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566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docx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

--智慧厦门2015行动纲要

 

目录

前言……………………………………………………………………3

一、“十一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回顾……………………………3

(一)主要成就…………………………………………………………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7

二、“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环境……………………………8

(一)面临的机遇………………………………………………………8

(二)面临的挑战………………………………………………………8

三、“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原则……………………………9

四、“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10

(一)总体思路…………………………………………………………10

(二)主要指标…………………………………………………………11

五、“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12

(一)建设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12

重点工程1:

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14

(二)建设新一代电子政务服务软硬件设施

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14

重点工程2:

电子政务云………………………………………………15

重点工程3:

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6

重点工程4:

企业信用信息平台………………………………………16

重点工程5:

城市监控视频共享平台…………………………………17

(三)发展社会信息化………………………………………………18

重点工程6:

医疗云……………………………………………………19

重点工程7: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

(四)经济领域信息化…………………………………………………21

重点工程8:

“两化融合”提升工程…………………………………21

重点工程9:

现代物流信息化工程……………………………………22

重点工程10:

智慧旅游…………………………………………………23

(五)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信息一体化………………………………23

重点工程11:

厦漳泉大都市区综合信息化工程………………………23

(六)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24

重点工程12:

城市云计算中心…………………………………………25

重点项目13:

智能交通项目……………………………………………25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26

(八)开展对台交流与合作……………………………………………27

六、“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27

(一)健全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27

(二)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28

(三)加大信息化投资力度……………………………………………29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30

(五)信息化宣传和应用推广…………………………………………31

 

前言

“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信息化必将成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市“十二五”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主要目的是阐明未来五年我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各行业各部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是全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性纲领。

一、“十一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厦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应用效果为导向,以推进基础设施和应用相分离为工作抓手,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利用,全面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政府服务和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改善了看病难等民生问题,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国内同行的认可。

1、信息化环境不断完善

从2005年到2010年,电信业务总量从37.93亿元增长到53.30亿元;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16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44.67部/百人,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量从79.5台增长到117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从31万户发展到77万户,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宽带”;数字电视用户从10万户发展到46万户;开通全国第一个基于TD的3G无线城市;银行卡刷卡金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50%。

截至2010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16.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467.7万户,城域带宽出口(含电信、移动、联通、长宽、广电)达312G,互联网宽带用户77万户,网民超过130万人,厦门TD无线城市建设成为全国示范工程,新建商务楼宇、住宅和农村行政村光纤到楼100%,旧城区光进铜退改造完成1400多个小区。

全市宽带接入能力岛内超20M、岛外农村超8M。

2、信息化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信息化保障制度与工作机制日趋完善,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进一步加强了对财政性投资信息化项目的归口管理,出台了《厦门市市级财政性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对信息化项目实现全过程管理。

同时,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意识普遍提高,信息资源共享与集约化建设成为共识。

个人信息保护得到普遍重视。

3、政务数据中心基本建成

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全市电子政务建设集约化,基本建成政务数据中心。

电子政务内外网和专网建设进一步完善,虚拟技术应用和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模式降低了电子政务成本。

截止2010年底,已有68个市级政府部门实现了服务器集中托管,托管服务器570台,虚拟主机50多台,互联网集中统一出口,实现了统一的桌面管理和安全管理,为数据中心云计算应用创造了基础条件。

4、信息化保障民生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厦门社保系统通过改造,发行社保卡230多万张,统一了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完成保障卡全省通用的改造任务,使我市230万医保参保人员可持我市的社会保障卡在全省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为厦门90%的常住人口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目前该系统已经覆盖了厦门行政区内95%的医疗机构(包括社区诊所)。

仅共享诊疗检查结果一项,每年可为市民节省重复检查、影片冲印等费用2000多万元。

此项目在中国电子政务优秀成果奖中获得“十佳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优秀应用案例(地市级)”成果奖,获得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市民缴费信息平台汇集了水费、电费、煤气费、通讯费、广播电视费、公积金等信息,方便市民的查询;95%以上的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90%以上的行政村建设了信息服务点,提供信息发布、咨询、查询等应用。

