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7687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检验医学考试复习试题基础理论部分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由于香柏油的折射率大(1.52)、水次之(1.33)、空气最小(1.0),故在镜口角相同时,油浸物镜滴加香柏油后,其数值孔径可由空气的0.82,水的1.09,增加到香柏油的1.25.从而提高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同时也增加了像场的亮度。

医学全在线网站

  204、怎样才能提高比色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除注意电压应稳,光源充足、光电池是好的之外,主要掌握如下几点:

  

(1)选择适当的滤光片或波长,按各方法要求选取。

  

(2)比色计的灵敏度,在0.2~0.6范围之内,过低过高都不够准确。

故被测物质颜色(浓度)应在或调节在此范围内测定之。

  (3)比色杯最好是原配的,空白时透光率应相同,装溶液比色时才会准确。

另外装好比色标本液的比色杯,其位置(放比色槽)每次的前后均应一致。

  (4)准确掌握比色时间;

一般显色反应开始时,颜色逐渐加深,经一定时间,颜色达最高点,当稳定4段时间后,开始消褪等。

应于稳定阶段对比色。

  (5)测定时如试剂本身有颜色或有干扰性杂质,都应做空白管,以减少其对结果的影响。

  205、电动离心机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位,怎样维修?

  电动离心机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位是:

①电刷长期与电动机高速旋转的转子的整流子接触,容易磨损,经常检查和调整电刷的推进螺针,以保持电刷与整流子的良好接触,若电刷严重磨损后使与整流子脱离接触,使电流无法通入转子绕阻,需要换同规格的新电刷;

若无新电刷,也可用废电池上的炭棒自制,但这种炭刷含金属成份少,故磨损较快,不耐用,只能解决短期的需要。

②电刷磨损后产生的灰尘沾附在电动机转子上,长期使用后,便形成1层薄导电层,便整流子转子铁芯导通,引起机壳带电,所以每隔半年至一年应将电动机上的电刷炭粉清除干净。

  206、解释分子病的概念,并举例加以说明。

  分子病的概念:

由于DNA分子的遗传缺陷,致使蛋白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变异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分子病。

例如正常人血红蛋白β亚基的第6位氨基酸残基是谷氨酸,而镰刀形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中,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仅此一个氨基酸之差,本来是水溶性的血红蛋白,就变成溶解度降低,相互粘着,聚集成丝,导致红细胞变成镰刀状而极易破碎,产生贫血。

这种单个氨基酸的替代,是一个错义突变(点突变),即编码谷氨酸的密码子GAA颠换成了GUA.

  某些由于某种蛋白质缺乏的疾病也被称为分子病,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蚕豆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乏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缺乏的痛风症和酪氨酸酶缺乏的白化病等等。

  207、解释DNA的变性、复性和核酸的分子杂交?

  

(1)DNA分子是由两条头尾倒置的脱氧多核苷酸所组成,其中一条链的碱基与另一条链碱基之间有氢键连接,并以A-T、G-C互补,整个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

在加热、碱性等条件下,链间氢键断裂,形成两条单链结构,此种现象称为DNA变性。

  

(2)在去除变性因素后,两条变性的碱基互补的单链DNA可以回复成双链结构,恢复原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这种现象称为DNA复性。

  (3)热变性的DNA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具有碱基序列部分互补的不同的DNA之间或DNA与RNA之间形成杂化双链的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DNA与DNA及RNA与DNA间的分子杂交在核酸研究中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208、什么是酮体?

为什么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测定β—羟丁酸是首要的选择?

  

(1)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内进行β—氧化的中间产物。

乙酰乙酸可被还原生成β—羟丁酸,部分乙酰乙酸可脱羧生成丙酮。

由于酮体中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是较强的有机酸,在未控制的糖尿病人,脂动员过强,酮体生成大于肝外组织利用酮体的能力,将产生酮症酸中毒。

  

(2)酮症酸中毒时首选测定β—羟丁酸有以下优点:

  ①β—羟丁酸是血中酮体的主体成分(占78%),可反映血中酮体积聚的情况;

  ②酮症酸中毒时,β—羟丁酸水平增高远大于乙酰乙酸和丙酮,故是酮症酸中毒更敏感的一个指标;

  ③β—羟丁酸在酮体中最为稳定(4℃可稳定4d),而丙酮和乙酰乙酸不稳定,如测后两项指标但不及时,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④酶法测β—羟丁酸方法特异灵敏、准确性高。

  209、什么是胆固醇的逆向转运途径?

