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8537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测井曲线及地层对比划分Word下载.docx

根据油、气、水层的这些曲线特征和划分油、气、水层的方法,就可以把一般岩性的、简单明显的油、气、水层划分出来。

注解:

周波跳跃现象:

声波测井在含气裂缝性地层处的典型响应特征;

裂缝和气显示强烈,声波会周波跳跃;

当遇到气层时候,声波时差回引起周波跳跃。

挖掘效应:

挖掘效应是气层段中子密度曲线交叉,分开明显的曲线特征

地质年代表口诀记忆法:

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

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 

海西期;

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

震旦纪、 

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地层划分与对比 

  

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出露地表和地下的岩层剖面,分析和研究各地的岩层剖面,并进行剖面间的地层对比,是区域的乃至全球的地层综合研究的基础。

  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是地层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基本程序,现代地层学十分注重地层划分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岩层具有多种作为地层划分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可以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地层划分,也可以根据多种特征的综合分析得出的属性(如时间、气候、环境、事件、成因解释等)进行地层划分。

岩层有多少种类可作为划分依据的特征和属性,就有多少种类的地层划分。

最常用的有①岩石地层划分,以一种岩石特征或几种岩石的组合特征为基础划分地层单位;

②生物地层划分,以含同一生物化石内容及其分布范围为基础划分地层单位;

③年代地层划分,以岩层形成的地质时间为基础划分地层单位。

不同种类的地层划分可以重叠在同一剖面上进行,这就是现代地层学的多重地层划分概念(见地层分类系统)。

  地层划分中常发生两个偏向:

①强调年代地层划分的统一性,认为不受时间因素控制的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单位不是正式地层单位;

②过分强调地层划分多重性和差别性,建立了过多的独立分支学科(如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气候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生态地层学等)。

当然,为了研究同一岩层序列的不同特征和方面,分析其时空分布关系,增进对地层系统知识的理解,不同地层单位在各自特定的条件下都有其独自存在的价值。

  地层对比 它的基本内容是论证各地层单位特征的一致和层位的相当。

它是地层单位及其界线从层型向空间展伸和应用的主要手段。

  由于地层单位是多种的,对比的论证必然也是多种的。

因而可以分为岩石地层对比、生物地层对比和年代地层对比等。

传统的地层对比仅指年代地层对比。

  在特殊情况下,某些岩石地层单位既具有岩石特征的一致性又具有同时性,如火山灰层、斑脱岩层、单个薄煤层或灰岩层。

这时,岩石地层对比与年代地层对比具有同一的标准。

生物地层的对比也有类似的情况。

岩石地层同时性的论证和对比比较困难,不是普遍能够做到的。

关于岩石地层单位的对比,从层型向外延伸,应当只根据层型的岩石特征在空间上的连续性,不考虑化石内容和形成时间的一致性。

对于年代地层单位,只有当两个年代地层单位间的界线层型建立之后,根据界线层型中参考点的定义,进行空间上的延伸和对比。

年代地层单位的界面线是等时面,等时面的追索是复杂的,所以进行年代地层单位的对比应当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论证。

  地层单位 地层划分的结果,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可以分出不同性质的地层单位。

如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

岩层的特征和属性有大小和级别之分,年代有长短之别,所以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不同的级别和体系。

地层划分从一个剖面或一个地区开始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形成地层系统。

地层对比将不同地区的地层系统连接起来,建立大区域的以至全球的地层系统(见地层分类系统)。

小层对比与划分(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相碎屑岩油气层层组划分与对比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陆相碎屑岩油气田开发准备阶段和开发阶段油气层层组的划分与对比。

基础资料

2.1 

岩心资料

2.1.1 

岩心描述资料

应收集本油(气)田岩心(包括井壁取心和岩屑)描述资料,主要包括古生物化石、岩性特征(岩石类型、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资料。

2.1.2 

岩心分析资料

应收集本油(气)田岩心分析资料,包括油气层物性分析(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分析等资料。

2.2 

地球物理测井资料

应收集每口井油气岩性特征和流体性质的系列测井资料、标准测井资料及重点井的地层倾角测井资料。

2.3 

地震资料

应收集本地区地震解释成果(包括VSP)资料。

2.4 

油气水性质分析资料

应收集下列油、气、水分析资料:

──地面脱气原物性分析资料;

──地面原油高压物性分析资料;

──原油化学成分和组分分析资料;

──天然气性质分析资料;

──油田水性质分析资料。

2.5 

野外露头资料

应收集本地区含油气层段的野外露头资料。

油气层层组划分

3.1 

沉积旋回的划分与对比

3.1.1 

划分沉积旋回的方法

划分沉积旋回应以岩心资料为基础,以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为依据,充分考虑层间的接触关系,结合沉积相在垂向上的演变层序,在区域地层划分和含油气岩系列分的基础上,将含油气层段划分为不同稳定分布范围的旋回性沉积层段。

3.1.2 

分析油气层沉积相

3.1.2.1 

收集区域沉积相研究成果,确定出含油气层段的区域沉积背景。

3.1.2.2 

以岩心资料为依据,充分应用各种定相标志,细分出单井各层段的沉积微相,确定出单井含油气层段沉积相在垂向上的演变层序。

3.1.2.3 

在单井各层段划分沉积微相的基础上,确定出含油气层段在平面上的相带演变。

3.1.2.4 

根据油气层的沉积环境,确定出不同沉积成因油气层应采用的具体对比方法。

3.1.3 

研究岩性与电性关系

3.1.3.1 

选用岩心资料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齐全的取心井进行岩电关系研究,分析各种岩性、各类沉积旋回和各种岩性标志层在各种测井曲线上的显示,为应用测井曲线划分对比油气层提供依据。

3.1.3.2 

根据各种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对本地区油气层特征、旋回性特征及标志层的反映性能,选择出对比油气层所采用的测井曲线。

选用的测井曲线应具有下列性能:

──能反映出油气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特征;

──能反映出油气层岩性组合的旋回特征;

──能反映出岩性标志层的曲线形态特征;

──能准确反映出各类岩层的分界面。

3.1.4 

划分单井的沉积旋回

3.1.4.1 

选用岩心资料齐全的井或井段,依据岩性在垂向上的组合类型和层间接触关系,划分出正旋回、反旋回、复合旋回等不同类型的沉积旋回。

同一旋回内必须是连续沉积。

3.1.4.2 

划分出不同级次的沉积旋回。

沉积旋回一般可划分为四级:

a)一级沉积旋回:

包含整个含油气层系并在沉积盆地内可进行对比的沉积旋回。

一级沉积旋回的分界线一般划分在剥蚀面上或沉积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分界处。

b)二级沉积旋回:

不同岩相段组成的、在二级构造单元内可进行对比的沉积旋回。

沉积旋回的界线一般划分在明显水退或水进沉积的分界处。

c)三级沉积旋回:

同一岩相段内几个性质相近的最低级次旋回组成的沉积旋回,在油田范围内可进行对比。

d)四级沉积旋回:

由不同岩性的单层组成的沉积旋回,在区块范围内能够进行对比。

3.1.5 

对比沉积旋回界线

3.1.5.1 

依据古生物特征、岩性特征和测井曲线形态特征进行沉积旋回对比,找出多数井共同存在的旋回界线,修改不一致的单井旋回界线,使各单井的沉积旋回界线达到一致。

3.1.5.2 

分析各级沉积旋回岩性和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搞清不同地区各沉积旋回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油气层对比提供依据。

3.2 

油气层的层组划分

3.2.1 

划分层组的依据

油气层的层组划分应考虑下列因素:

a)油气层的沉积环境、分布状况、岩石性质及储层物性等油气层特征;

b)油气层之间的隔层厚度、分布范围、岩性特征等分隔条件;

