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原则任贤远佞.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6420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人原则任贤远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用人原则任贤远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用人原则任贤远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用人原则任贤远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用人原则任贤远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用人原则任贤远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用人原则任贤远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人原则任贤远佞.docx

《用人原则任贤远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人原则任贤远佞.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用人原则任贤远佞.docx

用人原则任贤远佞

用人原则,任贤远佞

——《群书治要》中的用人之道之三

文章来源:

理论网 作者:

刘余莉

用四个字来概括用什么样的人,就是“任贤远佞”。

《说苑》上记载,周成王将要行成人礼,即行冠礼。

周公让祝雍来做一些祝辞,并要求他要简明扼要。

祝雍就说:

“使王近于仁,远于佞,啬于时,惠于财,任贤使能。

”意思是希望大王能够亲近仁德的人,远离奸佞的人,珍惜时间、惠施财物,任用贤德的人和有能力的人。

所以任贤使能成为用人的标准。

用人特别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孔子家语》上说,“故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而后求智能焉。

”弓必须调好之后,才能成为强劲的弓;马必须把牠驯服之后,才能够成为良马;士必须谨慎、诚实,才能够再让他求智能。

如果士没有诚敬之心,而多才多艺、能力很强,就像豺狼一样不可亲近。

因此,有人把人才分成几个层次:

第一,“有德有才是正品”。

这个人既有德行,又有才能,是我们社会、我们团体所急需的,比作正品。

第二,“有德无才是次品”。

这个人有德行没有才能,培养一下,他还是可以使用的,虽然不像正品那样用得好,但是也勉强可以用。

第三,“有才无德是毒品”。

这个人有才能,但是没有德行,他就是毒品。

言外之意是,这种人会对我们社会、我们团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比如说,一个人,他的电脑技术很好,却没有用来服务社会,而是去黑其他网站。

因此,这种人才能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就像小偷,他的技术不高超,他偷不了很多钱;技术越高超,对社会的损伤就越大。

所以“有才无德是毒品”,不可以亲近,也不可以使用。

最后,“无才无德是废品”,当然这样的人比较少。

《韩诗外传》记载,孔老夫子说,士有五种。

有权势的士人;有家庭富裕、资财雄厚的士人;有天资勇猛、强悍的士人;有智慧聪敏的士人;有相貌美好的士人。

家里有权势的士人,却不用尊贵的权势爱护民众,实行道义,反而以它暴戾傲慢民众;家庭富裕的士人,不用财富赈济穷苦的人,反而凭它奢侈糜烂,过着无节制的生活;天资勇猛、强悍的士人,不用勇敢保卫国君,攻城野战,建功立业,反而用它欺凌百姓,而且挑起私人之间的争斗;智慧聪敏的士人,不用智慧为国家出谋划策,反而用智慧做邪恶的事,而且掩饰奸诈的行为;相貌美好的士人,不用美貌统御群臣,治理民众,反而用美貌蛊惑女子,以满足私欲。

这五者都是士人,但却失去各自美好的禀赋。

这就告诉我们,我们有很多优势,应按着这些优势可以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而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地利用这些优势去做坏事。

那么,应用什么样的人?

一、孝廉之人

1.孝

自古以来,中国就把“孝廉”作为人才选拔的根本标准。

《孝经》上说,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而能够爱其他的人,这是和德行的本质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而尊敬其他的人,这是和礼的本质相背离的。

试想一下,一个人出门在外很久了,都不愿意回家看望他的父母。

这样的人,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能记在心上,想着去报答,他能够对领导忠心吗?

如果他对领导很忠心、很听话,那也是因为有利可图。

《弟子规》开篇就讲“入则孝”,而“入则孝”前面有四句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如果父母叫我们时,我们都爱答不理;让我们去办什么事,也不认真负责。

这种态度会影响他以后对领导、对同事、对工作的态度。

一个人在领导面前,能不负责任,甚至大吼大叫,甚至一不高兴,就把他的老板给Fire掉,其原因是他在家对父母就经常发火,动不动就生气,不高兴就离家出走。

这种态度带到工作上,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中国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因为一个孝子有恩义、有情义、有道义,他不会做出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的事。

如果在家你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你到了企业、单位、团体,就能够做到领导呼,应勿缓;老板呼,应勿缓;老师呼,应勿缓。

所以这个态度,我们反省来、反省去,其实都来自于对家庭、对父母的态度。

我们学习《弟子规》,重在力行。

不是谈玄说妙,背了很多名言。

把《弟子规》当成知识,倒背如流,默写得一字不差,那没用,和我们的修身没有任何关系,这不是真正做学问的态度。

孔老夫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今天,我们为什么来学《群书治要》呢?

我们是为了提高自己做学问、做事的能力,还是为了学习一些名言警句,在我们同事、朋友面前炫耀?