试述其简要过程和重要生理意义?

  

(1)HDL在LCAT及APOAⅠ、APOAⅡ及LTP等的作用下,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称为胆固醇的逆向运转。

  

(2)胆固醇逆向转运包括三个过程:

  ①肝脏新合成的HDL加入血液循环后,从肝外组织细胞获取胆固醇;

  ②血浆中的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LCAT,APOAⅠ是它的激活剂)将HDL摄取的游离胆固醇酯化成酯,使HDL逐步膨胀成为成熟的HDL,经血液运输至肝脏。

  ③肝细胞表面的HDL受体结合成熟HDL,被肝细胞摄取降解,其中的胆固醇酯可被分解转化成胆汁酸排出体外。

完成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3)机体通过这种机制,将外周组织衰老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转运回肝脏代谢并排出体外,使细胞内胆固醇维持稳态,限制AS的发生发展。

  210、什么是DNA的半保留复制?

并解释DNA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1)DNA复制最重要的特征是半保留复制。

复制时,母链的双链DNA解开成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指导子代合成新的互补链。

子代细胞的DNA双链,其中一股单链从亲代DNA分子中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重新合成。

由于碱基互补,两个子细胞的DNA双链,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完全一致。

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DNA半保留复制是1958年由M.Messelson和F.W.Stahl用15N标记技术证实的。

其后许多实验都证实,不论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其DNA的复制全是半保留复制。

  

(2)DNA复制只能按5′→3′一个方向合成新生链。

以复制叉移动方向作标准,解开的两股链中只有一股链可连续合成,就是领头链,另一股链只能解开至相当长度后,才开始引物延长复制,即产生多个岗奇片断,并由后者连接成随从链。

由于岗奇片断的合成是不连续的,故DNA的复制是半不连续的。

  211.何谓基因?

简述基因测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基因是指能够为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还有tRNA、rRNA等核酸)编码的DNA片段。

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

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有所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

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就是能够表达一定基因产物的DNA序列。

  

(2)DNA的序列分析即核酸一级结构的测定,是现代分子生物学中一项重要技术,也是基因诊断的第一手资料。

传统的测序方法多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手工进行DNA复制或裂解反应、凝胶电泳分离DNA片段,放射自显影以及人工判断核苷酸序列等程序来测定DNA序列。

这无疑是费时的、准确性较差的方法。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自动测序使DNA序列分析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工厂化,极大地促进了DNA结构的研究。

新型DNA自动测序仪,采用荧光染料标记技术及毛细管电泳方法进行测定,配合同步激光扫描读序,测定反应、灌胶、进样、电泳、扫描检测、数据分析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自动化,加快了检测速度,大大提高了测定的精确性。

  212、何谓反转录?

说明它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1)反转录(reversetranscription)也称逆转录,是依赖RNA的DNA合成作用,也就是以RNA为模板,由dNTP聚合成DNA分子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核酸合成与转录(DNA→RNA)过程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相反(RNA→DNA)。

故称为反转录。

  催化反转录过程的酶称为反转录酶,它是一种以RNA为模板反转录生成DNA的酶,产物是与RNA模板(通常指mRNA或病毒RNA)互补的DNA.以单链cDNA为模板,经聚合反应可合成双链cDNA.C是互补的意思,cDNA就是互补DNA.

  

(2)从RNA入手,用mRNA反转录生成cDNA,得到相应的双链DNA,再进行克隆,不但可获得较完整的连续编码顺序,容易在宿主细胞中表达,而且能通过不同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状况表达mRNA的差异,筛选出有意义的关键基因,可深入研究发育、分化、癌变等重大生物现象的分子调控机理,这正是反向生物学研究优势所在。

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213、血清酶测定的标本怎样收集、处理和保存?

