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5459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docx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

第七章资本的分配理论

第一节平均利润理论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发现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的两大贡献之一,也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剩余价值这个概念,人们最熟悉的相应概念就是利润,因此,研究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必须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入手。

而研究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首先要从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转化为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入手。

(一)成本价格

1.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加可变资本之和(c+v)就是成本价格,也就是资本家的生产费用,(用k来表示)。

原来的公式:

W=c+v+m,就变成W=k+m的公式了,这样一来,剩余价值完全表现为成本价格的一个附加额,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直接关系被掩盖了。

2.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生产有重大影响:

(1)它是企业经营盈亏的分界线;

(2)它的高低是资本家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是资本家竞争能力的基础。

(3)生产成本的补偿是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连续不断进行的最低限度,否则,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资本家不仅把剩余价值看作是他的全部所费资本的增加额,而且也看作是他的全部预付资本,即全部所用资本的增加额。

这样,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也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2.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

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

正因为利润本质上是剩余价值,只是在观念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所以马克思便把利润称之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如果用p代表利润,则商品价值W=c+v+m=k+m的公式便转化为W=k+p的公式,即商品价值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不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这就掩盖了剩余价值同工人剩余劳动的联系,它表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结果。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资本家既然把剩余价值看作是预付总资本的产物,他在核算企业盈利大小时,便不是以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而是以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叫利润率,用P′代表利润率,则P′=M/G=M/(c+v)(大写的G代表预付总资本)。

由于预付总资本总是大于可变资本,所以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差别,而且所表示的关系也不同。

剩余价值率所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所表示的则是资本家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即资本家的赚钱程度。

因此,利润率既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又歪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用最小的预付资本取得最大的利润,是资本家生产的目的。

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的追逐利润率。

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引用19世紀中葉英國評論家登寧的話,來描述資本家追逐高額利潤的心態:

“資本家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減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空氣一樣。

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大膽起來。

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不变资本的节省。

4.资本周转速度。

5.原材料价格的变动。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社会价值

部门内部的竞争,是指同一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之间,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展开的竞争。

部门内的竞争表现在:

在生产领域展开新技术、节约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产品升级换代等竞争;在流通领域展开为争夺销售市场和取得优质低价的原材料而进行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必然使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个别价值,均衡为统一的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

(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

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为了争夺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各个生产部门都有不同的剩余价值率、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不同的资本周转速度,因此,必然造成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高低不同。

现在,我们假设各个部门的其他条件相同,只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来说明利润率的高低差别。

举例说明:

从表中可以看出,机械工业部门所多得利润,正是食品工业部门所失去的利润。

从所有的部门看,利润量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相等。

这表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是各个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所以,平均利润率就是按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即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就是: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各部门的利润水平;二是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社会资本投入到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比重大,平均利润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起源,不过,这时各部门的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还是相等的。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和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不相等了,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的联系被割断了。

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是和资本的数量有关,这样就把利润的本质和起源掩盖起来了。

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这时商品就不是按价值出卖,而是按生产价格来出卖了。

那么,什么是生产价格呢?

生产价格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如下表:

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生产价格出现之前,市场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

生产价格出现以后,则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了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

生产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以及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按照价值出售,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

第一,从各个生产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可以高于或低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从全社会看,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前表中为60)仍然等于整个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前表中为60)。

第二,由于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商品的价值总额也必然和生产价格总额相等(均为360)。

因此,从整个社会来看,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实际上仍然是按照价值出售。

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即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其价值量减少,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则会提高。

以上说明,生产价格的出现,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它不过是价值规律在一个高级发展阶段上的表现而已。

四、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部门间竞争形成的平均利润率不是固定不变的,从长期来看会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

这是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

例:

c∶v=50∶100,m'=100%,则m=100,平均利润率=100/(50+100)=66.67%;

c∶v=100∶100,m'=100%,则m=100,平均利润率=100/(100+100)=50%;

c∶v=400∶100,m'=100%,则m=100,平均利润率=100/(400+100)=20%。

2.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的下降、利润量的减少。

因为利润量不仅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而且取决于总资本量的大小:

若利润率不变,利润随资本总量大小而增减;若资本总量不变,利润随利润率的高低而增减。

因此,p′下降,资本总量不变,p量确实会减少,但资本总量由于扩大再生产而不断增大,尽管c∶v有提高趋势,v比重缩小,但v的绝对量仍可以增大:

假定社会总资本量100,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为50c∶50v,m′=100%,则平均利润率=50/100=50%,社会总利润量为100×50%=50;

若社会总资本量200,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为140c∶60v,m′=100%,则平均利润率=60/200=30%,社会总利润量为200×30%=60。

3.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减轻。

因为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仍可以下降:

如果社会总资本量100,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为50c∶50v,m′=100%,则平均利润率=50/100=50%;

现在若c∶v提高为80∶20,m′=200%,m=40,平均利润率=40/100=40%.

4.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1)剥削程度的提高。

(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3)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

(4)对外贸易的进行。

五、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一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从而为分析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利息、地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

其次,这一理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揭示了整个无产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的对立。

该理论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各生产部门间c∶v不同也会引起利润率上的差别,资本转移和资本竞争的结果可以使c∶v不同的部门和企业利益趋于均等,以生产价格为基础来制定部门和企业商品的价格。

从而调动各部门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平均利润健康形成,必须要有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资金等生产要素能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流动;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等。

 

第二节商业利润理论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与职能

1.商业资本,又叫商人资本,是一种专门经营商品买卖、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资本,是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的职能资本。

商业资本是一种古老的资本形态。

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商人资本产生于简单商品流通,不从属产业资本。

2.商品资本执行的职能是:

出售商品,使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实现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最终完成商业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派生出商业资本有必要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品销售量日益增多,销售市场日益扩展。

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资本家如果再直接经营产品销售,就必须建立许多商业机构和庞大的商业网点,雇佣许多商业职工,增加大量流通费用,以致在资本总额一定时,生产资本减少。

同时,随着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和流通时间的延长,资本周转速度缓慢,预付资本也会增大。

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产业资本的利润量减少和利润率的下降。

因此,产业资本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就把商品销售职能让给不从事生产活动专营商品买卖的商业资本家去承担,于是产业资本派生出商业资本。

产业资本派生出商业资本也有可能性:

(1)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的差异性,为商品资本分离出来提供了可能性。

(2)从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看,需要有一部分资本始终处于流通领域,也需要一部分人从事商品买卖活动。

这种相对独立性,就构成了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客观条件。

3.商业资本形成的标志是:

(1)商品资本的职能要由一个和产业资本家不同的专业当事人来承担。

(2)专业流通当事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这种投资必须有自己的特殊循环并使之增殖。

如果只有流通当事人而没有他们的独立投资,活动在流通领域的始终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态,而不是独立的商业资本。

(3)商业资本有自己独立的运动公式。

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形态的运动为W′---G′;而商业资本的运动则是G--W--G′。

(4)商业资本有自己独立的目的。

那就是获取与投入商业的资本数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

二、商业利润的来源和本质

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里进行活动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事生产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活动,如商品的保管、包装、运输、分类等;二是从事商品买卖活动。

前一种活动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生产活动,后一类活动是纯粹的商业活动。

这里我们主要考察后一种商业活动。

商品买卖活动中所花费的时间是不创造价值,不会在所买卖的商品上增加新的价值。

那么,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商业利润,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商业资本家向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时,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售商品,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这部分剩余价值,才是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

下面,举例说明商业资本是怎样取得平均利润的。

假定在一年内整个社会产业资本是900,资本有机构成是720c+180v,剩余价值率为100%;720c中的固定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到年终时社会总产品的价值720c+180v+180m=1080。

再假定,社会总产品全部由商业资本销售,商业资本总额为100。

这时,社会上全部资本的总数为1000,即900(产业资本)+100(商业资本)。

由于商业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社会上的剩余价值总量仍是180,这时社会平均利润率为18%。

这是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共同参与利润率平均化过程竞争而形成的职能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按照职能资本平均利润率,产业资本得到162即900×18%的产业利润(用p表示);商业资本得到18即100×18%的商业利润(用h表示)。