c)油气层内的流体性质及压力系统。

3.2.2 

划分油(气)层组

3.2.2.1 

二级沉积旋回中油气层沉积环境、分布状况、岩石性质、物性特征和油气性质比较接近的含油气层划为一个油(气)层组。

一个油层组可由一个或几个砂岩组组成。

3.2.2.2 

油(气)层组之间应有相对较厚且稳定分布的隔层分隔开,其分界线应尽量与沉积旋回的分界线相一致。

3.2.2.3 

划分出的油(气)层组能作为开发初期组合开发层系的基本单元。

3.2.3 

划分砂岩组

3.2.3.1 

以油(气)层内相邻近的油气层集中发育段划分为一个砂岩组。

划分的砂岩组应尽量与三级沉积旋回的层位相一致。

3.2.3.2 

一个砂岩组内可包含数个小层。

砂岩组之间应有比较稳定的隔层分隔开。

3.2.3.3 

同一油气田范围内砂岩组的数目和界线应当统一。

3.2.4 

划分小层

3.2.4.1 

上下以非渗透性岩层分隔开的油气层划分为一个小层。

同一小层内可包含几个单层。

一个区块内两个小层之间分隔开的井点数应大于其合并的井点数。

3.2.4.2 

划分的小层界线应尽量与四级沉积旋回的界线相一致。

各区块的小层数目允许不同,但分层界线应当一致。

油气层对比

4.1 

对比的原则

以古生物和岩性特征为基础,在对比标志层控制下,以沉积旋回为主要依据,运用测井曲线形态及其组合特征,逐级进行对比。

不同地区、不同相带应根据油气层的沉积成因采用不同的具体对比方法。

4.2 

对比的方法、步骤

4.2.1 

选择标志层

4.2.1.1 

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分布广泛、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形态易于辩认的岩层选作对比标志层。

常用的标志层有化石层、油页岩、碳质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纯泥岩等特殊岩层。

4.2.1.2 

岩性组合特征明显、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形态特征易于辩认的层段或上下区别明显的层面可选作对比标志层。

4.2.1.3 

应在沉积旋回分界线附近和不同岩相段分界线附近选取对比标志层。

4.2.1.4 

应识别出局部地区分布的辅助标志层。

4.2.2 

建立对比标准剖面

4.2.2.1 

应根据对比地区的面积大小和油气层在平面上分布的稳定程度,建立一条或数条不同方向的油气层对比标准剖面。

4.2.2.2 

对比标准剖面应贯穿整个对比地区,并充分选用取心井。

选作对比标准剖面的井或井段沉积层序不应有地层重复或缺失。

4.2.2.3 

通过对比确定标准剖面上各井的分层界线。

4.2.3 

对比各井的层组界线

4.2.3.1 

依据标准井的层组划分结果,通过井间对比,划分其他井的油层组、砂岩组及小层的界线,并用邻井进行验证。

4.2.3.2 

通过油气层对比,确定出钻遇断层井点的断点深度、断失厚度、断失层位等,并标明所依据的井号。

4.2.4 

区块统层

4.2.4.1 

应在区块范围内按照一定方向和顺序对各单井进行统层,使区块内各井的层组界线达到一致。

4.2.4.2 

在复杂断块区,应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在合成地震记录的基础上,搞好相应强反射相位标定,然后进行平面上的横向追踪,以保证在油田或区块范围内不同井点层组界线划分的一致性。

4.2.5 

对比油(气)层组

在对比标志层或辅助标志层的控制下,依据岩性组合和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以及油层组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在二级沉积旋回内部对比油层组的界线。

4.2.6 

对比砂岩组

在油层组界线的控制下,依据三级沉积旋回的性质、岩性组合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及厚度变化规律对比砂岩组的界线。

4.2.7 

对比小层

4.2.7.1 

在砂岩组界线的控制下,依据四级旋回对比划分出小层界线。

按照沉积旋回的不同成因,分别采用不同的具体对比方法。

4.2.7.2 

湖相沉积的油气层,按照岩性和厚度在平面上具有渐变的特征,采用相邻井同一小层的旋回性和岩性相近、曲线形态相似、厚度大致相等的对比方法划分小层的界线。

若个别井点小层的旋回性不明显,应按照各小层在砂岩组内的厚度比例确定小层界线。

4.2.7.3 

河流沉积作用为主的油气层,岩性和厚度在侧向上具有突变性,应依据河流沉积旋回具有起伏冲刷底面的沉积特征,按照同一小层旋回顶界大致小平的原则,采用不等厚对比方法划分小层界线。

4.2.8 

对比单层的连通关系

4.2.8.1 

在划分单井分层界线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向和顺序,对比相邻两井之间各单层的连通关系。

