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549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docx

自考《社会学概论》冲刺重点剖析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也比较零散。

从历年考试来看,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基本上不会出大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四个条件:

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多选题]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A.社会变革的需要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B.社会变革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在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

“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3、赫伯特·斯宾塞。

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1、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

  2、马克斯·韦伯。

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层制

  [例题·单选题]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

  A.斯宾塞B.涂尔干C.马克思D.孔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

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

  [例题·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大有机体B.超有机体C.进化有机体D.聚合有机体

  [答案]B

  [解析]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第二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二)结构功能论

  1、帕森斯:

著作、AGIL功能分析图式

  2、默顿:

著作、显功能与潜功能

  (三)冲突理论

  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2、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四)交换理论

  代表人物:

霍曼斯和布劳

  (五)符号互动论

  代表人物:

布鲁默和戈夫曼。

  (六)社会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及其观点

  [例题·单选题]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

  A.功能学派B.结构学派C.芝加哥学派D.结构功能学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其发展则发生在美国,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影响最大。

  [例题·单选题]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和韦伯B.帕森斯和默顿C.克赛和达伦多夫D.库利和米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的理论流派,结构功能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七)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舒茨、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

  第三节中国社会学百年

  

(一)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

  1、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

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2、社会学传入的历史条件:

传统文化土壤、现实社会发展需要

  3、代表人物:

谭嗣同、康有为、严复、章太炎★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1891年,康有为在教学大纲分类学科中提出了()

  A.人学B.群学C.仁学D.社会学

  [答案]B

  [解析]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设“群学”

  [例题·单选题]在《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社会学”名称的是()

  A.康有为B.严复C.章太炎D.谭嗣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在中国发展历程中的早期代表人物。

谭嗣同在其所著《仁学》第一篇“仁学界说”里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

  

(二)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

  1、队伍和制度化建设

  2、社会调查的兴起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与实践

  (三)院系调整与社会学的撤销

  1、维护与撤销

  2、重提与厄运

  (四)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

  1、正名

  2、五脏六腑说★

  (五)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

  1、社会学本土化的概念

  2、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倡导人物

  3、社会学中国化的基本做法★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功能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等问题。

从历年的考试情况来看,涉及到本章的知识比较多,就考查形式而言,选择题、简答题都有可能。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功能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回答。

  [例题·单选题]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行动B.社会事实C.社会D.社会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不同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问题。

社会学家韦伯把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索罗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孔德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

  

(二)社会学的特征

  四个特征:

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反映的是社会学的()

  A.整体性特征B.经验性特征C.综合性特征D.应用性特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的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科学,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是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基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社会学。

  (三)社会学的功能

  1、研究功能:

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和规范性功能

  2、教育功能:

一是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二是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

一是建立规范;二是提供模式;三是反馈信息。

  4、社会批评功能

  [例题·单选题]在社会学的功能中,教育功能表现在()

  A.提供模式B.反馈信息C.社会批评D.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例题·单选题]在社会学的功能中,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是()

  A.规范性功能B.描述性功能C.解释性功能D.预测性功能

  [答案]B

  [解析]社会学的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本节为改版教材新增加内容。

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理论。

主要介绍了以下几种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以及当代社会学方法论,包括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对这些方法论,大家需要把握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例题·单选题]人文主义方法论的代表人物是()

  A.伽达默尔B.狄尔泰和韦伯C.瑞泽尔D.涂尔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不同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一)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概念涵义以及需要遵守的三条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2、类型: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二)问卷调查

  1、涵义:

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2、问卷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问卷的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三)实地研究

  1、涵义:

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2、指导范式:

个案研究、典型调查、访谈与观察

  (四)实验法

  1、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2、实验法的作用及其优缺点

  (五)文献法

  1、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2、文献法的优缺点

  第四节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

  

(一)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筹划阶段。

包括选题、初步探索、建立研究假设、制定研究方案、组织工作。

  2、实施阶段。

将研究方案付诸实行,依据研究方案的要求去收集资料。

  3、总结阶段。

其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二)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

