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774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5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docx

公务员面试热点手册1

●热点链接

Ø1.杭州错峰限行

事件概述

在杭州交通拥堵状况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杭州市为公共交通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快速路网建设赢得时间和空间,在杭州城区部分区域从2011年10月8日起实施机动车工作日(周一至周五)高峰时段区域“错峰限行”交通管理措施。

错峰时段:

周一至周五7:

00-8:

30;17:

00-18:

30早晚高峰时段

错峰区域:

留祥路—石祥路—石桥路—秋涛路—复兴路—老复兴路—虎跑路—满觉陇路—五老峰隧道—吉庆山隧道—梅灵北路—九里松隧道—灵溪南路—灵溪隧道—西溪路—紫金港路—文一西路—古墩路构成的围合区域内所有道路以及高架桥和隧道。

除虎跑路、满觉陇路、五老峰隧道、吉庆山隧道、梅灵北路、九里松隧道、灵溪南路、灵溪隧道、西溪路外,其他围合道路均不含。

错峰规则:

机动车在工作日按机动车号牌(含临时号牌)最后一位阿拉伯数字对应,在“错峰限行”区域内,按“错峰限行”时段禁止通行,对应的“错峰限行”机动车号牌(含临时号牌)末位数字分别为:

星期一为1和9;星期二为2和8;星期三为3和7;星期四为4和6;星期五为5和0。

允许通行车辆:

大型客车、公共汽(电)车、省际长途客运车辆以及客运出租汽车、城市快运车辆;军(武警)车、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和工程抢险车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和车辆分道行驶限制的车辆。

相关评论

@《车辆限行是治堵良策》:

治理堵车的诸多选择中,限制上路的机动车总数,应该是诸种选择中最能见效的一种。

中国人口众多,土地稀缺,如果人人都拥有自己的小汽车,那么,汽车与人争夺生存空间的问题将会非常严重,而适当限制汽车的数量,甚至限制已有汽车的出行,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对于有车族来说,污染环境的代价可以由用车的方便得到补偿,而对于更多不拥有车辆的人来说,他们以健康受损和居住环境恶化来为有车族支付代价。

这种成本外溢的情况,造成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社会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因此,适当限制机动车出行以限制车辆上路总数,不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堵车之害,也一定程度上减缓污染之害,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史其信:

交通问题不应该只看到是小汽车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出行的问题,是人和物的流动问题,应该把大众出行放在重要位置,大众出行就是怎么解决公交优先,公交发展的问题,赶快建立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设施,一个就是地铁的建设,一个地面公交,包括快速公交BRT,形成一个网络,形成网络除了线路以外,更重要的是节点的换乘,所以这一点就应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管理;第二个方面要增加它的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水平,比如包括能够保证公交车出行的准时准点;第三个方面就是接驳让小汽车停在它的停车场,然后换乘轨道交通这样能够保证中心区拥堵地段尽量少用小汽车。

模拟题

在交通拥堵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杭州市推行错峰限行的交通管理措施,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在杭州市交通拥堵愈演愈烈的背景之下,杭州市推行错峰限行的交通管理措施,对于促进公共交通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快速路网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首先,错峰限行能够有效缓解交通供需慢矛盾。

截止去年错峰限行出台之前,老城区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近八十万量,而且地铁、快速路、公交专用道等正值建设的关键时期,施工期间城市交通运行面临严峻考验,以及城市道路建设速度和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之下,出台错峰限行的交通管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交通供需矛盾,使城市交通更加畅通。

其次,错峰限行能够有效解决高峰时段的拥堵状况。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外围道路交通压力增加,跨江交通联系明显加强,但是交通形势依旧严峻,尤其高峰时段车速整体较低。

通过灵活性的错峰限行交通管理措施,对于缓解高峰时段的拥堵现状具有很强的促进效果。

再次,错峰限行能够给予环境质量以及交通体系畅通给予保证。

随着西湖申遗的成功和徐霞客古道的恢复,尤其加之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以及西博会、休闲博览会的召开,杭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作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城市和省会城市,通过错峰限行的交通管理措施的出台,对于改进空气的环境质量以及保障交通体系的正常运行都提供了更好的保证。

