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5884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期末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洞穴用火光安排不同层次的意见(舆论)来满足民众的欲望诉求,从而促成洞穴内的秩序平稳运转。

哲人被解除了桎梏,从洞穴上升到外面的世界,认识了世界的真相,知道太阳是一切光之源,是可见世界的原因,并最终领悟到理念是一切实在事物的原因。

善成了人检审城邦生活的最高指引,拥有哲学使人有能力检审自己的行为,哲学是人把握善之理念的唯一技艺,这是哲学的理念。

哲人重返洞穴,帮助洞内的同胞们提高认识能力来认识世界真相,进而使城邦的品质变得高贵,让城邦遵循正义的原则行事,而不是被欲望牵着走——这是政治哲学的功能。

政治哲学不仅检审城邦中的欲望,还帮助城邦选择正义的秩序,让城邦整体向善。

如果说是哲学让人认识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那么正是政治哲学帮助城邦完成了转向过程。

积极意义:

(1)显示了教育的重大作用。

教育使灵魂得到提升,唤醒人性中的理性能力,培养人类具有高尚的品德。

教育必须做到使人的心灵之眼远离洞穴中的阴影,达致对阳光下真正事物本质的透彻了解。

现代教育忘却了教育促使人类灵魂转向的这一本质特征,仅仅着眼于物质的需要和感官的满足,在世俗的物欲中迷失了方向。

所以教育应停下脚步,进行返身之思,直面遇到的困境和带来的诟病,如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物欲横流等。

(2)现代教育应既注重形而下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注重形而上的理性和善的获得,使成才与成人相结合,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与人的灵魂相契合的,应超越其功利性。

现代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生存功能与实用功能,忽视教育对人的心性、精神和灵魂的引领功能,导致学校只重视培养片面的应试技能,从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

(3)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引导人类摆脱物质束缚的重任,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就像哲学王一样。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既要维护师道的尊严,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又要有不断超越当前教育实践的勇气,最终促进人类灵魂的转向。

2、关系:

自由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滥觞,通识教育是从自由教育逐渐演变而来。

(1)自由教育又译为“博雅教育”、“文雅教育”,是西方国家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

其含义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有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认为最高尚的教育应以发展理性为目标,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与和谐发展,为享用德行善美的自由、闲暇生活,进行理智活动——观察和沉思做准备,而为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

(2)通识教育又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

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业教育有别。

通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它关注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任何公民,旨在使学生获得作为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和态度,从情感和理智两方面促进了人的协调发展,有效地扭转了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倾向,提高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自由教育可以分为古典自由教育和现代自由教育,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阶级性。

二者都坚持理智的培育的理念。

现代自由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上有所扩展。

(3)自由教育理念在美国独特的社会环境里演变为通识教育。

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看,自由教育主要针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采用辩论或思辨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理智,通识教育更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训练。

3.“泛智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提出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泛智教育”主要有两方面涵义:

第一,要求人们掌握现实生活所必须的一切有用的知识。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都应学到关于人的一切事项”,“我们应该借助科学研究接近对各种事物的普遍认识,接近‘泛智’,接近包罗万象的而且各部分协调的完全的智慧”。

第二,这些广博有用的知识应为所有的人掌握。

人人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他认为“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

不分富贵贫贱,同样都应进学校。

”总之,夸美纽斯主张,每个人都应掌握—切有用的知识,同时要求把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这就是“泛智”教育思想的要旨。

局限性:

(1)没有充分考虑到当时的客观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施“泛智教育”需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在当时17世纪的捷克甚至是欧美都是不具备这样的客观经济基础,所以这种认识论很难实施,几乎等同于空想。

(2)每个人的禀赋和知识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没有考虑到知识接受者的实际能力和情况,实施起来肯定会遇到障碍。

(3)论述以大自然作为参照系,具有机械性的特点。

在他看来,所有的人都具有同样的人性,具有同样的感觉与理智的器官,所有人都要发展相同的自然能力,进行统一的教育,这就有机械性的局限性。

(4)“泛智思想”使其过分强调规范的教育体系,虽然强调因材施教,但并没有个性化教育的补充体系作支撑,会存在通过个性人才发现机制以及专家培训系统的建立弥补普及教育的一刀切的弊端。

4、“白板说”:

十七世纪英国约翰·

洛克在反驳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的基础上提出,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

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

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

观念分为两种:

感觉的观念和反思的观念。

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的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

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

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三育教育”:

从对绅士教育目的的理解出发,洛克将绅士教育的内容划分为体育、智育和德育三个方面,并把着眼于实际的锻炼法分别贯彻在三育之中。

(1)体育。

洛克重视体育,认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

洛克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身体锻炼自幼小开始。

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应多注意户外活动,多注意呼吸新鲜空气。

儿童的衣服不宜过紧,以免束缚身体,影响发育,衣着也不宜过暖,使身体习惯于气候的变化,增强抗寒能力。

常用冷水洗脚、洗澡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可使衰弱者恢复健康,健康人增强体质。

在饮食方面,应粗食淡饮,少食油腻、肉类食物,儿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

让儿童有充足的睡眠,做到早起早睡。

应为儿童选择坚硬的卧床,以锻炼其身体。

(2)德育。

洛克把良好的道德品质视作绅士人格的灵魂,因此他很重视德育。

在洛克看来,德行构成了绅士思想品质的核心,德行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理性导引生活,以理智克制欲望。

对儿童的教育就必须开始于对儿童的各种嗜欲的抵制,就必须及早培养儿童的理性精神和自我克制能力。

为了达到使欲望服从理智的教育理想,就必须在儿童身上培植美德。

在儿童心智混沌初开之时就要开始着手这一工作,要将理智和自我克制精神牢牢“打进他们的心里”。

通晓事故,进退得当、举止文雅、娴于礼仪、气质温和等,这是一个有教养的绅士所必不可少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品质。

在道德教育方法问题上,洛克提出了一些积极的乃至正确的意见,包括及早实践;

及早管教;

榜样示范;

以理说服;

奖惩得宜。

(3)智育。

智育包括了学问、知识以及技能技艺课业等方面的学习问题。

洛克坚决主张,智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借以发展儿童的各方面的能力,智育必须同实用性相结合。

洛克提出了一个范围广泛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洛克主张,教学必须注意启发儿童的求知欲望,重视发展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

其次,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好奇心。

再次,要注意培养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

最后,教学要由易到难,从简及繁,循序渐进,盈科而进。

“绅士教育”: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理论。

洛克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绅士,绅士应该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即绅士应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精神品质,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

他十分重视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并把它视作绅士教育的灵魂。

“一个没有德行,不懂人情世故,没有礼仪,却有成就、有价值的人,哪儿都是找不到的。

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这反映了英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对精英人才的需求,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的教育理想,也成为当时公学教育教学的主导理念。

绅士教育思想是近代欧洲三大教育思潮之一,对英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绅士教育的理论根源一方面来源于经验唯物主义认识沦和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伦理观,另一方面源于自由主义的宗教观和社会契约论的政治主张。

绅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体健康、精神健全的各种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即绅士。

“绅士教育”的主题思想为:

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

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5、这一主张体现了洛克的“理性”思想。

“理性”是洛克德育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洛克将它定义为人的一种能力,认为理性不仅能促进知识的获得,使思维变得清晰明确,还能指导人的欲望和意志。

洛克认为“理性”的训练应该趁早,因为刚出生的幼童的心智是处于最为娇嫩和最易屈服的时候,此时训练他们的自我节制能力,打破他们不适宜的妄想,让他们明白他们之所以能得到某样东西,不是因为这件东西为他们喜爱,而是因为他们适合得到它。

每当他们想要不适于他们得到的东西时,就该阻止并拒绝他们。

这里的“适合”,洛克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应注意区分儿童的“自然的需要”和“嗜好的需要”,对于前者父母有责任予以解决,而后者却是决不能予以满足的,甚至不可让他们提及,要引导孩子不将兴趣建立在“嗜好的需要”上。

洛克认为儿童要求的事情绝对不能让他得到,父母要能分清儿童的需要是属于嗜好的需要还是自然的需要,儿童说:

我饿了,我要吃烤肉。

父母就绝不可以给他烤肉吃。

饿了吃东西是他的自然需要,而吃烤肉是他嗜好的需要,父母可以给他面包看是绝对不可以给他烤肉。

父母应该让儿童及早学会在“放任他们的嗜好之前,去问问理智,运用理智”。

若父母不懂得合理的教育方式,一味地顺应儿童的欲望,这样的儿童最终只会活在无法填满无尽欲望的痛苦之中,儿童也要学会自我节制,使欲望服从理性。

因此每当对财富或美食等外界的诱惑的贪念萌发时要运用“理性”去加以抵制,克服无理的妄想。

6、“自然教育”:

卢梭崇尚自然,主张“回归自然”,据此,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

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是《爱弥尔》一书的主线。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

“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

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归于自然,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卢梭强烈反对不顾儿童的天性,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封建教育。

他认为教育有三种来源:

天性的教育、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如何使三种教育协调一致,趋向同一目的呢?