  

(1)采血:

抽血不当,如采血用的注射器接头部位有水或急于分离血清都可引起体外溶血,使红细胞内的酶释放入血清,引起血清酶活性的明显提高。

例如红细胞中LD约为血清的100倍,若有1/100红细胞人为破损,将使血清LD总活性升高一倍。

又如红细胞中有丰富的腺苷酸激酶(AK),若AK大量进入血清,能使某些用连续监测法测定CK的值假性升高。

  

(2)大多数抗凝剂都影响血清中某些酶的活性,例如EDTA能螯合血清中的Ca2+、Mg2+、Mn2+等全属离子,导致ALP、CK、5′-核苷酸酶(5′-NA)等缺少激活剂,使这些酶的测定值明显降低。

因此除非测定血凝与纤溶有关的酶活性,一般都使用血清而不用血浆。

  (3)酶蛋白不稳定,易失活。

例如25℃保存ACP4h,将使酶活性丧失10%,故应强调及时检测。

  (4)如在4℃冰箱保存,应注意其稳定性期限(参见有关教材);

对ALT、ALD等-25℃冷冻保存反而不如4℃下稳定,应引起注意。

  214、什么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简述野生的P53基因的抑癌机理?

  

(1)原癌基因是指存在于正常细胞中能在体外引起细胞转化,在体内诱发肿瘤的基因。

原癌基因在胚胎期表达,对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和凋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但当它受到某些因素活化并发生异常时,则能导致细胞癌变。

癌基因的名称一般用3个斜体小写字母表示,如myc、ras、src等。

  

(2)抑癌基因是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

抑癌基因也存在于正常细胞中,与原癌基因共同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

当它丢失或失活后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3)野生的P53基因:

野生型P53基因是在1989年于癌旁组织中发现的一种抗癌基因,它所表达的产物P53蛋白由393个氨基酸构成,它在维持细胞正常生长、抑制恶性增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被冠以“基因卫士”称号。

  215、何谓酶的催化活性浓度?

酶的活性单位如何表示?

  

(1)酶的催化活性浓度是酶含量测定的一种表示方法。

它是利用酶的催化特性,通过测定被加速的反应速度来间接的算出酶含量的高低,此法的结果不能用质量单位,只能用反应速度单位(μmol·

min-1)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并计算出一定体积(L)标本中酶的含量(活性单位数)。

这种表示酶浓度的确切名称是酶的催化活性浓度,简称为酶活性浓度。

  

(2)酶活性单位有:

①国际单位(在特定条件下每min催化1μmol底物转化的酶量);

②催量(katal,简称Kat):

它的定义是在最适条件下每s催化1mol底物转化的酶量。

Kat对血清酶活性测定而言显得过大,故用μkatal或nkatal.两者可换算

  1IU=1μmol·

min-1=16.67nmol·

s-1=16.67nkatal

  216.解释连续监测法。

说明本法为什么要在线性反应期进行测定?

  

(1)连续监测法是指在适当的仪器上,在不终止酶反应的条件下,多点监测整个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引起的产物或底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反应速度恒定期间,以单位时间酶反应初速度计算酶的活性浓度。

由于本方法测定的是反应速率,故又名“速率法”;

又由于测定是在酶促反应动态期进行的,故又称“动力学法”(也曾称为“动态法”)。

但IFCC文件建议避免将本法称为“动态法”,而应称为“连续监测法”。

我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亦推荐使用“连续监测法”。

  

(2)酶促反应的线性反应期是指在最佳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保持恒定(零级反应期)的时间内进行的反应。

此时反应产物的生成量与反应时间呈正比例,单位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值亦与酶活性成正比例。

这样就能保证测定结果较为准确可靠。

  217.什么是心肌肌球蛋白?

说明它对心肌梗死(MI)的诊断价值?

