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740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docx

做不出来的行测题时的思路

技巧搞定你做不出来的行测题

一、判断法

  定义:

难度判断法是指根据试题的难度确定答案的基本位置。

  基本原理:

由于行测全是四选一的客观题,所以无论如何答案都在ABCD这四个选项中,此其一。

其二,按照试题设置的原则,答案分布应当均衡,因此各个答案出现的机率要差不多。

到底在不同的试题中,哪种题的答案放在哪个位置?

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难题的答案放前边,易题的答案放后边。

由此就涉及如何判断难题和易题。

难题是指试题涉及较多的知识和信息,信息之间缝隙太大,试题与答案之间不容易建立起直接联系的题。

易题是指试题内容为广大报考者熟悉,多数人都可能做得起的题。

由此,总体来说,难题的答案在AB,易题的答案在CD。

那么,又怎样确定哪个答案在A,哪个答案在B呢?

一般说来,难得无从下手的答案在A,很难但可以倒回去验证的答案在B。

易题中哪个选C,哪个选D呢?

一般说来,估计多数人都做得起的题答案在D,估计多数人都做得起但要花较多时间的答案在C。

  简而言之,就是最难的题答案常在A,最易的题答案在D。

很难但可以倒回去验证的答案在B,容易但费时的答案在C。

 例:

对某单位的100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喜欢看球赛和电影、戏剧。

其中58人喜欢看球赛,38人喜欢看戏剧,52人喜欢看电影,既喜欢看球赛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8人,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6人,三种都喜欢看的有12人,则只喜欢看电影的有

  A、22人B、28人C、30人D、36人(05中央A)

  我们先根据难度来判断,这道题有多难。

如果以很难、难、易、很易为四级的话,估计这道题的难度为“很难”。

因为看了之后,发觉这道题的答案和题之间找不出可以互相支持的地方。

一般人简直无从下手。

这时候,放弃做题是必要的,但放弃答案是不行的。

这时候,你就选择A,对这种牛吃南瓜开不起头的答案选A的正确率非常高。

我们来看考过的题中的难题与答案分布。

二、对数学运算比较有效的方法——联系法  

联系法是指数字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可以找出答案。

比如在涉及距离速度的题中,出现了7和21、4和12等数字,你要联想要答案可能跟3有关,而不是跟5、8等其他数字有关。

  例:

甲乙丙三人沿着400米环形跑道进行800米跑比赛,当甲跑1圈时,乙比甲多跑了1/7圈。

丙比甲少跑1/7圈。

如果他们各自跑步的速度始终不变,那么,当乙到达终点时,甲在丙前面:

  A、85米B.90米C.100米D.105米(05中央A)

  我们不用做题,就看题干中的数字哪些和答案相关,看能否选出正确答案。

看:

800,1,1/7,1/7。

你觉得最可能跟哪个数字有关:

85,90,100,105。

应当想到,最核心的数字有3个:

1,7,8。

这样,答案基本不可能跟尾数是5的有关。

可以说A、D都不是答案。

在90和100中,哪个更接近答案呢?

1001因为比较明显的感觉是100×(7+1):

800。

所以选C。

这样,我们就绕过了从题中算出答案的麻烦。

 三、对逻辑判断比较有用的方法——验证法

  验证法是指将选项带人题干的关键处来验证其正确性的方法。

四、对言语理解与表达有效的方法——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是指对言语的理解要抓住重要的词语,从而将其组织起来表达符合题干的意思。

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干往往比较长,如果考生要认真地阅读,有些题可能1分钟都读不完。

这时候,考生就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用历史文化残余与历史重构法的方式,将快速阅读过后头脑中残存的信息组织起来,在答案中寻找具有相同形式或内容的选项。

  五、最简单的办法——造句法.

