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6367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质中国人的脸面观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Word下载.docx

其中代表人物便是翟学伟教授。

翟教授综合前人研究,对脸面进行了重新定义和本土化研究,其基本观点是——脸与面是不同的。

脸在中国表示个体据其所处的社会圈而认同的做人标准,根据这种做人标准进行形象展示后,便会受到来自该个体所处社会圈的各种反应、议论和评估。

而面子就是该个体根据他人的正反评价而形成的自我感受和认定。

.三、脸面的含义初界定。

1、脸面与戏,戏与人生。

在对脸面研究的早期学说中,美国传教士史密斯把脸面、戏曲、表演、台词合为一体,旨在说明中国人的脸面与做戏有因果联系。

这一点在南京方言中巧妙展示出了。

若一南京人生了女孩,朋友会说一句“你么得戏啰!

”对此翟教授在书中表态:

认为其观点值得商榷,脸面与戏的关系不是两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解释,而是一种行为的两种表达。

生活被看成是一台戏,讲究脸面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事故、中国文化的老道与玩世不恭的态度。

2、脸面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出现发挥作用,如果离开了人与人的互动过程,意义即不存在。

即脸面是社会化的产物。

3、中国人的脸面并非仅指社会的正面形象。

它可以正面也可以负面,形象丑恶成功失败都有。

4、脸面是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产物。

一位领导在下属面前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一定会觉得很丢脸。

若是换成了在妻子面前,可能倒也视为寻常。

衣锦还乡者必然觉得自己非常有面子。

以上都是些琐碎的例子。

研究脸面的学者杨春认119世纪的美国传教士阿瑟·

史密斯,在中国待了22年

2与黄光国合著有《面子》

为:

脸面与角色的关系在人的交往中是不同的。

在平等交往关系中,地位越高对脸面似乎越敏感。

一位有地位的人向另一位有同等地位的作出某项请求遭拒绝,可能被拒绝者觉得很失脸面,而同样的情境如果发生在两个农民身上,可能不会有这种感受。

在不平等的交往关系中,水平高的人输给了水平低的人其也会认为很失脸面。

由此可见,一个人何时觉得丢脸何时觉得有面子,和他的角色与地位紧密相关。

5、脸与面子是有差异的。

脸是中国人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及理想,面子表示中国人所讲究的一种关系状态,其内涵为自我掩饰与虚饰。

(关于这一点本文在第四部分“脸与面”中将作详细阐述)

6、脸面是社会圈中的概念。

这一句话包含了两点涵义:

(1)、对于有无脸面的判断必须要放到特定社会圈里遵循其特有的价值观进行判断。

比如成绩优异的学生如果放在一个不读书的群体中——大家视为读书好的人视为书呆子,有钱或者是打架斗殴很厉害才在这个圈子里才视为有面子——那这位学生必然是在其中没面子的。

(2)、强调社会圈的另一点是,成功不等于有面子,只有受到社会圈的认可,才叫有面子。

比如出生在医生家庭的著名歌手罗大佑,却不能说是为家庭长了面子,因为在台湾的社会圈中,学了医学那是最有面子的。

个人成功却不能在家族圈子中不被认可。

由此可见社会圈对其评判对其是认为自己有无面子的关键。

正如书中所说,“脸面的目标来自于他的生活群体要求,即个人所处的生活群体对其成员提供的规范与期待。

”“他要做的是力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同群体的价值观统一起来”。

7、与西方文化中脸面的比较。

西方学者戈尔夫曼3将中国人所讲究的脸面纳入世界共有范畴之内。

其实中国文化中的并不是西方文化中的行为准则、荣誉、尊严、地位等。

从二者起点来看,西方的脸面的起点是个人主义,而中国的脸面的起点则是关系。

进一步来说,在中国人的脸面观中,脸和个体接近,面子与关系接近,个体与关系是有联系的,中国人认为所有的个人都是活在关系中的,如果一个中国人要做出决定,必然会征求父母、朋友等意见,这些意见甚至会左右你的意见。

而在西方的原子社会中,个体与关系完全独立。

四、脸与面

翟教授认为,脸与面子是相互独立的。

脸是指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心理与行为。

面子是这业已形成的心理与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即心理地位。

脸与个体的行为关系较大,集中体现的是人自身的形象或表现;

