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8245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1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堰市十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1.讲述故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泽东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

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试着读出诗中的情感和气魄。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大气磅礴、鼓舞人心。

以此诗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后面引导学生体会新闻体裁的特点做铺垫。

师:

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是毛泽东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一重大事件。

请大家再次阅读本课中的两则消息,对比诗歌,看看不同文体的表述,有怎样不同的效果。

(板书:

消息二则)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是自学检测,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又是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利用新闻基础知识学习《消息二则》打下基础。

二、资料助读,走进“新闻”

默读课本第2页和第17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

思考以下问题:

1.新闻是什么?

2.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分别是什么?

3.消息是一种怎样的新闻体裁?

预设

课件出示:

1.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媒体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新闻的三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3.消息指的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用事实说话;

第二,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第三,时效性强;

第四,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

第五,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

三、整体感知,剖析课文

【活动一:

贴标签】

细读两则消息,找出它们的“六要素”和“五部分”。

(生再读课文,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新闻体裁特点。

贴标签、做编辑的活动形式,既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学习,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1.六要素

时间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开始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到二十二日下午

地点

在芜湖、安庆之间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物

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事件

南渡长江

横渡长江

结果

突破敌阵,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

敌阵业已被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2.五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后面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师补充: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不可缺,背景和结语有时会暗含在主体里。

【活动二:

做编辑】

请同学们比较这两则消息,体会其“三大特点”。

设问:

假如你是当时报社的编辑,你认为这两则消息重复吗?

能刊发吗?

预设这两则消息都具备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而且时效性都很强。

第一则消息,作者仅用不到二百字(不含电头),就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表述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准确预判。

这则消息第一时间报道出来,能极大地鼓舞战士们的士气。

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足见这一战役的磅礴气势。

这两则消息在时间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

因此,这两则消息都能而且都要刊发。

第2课时

1.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欣赏新闻的写作艺术。

2.体会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一、评析新闻

学做评论员】

这两则消息好在哪里?

除了时效性外,两则消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你从新闻的背后还读出了什么意味?

让我们选择几个角度来评价一下,一个小组一个选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

1.排一排:

第二则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写?

预设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

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军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删一删: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

为什么?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预设不好。

(1)用“大约”表示是约数,不是确数。

这样表述更准确。

(2)“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个地方。

(3)“至发电时止”,把时间限制在准确的时刻。

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换一换:

读一读,用括号里的词替换加点的词语,行不行?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预设不行。

对地区用“占领”,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力,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已为我军所用。

正因如此,依靠要塞炮火,长江得以被“封锁”,铁路线则用“切断”,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长江水是切不断的。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确切地表明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这些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若换掉,则无此表达效果。

4.比一比:

从下面两组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组: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第二组:

A.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B.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预设“摧枯拉朽”“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些词语都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势如破竹。

用“纷纷溃退”“军无斗志”等词语从侧面表现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这些四字词语很有表现力,语言表达既准确而又生动。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地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坚固性,过低地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的狼狈,又可体现我军的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文“二十一日”重复。

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有明显的感情倾向的,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和对敌人的嘲讽之情都包含在用词当中了。

这就告诉我们,写新闻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可以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陈述事实,从而把态度表露出来。

5.找一找:

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

去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

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词的作用。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3)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5)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6)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7)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8)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预设反复出现的“我”,体现了一种作者强烈的自豪感,有喜悦,有自豪,有豪迈,有决心,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有亲切感。

补充: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

【设计意图】评析新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排、删、换、比、找的方法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和感情色彩,理解新闻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并有的特点。

为下面播报新闻,亲自创作新闻做准备。

二、播报新闻

学做播音员】

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节奏播报这两则消息。

如果你是播音员,要向全国人民播报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会怎么播报?

(任选一则)

点拨:

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

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散文、诗歌,有强烈的情感。

新闻中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

另外,要读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

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

【设计意图】此环节能让学生亲身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更深入地把握新闻内容,进一步感知新闻的特征。

强烈的代入感也能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内化学到的知识。

三、学写新闻

请大家把班里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写成新闻,注意“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注意客观叙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学生自由习作,师评点)

结束语:

同学们,新闻里不仅有新鲜的时事,还有鲜活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

每一则新闻里都蕴含有不一样的意味。

古人最初造字的时候,“闻”字是一个人举手掩住一只耳朵,露出另一只耳朵,在专注地倾听的形象。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大家要学会有选择地接收,专注地倾听,这样你就能通过新闻这种实用性文体了解大千世界,感知社会人生。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会读新闻,读懂新闻,进而能写出新闻,把校园发生的新鲜事儿告诉给更多的人。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本课的教学以引导学生自学、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开始,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贴标签、做编辑、做评论员、做播音员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新闻的知识点,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得快。