  造句法是指按照相关句式结构造出一个新句子的方法。

造句法适用于类比推理和定义判断。

因为造句法的基本原理是相似事物之间具有异质同构性。

  六、最凭感觉的方法——座标法  座标法是指根据已有数字所处的座标之间的变化规律,确定另一个数字的座标。

座标法适用于数字推理,特别适合自然数的类比推理。

一般的参考书上是采用二级特级或三级特征来进行推理,远没有座标法进行推理来得形象、快捷。

座标法在操作时就是将给定的几个数字的横座标分别设定为1、2、3、4、5、6……,纵座标就是该数字本身。

这样,我们就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数字之间变化规律。

但这种稍嫌抽象,对于数字极大、极小的都需要加上感觉才能判断。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最优做题顺序

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要求120分钟做答135题试卷。

一般来说,平均只有不到75%的考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答完80%以上的题目。

并且行政能力试卷的试卷说明也明确指出:

考卷中存在较难的题目,考生遇到暂时不会的题目要跳过,否则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

因此,在几乎难以完成试卷所有题目的情况下、且题目难度差异较大的行政能力考试中,对不同部分题目的做题顺序安排,统筹做不同类型题目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的大小,就显得非常的有必要。

  一、确定最优做题顺序要考虑的原则

  首先,在假定题目无法100%做完的情况下,必须优先做完自己平时训练时候正确率最高,相对最擅长的部分。

  其次,在时间紧迫,且题目难度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必须优先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快速做完相对难度较小的题目,为以后相对的难的题目赢得时间。

  再次,考虑评分的权重,行政能力测试135道题目100分。

一个比较合理的评分标准是根据每个部分题目难度的差异赋予不同权重。

高难度的类型的题目赋予的分值高,难度较低的赋予较低的分值。

一个大家比较认同的评分权重供大家参考: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总共30个题目,每个题目0.8分,共计24分;数量关系部分,总共20个题目,数字推理每个题目0.7分,数学运算每个题目0.8分,共计15分;判断推理部分,总共45个题目,图形推理每个题目0.5分,定义判断每个题目0.6分,类比推理每个题目0.5分,演绎推理每个题目1分,共计31分;常识部分,总共20个题目,每个题目0.5分,共计10分;资料分析部分,总共20个题目,每个题目1分,共计20分。

  从这个角度上讲,资料分析和演绎理解题目是含金量较高的题目,而常识判断、图形推理、类比推理是含金量较低的题目。

  二、确定最优做题顺序的程序

  1.一般来说,整个行政能力测试的试卷中,常识和类比推理部分是公认难度较低的部分。

因此,此部分一般应该优先考虑在短时间内快速做完。

  2.做题的第二阶段,优先考虑难度中等、既包含简单数学计算的又含有大量严于阅读的题目,即同时参考分值的权重安排一下做题顺序:

逻辑推理、定义判断、资料分析。

  3.考虑到每个人的智力模式不同,有的对数字逻辑特别敏感,有的则有很强语言能力天赋。

因此,考生要根据平时的训练,找出自己究竟擅长数量关系部分,还是擅长演与理解部分。

对于擅长语言的考生,言语表达必须放在数量关系与图形推理前面完成。

对于擅长数学、逻辑能力强的考生,则必须把数量关系和图形推理放在言语理解前面。

  4.每个考生可以根据平时对每一部分做题的正确率和花费时间的多少重新校正以上的做题顺序,并充分照顾到自己平时的做题习惯。

否则,在紧张慌乱的考场中,不按试卷试题排列顺序做题切违反了自己平时的做题习惯,很容易因为意外的负担造成适得其反结果。

行政职业能力定义判断答题基本规律

一、定义判断的要素

  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部分组成的。

被定义项就是通过定义来揭示其内涵的概念;定义项就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联接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组成定义项的概念是定义联项。

例如:

“意外事件是指因当事人故意或过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发生的事故”,其中“意外事件”就是被定义项,“因当事人故意或过失以外的偶然因素而发生的事故”就是定义项,“是指”就是定义联项。

  二、定义的特征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务或事物。

例如商品的外延就是古今中外的一切商品。

  三、定义判断的逻辑方法

  在对定义判断进行解析之前,首先介绍一下定义的逻辑方法:

  

(一)“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

  就是通过揭示概念最邻近的“属”概念和“种差”来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一般可用公式表示:

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

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被定义项的邻近属概念,即比被定义概念范围更大、外延更广的概念,以确定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属于哪一类事物。

第二,被定义项的种差,即指被定义项的这个种概念与同属于其他同级种概念在内涵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也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同其他对象的本质区别。

第三,把被定义项同属加种差构成的定义项用定义联项联结起来,构成完整的定义。

  例如:

人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解析:

这是给“人”下的定义。

其中,“人”的属概念是“动物”,确定人是动物这类事物中的一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是种差,是将人与其他动物相比较而得出的本质差别;“是”是定义联项,它把被定义项与定义项(属+种差)联结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定义。