这样,产业资本向商业资本出售商品的价格为1062即720+180+162;商业资本家向消费者出售商品的价格为1080即1062(进货价格)+18。

商业资本家虽然在进货价格上加了18的商业利润来出售商品,但出售价格仍然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相等,也就是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相等,完全符合价值规律。

这时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转变为职能资本的平均利润率。

即:

职能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转化为职能资本平均利润,并分解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两部分。

产业利润=产业资本总额×职能资本利润率;商业利润=商业资本总额×职能资本平均利润率,原来的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即k+P,现在由于平均利润分解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即=p+h,所以生产价格变成:

k+p+h,即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商业流通费用是指商业资本家在商品流通中所支出的各种费用。

与使用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是指商品的运输、保管、分类、包装等费用。

这些费用在性质上与生产领域的费用基本相同,是在流通领域中支出的具有生产性质的费用,简称生产性流通费用。

与价值运动直接有关的费用,包括店员工资、广告费、手续费、经营管理和簿记费用等。

这些费用是由商品价值形式变化引起的,是纯粹为流通而支付的费用,简称纯粹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与生产领域的费用的性质基本相同。

流通领域中的运输、保管、包装、分类等活动,既要消耗物质资料,也要消耗劳动力,因而生产性流通费用同样可以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

其中的不变资本价值,直接转移到商业资本所要实现的那一部分商品中去;可变资本在转化为劳动力后,在劳动过程中也会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新价值,从而使商业资本在所经营的商品的价值量增大。

这个增大的部分,不仅能补偿生产性流通费用,而且还能提供平均利润。

纯粹流通费用也叫非生产性流通费用,它的补偿比较复杂。

纯粹流通费用是非生产性的,既不转移价值,也不创造价值。

因此,只有从产业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中扣除一部分,才能得到补偿。

那么,扣除商品价值中哪一部分来补偿纯粹流通费用呢?

纯粹流通费用的源泉,只能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职工的剥削

商业资本家不参加劳动,经营商品买卖的活动全部由商业职工完成,并由此来实现产业资本家让渡给他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获得商业利润。

商业职工和产业工人一样,都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

但是,商业职工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其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用以补偿商业资本家在劳动力上的支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以商业利润形式被商业资本家无偿占有。

 

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

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生息资本形式,借贷资本家以利息的形式瓜分剩余价值。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及特点

1.借贷资本的形成

借贷资本来源于职能资本在循环和周转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

因为:

第一,固定资本的折旧费提取出来以后,在固定资本更新之前,提取出来的这部分折旧费会暂时闲置起来。

第二,流动资本在周转中也会有一部分成为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商品的出卖时间和原材料购买及工资支付时间往往是不一致的。

当商品出卖以后,还不需要立即购买原材料,也暂时不需要支付工资,这样,就会有一部分流动资本暂时闲置起来,成为闲置的货币资本。

第三,用于积累而没有马上投资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往往要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在这之前,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也会在一定时间内闲置起来。

这些闲置的货币资本,从资本的运动中游离出来,暂时变成了储藏货币,不能当作资本发挥作用,不会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

然而,资本家不甘心让他的货币有片刻闲置,失去价值增殖的机会。

他总是想办法为这些闲置资本找出路,以便取得剩余价值。

这就形成货币资本的供给。

另一方面,另一些资本家还需要购买商品和支付工资,或者需要提前更新设备,往往急需补充货币资本。

这就形成货币资本的需求。

于是持有闲置货币资本的资本家就将它贷放出去,供急需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用,这部分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就变成了借贷资本。

一些握有借贷资本的人,便成了借贷资本家。

借贷资本家在收回借贷资本时,要求使用者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即利息作为报酬,从而形成了资本家之间的借贷关系。

它反映了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共同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

2.借贷资本的特点

第一,借贷资本是资本商品。

它是资本,又表现出商品的某些特征,它具有双重的使用价值:

一是货币的使用价值,充当一般等价物,用来购买任何商品;二是资本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的能力。