面子与社会互动关系较大,所偏向的是互动的双方所处的关系状况。

在两者的相互联系上,脸是指个体的形象和表现方式,而这种形象是以其所处的社会圈为依托的,当社会圈对脸的评价出现时,面子也就出现了,有面子即正面评价,没面子即负面评价,但是有面子不等同于个体形象和表现方式的正面。

脸是由人对社会贡献和道德表现得到的,有实荣性质,面子是由社交圈根据情璄需要所赋予的人生虚拟生活是虚荣心理。

这样一种的脸与面的分离使得“架子”出现了。

架子是脸和面子趋向分离时的行为表现,即在脸和面子不协调时同时兼顾到脸和面子的一种心理和行为。

因为这种不协调更容易出现在长辈、文人、官人、富人以及师长中,因此他们是最有可能游离于脸与面的人,一方面要显得很有品德与修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很3尔文·

戈夫曼(ErvingGoffman),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世故,摆出各种各样的架子使自己不失身份地位。

五、在与西方脸面观的对比中再次挖掘。

以上简要论述,似乎可以得出一个道理——人格产生形象,形象产生心里意味,即面子,接着会有关系的建立。

而西方社会学中戏剧理论似乎与之相似:

自我带着面具到台上面对观众表演。

真实自我在后台表现,站在台上面对观众则永远戴着面具。

这样一来,如果用“人格产生形象,形象产生心里意味,即面子,接着会有关系的建立。

”来说明中国人的脸面观似乎还远远不够。

现在我们将目光再次放到西方社会中。

在以个体主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的西方,人们认为个人对自己形象的塑造和具有脸的资源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和他人关系的建立和获得面子的多寡,即如果个体自己先获得了脸的资源,他就能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具有了面子资源;

如果他自己不具备脸的资源,也就相应地得不到面子上的资源。

而对比之下,中国人的脸面观并非由个体为起点,中国人强调社会是关系的存在,起点在于关系,即中国人的脸面观是一个连续体的翻转。

翟教授在书中的这样一幅图可以很好说明这一点:

中国人的人情与关系对面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很多情况下,中国人所讲的做人不是指自己表现如何,而是指自己关系建立得如何,中国人关系的建立往往是从亲缘和地缘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意义建立的关系从理论中发展起来,无需人格和形象作为前提。

人情是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基本样式。

意味着中国人的做人中心已不落在自己的人格与品性的施展上,而是放在以他人为重或表面应酬上,即处处考虑情面。

中国人的处世原则是形成心理地位终于树立自己的形象。

六、脸面观在实践中的困境

几千年来。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人信奉的至高无上的做人准则,以品德为重,以地位为主,在仪表、内在修养、言行与关系方面都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

然而,将其放入实践中,真正修成正果的却很少。

儒家思想对君子的种种界定很难做到。

这种界定是经过概括、抽象、综合而来的一种人格,这种理想型人格照着去实践基本不可能。

此外,这种要求内部矛盾与选择的多标准化——比如忠与孝之间的博弈——也造成实践中难以操作,而且这种多样性的标准在操作中有一些回旋与自慰的余地。

由此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一下子被拉回了现实中,导致了脸和面子在价值上的分离,最后走向了形式主义,也导致中国人在做人认识上的不平衡,他们试图坚持一种“方”的行为标准,却未想到这却造成了自己无法适应现实的社会关系,无奈只能迎合“圆”,又被中国人的价值观排斥。

七、中国人的脸面观

在本书最后,翟教授给出了其多年研究成果——脸面观四分图,如下:

在这张图中,第一类人叫“有脸有面子”,即古代最受推崇的“君子”。

第二类人叫“有脸没面子”,即讲骨气的人们,自己“有脸”,可别人不给“面子”,“不会做人”。

第三类人叫“没脸没面子”,大抵可称为“小人”。

第四类人叫“没脸有面子”,即“伪君子”。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中国人的脸面观的结论

1、每个中国人都在社会生活中追求脸面,但大多数人在第二、四类人中,第一类人为数极小而为中国人所崇敬,第三类人透过相反的方向来实现这一目标。

2、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排斥第三、四类人。

3、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因关系的介入,中国人在更认可一、四类人,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4、中国人无论在价值层次还是在现实层次都认为第一类人好,第三类人坏;

5、才价值观上看中国人的脸面管,中国人对第二类人做高评价,对第四类人做低评价;

6、从现实生活上看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人对第二类人做低评价,对第四类人做高评价。