卢梭认定,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顺应自然的教育。

人的教育与事物的教育必须服从自然教育的指导。

卢梭要求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都必须适合儿童自然发展的进程,教师应当成为自然的有理性的助手,为儿童自然发展创造条件。

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还必须尊重儿童的个性。

卢梭还要求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激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身心得到顺利发展。

“自然人”: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卢梭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认为做人是人的天职。

卢梭所说的自然人,并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作为自然人的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

他完全可以适应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不必固定于某一特定的地位、阶级或职业。

他绝不是寄生坐食而行为邪恶的暴君和歹徒,而是一个消除传统偏见,能够从事生产劳动而自食其力的人。

他操作像个农民,而思考则如思想家。

总之,他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资产阶级社会的新绅士。

“儿童中心说”:

卢梭的“发现儿童”以及他的教育理念都体现了他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卢梭的《爱弥尔》被认为首次“发现”了儿童,他在《爱弥尔》中描述了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的过程,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提出要正确看待儿童: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

在人类的秩序中,儿童有他的地位;

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他提倡教育遵循自然天性,要研究儿童、了解儿童,以此为基础进行“消极教育”,即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获得主动地位。

卢梭第一次把儿童提升至教育的中心地位,实现了教育对象和过程的主体转换,他重视儿童的天性。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

他极力反对束缚儿童、扼杀儿童天性,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儿童要像儿童的样子,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教给儿童的知识要对儿童有用,而不是看它是否对成人有用。

人类在万物有序的还击感中有其固定的位置,儿童也是如此。

因此必须从儿童中发现儿童,并按照儿童的特殊的年龄阶段来认识儿童,发展儿童。

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儿童特有的价值。

7、这句话体现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这一经典的话语也道破了卢梭的性善论思想。

人性是善的,自然赋予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善良本性,但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宗教、传统偏见以及人为的文化教育的影响,人的善良本性全毁坏了,善良的天性并不会因为人的贵贱而有所不同,人之所以变得罪恶并不是像原罪论所讲那样生来带有罪恶,而是后天残害所致。

因此,必须通过自然教育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发展。

正是因为卢梭的性善论,他才提出自然教育理论。

他认为,人类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而在长大之后所需要的东西,全都由教育赐予,而人的本性又是善良的,因此,只要能让人的本性得到自然发展,人就必然趋向于善。

卢梭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归于自然,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樊篱而使天性得到发展,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人人享受自由,理性纯全而良心畅遂,人类社会才会成为理想社会。

这里的“儿童的天生是好的”,并不是说儿童先天是善的,因为善恶是社会伦理范围内的概念,儿童还没有进入社会,无所谓善恶。

这里所说的好,是指儿童的天性就教育意义来说,不是后天教育所需要改变的对象,而是需要保护的对象。

后天的教育,只有顺应儿童的天性,成为儿童独特的这一个的时候,才是良好的教育。

每个人儿童在出自造物主的时候,都赋予了他独特之处,教育就是要帮助他寻找到这些独特的地方,并且帮助他成就最好的自己。

儿童的天性不是需要改造的对象,教育更不是为了折腾儿童的自然天性。

有时违背了这个原理,教育就成了负教育。

8、

(1)在教育目的上,洛克与卢梭都主张培养“新人”,即实用人才,但内涵不同。

洛克是为了培养绅士,卢梭为了培养“自然人”。

洛克与卢梭都处于启蒙时代,都主张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资产阶级新人,以推翻封建统治,挽救和改造社会,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然而,洛克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造就的是未来的统治者,这些“入世”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具备完美的品质,接受了社会的陶冶,显得有些世俗化和功利化。

而卢梭维护的是“第三等级”的利益,培养的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有自由思想的小资产者,这种“出世”之人始终保持着他原有的纯洁的自然天性,似乎没受到任何世俗的浸染。

(2)在教育原则上,两人都对传统的封建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病表示强烈的不满,但洛克的“理性原则”与卢梭的“自然原则”还是有着稍许的区别,前者是基于理性文明基础上,而后者则是在反思文明与自然的基础上。

但是洛克与卢梭的教育都遵循顺应自然与理性约束的原则,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洛克将理性原则视为教育的主导者,而卢梭则将其视为助推器。

在按照自然法则前行的路程中用理智加以规范,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他们的教育思想在这些教育原则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和发展,使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3)教学内容上,两位教育家都设置了比较全面的教学内容,选择知识的标准均以有用为原则。

在知识学习方面,洛克主张儿童全面学习体育、德育、智育等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注重德育教育,而卢梭则将儿童按年龄分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循序渐进。

两人都认为理应从儿童的身心各方面加以指导和教育,使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冲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弄潮儿。