如果我们读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在他人面前展现我们的学识,张扬自己的好口才,那么这种学问是为人之学。

而真正有学问的人,他是要把所学的东西都力行到生活中去、通过修养自身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2.廉

(1)不贪

廉,首先意味着不贪。

一个人如果欲望过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就会去做一些违法乱纪、以权谋私的事。

《大学》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从格物开始。

格物并不是像朱熹所讲的穷究万物之理,即探寻万事万物的规律。

格物,是格除物欲的意思。

在财色名利等各种诱惑面前,都能够把持住自己,如如不动,这样的人才能够格除物欲,所以修身就要从格物做起。

但人的欲望一旦打开,自己都难以控制。

虽然学了圣贤教诲,习气还是很重。

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可能因为习惯的原因,仍会犯过失。

颜回问孔老夫子什么是仁?

孔老夫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我们说最基本的礼,就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中的内容。

如果你能够克除自己的欲望,按着这些规范、教诲来检点自己的行为,来要求自己,这样就能够达到仁了。

所以,修身是真实的功夫,修身好不好,就在于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境界时,例如面对财色名利时有没有动心,还有没有贪心。

如果你有贪心,甚至还去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事,这说明我们的修身做得不好。

说明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还处在幼儿园水平,还没有入门。

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修行程度的浅深。

一个人学得越多越谦虚,因为越和圣贤人比起来,越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如果一个人学得越多,就越傲慢,觉得别人都不如我,那么学的方向就错了。

所以圣贤书不可一日不读,圣贤教诲不可一日不听。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古时候,崇尚学习圣贤经典,每个人从小在私塾里学的都是“四书五经”,社会风气都是崇善抑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在这样的环境下,三日不读书,还面目可憎。

而现在我们周围的人,很少有人读圣贤书,很少有人按照圣贤书的教诲来要求自己。

但我们这些人确实非常幸运,因为在这样一个花花世界、五欲六尘的诱惑之中,我们还有机会学习圣贤经典,还经常有老师在身边提醒、指正我们。

因此,我们不应辜负这个难得的人身,应重视修身。

修身应从格物做起,每天对照《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反省自身,看看自己哪些地方还没有做到,这才叫修身的功夫。

古代人看官员能不能够被任用,就看他是不是有贪心,也就是说看他够不够理智,在财色名利的诱惑面前,是否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汉书》上记载着杨震不受“四知财”的故事。

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的途中,路过昌邑县,昌邑县的县令王密,是他举荐做的县令。

当王密知道自己的恩人路过此地时,就趁着夜色,带了十斤黄金,要去呈给杨震。

杨震拒不接受,并且叹一口气说:

“唉!

我了解你。

知道你有德学,把你举荐出来做秀才。

可惜你却不了解我。

”王密还以为杨震是怕这件事被人知道才不愿意接受的。

所以他就说:

“这件事没有人知道,你就放心地接受吧。

”结果,杨震回答:

“这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

这是‘四知财’。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最后,他拒不接受这“四知财”。

他这种廉洁的作风影响了他的儿子、他的孙子、乃至于曾孙,他的后代都做到了三公的位置,非常显达。

而为了纪念他祖先这种廉洁的作风,他的后代子孙,把他的一个房屋取名为“四知堂”。

以此提醒后代子孙,他们的祖先不收“四知财”,所以凡是杨家的子孙走过这个匾额的时候,都能够受到提醒,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言行给祖先抹黑。

(2)廉正

廉除了不贪,还有廉正的意思。

《潜夫论》有这样一句话,“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

”贤德的人作为臣子,他不会一味地谄媚、巴结来损害君主的威德;他也不会阿谀奉承众人而苟且容身;也不会败坏公益,即公家的利益,来任意处事;他不会曲解法律,畏惧权贵。

他的贤明能够明察奸邪;他的道义使他不结党营私。

《后汉书》记载着一个祭遵的故事。

祭遵是颍川人,曾经跟着光武帝出征黄河以北,并且被任命为军市令。

在光武帝的族中,有个小儿犯了法,祭遵就按照法律,严格地把他给处死了。

世祖光武帝听了这件事,非常生气,想命令人把祭遵收监。

当时任主簿的陈副就进谏说:

“您常常想让军纪严明,现在祭遵奉法不避权贵,这就是为了让军令严明,使法令得到实施。

”世祖听他说的话有道理,于是就赦免了祭遵,并且任命他为刺奸将军。

并且经常告诫将领说,“应该小心祭遵,我们家族中的一个小儿犯了法尚且被他杀掉,那他也一定不会对你们这些将领有所偏向。

”光武帝平定了黄河以北之后,又把祭遵拜为征虏将军。

由此可见,贤明的君主用人,都是用那些严格执法,不徇私枉法的人。

他任用祭遵,给他很高的待遇,祭遵也严格要求自己,所受到的赏赐都分给手下的人,确实是做得非常好。

他过世的时候,光武帝亲自去送他,看到他曾经坐过的车马都痛哭流涕。

他过世很久之后,光武帝还经常地对群臣说,“怎么能够找到像祭遵这样忠实、忠于职守、奉公守法的臣子呢?

