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8750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6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在沉着鸡蛋的水中加入盐,鸡蛋慢慢浮上了水面。

3、再把橡皮泥团捏成一团,放入水中时,它又沉入水底;

在浮着的小瓶内装上物体,放入水中,小瓶沉入水底;

再把鸡蛋放在没有盐的水中,鸡蛋又沉入水底。

【实验结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有: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重量;

(3)改变水的密度。

四、P60第21课空气的成分

【实验名称】分析空气的成分

【实验目的】了解空气的成分

【实验器材】盛有红水(便于观察)的水槽、去掉底的塑料瓶(集气瓶)、蜡烛、火柴、粘有蜡烛油的玻璃片。

1、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入水槽内。

2、在没有点燃蜡烛时,罩上塑料瓶,此时瓶内外水面相平。

3、点燃蜡烛,再把塑料瓶罩上,我们看到蜡烛火焰慢慢熄灭,同时水慢慢涌进瓶内,水面高出瓶外。

这说明燃烧消耗一部分空气,即一部分空气支持燃烧(氧气)。

4、小心拧开瓶盖,划燃火柴,迅速伸入瓶口,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

这又说明燃烧剩余的空气不再支持燃烧。

不足:

拧开瓶盖时,外面的空气进入一部分,即使很迅速也会影响到现象,火焰不会立刻熄灭或者是根本不熄灭。

因此,塑料瓶换为集气瓶。

改进:

4、一手按住瓶,一手伸进水中托住玻璃片,移出水槽,正立在桌上,迅速移开玻璃片,划燃火柴伸入瓶口,观察到火焰立刻熄灭。

玻璃片的不足:

把玻璃片放入水槽中,玻璃片与水槽底紧紧贴在一起,不易取出,用力大了,易划伤手。

改进方法:

把玻璃片向下的一面均匀粘上几滴蜡油,使用方便好用。

【实验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支持燃烧的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氮气组成。

【实验说明】实验课中只要用到火柴,必须准备污物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年级上册

一、P4第2课我们的营养

【实验名称】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

【实验器材】烧杯、水、淀粉、玻璃棒、碘酒、滴管;

馒头、米饭;

白纸、瓜子;

镊子、酒精灯、瘦肉。

(一)检验淀粉实验

1、把少许淀粉放在烧杯内,加一点水,用玻璃棒搅拌成淀粉状糊。

2、用滴管吸入碘酒,在淀粉糊中滴入2—3滴碘酒,淀粉糊变成了蓝色。

说明:

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

根据这一特性,可用来检测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

3、把少量米饭放在硬纸板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到米饭变成蓝色。

4、用滴管再向馒头上2—3滴碘酒,观察到馒头变成蓝色。

结论:

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

米饭、馒头中含有淀粉。

(二)检验脂肪实验

把花生、瓜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在白纸上留下了淡黄色、半透明状的油渍。

花生、瓜子中含有脂肪。

(三)检验蛋白质实验

把瘦肉切成条状,用镊子夹一细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过一会儿闻一闻,会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

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是蛋白质被烧的气味。

说明瘦肉含有蛋白质。

【实验说明】区分油渍和水渍

油渍:

发黄、半透明;

水渍:

原纸色、不透明。

二、P12第5课怎样加快溶解

【实验名称】探究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冰糖、小锤、冷水、热水。

(一)搅拌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

观察到:

被搅拌烧杯中的冰糖溶解得快,没有被搅拌的烧杯中的冰糖溶解得慢。

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二)用热水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

热水中冰糖溶解得快,冷水中冰糖溶解得慢。

说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三)研碎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2、取两块同样大小的冰糖,将其中一块研成粉末,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相同时间。

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快,没研成粉末的溶解得慢。

将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说明】

1、本课是学生进入科学学习以来,第一次引导他们自行设计对比实验,一定要控制好相同和不同材料,准备好有结构的材料。

2、三种方法同时使用,会使物体溶解得更快。

三、P20第9课植物的根

【实验名称】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实验目的】会设计观察实验;