  

(二)四要素分析法

  定义中通常包含四项要素,即主体、对象、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

这四项要素可能全部出现在题干的定义当中,也有可能只出现其中的一项。

但是,根据对这几年公务员考试的命题情况的分析来看,一般出题人不会把这四个要素同时作为考查点,只是会选择其中的一项、两项或三项。

  1.主体,就是行为或事件的发动者、当事方,如果选项不能满足定义中对主体条件的要求,即可排除。

  2.对象,是指行为或事件的承受者,被指向者即某些定义必须针对某些特定的对象,如某些单位和个人。

  3.主观要素,即行为者或事件的当事人主观上具有什么样动机、意图、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目的。

  4.客观要素,指客观上实施了什么行为,采取了怎样的行为方式,达到了一种什么程度,造成了一种怎样的结果。

  (三)定语中心词分析法

  在题干中没有明显的主体、对象、主观要素或客观要素的情况下,而且题干中有一连串的定语的情况下,建议采用定语中心词分析法。

中心词表示的是行为或事件的一个大类,也就是逻辑上的“属”,定语是对中心词的的限制或修饰,使这个大类进一步缩小、精确化,在逻辑学上我们称之为“种差”。

题目既有可能同时将定语和中心词作为考查点,也有可能中心词并无特殊之处,题目的考核点重在对定语中所设定的条件。

  以上方法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其实质是相同的,仅仅是一种参考和借鉴。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

(1)

按照·依照·遵照]

都是介词。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

“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使用“依照”多,如“依照刑法第×款第×条”。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如“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包含·包涵]

包含——里边含有。

如:

这段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包涵——请人原谅。

如:

请多包涵。

[必须·必需]

必须——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能愿动词。

如:

学习必须刻苦。

②表示加强命令语气,副词。

如:

你必须离去。

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动词。

如:

煤和铁是工业所必需的原料。

[辨明·辩明]

辨明——辨别清楚。

如:

辨明方向/辨明是非。

辩明——分辩清楚;辩论清楚。

如:

这场论争已辩明事理。

[变换·变幻]

变换——只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能带宾语。

如_变换位置/适应季节的变换。

变幻——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不规则的或奇异的变化,不能带宾语。

如:

风云变幻/情绪变幻无常。

[不和·不合]

不和——不和睦,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

夫妻不和/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

如:

我俩脾气不合。

[必然·必定·一定]

这三个词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作状语。

区别是:

“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有这样的趋势或结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

而“必然”和“偶然”对举,“必然”是形容词,有时作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还可以作定语,如“必然规律”。

“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如“他每次进城,必定来我这里坐坐”。

“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来·原来]

都是副词。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如“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如“事情真相原来如此”。

[不免·未免]

都是语气助词,作状语,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区别是:

“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有时还可以作谓语,如“老栓见这样子,不免皱了皱展开的眉心”。

“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不能作谓语,如“这封挂号信倘要遗失,未免可惜”。

[不止·不只]

“不止”,①指继续不停,如“他的一句笑话引得伙伴们大笑不止”;②指超出某个数目范围,如“他恐怕不止60岁了”。

“不只”有不但之意,如“河水不只可以用来灌溉,还可用来发电”。

[不至·不致]

“不至”表示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如“作为一位受党教育多年的干部,不至于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吧!

“不致”表示不会引起某种后果,如“事前做好准备,就不致到时手忙脚乱了”。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近义词辨析

(2)

[查访·察访]

查访——侧重于通过打听进行调查,其对象一般是与案情有关的人,其目的是弄清案情,为断案结案做准备。

如:

查访有关人证物证。

察访——调查手段除访问之外,还有观察,也不限于对案情的调查,其调查对象要广泛得多。

如:

这一事件经过长期察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身份。

如:

工人出身。

处世——泛指人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

如:

人心不古,

处事——处理事物的意思,一般是指具体事物的处理。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如:

他将“望洋兴叹”窜改成“望山兴叹”。

[常常·往往·经常]

这三个词都是副词,都表示“多次、多数、不断发生”。

其区别是:

“常常”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的意思。

它既表示时间,又表示频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往往”互换,如“闹这类独立性的人,常常跟他们的个人第一主义分不开,他们在个人和党的关系问题上,往往是不正确的”。

“往往”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可以用来表现在一定条件或前提下将要出现的情况,如“我们有些同志理论上承认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往往就把这个基本观点忘掉了。

“经常”也表示“常常”“往往”的意思,但还有连续不断、经久常行的意思,可以构成“经常性、经常不断”等词组,如“人的思想也要经常检查,不断改造。

”?