《孙卿子》说,“从命而利君谓之顺”。

你顺从国君的命令,对国君有利的,这才叫顺。

但如果不是真正对他人有利的事,你也去顺,那就不叫顺了。

“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

遵从君主的命令,实际上对君主并没有利益,这叫谄媚。

“逆命而利君谓之忠”。

违抗了君主的命令,但这件事是对君主有利的,这叫忠。

“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

如果做的事也不利于君主,这叫篡。

“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谓之国贼。

”什么叫国贼呢?

就是不考虑、不担心君主的荣辱,也不考虑对国家的善恶,一味投合大众,或者投合君主,苟且容身,为了保持自己的俸禄,和很多人都结交,这样的人叫国贼。

我们反思自己日常的所作所为,是顺、是谄、是忠,是篡呢?

千万要避免做国贼。

二、贤德之人

要重用圣贤人。

《吕氏春秋》上说,忠臣孝子是当君主、做父母亲的人都特别想得到的;荣华富贵也是做人臣、做人子的人所希望的。

但是君主得不到忠臣,父母得不到孝子,臣子、儿女也不能够得到自己的富贵显荣,都是因为不懂得礼义所导致的,而不知道礼义是因为不学圣贤教诲所导致的。

所以古代的圣王,没有人不尊师重道。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尊师,无从了解大道,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凭着自己的喜好以及世俗的观念,那很可能会走冤枉路。

《荀子》讲道: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能够批评我,且批评得很恰当,这样的人就是我的老师。

“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他表扬我,但表扬恰当,这是我的友。

“谄谀我者,吾贼也。

”我本没有真才实德,没有能力,而他为了让我高兴,谄媚我、奉承我,这样的人是吾贼也。

所以我们要区分清楚,我们身边的人是师?

是友?

还是邪恶之人?

中国历史上,任用大臣都是任德不任力,首先看他的德行。

晋文公在逃亡的时候,陶叔狐跟从着他。

晋文公返回国的时候,他三次行封赏,都没封陶叔公。

陶叔公去见咎犯说,“我跟从着君主逃亡已经十三年了,面色都变黑了,手足都长了老茧,可是现在君主返回国,三次行赏都没有轮到我。

是君主把我忘了呢,还是我有什么大的过失呢?

”结果咎犯就把这句话告诉了文公。

晋文公说,“哎!

我怎么会忘了这个人呢?

能够用道使我精神专注,用义来说服我,使我的名声得以显扬,使我成为德才兼备的君主的人,我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受到最高的奖赏;以礼来规范我,以义来劝谏我,使我不能够为非作歹的人,我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受次一级的封赏;那些勇猛强壮的勇士,有难在前,他就冲锋在前,有难在后,他就断后,让我免于祸难之中,应该受到第三等的赏赐。

他没有听说过这样的道理吗?

能够为人效死的人,不如保存这个人的生命;和人逃亡的人,不如保存这个人的国家。

三次行赏之后,就应该轮到有劳苦功绩的人了,而有劳苦功绩的人,陶叔狐应该是第一位,我怎么敢把他给忘了呢?

”后来周朝的内史听了这段话说:

“晋文公要称霸了吧。

”因为古代的圣王都是先德后力,优先重视的是德行,而不是劳力。

这就告诉我们,能够以德行教化百姓,言传身教的人,应该受到国家最高的重视。

因为他可以使你的国家兴盛,而不至于有危亡的这种危险。

《尸子》也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

他说,如果你们家的房屋着火了,有人赶来把火给救了,你会对他感恩戴德;而年纪老的人、有经验的人很早就告诉你,把这个墙的缝隙涂好,要谨慎地做好这个烟囱,让你终身没有失火的忧患,但你却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

如果你现在被抓进了牢狱,有人使你免于牢狱之灾,你们家三族的人都会对他感恩戴德。

现在的问题是,圣贤人教导人仁义慈悌的道理,让人终身都没有牢狱之灾,但是人们却不知道对他感恩戴德。

就像我们讲传统文化,上德育课,很多人硬着头皮勉强来听,就是因为不清楚到底该尊敬什么样的人。

古人看来,人有四种。

第一种人是“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这种人口里所讲的是圣贤的教诲,又能够身体力行,就像孔子一样,他自己所说的自己全都做到了,这种人被誉为国宝。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这种人口里讲不出圣贤的道理,但是他能够身体力行仁义礼智信这些规范,这种人被称为国家的重器。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这种人口里能够讲得很好,但是不能够身体力行。

这种人不能身体力行,并不是说他作恶,是不能够行得很好,还有一些不圆满之处,这种人是国家的用具。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这种人口里讲的全都是好话,所作所为却是恶的,这是国家最邪恶的人。

“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治理国家的人,要尊敬国宝,爱戴国器,任用国用,然后除去国妖。

国妖并不仅指国家的臣子。

其实我们团队里、集体里、社会上也都有这样的人,就是身行的是恶,但口里讲的是好,阳奉阴违。

让人看了之后,不仅不会对传统文化生起信心,还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不恰当,让人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这对社会、团体的危害是最大的。

所以弘扬传统文化的人,特别要小心谨慎。

因为我们的言行举止,都是在给人做表率,可能我们一个微小的恶或者是一个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都会让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一些不好的印象。

所以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