第二,借贷资本是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

借贷资本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的是他资本的使用价值。

借贷资本家只是把资本的使用权转让给了职能资本家,而资本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借贷资本家,属于他所有的财产。

第三,借贷资本是最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二、利息与利息率

1.利息:

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资本家使用是有条件的,职能资本家利用借贷资本经营商品生产或商品流通,获得平均利润后,必须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使用贷款的报酬支付给借贷资本家,这部分报酬就是利息。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因使用借贷资本而交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借贷利息的产生,使平均利润分割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归借贷资本家所有的利息,一部分是归职能资本家所有的企业利润。

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实质上是剩余价值在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割。

所以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分割剩余价值的关系。

2.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

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100﹪。

利息率的高低是有一定界限的。

它的最高界限小于平均利润率。

利息率的最低界限大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无利可图,宁肯把货币储存起来而不去冒贷款的风险,借贷资本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利息率总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摆动。

3.利息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第二,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另外,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货币政策;借贷资本的风险大小;借贷期限长短等也会影响利息率。

4.利息率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1)调节借贷资本供求平衡:

借贷资本供大于求→利息率下降→借贷资本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借贷资本供小于求→利息率上升→借贷资本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2)调节资本家的投资活动。

利润率一定时,利息率高,资本家减少借贷,压缩投资;利息率低,资本家扩大借贷,扩大投资。

(3)调节居民的消费水平。

居民收入一定时:

存款利息率高→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存款利息率低→增加消费,减少储蓄。

贷款利息率高→减少消费信贷,减少消费;贷款利息率低→增加消费信贷,增加消费。

(4)利息率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

三、资本主义信用

(一)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或货币等价值物的贷与借的运动,即借贷活动。

信用是商品经济体系中的一种关系,它是在社会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中,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矛盾不断变化而产生的。

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是信用产生的直接基础。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是因为商品交换W—G与G—W的分离而形成的。

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要求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其价值的实现为前提,货币的出现,使得这一矛盾得以解决。

但矛盾的解决又带来了新的矛盾,货币的出现,使货币具有了独立的价值形式,产生了买卖的分离。

由于买者不一定找到卖者,即使找到也不一定有相同数量的供给,即使有相同数量的供给,买者也不一定有相应的货币,为了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的两极就不是表现为买卖在同一时间发生,而是发生了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赊购赊销延期支付现象产生了。

在此情况下,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由此从简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债务关系,买者作为债务人,卖者作为债权人,使信用关系得以形成。

(二)信用形式

信用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其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在这二者基础上产生的国际信用。

1.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销、赊购商品的形式彼此互相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工具是商业票据,它是商业信用中借者与贷者之间的债务凭证,商业票据分为期票和汇票两种。

商业信用是整个资本主义信用的基础。

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互相提供的信用,它受个别资本家的资本的数额限制。

其次,商业信用的规模,还要受到资本周转情况的限制,如果资本周转不畅,债务长期得不到归还,就必将影响到再生产和流通过程的顺利进行,以致难以继续提供商业信用。

再次,它的范围要受到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商业信用只能提供给同商品流转方向一致的资本家,而不能相反。

2.银行信用是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

它的特点是:

第一,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形成巨额借贷资本,因此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家资本数量的限制,可以提供数量多,时间长的贷款。

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因此,贷款的范围也不受商品流转范围的限制,可以贷给任何一个资本家。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的资本主义企业,经营这种企业的资本家,叫做银行资本家。

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获取利润而投入的自有资本及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就是银行资本。

在银行资本中,从其所有权和来源看,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另一部分是借入资本,即吸收来的各种存款。

前者只占很小的比重,大部分是借入的资本。

银行资本的职能就是银行的职能,银行资本的职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充当货币资本借贷中介人,获取银行利润。

银行的信用业务分为两个方面:

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负债业务就是以吸收存款的方式借入资金。

银行的资产业务就是通过放款贷出资金。

主要形式有:

票据贴现;抵押贷款;信用贷款;承购政府公债和公司债券等。

银行除经营信用业务之外,还经营结算业务,代替职能资本家存款、支款和进行非现金结算。

结算分现金结算和非现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