?

[曾经·已经]

都是副词。

“曾经”表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如“我曾经许下诺言,一定要到未名湖去读大学”。

“已经”强调动作行为的完成或可能还在延续,如“我们的航船已经驶入了21世纪”。

[度过·渡过]

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

如:

度过美好的春天(青年时代岁月)。

渡过——常用于江河湖海,或通过困难、难点、危机等。

[大概·大约·约莫]

这三个词都表示估计的意思,都是副词。

“大概”侧重于表示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如“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台没有打领结”。

“大约”侧重于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如“从花开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

“约莫”侧重表示对数目或时间的估计,如“约莫一袋烟的工夫,老人又转了回来”。

?

?

[大力·大举·大肆]

都是副词,都有在行动上采取大规模的方式的意思。

“大力”侧重指尽最大的力量,适用范围较大,多用于积极方面,含有褒义,如“大力推广普通话”。

“大举”侧重指大规模的行动,?

多用于军事行动方面,如“以色列大举进攻巴勒斯坦”。

“大肆”侧重指不顾一切地任意妄为,一般用于消极方面,是贬义词,如“法轮功组织大肆吹嘘法轮功的‘神效’,致使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受骗”。

[单是·但是]

“单是”即单纯是,单单是。

“但是”作连词,连接转折关系;作副词,相当于“只是”。

[但是·可是·然而·却·只是]

这五个词都是连词,用在两个分句之间,表示转折关系同的是转折的程度有所不同。

“但是”转折的程度和语气重一些,为重转连词;其他的词转折的程度和语气较轻,为轻转连词。

[对·对于·关于]

这三个词都是介词。

“对”和“对于”都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在一般情况下,二者可以通用,凡能用“对于”的地方均能改为“对”,如“他对(对于)工作很负责”。

但它们又有些不同的地方:

第一,当“对”含有对待、向等意味时,“对”不能换成“对于”;

第二,当“对”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时,“对”不能换成“对于”;“对”多用于口语体,“对于”的色彩庄重些,更适合用书面语体

“关于”是限定、提示关联到的人或事物范围的介词,有时可跟“对于”互换,如“关于(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我完全同意”。

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表示某种范围,用“关于”不用“对于”;第二,“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于句首,如“我对于这个问题很了解”,不能说成“我关于这个问题很了解”;

第三,“关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常作定语,常常单独作为的标题,而“对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多作状语,不能单独的标题,只有当它与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时才能作为标题。

[恶运·厄运]

恶运——侧重指坏的带有凶险的运气。

如:

交了恶运。

厄运——侧重指不幸的遭遇。

如:

想不到他中年丧妻.遭此厄运。

[遏制·遏止]

遏制——着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使不发作,对象常是情绪、敌人或某种力量。

如:

遏制心中的怒火。

遏止——着重于“止”,通常用于战争、进攻、暴动等。

如:

改革的大潮是无法遏止的。

[而且·并且]

二者都是连词,在句子中起关联作用,但是连接的句间系不同:

“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它连接的是递进关系,如“我们不但战胜了各种灾害,而获得了大丰收”。

“并且”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是用在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之间,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进行,如“会上大家热烈讨论且一致通过了这个生产计划”。

二是用在复合句后一半里。

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如“她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并且出席了全劳模表彰大会”。

[发愤·奋发]

发愤——侧重强调内心下决心,立大志,努力奋斗。

如:

他立志发愤读书,考上全国一流大学。

奋发——侧重强调精神状态的饱满、振作,努力奋斗。

如:

青年一代有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

[反应·反映]

反应——名词,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如:

反应十分强烈。

反映——动词,把客观情况告知上级或有关部门。

如:

把情况反映到县里。

[妨碍·妨害]

妨碍——着重指造成一定障碍,程度较轻。

如:

妨碍交通。

妨害——着重指有损害,程度较重。

如:

妨害健康。

[分辩·分辨]

分辩——解释清楚理由。

分辨——区分,辨别差别。

[肤浅·浮浅]

