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7761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第一轮单元整合复习题1Word文档格式.docx

A.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的公平竞争

B.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

C.民主共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D.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表明,民国的建立激起了民族资本家创办实业的热情,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5.(2011·

山东滨州一模)下面为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

项目

1920年产值

(亿元)

1936年产值

年增长率

(%)

官僚资本

1.84

2.22

1.18

民族资本

2.51

16.32

12.41

合计

4.35

18.54

上表能够说明1920~1936年间(  )

A.中国近代工业遭受挫折B.外商企业退出中国市场

C.民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D.民族资本多于官僚资本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从1920到1936年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都有所发展,但民族工业明显比官僚资本增长快得多。

所以,答案为C项。

A、B两项本身并不正确,可以轻易排除。

D项有一定的干扰,但材料的重点不在民族资本或官僚资本的数量上。

 C

6.(2011·

安徽淮北一模)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

F1的情况出现于(  )

A.甲午战争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前期D.人民解放战争期间

 F2>

F1说明了民族资本主义面临破产的境地,结合选项可知解放战争期间。

7.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

“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本题通过引入人们对电灯的看法考查相关主干知识。

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的信息,故可排除A;

电灯的出现不能说明洋务运动的成功,因为洋务运动的结局是失败的,故可排除B;

由“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可知上海市民一直反对使用近代科技的说法显然错误,故可排除D。

材料表明,近代中国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8.(2011·

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查)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  )

A.粮票→股票B.大人→先生

C.法币→人民币D.臣民→公民

 建国初期,我国物资比较匮乏,为了保证城镇农副产品的供应,国家实行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资丰富了,国家逐渐取消票证制度,同时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实行股份制企业制度,发行了股票,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以下竹枝词:

“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

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C.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无数关山……夺天工”说的是电报,“两地情怀……妙邮筒”说的是电话,“火树千株……月中行”说的是街灯,“洋楼……海市诗”说的是洋楼。

这些竹枝词说的是西方的物质文明。

A不正确,当时的西方物质文明逐步融入中国社会,没有达到“深深融入”的程度;

B在材料中没反映;

C中的“相互渗透”没有在材料中体现出来;

材料中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持肯定态度,表明D项是符合题意的。

10.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

“90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①②③B.②③④

 我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是在1956~1966年期间,说明1937年我国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交通,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11.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和庞清、佟健于2010年2月16日在温哥华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包揽冠、亚军,这是我国选手在冬奥会冰上运动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致电中国代表团,向他们表示祝贺。

我们在第一时间看到右边的新闻图片借助的信息媒介应该是(  )

①《新华日报》 ②新华网 ③电影 ④电视新闻

A.①②B.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本题考查主要信息媒介的特点。

解题时注意题干要求“第一时间看到”,报纸一般不会刊载当天新闻;

电视和网络都可以进行实时报道;

电影时效性更差。

 B

12.(2011·

福建古田)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  )

A.娱乐大众B.报道国内外大事

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由材料中的上海地方“买卖常有阻滞”,而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即可看出。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国商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土产的发展。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因此,是不断地在应对矛盾与困境中试错,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们做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

——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 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

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

(6分)

(2)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以怎样特有的方式来追求现代化的?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

(4分)

(4)概括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以上深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本题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剧变。

(1)问,要看懂材料,理解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和知识分子等角度逐一分析;

第(3)问,看清问题,结合材料分析;

第(4)问,要理清思路,从宏观上去分析原因。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经济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曾国藩、李鸿章等发起了洋务运动;

康梁领导了戊戌变法;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

陈独秀、李大钊等倡导新文化运动。

(3)剪发辫;

更新服饰;

否定传统生活习俗;

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4)原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运动及政府的推动。

影响: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4.(2011·

山东淄博)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

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主要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

(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主要趋势?

从上述服饰的变化中,简要总结出中国民众在不同阶段的精神追求。

(10分)

 第

(1)问,由材料一中“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即可回答;

(2)问,由材料二中的“衣服独异……邦交不结”“中国宽衣博带……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看出康有为的主张及原因;

第(3)问,从款式、颜色等角度回答变化趋势。

近代时期的服饰的特点是近代中国人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反映,新时期的服饰是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反映。

 

(1)严格的等级制度。

(2)思想主张:

主张易服。

理由:

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

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

(3)趋势:

由传统走向现代;

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

精神追求: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民族独立;

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个性、文明、和谐和时尚。

模块滚动测评

[第六至第八单元]

1.《诗经·

小雅·

大田》中说: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此段材料说明我国先民在农业生产中注重(  )

A.沤制绿肥        B.利用火耕

C.治虫灭害D.火耕水耨

 根据材料内容看出为了保证土地的收成,用火灭虫,因此答案为C。

2.(2011·

深圳高级中学等四校联考)中央电视台在《探索·

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贾儒结合”的实质是(  )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

 徽商并不代表近代商业,也不代表近代经济,排除A、B;

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

3.“在1763~1871年的一个世纪中,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行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

”英国在整个世界中的“善行”主要是指(  )

A.将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B.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C.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

D.为世界各地提供了廉价的商品

 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其它地区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善行”。

