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7746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

《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教学片段及案例分析Word格式.docx

④算一算,你是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1:

7+7+7+7+7

学生2:

4+4+4+4+4+4

学生3:

3+3+3+3+3+3+3+3+3+3+3+3+3+3+3(师写时说:

我都听糊涂了。

生答:

有15个3。

师及时说:

这样说我就清楚了。

老师写并请下面的同学帮着数,有些学生就叽里咕噜地说:

太长了,真麻烦!

⑤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都争着回答)

加数都一样。

(分别请学生说出这条算式的加数)

都是加法。

都有好几个加号。

⑥谈话:

这么长,还有比这条3+3……算式更长的算式吗?

(有一位学生说出了30个2相加,这时,老师用很惊讶的神态望着他,使他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如果有100个3相加,你感觉怎么样?

(太长了,太麻烦了,一个黑板都写不下)谁有好办法,使这么长的算式变得简短些?

3、自主探究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顿时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沉思,有的讨论,经过多次探索,热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兴奋的欢呼声中,学生开始汇报)

(2)汇报:

小组1:

用合并加数3+3=6、6+6+6+6+6+6+6+3(下面学生说:

还是太长了)

小组2:

3+3+3=9,9+9+9+9+9

小组3:

15个3相加

小组4:

用乘法15×

3

师说: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觉合并加数的方法还是太麻烦,而且我们以前学过加法,你们想知道数学家想出了个更简便的表示法?

(学生齐声说:

想)

(3)师出示:

15×

3并说:

看到这算式,你想说什么?

真的很简便!

这个“×

”是什么?

15哪里来,3哪里来?

学生4:

这个算式怎么读?

(根据学生的提问,请学生帮忙,逐一回答)

(4)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读法、表示意思、乘号和乘法。

(5)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写法——乘法。

4、体验运用

(1)找:

师:

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一趟,那里就有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看谁找得多?

(2)写:

针对问题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3)说:

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5、谈收获:

…… 

6、生活拓展:

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大家课后去找找,看谁找得多。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合理地组织、运用教材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摆小棒”的活动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通过“列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最后把课前插图当作给学生体验用知识的资源,学生会觉得轻松又兴趣盎然。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

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在学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的教学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我带学生到公园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知道:

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才能用乘法,并从中获知: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之感。

(三)注重学生的个人体悟,自主产生求知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

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办法还是不大完美时,就有了知道数学家的办法的强烈欲望。

而且会不知不觉产生对数学家、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求知。

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并带他们到生活中去用乘法,从而初步形成了“乘法”的概念,并体悟学习乘法的意义。

小学数学精彩片段赏析--《归纳》教学设计与解读

教学目的:

1、利用简单枚举,感悟一般归纳的方法。

2、能利用归纳的数学方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在学习生活中提高学生独立探究与自主发现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般简单归纳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利用归纳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数学问题。

教学形式:

采用独立探究发现与合作研讨小组学习相结合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活动:

建构数学方法。

(一)学会观察,引发问题。

1、观察:

(1)教师伸出食指让学生观察,并联想。

提问:

这是什么?

能再具体描述吗?

联想:

看到食指你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到数字“1”、方向、指示、指责等)

(2)教师伸出并拢的食指、中指让学生再观察

联想:

你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到数“2”,剪刀、胜利等)

追问:

你还发现什么?

1在那里?

你能用一句话来说明2和1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观察到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指缝,两个手指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启发:

什么是观察,观察一个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

一个物体----仔细----全面)

2、观察:

教师伸出并拢的3只手指。

3、观察:

观察刚才研究的三种情况,你还发现什么?

(启发学生自主发现,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形成共识。

对学生发现的规律及时肯定,不轻易评价。

引导学生发现手指与指缝之间的规律?

板书:

手指数-1=指缝数 

还可以怎样说?

