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18304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共昌吉市委六次代表会工作报告(正稿)Word格式.doc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605元,比“九五”末增加1710元,年均增长8.1%。

荣获新疆西部大开发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十强县市称号,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中国西部876个县市经济百强县市第33位。

——过去的五年,我市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调优一产、调大二产、调快三产,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末的24.8:

40.7:

35.5调整到19.2:

50.4:

30.4。

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协会,积极探索农企“双赢”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

大力实施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产业整合和优势产业群的培育,工业经济整体水平和效益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已逐步形成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

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规模企业工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3%,企业集团达到29家,比“九五”末增加19家。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已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44%。

突出狠抓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工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强化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到位资金47.64亿元,比“九五”翻了一番。

品牌战略推进取得重大突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产品4个,“新疆名牌”产品9个,列全疆首位。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五年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2亿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1家企业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以重点行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旅游、房地产和社区服务、金融、信息等新兴服务业,三产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过去的五年,我市基础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积极贯彻自治州城市群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定位,按照“东优、西拓、南进、北调”的战略发展方向,加快建设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

五年累计投入15亿元,世纪大道、滨湖河等城建重点工程按计划顺利实施,拉开了新城区发展的基本框架,建城区面积达到28.6平方公里。

着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新建整修道路40条,总里程60.75公里,开发房地产面积达250万平方米,全市规模小区达到61个。

狠抓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新增绿化面积36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21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21%。

天然气入户率达到90%,建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自来水普及率100%,污水处理率77.5%,垃圾综合处理率100%,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狠抓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居民点建设,新建、改建农村道路480公里,100%的乡村主干道路实现沥青化,99.6%的农村居民点道路实现高标准砂石化。

投入资金4.7亿元,实施了惠及6389户城乡居民的抗震安居工程,2136户农牧民1.1万人实现定居。

先后荣获全国环境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自治区园林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过去的五年,我市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认真扎实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狠抓整改措施的落实,“六联系一帮扶”等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建立并得到完善,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得到加强,各级党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坚持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以“十大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四大机制”作保障,乡镇、企业、学校、社区、机关五个层面“五好”党支部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村级党支部“八个起来”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被评为自治区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示范市。

不断完善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和干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推行绩效考核,公推公选,率先在全疆推行干部任免票决制,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干部队伍活力明显增强。

强化干部培训,先后选派25名后备干部到镇村任职,选派78名后备干部到福建、四川挂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以及“四实”作风的要求,突出狠抓“六大措施”的落实,以作风的大转变推动了事业的大发展。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领导责任制,不断加强反腐保廉预防体系建设,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强化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

——过去的五年,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开展,发展环境更加和谐。

坚持“育人、治城、塑形”主线,不断完善精神文明五条工作线机制,狠抓系列机制的优化、系列创建的实效,形成城乡统筹、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市民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建成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区级文明单位87个,州级文明单位137个,区级文明行业4个,荣获自治区文明城市“四连冠”。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党对人大、政协、人民武装和群团组织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巩固了团结协作的良好局面。

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扩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加强普法教育,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治市进程加快。

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加强,“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经济犯罪和敌对势力、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进信访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提高了社会稳控能力,社会更加稳定。

——过去的五年,我市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科教兴市战略得到全面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和科技特派员试点市工作有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8%。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合理调整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城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积极开展文化、体育示范乡镇创建活动,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乡乡有文化中心、村村建文化室目标基本实现。

社区建设得到强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深入实施“村村通工程”,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2%。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初步建立,农牧区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

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一些生产生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计划生育、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全面贯彻落实,档案史志和工青妇、老龄、工商联、残联、红十字、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军警民共建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

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二连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市、全国红十字服务示范市等多项殊荣。

五年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这些经验,是全市上下形成的共识,是指导我们今后工作的宝贵财富。

概括起来,主要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

五年来,我市的各项工作之所以能够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各项工作决策以发展为最高原则,各项工作成果以发展为检验标准,全市上下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开创全市各项工作新局面的不竭动力。

五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创新工作机制,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事业的大发展,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步伐,富民强市的每一项成效,干群精神状态上的每一点变化,无不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无不闪烁着解放思想的光辉。

坚持立足市情,发挥优势,努力使我们的工作思路、政策措施既富有创新性,又不失科学性,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正确途径。