  

(1)心肌肌球蛋白是心肌细胞的重要结构和收缩蛋白之一,是构成肌原纤维粗丝的主要成分,约占心肌蛋白总量的35%.在酸性pH环境下,其轻链(CardiacMyosinLightchain,CMLC)和重链分离并释放入血。

心肌损伤越严重,血清CMLC水平越高。

因为CMLC免疫学特异性强,所以CMLC的测定是迄今诊断AMI和研究心肌损伤及保护较特异的生化指标。

  

(2)CMLC用于AMI的诊断,具有以下特点:

  ①早期升高。

MI发生后4-12h即可升高,与CK-MB出现阳性的时相类似,或先于CK-MB升高。

  ②峰值期持续时间长:

可达7-14d左右,超过LD升高持续的时间(5-6d)。

而此时CK-MB和AST已降至正常。

  ③与梗死面积相关性良好。

大面积梗死患者血清CMLC上升幅度大且峰值持续时间长。

  ④血清CMLC升降曲线或呈双相型,即早期升高,1-2d后降至正常,然后再上升持续峰值5-9d(见持续性梗死病人);

或早期升高,峰值持续后缓慢降至正常。

  ⑤不受冠脉再通后再灌注的影响。

  218、解释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说明其分子机制?

  

(1)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一般蛋白质的变性主要发生二硫键和非共价键的破坏,但不涉及肽链一级结构的断裂。

蛋白质变性后,其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丧失结晶能力,易被蛋白酶水解,酶活性和免疫活性丧失。

  

(2)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有些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

例如在核糖核酸酶溶液中加入尿素和β—巯基乙醇,可解除其分子中的4对二硫键和氢键,使空间构象遭到破坏,丧失其生物活性。

变性后如用透析方法除去尿素和β—巯基乙醇,并设法使巯基氧化成二硫键,核糖核酸酶又将恢复其原来的构象,生物学活性也可几乎全部恢复。

但许多蛋白质变性后,空间构象破坏严重,不能复原,称为不可逆性变性。

  219、解释阿尔氏小体

  答:

阿尔氏小体是1906年阿尔氏在急性白血病的胞浆中发现而命名的。

该小体由脂类组成,当白细胞恶性增生时,其胞内脂类增加,同时胆固醇脂受某些因素影响而变性发生沉淀,用瑞氏染色时呈红色或紫红色针状或杆状物,偶呈粒状或球形,大小不一,长短不等,常在原粒及早幼粒胞浆中出现一条或数条不等。

有时亦出现在原单或幼单的胞浆中,但不出现于淋巴细胞的胞浆中。

  220、简述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原理及其应用

乙二胺四乙酸(EDTA)因可与血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而阻止血液凝固。

EDTA对红、白细胞形态影响很小,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建议血细胞计数用EDTA二钾作抗凝剂。

由于EDTA影响血小板聚集,不适合于作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221.简述枸橼酸钠抗凝原理及其应用

枸橼酸钠因其可与血中钙离子形成可溶性螯合物而阻止血液凝固。

枸橼酸钠对凝血V因子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较常用于凝血象的检查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因其毒性小,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之一。

  222、。

简述肝素抗凝原理及其应用

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Ⅲ(AT-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从而具有阻止凝血酶形成,对抗凝血酶和阻止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

尽管其可以保持红细胞的自然形态,但由于常引起白细胞聚集并使血涂片在瑞氏染色时产生蓝色背景,所以肝素抗凝血不适合血液学一般检查,是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理想的抗凝剂。

  223.异型淋巴细胞是如何产生的?

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几型?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过敏性疾病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近年来免疫学研究认为,异型淋巴细胞即T淋巴细胞。

  Downey按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三型:

Ⅰ型为空泡型,最多见;

Ⅱ型为不规则型;

Ⅲ型为幼稚型。

  224、简述嗜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核左移:

外周血中中性杆状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更幼稚细胞(包括原始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的粒细胞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形态异常,常见于各种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白血病,也可见于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

  核右移:

正常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则称核右移。

核右移为造血功能衰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

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抗代谢药物应用后。

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为预后不良之兆。

但在疾病恢复期亦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225、简述凝血过程

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称为血液凝固。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的促酶反应,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前因子激活,最后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导致血液凝固。

  226、简述血液凝固的三个途径

血液凝固分为三个途径内源凝血途径-因子Ⅻ被激活到Ⅹa形成的过程;

内源性凝血系统是由Ⅻ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外源凝血途径——因子Ⅲ的释放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