小结:

观察一组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一组物体----共性----联系)指出:

由多个一般事实,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规律的过程就是简单归纳。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归纳,归纳要注意什么。

(二)应用:

五个手指几个指缝,3个指缝需几个手指,10个手指几个指缝,伸出手试试看,为什么?

指出:

一切数学问题都是条件问题,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它的产生条件和使用范围。

对条件和使用范围的改造是一种创造。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产生十个指缝?

(三)发展:

你联想 

一下,这一规律,还可以在哪些地方应用。

引导学习联想到植树、锯木段……..

有时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采集样本和数据,利用列表的方法来发现规律。

二、操作活动,演绎初步归纳。

出示: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你用什么方法证明?

学生讨论,选择方法,进行演示,讲清思路,确定名称,请学生思考:

折角凑和,撕角拼和……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量角求和,折角凑和,撕角拼和……)

三、枚举归纳,主动探索规律

(一)猜想:

你用这些方法还可以求那些图形的内角和?

四边形、五边形内角和各是多少?

(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大胆猜测)

(二)出示:

这个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汇报证明方法:

“量角求和”可以适用,指名演示。

“剪角拼和”可以适用,指名演示。

折叠拼和为什么不用了呢?

(淘汰一种方法,出现一种新方法)

创新:

还有其他方法吗?

(引导学生沿对角线将四边形切成两个三角形)

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一个名字吗?

一分为二 

180×

2=360

(三)出示:

量角求和,一分为三。

提问:

“剪角拼和”为什么不用了呢?

(又淘汰一种方法)

(四)启发:

求55边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

你会用什么方法?

(学生意识到量、拼、割都不是好方法,从而最终萌发出利用“分”的方法寻找规律的愿望。

(五)引导:

1、学生思考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内角和,找出求多边形内角和规律,再算出55边形内角和。

2、可以使用列表的方法,总结出规律。

3、你发现规律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小组内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

4、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

让学生填表后以组单位汇报做的方法及规律。

6、总结:

n边形的内角和=180×

(n-2)

7、应用:

(1)5边形内角和是多少?

怎样验证?

(2)内角和是1080度的多边形是几边形?

四、总结方法,深化数学思想

(一)组内研讨归纳的方法,总结注意问题.

(二)谈活动收获,小结知识与方法的关系.

(三)提供一个活动内容,提供研究方向.

【评析】:

观察是最直接的认识方法,归纳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将观察和归纳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有意识的渗透演绎方法的存在,合理的浓缩了人的认知过程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基本认知框架,并巧妙地利用手指与指缝的关系这一身边的事例,实现了由学数学向用数学、做数学发展,从学科数学向生活数学发展。

在学中体现了数学的美、数学的价值,进而唤发出了他们对数学的爱,这才是根本的学习动力。

具体来讲本节课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充满基于问题的研究而设计的教学情有趣境。

由一个问题的解决而逐步引发出新的问题的产生,始终围绕问题去研究,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攀升。

学生思维中始终充满的是好奇的问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寻找的是途径,感悟的是规律,掌握的是方法。

而不是结果,这是本节课的突出特征。

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数学实用性和规律性的体现,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

使象手指与指缝的关系,锯木段,站队列,植树以及求多边形的内角和都是用已有的知识加以改造、联想、分析、归纳,从而产生新规律,用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尤其在数学的实用性方面体现;

特别强调出一切数学问题都是条件问题,使学生清楚认识到使用数学规律解决数学的实际问题都要注意到数学条件的存在,从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这一数学思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三、着力于对学生合作与选择能力的培养而设计,本节课的合作是建立在充分的、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自发性的合作,从课堂面貌来看合作已然变成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不断激励学生不断思考新的方法,众多的方法来自学生,并引导学生不断的选择最佳的方法。

在比较中去鉴别,在多解中去优解,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

这是教师独巨匠心的设计。

总之,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中,力争处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创新,以及选择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宽松的教学时空,到位的师生角色,使课堂充满了情趣,机智,创造,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谢谢观看!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意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