  1、定性分析。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实地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属于定性方法。

  2、定量分析。

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法属于定量方法。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区别:

(1)着重点不同;

(2)依据不同;(3)手段不同;(4)学科基础不同;(5)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联系:

在实际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互补的;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

第三章社会与文化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由2003版教材中的两章内容合并而成,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因此,本章内容比较重要。

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就考察形式而言,选择、简答题、论述题都有可能。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1、概念: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两大派别:

唯实论和唯名论

  2、社会的基本特征★

  

(1)社会以人为主体。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二)社会结构概念与类型◎

  1、概念: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关系。

  2、社会结构类型

  

(1)关系性社会结构

  

(2)实体性社会结构

  (3)规范性社会结构

  (三)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1、社会建设

  

(1)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中最早做出界定

  

(2)社会建设的意义

  2、社会管理:

基本内涵(四个方面)

  [例题·单选题]最早对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做出说明的中国社会学者是()

  A.孙中山B.费孝通C.孙本文D.吴文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建设的内涵问题。

1933年社会学家孙本文对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最早做出了说明。

  第二节社会的基本要素

  

(一)人口(识记、领会)

  1、人口的概念(识记、领会)

  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资源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口数量和质量(识记、领会)

  

(1)人口数量

  

(2)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也称为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3、人口问题★

  素质、流动、分布、老龄化、性别

  

(二)自然资源(识记、领会)

  1、什么是自然资源:

概念、类型

  2、自然资源的特点:

有限性、无限性、系统性、分布不均匀性

  3、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地位

  

(1)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人类也改变着自然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这种依赖关系。

  (三)环境

  1、环境概念

  2、功能

  3、环境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概念

  1、文化的含义:

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2、文化的特征:

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

  

(二)文化结构★

  1、文化特质。

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

  2、文化集丛。

由一组在功能上互相整合的文化元素组成的一个更大功能单位。

  3、文化模式。

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

  (三)文化规范体系

  1、习俗:

特点、作用

  2、道德:

涵义、道德建设

  3、法律:

特征、功能

  4、宗教:

功能、宗教和邪教的关系

  (四)文化交流★

  1、文化传播:

涵义、载体

  2、文化冲突:

概念、根源

  3、文化采借:

涵义、标准

  (五)文化多样性★◎

  1、文化震惊

  2、主文化和亚文化

  3、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六)文化自觉★◎

  1、概念:

费孝通,16字内涵

  2、文化自觉的内容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内容比较重要,社会角色为新增加内容。

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涉及知识点比较多,就考查形式而言,选择、简答题和论述都有可能,需要学员加以重点复习和掌握。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1、概念: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对社会化内涵的理解(三个方面)

  2、社会化的内容:

生活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行为、角色等方面的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

基本表现形式和特殊表现形式

  2、继续社会化:

必要性、特殊表现形式

  3、再社会化:

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

  4、正向社会化和负向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有关理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2、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自我)

  3、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

  

(一)生物因素

  1、社会化的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有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2、表现:

人的身体结构;人的组织特殊的大脑;人具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系统,有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活动,而语言又是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

  

(二)环境因素

  1、环境因素指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

  2、包括:

(1)家庭

(2)学校(3)伙伴群体(4)工作单位(5)社区(6)大众传播

  (三)互联网★◎

  1、互联网及其特点

  2、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四)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个人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2、个人在生活实践中一般是通过:

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实现社会化。

  第三节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关于社会角色的内涵(四个方面)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1、根据获得角色方式:

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2、根据角色规范化程度:

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较色

  3、根据角追求的目标:

功利性较色和表现型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1、角色期待

  2、角色领悟

  3、角色实践

  (四)社会角色的失调

  1、角色紧张

  2、角色冲突

  3、角色不清

  4、角色中断

  第四节人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1、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社会合格成员。

我国的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接班人。

  2、社会化目标的确立,有其基本的依据。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1、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化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2、内容: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