7、第二类人在价值和现实之间的认知失调倾向通过精神胜利法来调整,表现出架子式的行为。

8、第四类人在价值和现实之间的认知失调倾向透过人情法则来调整,表现出社会交换行为。

处于第三类的中国人最有可能选择越轨行为来获得脸面。

八、脸面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

史密斯认为中国人的脸面与戏的关系是两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解释。

儒家思想是脸面观的基础。

然而真正让中国人把人生看作一出戏,并自欺欺人表演下去的是老庄思想,中国人在这种出世思想熏陶下,学会了如何去看待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入世生活。

人们很少能够逃离世俗生活,又无法做到儒家要求的君子准则,却又想要得到社会圈对自己的认同,于是人们“在此生活中把脸面的正经性摧毁了”。

脸面观四分图表示了中国脸面观在中国文化系统、行为及资源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运行过程。

文化系统即产生脸面的价值系统构成了脸面观的原型,这一套文化价值体系为中国人提供了一套为人处世的原则;

当人们将此原则付诸实践时,开始进行印象整饰从而获得心理地位,即进入了行为及其资源系统。

这种获得道德心理地位是来自于社会圈,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对社会评价尤其是社会赞颂的重视及喜爱,导致了脸与面子分离,面子甚至高于脸。

面子作为心理地位表现来夸耀自我,人情把规范、心理平衡及象征合为一体产生出中国人的社会交换行为。

脸面对中国人而言是全方位的生活方式和最重要的社会理想,脸面的张力也体现在中国人的文化价值系统与社会功能系统的协调或不协调上。

翟教授在书中最后一个章节开头写了这样一句话“儒道互补,是中国人崇尚人生如戏的基础。

九、结束语

翟教授在课上说“社会上的一点一滴都值得你去思考,你一定要回头思考你是怎样的一个中国人。

”西方的理论实践逐渐被世界接受,人们只是接受却不问是否好是否适合自己,中国人在逐渐失去它的原有的精神文化。

参考资料:

《中国人的脸面观:

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和社会表征》翟学伟

《说不尽的中国人——翟学伟访谈》郭之恩

《印象整饰与中国人的脸面观》李鹏飞

《中国人的脸面观研究述评》高明

篇二:

中国人的脸面观

摘要“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

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

“面子”对我们认识中国人的确很重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感觉到,提起“面子”大家都懂,也很在乎它。

那么,中国人的脸面观究竟如何呢?

关键字脸面子脸面

虽说“脸”和“面子”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相同,前者强

调道德性的层面,以德行为判断标准;

后者强调社会性层面,以非道德性的社会表现为准则。

但在某些语境中,“脸”和“面子”甚至可以互相转换。

然而,就中国社会价值层面而言,“脸”和“面子”是一个同质概念,我们就无需分开讨论了。

“脸面”不过是中国人对某一重要心理与行为的一种转喻说法。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就可以发现中国人所谓的“脸”或“面子”的含义是从个人的面孔意义上引申出来的,其痕迹在“颜”、“颜面”和“面目”等词中可以看出。

在中国社会,由于个人是家族链条上一个摆脱不掉的分子,因此

个人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事业功名、做官掌权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族的期待并由此可以沾光的问题。

因此,从小我们就受到这样的教导:

你要好好读书,为家人争光;

你要好好做人,不要给家里人丢脸。

如果一个人做的事符合家族众人的期待,那么他不但自己感到非常荣耀,他的家人也会为他感到骄傲,并因此使其家人同他分享他的荣誉和资源,也会有众星捧月的感觉;

反之,如果他做的事情或选择违背了家人对他的期待或以失败告终,他就感到羞耻、丢脸,不愿回到家人群体中,以免被家人羞辱或让其家人在当

地感到无地自容。

这就是“有脸见人”和“无脸见人”的最初含义。

项羽兵败退到乌江边,临终前的一句:

“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不知震撼了多少中国人的心。

可当他胜利时却也说过:

“富贵不归故里,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与我们从小就受到此一类的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有一首非常流行的儿歌也表明了小孩从小就知道用功读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父母读的。

歌词写道:

“小呀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颜见爹娘。

”在中国社会,许多事情不是个人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家里人想不想他做和他做了为家里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的问题。

在日常表达中,“丢脸”、“丢人”、“没面子”、“看在?

?