知道根有吸收作用。

【实验器材】一株生长好的植物、玻璃杯、花生油。

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

3、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防止水分蒸发。

4、用橡胶塞(中间钻孔、切成两半利于固定植物)固定好植物,并在杯壁处做标记。

5、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作用。

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1、玻璃杯可用量筒代替,直接观察刻度,不用做标记。

2、花生油防蒸发,可用棉花代替。

3、橡胶塞可用橡皮泥代替。

四、P28第11课植物的叶

(二)

【实验名称】分离叶绿素

【实验目的】大多数植物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叶中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实验器材】锥形瓶、酒精、烧杯(盛水)、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脱脂棉(棉花)

1、把几片绿叶放入锥形瓶内,再加入95%的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

2、把锥形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

3、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水面,点燃酒精灯加热。

4、过一会儿,会看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

【实验结论】叶子大多数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素。

【实验说明】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酒精。

将它加热煮沸,叶绿素就会跑到酒精中。

五、P30第12课植物的茎

【实验名称】验证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器材】凤仙花、水(滴入红墨水便于观察)、矿泉水瓶、小刀等。

1、剪取一枝凤仙花枝条。

2、把凤仙花插入装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

3、把装置放在阳光下,叶面水分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4、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

【实验现象】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被染红。

【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1、凤仙花俗称:

指甲桃。

2、凤仙花可用芹菜(其叶柄和茎是相通的)替代,效果非常好。

3、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时间长,就会因茎的横向运输,使茎内不只导管染成红色,其他部分也染上了红色,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了。

六、P34第13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实验名称】热空气实验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不漏气的塑料袋。

1、点燃酒精灯,用不漏气的塑料袋口朝下罩在酒精灯火焰上方。

2、塑料袋罩到火焰上后,我们看到塑料袋慢慢鼓胀。

用手摸一摸塑料袋,热乎乎的,手还感到塑料袋要往上跑似地。

松手后,塑料袋上升,升到空中翻转口向上,变瘪飘然下落。

【实验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先看到塑料袋在火上方慢慢鼓胀,这是塑料袋内空气膨胀引起的,松手后又看到塑料袋上升,这是塑料袋内热空气带动的。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1、规范使用酒精灯。

2、本实验中要引导孩子:

(1)感觉:

塑料袋热,而且有一股上升的力量,说明里面的空气已成为热空气。

(2)看:

塑料袋鼓起来,说明里面空气受热体积膨胀。

松手后,看到塑料袋上升。

说明热空气轻会上升。

3、如果用“纸蛇”实验,先把纸蛇提起,观察到纸蛇不转。

再把它放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纸蛇转动起来。

这样对比观察,更有利于说明热空气的性质。

七、P36第14课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一)压缩空气实验

【实验名称】压缩空气实验

【实验器材】注射器、橡皮。

1、将注射器活塞抽出,吸进空气。

2、将注射器出口朝下,用橡皮堵住出口,吸进空气。

3、用力向下压注射器的活塞,观察现象。

4、等压不动时松手,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用力压活塞,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变小;

当松开手时,活塞又弹回来。

【实验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实验说明】手压活塞,用力要均匀,不要猛压。

(二)气球的反冲实验

【实验名称】气球的反冲实验

【实验器材】气球、曲别针、透明板、塑料线、小车。

1、把曲别针做成一金属环,粘贴在气球上。

2、让金属环穿过拉直的塑料线,把线拉平。

3、将气球吹起松手,看现象。

【实验现象】气球吹起松手,会在铁丝上飞行。

【实验说明】此实验还可以这样做:

把气球吹足气,固定在小车上,松手看现象:

看到小车会运动。

【实验结论】气球内部的气体向某个方向喷出时,气球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这种现象叫反冲。

八、P40第16课瓶“吞”鸡蛋的秘密

【实验名称】研究大气压力的存在

【实验目的】知道大气有压力;