  3、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产生的一种美好向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成员的成熟标志,把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总体标志。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其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

  2、条件: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内容比较重要,社会资本为新增加内容。

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涉及知识点比较多,就考查形式而言,选择、简答题和论述都有可能,需要学员加以重点复习和掌握。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

  

(一)社会互动的界定

  1、概念:

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三个因素)

  

(二)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1、暗示:

含义、类型★

  2、模仿:

含义、特点、意义

  3、交换:

含义、要素、类型

  4、竞争:

含义、类型

  5、合作:

含义、类型(四种)★

  6、冲突:

含义、根源、类型

  7、调适:

含义、类型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符号

  

(一)语言

  1、符号和语言的概念

  2、语言的重要性

  3、语言的多样性

  

(二)身体语言

  1、身体语言的概念

  2、身体语言的种类:

面部表情、手势、静态的身体语言。

  (三)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的概念:

所谓的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2、个人空间理论:

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了个人空间的理论,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距离。

  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45厘米)以内的距离。

  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45厘米)到4英尺(约122厘米)。

  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约122厘米)到12英尺(约365厘米)以内。

  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尺(约365厘米)以上的距离。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二)拟剧论

  (三)常人方法学

  [例题·单选题]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互动理论是()

  A.拟剧论B.符号互动论C.自我理论D.常人方法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互动理论中的拟剧论,该理论由戈夫曼提出。

  [例题·单选题]“镜中之我”理论的提出者是()

  A.戈夫曼B.米德C.库利D.加芬克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互动理论中的符号互动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之我”的理论。

  第四节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一)社会网络的涵义

  1、概念:

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2、概念的渊源

  

(二)社会网络的特征★

  普遍性;多重性;滚珠性、多向性;隐蔽性

  (三)社会网络的形态及其功能

  1、社会网络的形态

  

(1)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3)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2、社会网络的功能

  (四)强关系与弱关系★◎

  含义及代表人物

  (五)社会资本★◎

  1、社会资本的涵义与相关研究

  2、社会资本的分类

第六章家庭与婚姻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由2003版教材中的一节内容扩展而成,知识点相对较少。

  第一节什么是家庭与婚姻

  

(一)什么是家庭

  1、家庭的概念

  2、家庭的特征

  

(二)什么是婚姻

  1、概念:

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2、特征。

  

(二)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2、社会冲突论分析

  第二节家庭的功能和类型

  

(一)家庭的功能

  1、规范性行为功能

  2、经济生活功能

  3、人口再生产功能

  3、精神生活功能

  4、教育功能

  5、抚养、赡养功能

  

(二)家庭结构类型★

  1、核心家庭。

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

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3、联合家庭。

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4、其他家庭。

一些不完全的家庭,如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等。

  (三)家庭的特殊类型★◎

  1、重组家庭

  2、失独家庭

  3、同性恋家庭

  4、丁克家庭

  5、留守家庭

  [例题·单选题]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家庭被称为()

  A.失独家庭B.留守家庭C.丁克家庭D.重组家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家庭的特殊类型。

题干所述的家庭结构为留守家庭。

  第三节变迁中的家庭与婚姻

  

(一)家庭形态的变化

  

(二)家庭功能的变化

  (三)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由2003版教材中的两章内容合并而成,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因此,本章内容比较重要。

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就考察形式而言,选择、简答题、论述题都有可能。

  第一节什么是群体

  

(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1、概念: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和外群体

  4、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5、大群体和小群体

  (三)初级群体

  1、初级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1)初级群体作为由面对面对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初级群体的特征(五个)★

  2、初级群体的类型:

家庭、邻里、伙伴群体

  [例题·单选题]最早提出初级群体概念的社会学家是()

  A.霍曼斯B.米德C.默顿D.库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初级群体概念。

初级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

  第二节组织和组织理论

  

(一)组织的概念

  

(二)组织过程

  1、组织决策:

含义、四个阶段

  2、组织沟通:

含义、类型

  3、组织控制:

含义、控制的三个过程(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三)组织的科层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