5、电子政务为社会公共管理服务进一步加强

政府职能部门政务信息网上公开率达100%,部门之间全部实现政务文件交换电子化,市级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共部署32个部门435个审批事项,占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85%,比“十五”增加了80%。

市行政权力运行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网上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电子监察等应用系统由市级向区级拓展。

政府门户网站连续多年在全国网站绩效评比中名列前茅。

厦门“数字城管”建成运行后,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提升90%以上,案件初查率达到100%,市民投诉处置时间从过去的一周缩短到12小时,结案率达到97.49%,城市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凸显了数字城管的高效率,改善了城市公共管理环境。

6、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建成城市地理基础数据库,实现土房、规划和民政之间的地理数据共享互通。

市民服务信息系统新增就诊、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图书借阅等各项社会事务,为公共服务开创了一条方便市民的新路。

市级整合的数据开始“下沉”应用,利用已建成的人口、法人及空间基础数据库,建设一个为区、街道及社区服务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平台。

建成“数字图书馆”,将24T的数字资源面向市民免费开放。

建成厦门市所有图书馆RFID管理系统,实现全市所有图书馆之间图书的通借通还。

市图书馆还设置了自动借还书设备,方便读者24小时借还书,图书流通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2位。

我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机制和绩效得到国家工信部领导和其他城市同行的较高评价。

7、“两化融合”在经济社会领域深入推进

TD无线城市建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截止2010年底,“无线城市”平台上运行的信息化项目超过100项,总访问量814万次。

其中仅掌上公交应用,总访问量超过130万人次。

在无线城市平台运行的移动旅游通、掌上停车场(实时空车位数量查询)、手机购买动车票等应用,有效拉动了我市的信息消费。

厦门电子口岸于2006年成为“福建电子口岸”,业务系统在福州、泉州、三明地区的应用取得新突破,实现了一平台服务两个关区的“厦门模式”。

目前已经开通38项业务功能,服务企业一万多家。

e通卡应用不断扩展,累计发行各类e通卡达370万张;年刷卡量达4亿多元,并已经拓展到龙岩、漳州和泉州部分地区。

会展、招商、旅游信息化建设为厦门的会展繁荣和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来较好的商机和效益;“三农”信息服务平台改善了乡村信息化环境。

8、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服务器集中和外网统一接入的集约化建设,我市在电子政务方面实现了统一的安全策略。

全市建成了补丁中心、防病毒中心和全市政务外网计算机桌面管理系统,加强了终端在防病毒、系统补丁更新等方面的安全管理。

规范公务员统一使用政府邮箱,加强政务内网关键业务系统和外网平台的安全防护,制定完备的安全策略和应急预案;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推动厦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化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信息化发展的规律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把握,以技术为导向的建设思路依然存在。

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尚有制度性障碍,少数项目应用成效不高。

2、不同人群之间数字鸿沟客观存在

城市不同市民群体间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能力呈现差异化。

城乡之间和城市各群体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并有扩大的趋势,全民的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3、社会化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政府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抓手主要局限在“电子政务”的状况仍未改变,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改造传统业务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缺乏手段和相应的配套制度。

“两化融合”以及与社会各行业的融合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和加强引导。

4、信息安全保障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信息安全方面,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依然存在,信息安全制度的建立以及执行方面还不完全到位,导致存在一定的隐患。

信息安全技术防范措施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进入信息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信息化发展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着困难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五个厦门”建设产生大量的信息化需求

“十二五”期间,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先行先试”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比“十一五”翻一番以上。

这些战略目标的实施,将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化应用需求,信息化的作用将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彰显。

2、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建设

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闽南地区的资源配置,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利用信息化不断完善大都市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三市城市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增强城市公共设施保障能力,改善城市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技术为信息化带来更多的实现手段