最后,错峰限行能够减少市民出行成本。

由于高峰时段的拥堵状况,杭州市民上下班的交通成本较高,平均每天上班路上花费时间34分钟,在全国五十个城市中位于第八。

通过错峰限行能够减少市民的出行成本,使杭州市民出行更加快速、便捷。

当然,错峰限行只是折中之举,要想从根本上真正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还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化建设和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提高高峰时段运力,引导市民公交绿色出行。

Ø2.杭州控烟

事件概述

1995年,杭州市开始实施《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但由于对违法吸烟行为界定不明确、处罚措施不具体等原因,该规定实行多年来,收效甚微。

2010年3月1日,《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了医院、学校、博物馆等十类禁止吸烟区和商场、超市、办事大厅等九类控制吸烟区,违反条例的个人和单位将受到50元至2000元的处罚。

2011年5月1日起,卫生部新修订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正式颁布实施,其中十八条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2012年2月9日,杭州娄女士因在公共场所劝阻他人吸烟而被殴打至左手关节骨折。

这也是杭州自实施《控烟条例》后发生的第四起劝阻吸烟暴力事件。

尽管杭州《控烟条例》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法制观念淡薄者仍不在少数,而因劝阻在公共场合吸烟被殴打的事件更是频频上演。

相关评论

@杭州市健康办副主任、市卫生局副局长王明法表示:

人人都应该是控烟监督员,都有权利劝阻违规吸烟行为。

当然,不能一味地让个体去充当急先锋。

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弘扬社会正气,让市民劝阻吸烟更有底气。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专家杨建华说:

尽管当前社会一再强调在公共道德建设中每一个个体都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老人当街摔倒不敢搀扶、不法事件当前不敢劝阻,这些冷漠行为的背后是社会公众道德焦虑感和恐惧感的日益增加,同时,也凸显出现代社会对道德的呼唤和对文明的期盼。

@杭州市副市长陈小平:

2011年杭州控烟行动形势依然严峻,戒烟任务任重道远,控烟行动的开展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参与,加强控烟管理重在行动,需要持续地协调推进,常抓不懈。

模拟题

自杭州《控烟条例》颁布以来,因劝阻他人吸烟的事件不断上演,就公共场所禁烟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无论是杭州控烟条例还是国家卫生部公共场所禁烟的条例的出台,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制度化建设的渐趋完备,通过相应手段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但是,当北京、上海、杭州、香港等城市相继出台地方禁烟法规并初显成效,因劝阻吸烟而出现的暴力事件也频频上演,也是因为以往控烟的背后,还存在着些许阻力。

首先,我国吸烟文化根深蒂固,加之烟草广告的宣传、促销以及赞助活动甚至低廉的烟草价格,使得烟草在我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烟草税收对财政的所占比例较高,尤其云南、安徽等烟草大省甚至达到一半以上,更为禁烟设置了阻力;

再次,即使以往颁布了禁烟令,但是由于宣传的缺失使得广大群众对于吸烟的危害尤其是二手烟的危害了解并不多,对于相关禁烟法规的了解更是欠缺,加之执法部门的不明确,对于禁烟往往也是不了了之。

劝阻吸烟事件的频频上演不仅拷问着相关职能部门的执行力,也不断敲打着公众的道德神经。

为了能够使得控烟条例得到更好地贯彻和执行,还公众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努力。

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对于烟草危害的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到吸烟对于自身以及他人身体甚至对于环境的危害,知道禁烟控烟不仅需要法律法规,更需要全社会认真落实、需要每个公民自觉遵守和维护;另一方面,执法部门应切实将制度细则落到实处,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加大执法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控烟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公共场所吸烟的现象,使惯于吸烟者能够自觉维护个人和他人的良好环境。

Ø3.对“红领巾&绿领巾”的思考

热点概述

新华社报道:

近日,陕西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部分学生佩戴“绿领巾”一事在社会上引发不小关注。

据传这所学校给表现差的一年级学生佩戴绿领巾,表现好的学生佩戴红领巾,调皮、学习不好的学生就得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

校方称此举是为激励学生上进,家长认为这是给差生贴“标签”。

相关评论

@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认为,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的同时出现却让红领巾“变味”了,变成了一种待遇、一种荣耀,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们的某些教育工作者,缺的岂止是爱?