五年来,我们抢抓自治区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发展战略和乌昌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上级精神与我市实际相结合,开拓创新的精神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相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全市社会政治和谐稳定,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稳定保改革促发展,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为全市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没有全市上下对稳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艰苦努力,就不会有当前三个文明建设的新成果。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好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推动我们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

五年来,我们着眼于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顺应形势发展要求,用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精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我们要认真总结和汲取这些宝贵经验,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把我市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新的阶段。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昌吉市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发展历程,40万昌吉人民,用超常的胆略和智慧,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在昌吉市历届工作过的老党员、老干部,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武警官兵、驻市部队和驻市各单位,向所有为昌吉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的各个阶层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党的自身建设方面看:

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还不够强,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还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认识需要不断强化。

党员教育管理中还有薄弱环节,一部分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存在。

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看:

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结构性、素质性问题尚未较好解决。

二产占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够高,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总量不够大、发展速度不够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还比较滞后。

三产发展中,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还很不够。

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水平还不够高,与库尔勒、石河子、阿克苏、喀什等疆内兄弟城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城市基础建设和服务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水、电、土地等要素的制约加剧,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就业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需完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比较多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加快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为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不断深入,加速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西部的汇集和聚合,为西部地区步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提供了重要支持;

乌昌党委明确要把昌河新区作为乌鲁木齐市副中心加快建设,为实现两地资源共享、互补互赢、共同发展提供了动力平台。

作为自治区实施乌昌经济一体化和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发展的重点城市,区州党委对我们寄予厚望。

面对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紧迫形势,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团结带领40万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奋发图强,谱写昌吉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十一五”时期,我们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着力点,紧紧抓住乌昌经济一体化发展机遇,以“六进”举措为抓手,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区域经济联动的发展战略,突出城市经济特点,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进程,建设具有昌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区域之间、人与自然的统筹协调发展,建设宜于创业和人居的田园式、生态型城市,抢占乌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高点,争作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发展的排头兵。

我们的总体发展思路是:

突出一条主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加快经济发展主线不放松;

围绕一个目标,以人为本,富民强市,建设和谐社会,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小康社会这一目标;

贯彻一个方针,州党委“全党抓经济,突出抓工业,重点抓招商,继续抓好农业产业化,提升三产,发展旅游,加强党的领导,打造平安昌吉,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工作方针;

实现三个突破,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实施四大战略,依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势,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快“四位一体”城市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科教文明城市、和谐安康城市建设;

培育建设五个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中高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出口商品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

做大做强六大支柱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机电制造业、石油化工业、新型建材业、矿产资源开发深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十一五”时期的总体发展目标是:

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4亿元,年均增长15%;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万元(折合3750美元);

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3:

55:

32;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0亿元,年均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15%;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8亿美元,年均增长20%;

财政收入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12%;

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年均增长8%;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

全市总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以下。

今后五年,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我们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推动全面发展。

实现“十一五”发展的宏伟目标,我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一、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巩固提高工业经济主导地位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的发展决定我市经济的走向。

我们必须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新的战略眼光、新的发展思维和新的工作举措,发展壮大现有的,培育扶持新建的,引进开发高新的,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

(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骨干拉动、科技推动”。

要依托我市的区位、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资源。

突出建设以头屯河沿岸、昌河工业园、三工火车站、榆树沟、大西渠、硫磺沟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努力将其建成乌昌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和制造业基地。

坚持产业抓支柱、企业抓集团、技术抓创新,壮大优势骨干企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做强做优做大农副产品加工、机电制造、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矿产资源开发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形成辐射力广、附加值高、竞争力强、能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工业企业体系。

到2010年,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4%以上。

要着眼于提高竞争力,精心培育、重点扶持,力促现有骨干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形成以特大型企业为龙头、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工业企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经济实力。

到2010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1家;

超10亿元的企业10家;

超亿元的企业30家。

要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切实提高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要加强依法管理引导,促进个体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到“十一五”末,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0%以上。

(二)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必须加快园区经济发展。

园区是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新型工业的基础,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也是带动工业和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平台。

要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原则,优化园区工业布局,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实现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要采取“一区多园”形式,加强与乌鲁木齐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作,凭借其政策平台、经济实力和品牌优势,促进融合发展,进一步把省级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好、发展好。