从全球信息化发展态势看,新技术、新应用和运营新模式不断出现。

“十二五”期间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降低了信息化建设成本,信息化和各行业融合将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我市信息化建设也面临诸多的风险。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社会矛盾更加复杂。

全国兄弟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新技术、新模式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会改变国内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格局。

1、市民企业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人民群众对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需求重点将会由原有的私人产品(信息)的需求逐步转型为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诸如政府信息公开、教育就业、医疗保健以及服务型政府所提供的信息。

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开发利用和深度挖掘,并提供给市民和企业使用,准确及时地满足经济社会活动中对信息的需求,将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

2、信息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

随着信息网络逐步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市民生活的各个环节,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各类信息安全事件频发,已经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乃至社会稳定。

特别是随着生产自动控制、物联网等传感技术的应用,信息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将会带来人身和财产的损失。

3、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优化有待完善

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与信息化条件下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部门的本位主义相对严重,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应用的矛盾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制约着我市向信息社会快速演进的步伐。

三、“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原则

1、科学谋划,统筹引导

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作用,调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对业务系统和数据进行综合梳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促进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融合,重点突破

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信息化与社会各行业的深化融合,发挥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通过信息化提高我市社会各行业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融合发展。

重点在工业和航运、物流、旅游等重点领域进行融合示范,以实现经济社会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3、立足需求、注重效果

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迫切需求出发,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讲求建设实效,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准。

4、服务社会,惠及民生

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把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满足市民需求和城市发展的全局,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数字厦门”的建设成果。

5、安全保障、注重管理

坚持把信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和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在发展信息化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安全技术的应用,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监测、评测工作;另一方面,注重制度建设和提高相关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

四、“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福建省“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和《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厦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实施重大信息化项目为抓手,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带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力争到2015年,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更加优化,信息化应用取得新成效;信息化发展环境更加完善,城乡居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厦漳泉大都市区”信息同城化建设取得实效,全市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地位,为厦门率先进入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指标

1、信息化基础设施

到2015年,在全市形成全覆盖、高速互联、光纤宽带和无线宽带并重的通信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城区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全市光纤到户覆盖率达到95%以上,和2010年相比,城镇家庭平均带宽提高10倍,其中家庭宽带10M以上的用户达到90%,企业政府用户平均超过50M。

有线电视双向网络覆盖率达到100%。

城市行政区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

“无线城市”平台使用人数月均超过1000万人次,4G网络投入商业应用。

实现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建成厦门“智能电网”,实现厦金直接通信。

2、公共服务信息化程度

到2015年,建成全市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以服务的方式满足各部门的业务需求,实现电子政务业务的弹性快速部署。

全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100%使用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达100%。

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应用水平显著提高,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率达100%。

3、两化融合

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90%运用ERP等信息化系统提高生产效率。

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的比率超过80%,生产经营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交通物流、会展旅游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对信息化的依存度大幅提升,现代服务业特征更加显著。

电子商务得到广泛应用,B2B/B2C/G2C等形式电子商务在企业和政府得到普遍应用。

4、信息化环境

到2015年,形成较完善的信息化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和服务标准体系。

个人信息、企业信息的保护做到有章可循,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建成与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组织管理体制。

全民信息化技能普遍提升,90%以上的市民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体验信息新科技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五、“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建设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

通过建设有线无线融合、覆盖全市的泛在网络,推进、电信网、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建成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

1、建设“宽带城市”。

出台光纤入户补贴政策,推进光进铜退改造,建成下行能力超过1GB/秒、入户能力100MB/秒、全市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到800G的通信骨干网络网,接入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2、提升“无线城市”。

完善“无线城市”网络升级改造,重点发展TD-LTE应用,同时支持EVDO\WIFI、WCDMA网络的覆盖和承载能力,全市各类无线覆盖率达到99%。

保持厦门无线城市以应用为主线的特色,在无线城市平台上开发更多面向市民和企业服务的信息化应用。

3、建成厦门智能电网。

到“十二五”末,建成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融合。

通过厦门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将厦门配电网建设成为“先行先试、坚强自愈、集成优化、兼容互动、清洁高效”的海西智能城市电网,实现配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93%,电压合格率达99.995%,线损率低于2.88%,同比节约电量超过5%。