还缺乏尊重,缺乏宽容,缺乏理解,缺乏人性,缺乏教育的艺术……

@虽然学校有些委屈地说,他们的本意只是为了“激励”那些还不够入队条件的学生,但如此“激励”手段显然更多被理解成了压力与打击,缺少对于孩子自尊心、平等意识的理解与关注,难以达到激发上进心的目标。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健全人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

然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

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力,更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很难想象,一个从未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的“差生”,如何能够拥有适度的自尊自重意识、不以对立的情绪看人处世;也很难想象,一个仅因学科成绩优秀或拥有了“红领巾”、“五道杠”就被娇纵的“优等生”,即便日后成为“精英”,便会陡然懂得平等待人、体恤弱势人群。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劳凯声:

正面的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教育方法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需要的,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在实施负强化,也就是批评的、否定的、处分的方法要特别谨慎,也就是说必须要在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人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要求他们。

那么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的目的,但是这种标签式的做法很容易最后被解读成为就是一种按好坏来做的分类。

最终,我觉得我们的任何一种教育的措施、教育的方法还是要看它的效果,也就是说它对孩子来说,它是起到了正面的促进的作用呢,还是对孩子的发展起了一种损害的作用。

@有些人认为学校的出发点还是好的,想通过这种带绿领巾的方法激励差学生迎头赶上。

但我不认同这种说法,许多教育实践证明,教育孩子应该以表扬、以鼓励为主,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多发现差学生的优点,多在公开场合表扬差学生的优点,以此激发差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不是生硬的把他们分类排队,让差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这样很可能一些学生会自暴自弃,其产生的后果不仅仅用一句教育的失败就可以敷衍过去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差学生戴绿领巾的做法我认为就属于不会教的老师,他们不懂教育学,对差学生没有耐心,没有爱心,没有信心,才会出此下策。

模拟题

近日,西安某小学出台一项新举措,表现好的学生可以继续戴红领巾,表现不好的学生必须戴绿领巾。

此项规定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批评声不断,学校解释说是初衷是为了为了激励学生,早日带上红领巾,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对于题目中提到的西安市某小学的做法我是不赞同的。

虽然像该校领导和老师解释的那样,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快速进步。

但是该校用佩戴“绿领巾”的形式将学生进行分门别类,是缺少对于孩子自尊心、平等意识的理解与关注,做法欠妥。

第一,小学生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身心尚未健全,对社会的认识尚处于逐步发展、完善的阶段,该校的这种教育方式不但难以达到激发孩子上进心的目标,甚至会给孩子造成“自己是差生”、“表现不好”等方面的想法,心里留下阴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二,在我国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的同时出现却让红领巾“变味”了,变成了一种待遇、一种荣耀,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

第三,校方的这种行为与目前我国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相违背的。

我国教育一直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最终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西安某小学的这种做法对于践行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制度都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西安某小学的这种做法招到社会各界的批评。

但批评过后,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做法背后反映的问题,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人士应该反思下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在,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教育态度,这种态度使很多教育者和家长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力,同时也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入了孩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别是情商的提升、性格的完善都是极为不利的,对于我国优质的人力资源力量的提升也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必须给予重视下足功夫。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孩子们“成人”,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门必须加大对教育理念的宣传,加强对于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管理,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够在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人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要求他们、因材施教;家长们也必须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社会各界也需要认识身上的责任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共同努力,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障其健康成长,最终提升我国人才总体的竞争力。