若需要不相邻井之间的连通关系时,应通过中间井间接确定两井之间各层的连通关系。

4.2.8.2 

在小层分层界线的控制下,根据油气层的不同沉积成因,分别按照各微相的沉积机理和不同沉积微相砂体之间的连通状况,确定井点之间各单层的连通关系。

a)湖相沉积的油气层,依据砂体平面层位分布稳定的特征,两井点层位相当的单层确定为连通。

b)河流相沉积的油气层,因平面上砂体的沉积成因具有突变性,故应依据各沉积微相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井点之间各单层的连通状况。

多期河道砂体叠合的厚层,应对比出单期河道砂体之间的连通关系。

c)其他沉积环境形成的油气层,可根据其具体沉积特点和砂体展布规律,采用相应的对比方

法确定井间单层的连通关系。

4.2.8.3 

确定井点之间单层的连通关系时,断层两盘的油气层不能相连通。

1.储层地层单元分级

目前关于储层地层单元的划分级别及其术语尚不统一。

结合油田的应用实际,将油气盆地划分为5个级别的储层单元。

(1)地层序列:

为不同构造阶段的沉积地层组合,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是生、储、盖组合的基础。

(2)含油层系:

为同一地质时期内沉积的不同岩性、电性、物性和不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的含油层组组合,是一个“等时不同相”的沉积复合体,是生储组合、储盖组合的基础。

(3)含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地震反射结构特点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相”沉积复合体,是生油层段及储集层段沉积组合。

如垦西油田东营组东三段沉积的湖相泥岩,其电阻率呈低阻特征,而下伏沙一段湖相泥岩含灰质较高,其电阻率呈高阻特征,据此,可划分为不同的含油层组。

(4)砂层组为含油层组内的“等时同相”沉积体,多由数个具成因联系的向上变粗或向上变细的小旋回组成,其形成受水位、沉降速率及碎屑输入量的幕式及周期性变化的控制和影响。

如研究区东营组二段上部为三角洲平原成因,由向上变细的多个小旋回组成,而下部为三角洲前缘成因,由多个向上变粗的小旋回组成。

因此,可划分为两个砂层组。

(5)单砂体单砂体是低级别小旋回内部具储集能的砂体部分。

小旋回构成砂层组的基本单元,其形成主要受控于碎屑输入量和水位的波动。

该沉积单元含有一个独立的单砂体,单砂体有时被局部薄层泥岩隔开,视具体情况可进一步划分出单砂层。

单砂体为最基本的油层开发单元,通常被称为小层。

在研究区东营组共划分出了0个小层。

在精细油藏描述工作中,关键是砂层组,尤其是单砂体低级别单元的合理划分与对比。

2.小层单元的划分

储层单元的成因分析是小层单元划分的基础。

对于高级别的储层单元,可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以沉积、构造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划分,而低级别的储层单元,尤其是小层则要在成因相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湖面变化和水动力条件的控制来进行划分。

3.小层单元的对比

小层单元的对比要在初步确定沉积相的基础上,利用1:

200测井曲线选择合适的对比方法进行等时对比。

3.1旋回—厚度对比法

(1)利用标志层对比首先研究标志层的分布规律及沉积的旋回变化,同时遵循油田划分的生产实际。

(2)利用沉积旋回对比

(3)利用岩性厚度对比 

在油田范围内,同一沉积期形成的单砂体,岩性与厚度都具相似性,可在短期旋回内分析单砂体发育的强弱程度.

3.2小层砂体的稳定类型及对比连线

目前,许多研究者都在探索储层连续性的表征工作。

如Weber等将储层划分为千层饼式、迷宫式和拼合式。

而众多的研究者则是利用野外露头调查的方法精细描述储层内部结构及物性展布规律。

但由于受其沉积环境、沉积条件不确定性的限制,故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利用大量油田密井网资料,在充分研究区内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微相的基

础上,依据东营组小层砂体横向变化的稳定程度,对各类测井曲线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6种基本对比类型:

(1)稳定型 

砂层侧向较稳定,厚度相似,以对应的顶底界相连。

此种型式较普遍,是物源供给和水动力条件稳定的反映。

(2)分叉型 

砂层侧向分叉,分层由泥岩隔开,单砂层顶、底与上分层顶及下分层底相连,内部以各分层多层对比连线。

说明水动力条件有所变化,是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在区域上由于水位不稳定造成的砂体变化。

