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6211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docx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教案(首页)

编号:

YJSD/JWC-17-10

授课序号

10

授课班级

数控101、数控102

机械10、汽修10

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章节

名称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使用教具

PPT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练习册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学习目标任务

1、能力目标:

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学会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

动者。

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知识目标:

(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

(2)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意识。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

共利益及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作斗争。

3、情感目标:

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增强

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

培养见义勇

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指导

1、教学重点:

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2.教学难点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3、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协作法、任务驱动法等

学习活动

【创境激趣】

[情境创设]

因盗窃罪判刑3年的小华在上小学时,就曾多次有过小偷小摸的行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为,逐渐养成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尽办法据为己有的不良品性。

初中二年级的一天,他从居民家的窗户爬进室内,将钱和首饰偷出,结果

被判刑。

[问题思考]

●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说明未成年人小华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它已经被列为继环境污染、

吸毒贩毒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公害。

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如此猖獗呢?

隐藏

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的法律

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

一、懂得犯罪后果

(一)了解罪与罚

1、什么是犯罪?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律、应当受

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

的三个基本特征。

1)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也不

构成犯罪。

2)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一个违法行为是不是具有相当严重

的杜会危害性,要看它是不是触犯了刑法的规定。

触犯刑法,表明行为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的社会危害性已经达到严重的程度;没有触犯刑法,则表明行为的社会

危害性还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故不构成犯罪。

因此,刑事违法性是区

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

3)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任何违法行为都有法律后果:

事违法的法律后果是民事处分,行政违法的法律后果是行政处分,犯罪

的法律后果则是刑罚处罚。

犯罪与刑罚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犯罪是刑

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结局。

刑罚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

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是对付犯罪的主要工具。

刑罚的严

厉性是其他处罚方法不可比拟的,它不仅可以剥夺罪犯的财产和资格,

还能限制或剥夺罪犯的自由甚至生命。

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它只能独立适用,不能作为其

他刑罚方法的附加来适用。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它既可以

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二)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犯罪是对人类文明的挑衅,是侵害社会健康肌体的毒瘤。

刑法打击犯罪

发挥的积极作用。

其一,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是刑法的基本任务。

惩罚与保护,惩罚是手段,保护是目的。

首先要保护国家安全,公私财产

权是保护的重点,公民的人权(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等是保护的重要内

容,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环境也是刑法所保护的对象。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其二,震慑潜在的犯罪人,使他们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其三,教育、鼓励人们与犯罪作斗争。

其四,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人的行为是在一定思想的支配下做出的,大家来说一说小华走上犯罪的

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很显然,小华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是因为他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

而且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据为己有。

概括地说,就是贪婪自私,

价值观扭曲。

那么,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观察体会,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看课本116—117页,我们阅读课本上的案例,再继续总结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我们先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略)

读得不错!

下面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个案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老师

把每个问题布置给我们几个学习小组,由各组派代表来总结发言好不好?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①龙某为什么打伤医生李某?

②龙某故意伤害他人受到了什么法律处罚?

③我们青少年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教师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为什么要加强未

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进一步探讨总结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

找出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大致情形。

层层推进,深入探究,及时拓展。

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交流研讨案例,进行思维整合,解决问题:

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据教材内容回答对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教育,并结合课本上的案

例讨论,分析说明龙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

生总结发言。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

总结:

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

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2)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及常见情形

(材料)片刀的“用途”

北京市某中学三个初一的学生,上课传递“片刀已买好”的纸条,被老师

发现,经过耐心的开导教育,三个学生说出片刀的用途。

其中一个学生的

邻居是私营企业主,买片刀是想将其杀死,他们享用企业主的钱财;另一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个说他母亲爱唠叨,买刀想趁母亲熟睡时将其杀死,这样就不会有人烦他

了。

当问及三个学生杀人的后果时,他们都摇头说:

“不知道。

”一张纸条

被及时发现,避免了血案的发生,挽救了三个孩子。

(讨论)上述案例中的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

简要说明他们

差点误入犯罪的原因。

总结:

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就是因为认知水平低,法律意

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不能正确对待父母、邻居和金钱。

归纳:

青少年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认知能力低,价值观念扭曲,

缺乏正确的交友观。

比如龙某就是因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价值观念

扭曲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给他人、家庭和自己带来严重的损害。

由学生叙述: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大致情形。

(略)

(3)中职学生如何自觉预防犯罪

讨论总结: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

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充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

法权益。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在中学阶段预防犯罪的发生,健康成长,还要在

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2.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看书第118页中间的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设置问题>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1.程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由学生据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回答。

(略)

阅读课本118--119页相关链接的内容,归纳总结刑法中规定的职务

犯罪都有哪些。

由学生讲述。

(略)

生活中有阳光就有阴影,有光明就有黑暗。

说一说:

2.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怎样防范犯罪?

学生分组交流研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试一试)写出一个小贴士:

预防犯罪的小提示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自觉预防犯罪,还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怎样同

犯罪行为作斗争呢?

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体地讲就是——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小组活动)看书119页下方的案例和图片,讨论回答书上的两个问题:

①结合案例说明面对违法犯罪现象,做到见义勇为的必要性。

②公民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依法同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见义勇为、见义智为。

看课

本120页第1自然段。

比一比,看谁找得快,看谁找得准。

(1)见义勇为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见义勇为,就是公民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

财产利益,面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在危急时刻

挺身而出所实施的救助行为。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分析归纳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

一是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

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二是具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情节;三

是实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

三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见义勇为行为。

举例:

2008年抗震救灾小英雄事迹介绍。

(略)

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

由这些感人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见义勇为之所以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见义勇为有着重要意义。

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见义勇为的意义?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社

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同学们,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不仅有高尚的见义勇为行为,也

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看书120页相关链接内容。

比较: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思考)未成年人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要想回答好这个问

题,我们先来做一个活动,P120[互动在线],回答问题:

①结合上述案例,说明如何做到见义智为?

②假如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行窃,应如何智为?

师生共同讨论回答问题。

(略)

(2)见义智为,积极同犯罪行为做斗争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见义智为的内涵就是,面对不法侵害,要依靠自己的智慧作出判断,

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以避免造成更大悲剧和更多不必要的伤

害。

如:

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可采取认亲戚的方式提醒受害者,而不

是贸然与小偷打斗;或者打110报警……等。

因本节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预防犯罪意识,认同法律,自觉守

法,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为达到此意图,

在教学中设置“交流研讨”环节。

任务训练

下面我们来分析材料中主人公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材料)无影“杀手”

2008年7月14号下午五点多,上海浦东曹飞在家中服毒自杀,年仅

27岁。

在留给家人的遗书上,第一句话是“别碰纸杯,剧毒氰化物”。

化物毒性很强,摄入几秒钟就使人致死且无救,对其生产、销售、运输都

受到严密监控。

随后一个多月里,河南的小亮、宁波的李某也因服用氰化

钠自杀死亡。

为什么受严密监控的氰化钠会落入三个普通自杀者手中呢?

经警方侦察发现,它来自哈尔滨杨海东手中。

审讯中交代,他从网上查阅

信息并从网上邮购过来,然后再加价倒卖给三位自杀者,从中牟利2万元。

而且他还有准备寄往全国各地的快递单20多份——危险在扩散。

2009年

2月13号,杨海东因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设置问题>交流研讨,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1)私自买卖剧毒氰化物触犯了什么法律?

会受到什么处罚?

(2)谈一谈杨海东为什么走上犯罪道路?

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再次交流研讨、分析案例,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

形象理解认同法律、自觉守法的深刻内涵,增强预防犯罪的意识。

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的案例,边分析案例,

边解决设置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理解掌握,进行

预防犯罪的教育。

所设置问题需要学生在观察案例,学习本课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

找到答案。

教师可予以讲解并补充介绍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和例子,及培

养见义勇为品质、见义智为品质,让学生真正懂得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的

法律责任,要积极预防犯罪行为,同犯罪作斗争。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意义,理解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主

观原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同时要培养

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对照板书总结。

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就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突出教

学重点和难点,以便把握法律知识,深化德育主题。

学生参与小结,实现对知识的再掌握,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

1.完成学生用书[素质演练]部分练习题。

2.结合所学内容,以“见义勇为”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