Ø4.对“狼爸虎妈教育方式”的思考

热点概述

“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

原名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

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

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

被她骂成垃圾,也不准看电视或有玩伴的长女,17岁的蔡思慧已获哈佛和耶鲁录取,已决定上哈佛大学。

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

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

相关评论

@对于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成才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啸认为,对于家长来说,不要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要看看孩子幸福吗,他在班里被同学们接受了吗,不要老是看中分数,在那种向分数看齐的畸形成才观下,不要说成“才”,成“人”都很危险。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郑方贤表示,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1000个孩子有1000种教育的方法。

不论是“虎妈”,还是更早前的“哈佛女孩”、“耶鲁男孩”,这些都是个案。

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不成功个案的基础上的。

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我们看不到按照同样方式培养的并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不成功的孩子。

因此,所谓“虎妈”之类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

教育是最个体化的内容,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

@如果没有“孩子进北大”,谈到这种“三天一顿打”的体罚和棍棒教育,舆论和公众必会很不屑,必然会立场坚定地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摧残孩子身心的教育方式,应该被抛弃,不能随意打骂孩子,要尊重孩子。

可是,因为有了“孩子进北大”的诱惑,有了这个炫目的教育成果的遮掩,人们便是非不分了,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和理智。

一俊遮百丑,在很多家长看来,只要孩子能进北大,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可以的。

不是以孩子为中心,不是尊重教育的规律,而是以“教育的成果”来判断。

家长为了孩子进北大,可以不择手段。

@古人说,“人心不同,如其面焉”。

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同,思想发展的速度不同,思维基础不同,观察世界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就决定了一点:

对不同的孩子就必须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有过10年的教育职业经历,深知教育方式“因人而异”的重要。

育人,同治病一样,不同的病症、不同的身体、不同的环境就得使用不同的药物甚至“药引”。

有的孩子,吃软不吃硬,硬了就有可能发生过激反应,那你要是用“猛药”必然出差错;有的孩子,可能只差一张纸捅破,必须要用佛教“棒喝”的方式,那就得凭借“狮子吼”了。

萧百佑把三个孩子送进了北大的大门,这并不意味着他成功了,也不意味着他的教育方式成功了,这只能代表他的教育方式适合他的三个孩子进入北大校园的路径。

其他,则意义不大。

其实我感觉萧百佑也算幸运,他并没有遇到特殊的孩子,否则他的育儿经历不一定是这个样子。

假如别人不顾自己孩子的特点强行使用“狼爸”的手段,说不定就会发生悲剧。

@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是孩子的亲人,也是孩子的老师。

在国外如法国,甚至通过“子不教,父受罚”的法案,对那些没有能让自家孩子走正道的父母予以经济惩处。

可见,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古今中外皆然,只是严的尺度有大有小,严苛又分体罚、恶骂、压逼诸多种类,能不能严苛,用什么方式来严苛,这个要视孩子的具体情形而定。

因此,教育还是要回到教育的基本常识上来: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针对“棍棒出才子”的家庭教育观念,有教育专家分析认为,中国父母的家庭教育常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海无涯苦作舟”、“树不修不成材”这些教育观点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很多家长只问孩子分数,在功利化的教育观中,把自己的意志硬性强加给孩子,为了所谓的“成功”去抹杀孩子的个性和尊严,而这种“鸡毛掸子教育”也是目前中国式家庭教育中一种共性错误。

@“狼爸”之前有把女儿“骂”进美国名校的“虎妈”,他们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既有媒体炒作的因素,更源于社会心理对“蜜糖式”家庭教育的一种反思。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打也不是,骂也不得,久而久之,孩子娇纵,心理承受与生存能力欠缺,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敬畏与感恩之心。

在这种情境下,“虎妈狼爸”式教育受追捧,也就不难理解。

@在目前通行的应试教育“大旗”之下,是不怎么讲究学生们全面发展的,而且检验教育和教学成果的主要指标或唯一指标也是分数,以及分数这一唯一衡量标准之下的“进名校、上北大”,而后就是与应试教育相结合的“只有名校或一流学校”毕业生,才能更好的找到工作、实现成功价值。