肤浅——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不透等。

浮浅——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

[抚养·扶养]

抚养——兼指保护、教养和供养,一般指长辈对子女或晚辈的保护和教养。

扶养——指帮助、扶助、养活,一般用于平辈之间。

[赋予·付与]

赋予——上对下或组织对个人,有严肃庄重的书面语体色.涉及对象多为重大任务、使命等。

如:

历史赋予的重任

付与——交接双方无上下之分,通用语体色彩,涉及对象多为具体事物。

如:

付与对方十万元现款。

[富余·富裕]

富余——动词,指把东西剩下来。

富裕——形容词,指东西多,手头宽裕。

[竿子·杆子]

竿子——竹竿,截取竹子的主干而成。

如:

钓竿/百尺竿头。

杆子一有一定用途的细长木头或类似的东西。

如:

电线杆子。

[勾通·沟通]

勾通——暗中串通、勾结,含贬义。

如:

勾通日寇,背叛祖国。

沟通——使双方相通,中性词。

如:

沟通文化。

[贯串·贯穿]

贯串——用于抽象事物。

如:

贯串着革命精神。

贯穿——对象可以是抽象事物,也可以是具体事物。

如:

条公路贯穿本省十几个县。

[国事·国是]

国事——国家政事。

如:

莫谈国事。

国是——国家大计。

如:

共商国是。

[过度·过渡]

过度——形容词,指超过适当的限度。

过渡——动词,指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转入另一个阶段。

[赶快·连忙]

二者都有时间急迫的意思,都是副词。

其区别是:

?

“赶快”形容急迫地要去完成一件事,多用于时间方面,如这是封加急信件,得赶快送到他们那里去”。

“连忙”则形容急迫的状态,一般用于动作方面,如“一见同学们走过来,王老师连忙打招呼”。

[格外·分外]

二者都有特别突出的意思,都是副词。

其区别是:

?

“格外”是说程度高,超乎寻常,有特别的意思,如“他学习成绩格外好”;“分外”指本分之外,即一般范围之外,超出了平常

它和“格外”是等义词,不过“格外”更接近口语,“分外”多用于书面语,如“瀑布也似乎分外响了”。

[果然·居然·竟然J

三者都是副词,经常用作状语,都表明预想和结果的关系。

其区别是:

“果然”含有表示结果和预想一致,含有真的、果真如此的意思,如“等到第二天早晨,山头上的云雾果然消散了”。

“居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含有没有料到真会是这样的意思,如“现在居然有了一头牦牛,怎么不叫人高兴呢!

”。

“竟然”也表示结果和预期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如“为了种出不落桃的棉花,他竟然遭受到那么残酷的迫害,经历了那么严重的斗争”。

总之,主观愿望与结果一致的用“果然”,主观愿望与结果不一致的用“居然”和“竟然”。

[洪大·宏大]

洪大——主要形容声音大。

如:

洪大的涛声。

宏大——宏伟,巨大。

可形容气势、规模、志向、理想等。

如:

规模宏大。

[化妆·化装]

化妆——用脂粉之类使容貌美丽。

如:

中学生是不允许化妆的。

化装——①演员修饰容貌。

如:

化装师。

②假扮。

如:

他化装成敌特工人员。

[何曾·何尝]

都是副词。

“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发生,如“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非,如“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何必·何苦]

都是副词。

“何必”用反问的语气来表示不必要,如“你何必跟他过不去”。

“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如“你何苦为他们愁这愁那,孩子大了,路让他们自己去走吧”。

[或·并·而·与]

这四个词都是连词。

其区别是:

“并”和“而”是连接动词、形容词或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词组的。

“而”可以连接词、词组、分句,甚至上下两段。

它可以表示并列、转折、顺承、偏正等各种关系。

“与”和“或”能够连接各类词或各类词组。

“与”语气色彩比较庄重,所表示的是并列关系,如“欲与天公试比高”。

“或”所表示的是选择关系。

[忽然·突然·猛然]

这三个词都作状语,位置可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也可以在句子前头,指动作变化快,出乎意料,有时可以互相替换。

其区别是:

“忽然”指时间短促;“突然”有突如其来的意思,有时可以用程度副词修饰;“猛然”指来势凶猛,猛烈。

[或者·还是]

二者都表示数(或二)者择一,都是连词。

其区别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