外源凝血系统是由因子Ⅲ释放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共同凝血途径——因子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共同凝血途径是内、外凝血系统共同的凝血阶段。

  227、形成管型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管型是肾小管、集合管中管状铸型样蛋白聚体。

形成管型的必要条件是:

⑴原尿中少量的白蛋白和肾小管分泌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⑵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

浓缩可提高蛋白质的含量和盐类的浓缩;

尿液酸化后能促进蛋白质的沉淀。

⑶要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管型的形成,需要让具备形成管型的尿液在肾单位的下部有足够的停滞时间,以便蛋白质得以浓缩、沉析并凝聚成管型。

当形成管型的肾单位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管型即随尿排出。

  228、简述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细胞。

由于其胞浆中尚存嗜碱性的核糖核酸及核糖体,因而用新亚甲兰或煌焦油兰进行活体染色后,出现深兰色网点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目前ICSH(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认可的活体染色网织红细胞的定义是:

网织红细胞是任何没有核的,但有两个或更多的相当于核糖体RNA兰染物质颗粒的红细胞。

  229、。

简述网织红细胞的检测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是简单实用的反应骨髓红系造血活力的参数,可用于区分高增生性及低增生性贫血。

不但对贫血性疾患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是必要的,而且对估价射线及化学药物对造血功能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特别是近来由于化疗、放疗及骨髓移植的广泛开展,低比率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准确度及精密度变得非常重要。

  230、。

简述管型的类型。

由少量蛋白质凝固形成的管型是最简单的管型,即透明管型。

蛋白含量较多、变性明显并有颗粒附着其上者称为颗粒管型。

如管型中还有肾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或脂肪滴,则分别称为上皮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及脂肪管型等

  231、简述脑脊液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患者血脑屏障受到破坏,常见于脑、脊髓及脑膜的炎症、肿瘤、出血等以及脑软化、脑退化性疾病、神经根病变和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等。

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在10g/L以上时,流出后呈黄色胶冻状凝固,而且还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临床上称为Froin综合征,是蛛网膜下腔梗阻所致梗阻性脑脊液的特征。

  232.简述脑脊液中IgG、IgM增加的临床意义。

脑脊液中IgG增高见于多发性硬化,亚急性硬化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和梅毒性脑膜炎等;

若脑脊液中出现IgM,则提示中枢神经系统近期有感染。

  233、。

除糖尿病外,尿糖升高还可见于什么疾病?

尿糖升高常见于糖尿病外还可见于⑴其他血溏增高性糖尿:

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柯兴综合症等。

⑵肾性糖尿: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妊娠期糖尿等。

⑶应激性糖尿:

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等。

  234、胆红素检测方法有几种?

其确证试验是什么?

胆红素检测方法有三种,其常规筛选试有偶氮反应试带法、Smith碘环法、Harnision法用于确证试验。

  235、何谓Donnan平衡?

脑脊液中氯化物正常为118-130mmol/L,且常随血清中氯化物的改变而改变,但由于脑脊液中蛋白含量较少,为维持脑脊液和血浆渗透压的平衡,正常人脑脊液中氯化物的含量常较血中为高,此即Donnan平衡。

  236、试述经典的测定粪便隐血试验方法的原理?

经典的测定方法其原理是血红蛋白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能分解过氧化氢,使显色试剂氧化显色。

  237、。

尿比密测定有何临床意义?

比密增高:

见于脱水、蛋白尿、糖尿、惊厥、肾脂肪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高热、周围循环衰竭、使用造影剂等。

医学.全在.线

  比密减低:

见于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多尿期、尿毒症多尿期、胶原疾患、使用利尿剂等。

简述尿液的生成机理。

尿液是在肾脏内形成的。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管时,其中大分子蛋白质和细胞,脂类等胶体被截留,其余成分则经半透膜过滤进入肾小球囊,形成原尿。

当原尿通过肾小管时,约大部分水分,电解质和葡萄糖等物质又重新被吸收回血;

同时,肾小管亦分泌一些物质加入尿中,最后生成终尿。

  238、对混浊尿如何鉴别?

对混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