这正是时下应试教育判定学生成功和教育是否成功的“路线图”。

在这样的成才“路线图”之下,家长们往往别无选择。

所以,“中国狼爸”的出现,与该家庭教育的传统有关(“狼爸”也是被其母亲“动辄就打”的教育方法打上名校的),但更与应试教育之下的成才模式和评价机制密切相关。

模拟题

从之前把女儿“骂”进名校的“虎妈”到如今把孩子“打”进北大的“狼爸”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于正确的教育模式、成功教育定义的大讨论,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狼爸”、“虎妈”随着媒体的报道,名扬大江南北。

他们所宣扬的极端的教育方式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有人宣扬支持,有人抨击反对。

支持者认为“狼爸虎妈”的教育成果还是很“显著”的,孩子纷纷进入名校,这是多少家长、多少孩子们的愿望;反对者则认为“狼爸和虎妈”的教育方式完全是一种“棍棒”教育,是早已经被淘汰、被否定的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

出现这样的争议我认为是很正常的,每个人对于成功教育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自然认定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

而我们所需要思考的是“狼爸虎妈”产生的喧闹的背后所隐含的广大家长们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迷茫,以及目前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不完善。

首先,对于题目中提到的“狼爸虎妈”极端的教育方式,我认为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

这种教育方式的一个特点是“家长主导型”,由家长来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式和成长路线,并利用一些惩罚手段去维护家长的权威,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

虽看似“暴力、专制”,却也隐含了“狼爸虎妈”对于孩子们的关心和对于孩子们成才的重视。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还是非常明显的,虽然教育的结果表面上看起来是成功的,孩子们进入了名校,但是决不能因此去宣扬和推广。

因为进入名校并不是断定一种教育方式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狼爸虎妈”的教育方式是否真正获得了成功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狼爸虎妈”之所以受到有很多家长的追捧,主要原因是大家对于成功教育的判定标准就是考高分、进名校,根本原因则是应试教育在中国的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造成高校招录以分数为主,学校也是以育知为本,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考分,家长们更是“择校成风”,盲目追求名校,对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时极其不利的。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2010年国家颁发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成才。

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各地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大方向,为各级教育部门提出了工作的基本要求。

对于学校来说,应把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

要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教育,把“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够在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人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要求他们、因材施教;

家长们也应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尊重孩子自主权利之上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和教育。

以自身的丰富阅历和专业的眼光帮助孩子进行选择、判断,而不是逼孩子成才或者规划孩子成才;

总之,社会各界都需要认识到身上肩负培养优秀下一代的责任感,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障其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Ø5.“助人为乐”何以变为“助人为忧”

热点概述

2011年9月3日,武汉市88岁的李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口摔倒后,众多围观者无人敢伸出援手,直到老人家人赶到才被送往医院。

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自从南京“彭宇案”之后,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这样的新闻已经不少。

不久前,武汉一电动车主因好心扶起不慎摔倒的八旬老太,反被老太认定是撞人者。

就在车主自认倒霉,准备赔200元了事时,在数名现场目击者的坚持下,交警判定这起事故并非交通事故,让车主离开现场。

无独有偶,在江苏如皋,也有监控视频证实,一位被老太认定是在路边撞倒自己的大巴司机,实际上是出手相助的热心人。

事后,老人全家内疚之余,为司机送去锦旗。

一方称好心助人为乐,一方称对方肇事扶人,这样的“罗生门”案件并不罕见。

就在几年前,南京“彭宇案”曾引发全国关注,不久前,天津“许云鹤案”二审开庭。

有网友评论,自“彭宇案”后,社会道德滑坡30年。

各地频现的翻版“彭宇案”,恰是道德丧失、信任危机的体现。

如果没有了监控视频和目击证人,人们还敢做好事吗?

相关评论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敬波:

类似事件的再三出现,从根本上说,恐怕是社会诚信系统出了问题。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备,一个公平的、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在商业领域出现了不公平竞争,甚至商业欺诈。

而这种经济现象的不良影响,也会逐渐渗透入社会生活中。

在国家治理和政府管理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