的面子

上”、“给面子”、“赏脸”、“争气”等等词汇已司空见惯。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有人认为你所做的某种行为,使你可能借此自称拥有某种正面的社会价值的话,这种价值就是“面子”。

简言之,“面子”是以社会认可的特征来界定的“自我形象”,指导人们避免尴尬与失仪,及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也正因为如此,在与面子有关的行为中,会有许多虚饰的成分。

有些人通过自我吹嘘、自我装扮等方式来抬高自己的面子;

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会不顾自身的条件,盲目与人攀比,穿名牌,寻求一种外在的评价,也就是只求得名义上的好听,而不管自己内心的真实,导致“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情况。

为正直会受到别人的打击,做官廉正会受到他人的排挤,遵守规范会被人说成“傻子”等。

因此,贪污受贿

的现象越来越多,不遵纪守法的人也越来越多,导致社会越来越黑暗。

即使面子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但也有为了自己的前途而

不顾及自己的面子的,疯狂英语--李阳是我们所熟知的,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不顾旁人的眼光,任何时候都疯狂的读英语,从对英语一无所知到如今人人崇拜的李阳。

所以,我们也可以突破自己,作出自己的一片天,不要因为顾及面子而不惜一切。

俗话说: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因此,我们要适时适事而定,不要一味的顾及面子,重要的是做一个有道德的公民。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周晓虹高等教育出版社201X.2

2.《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翟学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X.6

3.《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X.1

4.《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沙莲香刘应杰张其仔

中国社会学出版社1998.9

篇三:

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人格(personality)英文一词的拉丁文本义是面具(persona),但西方人格上的诸多研究已越来越远离了它的原义。

只不过无论西方人格理论如何发展,用它们来解释中国人的脸面观,似乎都没法说到点子上。

如果我们坚持用人格或面具来研究或概括中国人的性格和关系特征,我们并不能从中看到中国人的什么特点,也许只能通过他们的量表来看出不同文化中的人的得分高低,而当我们用―脸面‖一词来概括、描述和分析中国人的性格和关系时,便可以发现它非常地恰如其分体现了中国人性格的关键和精髓。

[i][1]近百年来,许多学者曾用这一概念多次总结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特征。

但遗憾的是,这一概念的提出更多地是被感受和感悟到的,而不是被清晰地分析和研究出来的。

这不仅是因为过去关注它的人文学者远比社会科学家多,其含义难以明确界定,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个概念自身的复杂性,造成大多数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现象描述、归纳陈述和实证研究的层面上,而缺少对它的理论探索和框架性的把握,从而导致许多经验研究没有触及到它的根本意义,甚至失去了研究的方向。

本文在此则希望能尝试建立一个具有解释的模型。

一、共识中的困惑―面子‖是任何一个在中国生活过的人或接触过中国人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

这一重要现象自然会引发学者(主要是海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自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Smith)在其轰动西方一时的《中国人的特征》一书中把它看作是中国人性格上的第一特征起,[ii][2]关于面子研究由此拉开了序幕。

鲁迅当时就因为受此书的影响而认为―支那人的重要的国民性所成的复合关键,便是这?

体面‘‖。

[iii][3]十年之后,林语堂在他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1935)一书中以极为相似的观点认为,―面子‖是统治中国人的三位女神(threeMuses)中最有力量的一个,中国人正是为它而活着云云。

[iv][4]在西方学术界,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M.Weber)曾对此提出过重要见解。

他在《儒教和道教》(1915)一书的结论中指出:

儒家所强调的面子会导致人们缺乏普遍的信任感和所有的企业活动,[v][5]这一观点促使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认为,儒学只关心现世行为和一个好名声。

[vi][6]70年代以降,斯多弗(L.Stover)在《中国文明的文化生态学》中进一步体会到,―面子‖是解释中国人诸多行为的关键。

[vii][7]而美国社会学家赛林

(M.Thelin)又在研究中指出,中国人的价值观包含六个方面,即家族主义、尊老、人情主义、礼貌、脸面、男性中心,他认为其中的脸面居于核心(themostcentral)。

[viii][8]就连美国的心理学家多米诺(G.Domino)等在总结中国社区心理学发展历史和现状时也要指出,在控制中国社会的五种社会力量(扩大家庭、政府职能、孝、脸面和道)中,脸面规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及人际行为。

[ix][9]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何友晖在提出亚州文化特有的六个关键概念中,中国所占的三个概念里面就有一个是面子。

[x][10]近来,金耀基再次强调:

―关系、人情、面子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性的社会—文化概念。

‖[xi][11]

可见,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海外学者可能在许多看法上不甚一致,但在面子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之重要性的问题上却相当一致。