洛克和卢梭都强调实用价值,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洛克认为德育最重要,体育是基础,智育是辅助,形成了一套以资产阶级事业和生活为核心,获取个人幸福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则强调德育固然重要,但要在身体强壮,知识丰富的成年阶段着重学习,于是根据人的自然发展进程和不同年龄时期身心的特点,把自然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

体育是基础和前提。

洛克与卢梭都认为体育,即健康教育是基础和前提。

1.“绅士”与“自然人”:

教育目的的互异。

洛克要培养的绅士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善于经营自己的事业,使个人得到“幸福”;

二是具有“德行”和“才干”以及“勇敢的精神”;

三是讲究礼仪,具有“文雅风度”。

在洛克看来,绅士应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精神品质,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

“德行”,即自制能力,用理性克制各种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智慧”,即为人处世的能力,使一个人有才干和远见去处理事务的一种能力;

“礼仪”,即礼貌、礼节和风度;

“学问”,即各种实用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技巧;

良好体质,即健康的身体。

从洛克对绅士品质的阐述中可以看出,洛克所理想的绅士是富于理智、善于应酬、举止得体、头脑灵活、身体健康、能文能武、精明强干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

因而教育的实质目的就是把儿童训练成具有清晰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掌握经营工商业的知识和技能,仪态高雅,举止适度,通晓世故人情,善于处理公私事务,勤奋勇敢的实业家和事业的开拓者,即绅士。

卢梭所谓的“自然人”则一要保持人的天性,不受传统束缚;

二要具有农民的身手和哲学家的头脑,身体健康,理性发达,良心畅旺,还具备一技之长;

三要完全是为自己而生活,不依从于任何固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能适应各种客观发展变化的需要;

还要从事体力劳动,掌握各种农业和手工业劳动的技能,具有自由思想和小私有观念,以及“爱一切人”的思想。

卢梭培养“自然人”的最高目的就是发展人的天性,培养自由人。

他认为人在从事社会职业之前,必须先学习做人,即做“自然人”。

他认为这种“自然人”既不是一个回到原始社会的无文化的人,也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野蛮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卢梭想培养的是能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的自由的道德公民,这是与传统的封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截然不同的。

2.“理性原则”与“自然原则”:

教育原则的各异。

洛克主张对绅士的教育应遵循“理性原则”。

他认为人在婴幼儿期,心智未开,可塑性强,遵循及时教导的原则,在儿时早管教早引导,使他们早点养成好习惯,同时注意观察他们气性的改变,用心地捉住他们兴致上的有利时机进行教导,教育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还指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不应该人为地过多干涉,同时又强调理智的作用,指出顺其自然的同时也离不开理智的严密监视。

洛克认为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要求父母和导师在遵循自然原则的前提下用理性规范和约束孩子,所以顺应自然与理性约束的原则十分必要。

儿童的好奇心是极为可贵的,它是孩子求知的好工具。

洛克非常重视对孩子好奇心的鼓励,并要求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格外注意,不可制止他们发问,不可羞辱他们,更不能用虚妄的答复去对待他们,因而提出了鼓励求和的原则。

他还十分重视儿童心理及年龄特征,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法,提倡寓教于乐的原则,让孩子愉悦地读书。

此外,洛克还主张因人而异的选择教育方法,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因此,因材施教的原则更是必不可少。

洛克的这些原则其根源就是理性,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教育。

卢梭则主张以“自然原则”贯穿教育的始终。

卢梭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

在他看来,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

他反对束缚儿童,主张给儿童自由。

人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正确地运用自己的自由。

所以他强调要顺应自然教育儿童,同时还要用理性加以约束。

卢梭并不反对理性,只是何者为先何者为后的问题。

他强调先有感觉,后有思考。

他认为用理性加以约束并非把孩子当做理性的灌输对象,一方面由于理性的偏见和束缚,另一方面是孩子的不成熟,缺乏判断力,所以理性只起到辅助自然的作用。

卢梭明确指出教育归于三个来源,即“自然”“人“和”事物”,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上述三方面教育培养起来的。

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

反之,则受到不好的教育。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

因此,必须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圆满地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原则,归根结底,就是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促进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

3.教学内容,《教育漫话》的第一句话就是”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绅士要有强健的身体,能适应各种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气候和水土变化。

洛克主张从小就要加强孩子的身体锻炼,用磨练的方式来使孩子尽早养成好习惯。

卢梭与其观点类似,认为人从出生到两岁即婴儿期就应该接受体育教育。

在洛克看来,健康教育应遵循的要求就是“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

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喝,药物要用的极少,最好是不用;

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冷水,应与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