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李商隐.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18222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4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嵬(其二)李商隐.ppt(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嵬(其二)李商隐.ppt

马嵬(其二),李商隐,背景简介,李商隐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杂乱的长着灌木丛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凉之感的马嵬坡,有感而吟长恨歌。

一边的七师哥于是激义山道:

“驴背上吟诗,颇有情味,何不以马嵬为题,吟咏一首呢?

”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讽刺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

因此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

甘露之变,公元835(大和九年)11月21日,27岁的唐文宗在大明官紫宸殿和李训等人,试图诛灭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随以观露为名,将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行刺,后与以仇士良为带边的宦官集团发生了激烈冲突,结果李训、王涯、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株连甚众。

史称“甘露之变”。

马嵬之变,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首联中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

以此来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马嵬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为中心,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

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

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用典,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2、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

“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

“当时”指七夕玄宗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

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3、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此日”指哪一日?

“当时”又指哪一时?

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4、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总结归纳,1、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应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

“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2、对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

”你是怎样理解的?

“讽意至深”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

1、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2、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3、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

1、倒叙的叙事手法;2、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