雷丁(S.Redding)和恩格(M.Ng)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

―在考虑东方社会和脸面相关的价值观时,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个案都表明它是核心要素,通常也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什么边缘的或附带的对行为的影响‖。

[xii][12]

然而,对其重要性上达成的共识并不等于对其理解上的一致。

面对这一如此关键的概念,中外学者一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最早企图解释这一概念的明恩傅认为,它很像南太平洋岛上的土著禁忌,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将之归结为中国人具有很强的表演天性(dramaticinstinct)。

[xiii][13]鲁迅承续这一观点,认为它不愧为是中国人的一种做戏的本领。

[xiv][14]轮到林语堂界定时,他却一再声称举例容易,下定义太难,只能说它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

细腻的标准。

[xv][15]直至40年代,中国早期留美的人类学家胡先晋(Hu,Hsien-Chin)开始从学理上对脸面分别施予了学术上的定义,认为脸和面子应该指两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其中脸涉及的是中国人的道德品质,面子指的是由社会成就而获得的声誉。

[xvi][16]在此之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E.Goffman)在《论面子的运作》一文中对这两种含义做了合并,认为胡氏等人所说的中国人的面子是人类一种共有的心理现象。

它是指在某一特定的交往中,个人对他人也认可的一种共同行为准则的遵循。

如果一个人遵循了这一原则,他就会得到自己和他人的肯定,这时他就可以说有了面子。

[xvii][17]戈夫曼的这一定义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少西方社会心理学家都按照这一定义来设计他们的实证研究,也出现了后来的印象整饰理论。

时至70年代,香港心理学家何友晖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论―面子‖观〉一文。

作为一个对中国人的面子内涵深有体会的华人学者,他否认了上面的定义。

例如他对胡先晋的定义提出的批评是,脸和面子不应该以有无道德上来区分,也就是说,脸和面子两者都含有道德和声誉;

面子也不是行为准则,因为它的获得和失去不是能通过一致性的行为标准来衡量的,而带有较大的灵活性。

借此他还否定了很多其它的说法,诸如面子不是人格、地位、尊严、荣誉及威望等。

最后他提出面子是个人要求他人对自己表示尊重和顺从而得到的相应评价。

[xviii][18]本文在此无法对上述定义作逐一评议,只想强调的是,从目前研究上看,已少有人再延循胡先晋的思路在概念上对脸和面子作区分,只有金耀基在面子研究中区分了―道德面‖和―社会面‖。

[xix][19]因此,尽管上述的研究对深入理解面子的含义具有重要意义,但从根本上看,把脸面合并,甚至混为一谈将会给理解中国人的脸面观研究带来误区。

目前已有实证研究显示出中国人对脸和面子的理解上的区别,

[xx][20]只是这些研究并没有解释清楚这种区别在哪里。

二、脸面观的同质性结构我认为,要解释清楚脸面的内涵,得先从分析脸面的语义着手。

其实,―脸面‖不过是中国人对某一重要心理与行为的一种转喻说法。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就可以发现中国人所谓的―脸‖或―面子‖的含义是从人的面孔意义上引伸出来的,其痕迹在―颜‖、―颜面‖(无颜见)和―面目‖(有何面目见)等词中可以看出。

引伸之后,它们已不再指人的面孔本身。

由此,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先找出汉语中和脸面引伸涵义的相同表达法,以便能从侧面看出其中的涵义。

众所周知,在日常表达中,―争脸‖、―争面子‖和―争光‖、―争气‖同义;

―丢脸‖、―丢面子‖和―丢人‖、―丢丑‖、―失体统‖、―失礼‖等义相近;

―看在……的面子上‖和―看在……的(情)份上‖同义;

―无脸见……‖、―无颜见……‖和―羞见……‖词义相同;

脸面又可以说成―情面‖和―情份‖;

―不要脸‖等于说―无耻‖;

―赏脸‖、―给面子‖等于说―抬举‖或―捧场‖。

结果可以大致得出:

中国人所谓的―脸‖通―光‖、―气‖、―人‖、―丑‖、―体统‖、―羞‖、―耻‖等;

―面子‖含有―份‖、―情‖、―捧‖、―举‖之义。

由此一来,我们发现,―脸‖和个体的行为关系较大,它所集中体现的是人自身的形象或表现;

而―面子‖和社会互动关系较大,它所偏向的是互动的双方所处的关系状况。

这点正符合汉字―脸‖和―面‖本身的常用法,在汉语中,―脸‖在字义上只表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而―面‖除了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