(3)尖灭型砂层侧向变薄尖灭,相变为泥岩,以尖灭形式连线。

是河道边缘沉积与泛滥湖相泥岩或前缘席状砂与湖相泥岩的接触关系。

(4)稳定叠置型由于对下伏的冲刷作用,上、下单砂层叠置,且侧向上叠置状态稳定。

如后期分流河道的冲刷作用,前一时间单元顶部受到冲刷,随后沉积新的砂体,形成了砂体叠加。

(5)叠置分叉型上下叠置的单砂层,在侧向上分叉,根据测井曲线的变化,劈分叠置砂体并分层连线。

水动力条件的变化造成叠置的河道砂体在部分地区被泥岩重新分隔。

(6)叠置尖灭型上下叠置的单砂层,在侧向上某个砂体发生尖灭,据测井曲线的变化,劈分叠置砂体,分层尖灭式连线。

如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不同的物源供给及水动力条件造成不同期发育的分流河道延伸范围不同,早期的砂体只是在局部与晚期的砂体接触。

常用测井曲线

1、自然电位测井

SP曲线:

自然电位测井时,将测量电极N放在地面,M电极用电缆送至井下,提升M电极沿井轴测量自然电位随井深的变化曲线,称自然电位曲线即SP曲线。

Cw:

地层水矿化度,Cmf:

泥浆滤液矿化度。

SSP:

静自然电位,=Ed-Eda=Klg

泥岩基线:

Cw>

Cmf时,在SP曲线上砂岩层段出现负异常;

 

当Cw<

Cmf时,砂岩层段出现正异常。

Usp(自然电位幅度):

基线到曲线极大值之间的宽度所代表的毫伏数;

其定义是:

自然电流I在流经泥浆等效电阻上的电位降。

SP曲线应用:

一、 

判断渗透性岩层

Cmf时 

1)以泥岩为基线,在渗透性纯砂岩层井段出现最大负异常,含泥质砂岩层具有较低的负异常;

2)泥质含量越高,负异常幅度越低。

3)在同一井中,含水砂岩的自然电位幅度比含油高。

如果在盐水泥浆(Cw<

Cmf)中,则渗透层井段会出现正异常。

二、 

估计渗透性岩层厚度

1、 

一般用SP曲线与微电极距的视电阻率配合划分;

2、 

当渗透层厚度满足h/d>

4时,可用半幅点法确定地层厚度;

h为厚度,d为半径。

三、 

估计泥质含量

泥质:

泥质砂岩中的细粉砂和湿粘土的混合物。

需要通过试验建立起SP曲线幅度和泥质含量间的定量关系。

四、 

确定地层水电阻率Rw

五、 

判断水淹层

利用sp曲线出现基线偏移来确定水淹层位

影响因素:

1、Cw与Cmf的差别越大,造成自然电场的电动势越大。

2、微电极系测井

1、微电位曲线幅度>

微梯度曲线,称为正幅度差;

微电位曲线幅度<

微梯度曲线,称为负幅度差。

2、含水砂岩幅度和幅度差都高于含油砂岩。

3、非渗透性地层处的微电极系曲线无幅度差或很小。

4、泥岩:

微电极曲线 

幅度低, 

无幅度差或很小、曲线呈直线;

致密灰岩:

幅度特别高,呈锯齿状, 

幅度差不大;

灰质砂岩:

幅度比普通砂岩高, 

幅度差比普通砂岩小;

生物灰岩:

幅度很高, 

正幅度差特别大;

孔隙性、裂缝性石灰岩:

幅度<<致密石灰岩, 

有明显的正幅度差。

规律

曲线上,砂岩层部分出现正幅度差,这部分主要含油气;

曲线上,幅度差相同或相差不大的地方是过渡带;

曲线上,砂岩层下部出现负幅度差,这部分砂岩含高矿化度地层水。

应用:

1、确定岩层界面;

2、划分岩性和渗透性地层;

3、确定含油砂岩的有效厚度;

4、确定井径扩大井段;

5、确定冲洗带电阻率及泥饼厚度。

3、声波(速)测井

划分地层

(1) 

砂岩剖面

①砂岩 

显示较高时差,钙、泥质胶结物使之变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