【资料链接】

“消息”一词的来源

“消息”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意思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要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或丰盈或虚弱,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时消减,有时滋长。

太史公亦曰:

“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

”皇侃注云:

“乾者阳,生为息;

坤者阴,死为消也。

”由此可见,消息之义,盖已古矣。

中国古代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把它们的枯荣、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之为“消息”。

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新闻体裁,所以“消息”又叫新闻。

中国古代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木铎:

木铎为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

《尚书》中有“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的记载。

据说早在夏商周时期,曾有这样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了解民情。

可以说,这种形式是我国新闻行业的一种原始形态。

布告与露布:

布告是一种政府文告,以在固定地方悬挂或张贴为主。

露布作为传播载体,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邸报:

通常指历代朝廷发行的官报。

邸报是朝廷传知朝政和臣僚了解朝廷政情的工具。

主要登载皇帝谕旨、臣僚奏章和朝廷动态等方面的内容。

小报:

始见于宋代,是一种以刊载新闻与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小本:

流行于元代,在民间雕印发卖,主要刊载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

但元代的言禁很严,元太宗时期还曾有过“诸公事非当言而言者,拳其耳;

再犯,笞;

三犯,杖;

四犯,论死”的禁令,因而,这种“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范围不会太广泛。

旗报、牌报:

旗报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

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方式。

京报:

主要流行于清代,与朝廷发布的邸报大体相同。

主要在北京发行,外地有翻印。

24.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3.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5.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通过侧面描写鲜明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并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学习运用对话、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难点

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教师展示王维的《观猎》一诗,学生朗读。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细柳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驻军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细读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吧。

 

环节二

3.

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2.背景链接

汉文帝即位之后,同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政策,双方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

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朝奸细的挑拨,跟汉朝绝交。

公元前158年,匈奴的单于起兵六万,侵犯了上郡和云中,杀了不少老百姓,抢掠了不少财物。

汉文帝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抵抗。

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守在长安附近:

将军刘礼驻扎在霸上,徐厉驻扎在棘门,周亚夫驻扎在细柳。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棘门(jí

)彀(ɡò

u)都尉(dū)诏(zhà

o)

按辔(pè

i)持兵揖(yī)介胄(zhò

u)嗟乎(jiē)

曩者(nǎnɡ)兹(zī)弩(nǔ)

2.重点实词

彀弓弩(张开)

天子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军中闻将军令(听从)

居无何(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将军亚夫持兵揖(拱手行礼)

使人称谢(致意)

3.通假字

①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

②改容式车(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4.一词多义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遣)

①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臣)

   使人称谢(派遣)

军霸上(动词,驻军,驻扎)

②军已而之细柳军(名词,军营)

上自劳军(军队)

已而之细柳军(到,往)

③之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

称善者久之(助词,无意义)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担任)

④为

天子为动(被)

不闻天子之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⑤诏

诏将军(下诏)

5.古今异义

(1)天子先驱至(古义:

先行引导的人员;

今义:

思想和行为走在前端的人)

(2)军中闻将军令(古义:

听从;

用鼻子嗅)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古义:

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节日)

(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

营垒;

墙壁)

(5)请以军礼见(古义:

请允许我;

希望对方做某事)

(6)使人称谢(古义:

致意;

感谢)

6.词类活用

(1)军棘门(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介胄之士不拜(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用作动词,下诏)

(4)锐兵刃(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锋利)

7.翻译句子

(1)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2)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译文】到达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皇上的车队)直接驱驰而入,(两军营)将士都下了坐骑,迎送皇帝。

(3)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戒备森严。

(4)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译文】军营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5)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劳军。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派使者拿符节下诏给将军:

“我要进营慰劳军队。

(6)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译文】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偷袭并俘虏的。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节奏。

重点句子示例: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2)已而/之/细柳军

(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5)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1段:

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

第2段:

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

第3段:

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2)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匈奴入侵,皇帝慰问军营,在周亚夫的细柳军营看到了与其他军营不一样的地方,虽然皇帝进细柳军营不太顺利,但对周亚夫将军却有着极大的夸奖。

(3)快速浏览全文,说说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

(用原句答)

“此真将军矣!

(4)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内容可以看出细柳军军纪严明,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1.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霸上、棘门军是为了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肃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2.军中都尉执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军队,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军队,号令应该统一,纪律应该严明,不是军队统帅的命令,都不能听从,这样才能打胜仗。

二、分析人物形象

1.从军士吏的表现,以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人。

2.从“上自劳军”和“称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以天下为重、体恤下情、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三、探究写法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

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

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