策被废除

解析:

选B “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体现商人的足迹遍及所有交通便利的场所,反映了商品贸易活跃。

3.“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这则史料反映的商业繁荣的景象最可能出现在(  )

A.商代B.汉代

C.唐代D.宋代

解析:

选D 根据“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可知,当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这种现象出现在宋朝。

4.晋商曾自豪地说:

“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

”这一商人群体活跃于(  )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

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晋商”可以推测,题目讲述的商帮,商帮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正确。

题组二 古代城市的发展

5.“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材料中的“市”(  )

A.体现了草市的特点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

C.与坊的界限被打破D.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解析:

选D 题中材料的有效信息是“郑人”和“乃反,市罢”。

“郑人”反映了“春秋战国”的时间信息,“乃反,市罢”反映了市场要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故D项正确。

6.中国古代有交易必须在“市”里进行和“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被打破始于(  )

A.汉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

解析:

选C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项符合题意。

题组三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7.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考察,发现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早可以从哪个朝代开始(  )

A.夏朝B.西汉

C.宋朝D.清朝

解析:

选B 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开通了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所以不可能是夏朝,在徐闻县发现了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说明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所以最早可以从西汉开始,故B项正确。

8.在中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东欧和北非地区是在(  )

A.汉代B.唐代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

选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商品远销东欧和北非地区是在宋元时期,故C项正确。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解析:

选A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反映了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其主要目的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因此选A项。

2.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

解析:

选A 宋元以前,我国城市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市坊分离,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东汉长安的市属于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3.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解析:

选D 由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以分析出当时纸币是十分注重防伪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

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从材料中看不出满足商品经济的发展。

4.《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C.经商的人很多D.商业交易有时间限制

解析:

选D 材料反映了市的交易时间受到限制,故选D项。

5.“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材料所描述的商业现象最早出现于(  )

A.汉朝洛阳B.宋朝东京

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

解析:

选B 汉朝未出现夜市;宋朝最早出现夜市,故B项正确。

6.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这表明(  )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日夜商贩而南”“日夜商贩而北”可知北方的货物被贩往南方,而南方的货物被贩运到北方,说明了当时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D项符合题意。

7.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

材料表明当时(  )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B.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C.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解析:

选B 做对此题的关键在于一定要抓住“江南、江北、山右”等词语,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8.明隆庆年间,有一徽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的苏州市场:

“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地域性商帮的开始出现

B.都市商业十分繁荣

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出现

D.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解析:

选B 根据题干中“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可知当时苏州市场商品丰富多样,体现出了其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8分)

9.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洛阳——古都气度

西周以镐京(西安)为首都,成周(洛邑)为陪都……后代凡是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凡都洛阳的政权,常以长安为陪都,汉唐即是。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二 扬州——市井风貌

“扬州大利首推盐,女惰男奢两弊兼。

”“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

”这是清代竹枝词中对扬州的描写,扬州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

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府进士平均数的3倍左右),其中一甲进士11名。

道光中叶,京城流传“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之美誉。

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指的是厨师、理发师和剃脚匠。

如薙(同剃)头铺,扬州城内约计有“三数百家”,“求条签去修个脚,嗅袋烟来剃个头。

等戏开台先排凳,看汪班内老名优。

”这描绘的就是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1)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唐时期长安、洛阳适合为都城的原因。

(6分)

(2)结合所学,以清代扬州城市发展为主题,对材料二进行解读。

(12分)(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

(1)问,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是关键:

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二是便捷的水路交通,三是富饶的土地,由此再结合传统的历史都城来分析总结。

(2)问,材料二共四句话,体现了扬州城的四个特点:

经济上特殊的地位,繁荣的文化氛围,发达的娱乐和服务业,享乐的社会风气,从这四个方面概括归纳即可。

答案:

(1)原因:

有山河关隘之险,便于军事防御;有渭水、洛水等河流,交通便利;水利灌溉发达,位于当时的经济重心地区,处于中原的核心区域,也是传统的都城。

(2)示例:

明清时代,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普遍建立,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交汇之处,故而发展迅速,社会富庶,成为重要的盐商中枢。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扬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在科举考试中表现突出,成为国家官员选拔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扬州丰富的社会休闲娱乐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崇尚物质享乐的社会风气。

扬州的发展体现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中国原有的观念和社会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