4、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完成全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基于有线网的宽带接入普遍实现10Mbps以上带宽入户,其中50%以上具备100Mbps带宽接入能力;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建设WIFI无线宽带接入网。

发展高端视频服务、基于电视机终端的各项交互应用,提供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多媒体、跨屏综合信息服务,开通高清频道超过五十套,开通3D电视频道。

高标清互动电视、基于有线网的宽带接入、基于有线网的VOIP业务等双向业务渗透率达到50%。

5、实现“三网融合”。

创新发展模式,完成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任务。

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

到“十二五”末,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工程1:

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以宽带提速为重点,推行一批信息化示范小区,在新建住宅小区积极推行结构化布线,加快智能化小区建设。

通过出台光纤入户补贴政策,提高市民实际使用光纤宽带的比率,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加快城区WIFI热点覆盖,完成厦门和台湾的海底光缆建设,实现对台通信,保持我市在国内同等城市中城市通信基础设施全国领先地位。

推广“无线城市”应用。

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无线城市网络升级,推广宽带无线网和基于手机终端的应用。

提升“厦门无线城市政务应用综合接入平台”功能,全面提升无线城市应用项目覆盖率;将移动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相融合,提升企业移动办公、移动理货、生产流程监控等信息化水平;在无线城市平台上提供环保、气象、食品安全、城区交通管理、旅游等信息,提高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二)建设新一代电子政务服务软硬件设施,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以需求为导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推行集约化应用模式,形成更加充满活力和效能的电子政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党的建设信息化水平。

1、建设政务云计算中心,提供基础信息服务

到“十二五”末,实现全市各部门计算资源、网络、存储、安全通用软件等软硬件信息资源整合,建成政务云计算中心。

解决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问题,提高电子政务绩效。

重点工程2:

电子政务云

将全市具有共性的软硬件信息资源云化,建成电子政务云,为全市政务部门提供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服务。

一是建设政务数据中心。

依托高效、安全、环保的中心机房,形成信息资源池,统筹计算资源配置服务和管理,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集约化应用功能。

二是建设电子政务公共应用平台,包括认证平台、交换平台、统一通信平台、搜索平台、工作调度定制平台、应用中间件平台。

建设面对市民个性化服务的政府门户网站。

根据市民个体情况,主动推送社保、就业、文化等个人信息,使其成为服务型政府的网上窗口。

三是建设电子政务数据资源中心,以市民库、法人库、城市地理数据库等为基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四是建设信息安全管理云计算平台,完善防入侵攻击、防病毒、访问控制、行为检测、数据灾备等设施建设,加强IT运维和管理能力。

2、强化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建立电子政务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制度,重视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中业务编码规范化和技术标准化等基础性工作,以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城市管理、宏观决策为出发点开展信息化建设,以提高行政效能和惠及民生为方向推动市、区、街(镇)、社区一体化服务信息化应用。

进一步深化和开展人口、企事业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数据、民生信息、公共文献、社会诚信等基础信息共享建设,重视对资源的管理与挖掘,拓展应用领域。

重点工程3:

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以政府业务管理信息和地理空间属性信息融合为基础,建设包容多源、海量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协同应用平台。

一是按照“适度物理集中,基础数据共建共享”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以资源网络共享服务模式,做好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获取、动态更新、组织建设和管理,建立遥感影像数据库、数字线划图数据库、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地址数据库、政务信息图层数据库,设计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目录,形成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库。

二是建立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包括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空间信息服务子系统、服务支撑子系统、资源展示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

三是开发电子政务地理空间应用系统,依托资源平台,根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个性和共性需求,建成群集应用效应的单一部门应用系统和跨部门协同应用系统。

满足在教育、卫生、民政、交通、国土、公安、市政、海洋、环保、消防、工商、贸易、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的应用。

四是建设政务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系统,把便民地理信息推向社会,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