要进一步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在资金投入、土地使用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为园区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强科学指导,制定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业园区中长期规划,为园区和产业发展打牢基础。

要采取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多渠道、多层次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信息网的建设与改造,不断完善综合服务软、硬环境。

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发展电子信息、环保、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项目,大力引进一批知名度大、技术含量高的上市公司和全国500强企业在园区落户。

(三)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必须突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要加大采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力度,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制造业,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提高工业产出效益和质量及市场竞争力。

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规模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全面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

要加强与区内外先进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吸收和消化高新技术,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十一五”末,高新技术附加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大力实施名牌推动战略,“十一五”期间,再争创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3个,新疆著名商标10个,新疆名牌产品10个。

(四)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必须强力推进项目和招商引资,全力打造外向型经济格局。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在于扩大开放,出路在于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

要按照“招商进规划”的要求,把招商引资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和工作体系之中,作为“一把手工程”和“一把手重点工作”来抓。

要明确招商定位,充分把握和利用乌昌经济一体化发展机遇,按照资源分布和产业规划,精心打造并合理布局招商项目,对优势资源、优势产业集群进行整体包装推介。

要强化招商引资责任意识,坚持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对因努力不够而使项目最终流失的,必须层层追究责任。

要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形式,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采取政府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会展招商等多种形式,形成强大的招商攻势,吸引更多的大项目大企业落户。

“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要达到100亿。

要认真研究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财政支持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向上争资金、争项目。

市财政、计委、民政、水利、教育、卫生、国土、林业等全市各部门都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

政府要在项目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财政再困难,对那些能够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在前期费用上,必须给予一定的保证,以调动各单位、各部门向上争资金、争项目的积极性。

要大力推进融合经济发展,加快兵地、银政、银企、校企及与石油单位、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的融合发展。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比较优势,鼓励、支持优势企业挺进内地市场,发展境外投资和加工贸易,带动商品、劳务、技术和管理输出。

要充分发挥亚中商城国家二类口岸的作用,积极组织本地产品向中亚等国家出口,拓展国外市场,吸引区内外大企业在我市建设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提高区域经济的外向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必须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环境是第一要素,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思想,党政机关所有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工作人员都是投资者的服务员,投资者的需求就是工作目标、投资者的困难就是服务的方向、投资者的赞美就是最高追求,切实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

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办事进大厅”的要求,所有行政许可事项进入一站式办公大厅集中办理,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力争做到工作零缺陷、服务零距离,积极营造有利于投资创业的良好环境。

要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发展就是为全市人民谋福利,支持企业发展就是为子孙后代造饭碗”和“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关系昌吉发展”的观念,切实把企业的事当作部门和自己的事,真心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

各级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把心思和精力用到造环境、谋发展、干事业上来。

对不作为、乱作为,影响投资环境的人和事,要坚决采取组织措施,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

二、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产业是加快我市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

要突出抓好环境建设,既要规范管理,又要放开搞活,“管而不死,放而不乱”,促进三产快速发展。

(一)加快发展商贸流通,进一步活跃城乡经济。

要依托乌鲁木齐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城,按照构建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的发展方向,加快312国道沿线、昌吉火车站物流集散区、亚中商城、中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特色市场建设,促进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要不断完善专业街(区)服务功能,把延安北路精品街、文化东路餐饮街、东方国际步行街等重点街(区)建成特色鲜明的商业服务街(区)。

要积极推进乡镇集贸市场建设,拓展流通领域,加快仓储物流业的发展。

认真抓好“万村千乡”工程,活跃农村商贸流通,建设多层次、多渠道,科学、合理、畅通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体系。

到“十一五”末,培育2—3家销售额过10亿元的商业企业集团,构建1—2家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大型联销公司,批发零售贸易业及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二)稳步快速发展房地产业,进一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要发挥区位和环境优势,鼓励和引进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

要加强房地产开发总量控制和政策引导,合理调控市场。

要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合理调整高、中、低档商品房比例,以满足不同层次社会居民需求。

住宅建设要向环保、节能、高新方向发展,打造一批品牌住宅小区,吸引乌昌地区单位和居民落户昌吉市。

要积极整合壮大房地产开发企业,完善配套服务,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促进传统的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转变。

(三)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要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