4.(2011·

青岛统考)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包括(  )

①交通运输业 ②机械制造业 ③汽车工业 ④电力工业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③④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再认、再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机械制造业等,并且对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变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工业、电器制造、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迅速发展,并且对一些国家工业生产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5.如果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比之洋务运动,那么,这里的“插柳”是指(  )

A.培育了近代海防和教育B.诱导了民族企业的产生

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D.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主观上是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厦门模拟)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

“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世界……工业文明曙光初现”喻指中国沿海地区近代工业发展;

“第二世界……传统农业经济”喻指中部地区尚未受到外国经济侵略,自然经济依然存在。

“第三世界……传统的畜牧业经济”喻指西部地区是畜牧业经济;

由此可知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7.蒋廷黻在《中国近代》中说“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这里的“再进一步”主要体现在( )

①轮船招商局 ②江南制造总局 ③京师大学堂 ④开平煤矿

C.②④D.①④

 在“国防近代化”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是指创办民用企业和发展近代教育,但③不是洋务派创立的,与之相符的选项应是D。

8.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

“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材料中“转瞬即逝”的主要原因是(  )

A.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B.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中国近代工业自身弱小

D.政府改变了发展经济的政策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的发展再次陷入困境。

9.(2011·

安徽淮北4月)上海的外滩、青岛的八大关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右图为上海外滩建筑),至今仍保存大量的西洋式建筑。

这种现象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

A.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B.中西文化交流广泛

C.中国步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上海、青岛是著名的对外窗口

 西洋建筑在中国出现是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强行租借上海,并且划分势力范围,是当时中国社会殖民地化的一种表现。

10.1900年,蔡元培写了一则征婚启事:

“1.女子须不缠足者;

……4.男死后,女可再嫁;

5.夫妇如不相合可离婚。

”这反映出近代中国出现的社会新习俗有(  )

①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③妇女解放,男女平等 ④提倡天足,反对缠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蔡元培的征婚启事体现了社会习俗的文明进步,②属于旧的封建礼教,故排除。

11.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仪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

A.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B.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称谓上的区别看出了地位的变化,民主观念的强化。

12.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

这则材料反映出(  )

①人们婚俗观念的变化受西方影响 ②主张恋爱、婚姻自由的思想出现 ③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④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出现

C.①③④D.①②④

 材料反映了张维英和任姓女学生要求男女平等,主张婚姻自由。

很明显,她们的这种观念受到西方婚俗的影响,故①②④正确。

材料中没有关于婚礼仪式的内容,故可排除③。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能强。

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

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

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

……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三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

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钱。

……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年)

(1)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8分)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

 本题依托所给材料,最大限度地考查了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这也必然要求在做题时要充分挖掘材料自身的有效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加以归纳和概括。

(1)问重在归纳,即将李鸿章关于机器生产的观点提炼出来;

(2)、(3)问重在概括,即将材料所述的具体事实概括为某一类型的事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

(1)问的“态度和主张”是一回事,不必分开答;

(2)问的“问题”系指不良现象,“原因”和“办法”也是李鸿章所列出的,不能脱离材料,随意发挥;

第(3)问的“求强”即指军事工业,“求富”即指民用工业,“求强”与“求富”的关系就是材料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

总之,本题的所有设问都是由材料而发,所有答案也都隐含在材料中,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了材料解析题的考查功能。

 

(1)创办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措施;

采用大机器生产也有利于发展民用工业;

应禁止民间采用机器铸币和生产军火等,以免危及清朝统治。

(2)严重入超;

中国的手工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的机器产品竞争;

在中国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企业。

(3)“求富”是“求强”的基础;

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

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自由候,独立占头筹。

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勉女权》

材料二 中国女子在京(指东京)者百人许,而其最著名者共30人,其中长于英文者有吴若男女士及陈撷芬女士一流;

长于汉文者有秋瑾女士、林宗素女士一流;

长于数学、几何、代数者有陈光璇女士、黄振坤女士一流;

长于音乐者有潘英女士一流、

材料三 国既为公共,宁能让彼男子独尽义务,而我女界漠不问耶?

非但彼男子欲始终鄙我,不能平等,即彼男子以平等与我,我辈自由,问能无愧乎?

——陈撷芬《女界之可危》

材料四 妇女都在为革命尽力。

我打算19日去武昌。

回国后自然是参加可敬的苏氏姑娘组织的娘子军,为革命而战……假如不需要娘子军,那我就深入内地,或演说或做密使,决心为革命奉献自己的生命。

——《吴女士和叶女士》(1911年11月)

材料五 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

欲自立,非求学艺不可,非合群不可。

——《秋瑾集》

材料六 (1912年)4月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等联合其他各省的妇女政治团体组成女子参政同盟会。

宣布宗旨为:

“普及女子之政治学识,养成女子之政治能力,期得国民完全参政权。

”此期,以吴木兰为会长的女子同盟会也庄严宣布:

“本会之设以民国促进共和,发达女权参预政事为宗旨。

(1)20世纪初,面对社会巨变,中国新女性表现出了哪些思想意识新动向?

(2)根据“新动向”的主要表现,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本题考查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