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实验器材】玻璃杯、硬板、水。

1、先在玻璃杯中倒满水,将硬板盖在玻璃杯上,杯口不要有气泡。

2、先用手按住硬板,把杯子倒过来,慢慢松开手,观察到,硬板不会掉下来。

3、将倒过来的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

【实验现象】将杯子倒过来松手,纸板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

将杯口朝向四面八方,纸板也不会掉下来。

【实验结论】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1、瓶“吞”鸡蛋是本课的一个导入实验,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以引人大气压力实验探究。

注意:

选择瓶口要略小于鸡蛋“腰围”的瓶子,鸡蛋剥去外壳,为了封闭好,鸡蛋沾上水会更好,而且实验时小头朝下。

2、还可这样做实验:

用火柴点燃一张纸,放到广口瓶中,迅速将剥了壳的熟鸡蛋迅速塞住瓶口,鸡蛋被“吞”进去。

3、实验完毕,鸡蛋不易取出。

可见本册教学参考书P201瓶“吐”鸡蛋的实验。

九、P40第42课水流有力量

【实验名称】研究水流的力量

【实验器材】小水轮、盛水的容器、大烧杯。

【实验步骤】先检查小水轮转动是否灵活。

(一)流量大小

1、在烧杯内盛满水,在同一高度,往小水轮同一位置倒水。

2、先水流量大,后水流量小。

【实验现象】水流量大时,小水轮转得快;

水流量小时,小水轮转得慢。

【实验结论】水的流量越大,水流的力量越大。

(二)水位高低

1、在烧杯内盛满水,用同样水流往小水轮同一位置倒水。

2、先在高处流下,后在低处流下。

【实验现象】水从高处流下,小水轮转得快;

水从低处流下,小水轮转得慢。

【实验结论】水的高度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

(三)流速快慢

1、在烧杯内盛满水,在同一高度往小水轮同一位置倒水。

2、同样的水流量,先流速快,后流速慢。

【实验现象】水流速快,小水轮转得快;

水流速慢,小水轮转得慢。

【实验结论】水流速越快,水流的力量越大。

【最终结论】水流的力量与流量、水位、流速有关系。

1、如果学校器材没有小水轮,可用身边材料代替制作。

详见教学参考书P216.

2、控制“流速一样大”,可用注射器、橡胶压缩球、水龙头等材料代替。

3、实验中,对比实验的相同、不同条件要控制好。

每次实验时,水要倒在小水轮的叶轮外端,效果更明显。

十、P46第18课杯子变热了

(一)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名称】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污物桶。

1、使用时,一手扶着酒精灯,一手打开灯帽,口朝下竖着放在酒精灯附近。

2、划着火柴,自下而上划过灯芯点燃酒精灯,甩灭火柴。

3、给物体加热时,用火焰的外焰(外焰的温度高)。

4、用完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盖灭后打开,再盖上。

【相关了解】

1、酒精灯的构造有三部分:

灯身、灯芯、灯帽。

2、酒精灯加入量不要超过灯身的2/3,不要对燃。

3、酒精灯火焰从外到内分:

外焰、内焰、焰心。

4、熄灭酒精灯时,千万不要用嘴吹,以免引起火灾。

【实验说明】本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们的营养中就用到了酒精灯,第四单元第13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中,使用酒精灯比用蜡烛效果好。

而教材在本课才有酒精灯的规范使用的要求,建议老师可自行把这一操作在学期初就让学生了解,以更有利于教学。

(二)研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

【实验名称】热传导实验

【实验器材】热学实验盒底、立柱、铜棒、凡士林、酒精灯、火柴。

1、在铜棒的五个孔内填满凡士林,铜棒外表用干布轻擦一下,使每个孔内凡士林基本相同。

2、在每个孔中心插一根火柴,并使火柴头垂直向下。

3、用酒精灯给铜棒固定加热。

【实验现象】用凡士林粘的火柴,自加热一端按顺序落到桌面上,离火焰最远的火柴最后落下。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传递方向是:

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1、为了防止“热辐射”原因使火柴依次掉下来,在第一根火柴和酒精灯之间,可用一纸板隔开。

2、凡士林不要用蜡烛油代替。

十一、P48第19课水变热了

【实验名称】研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

【实验器材】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木屑(锯末)、液体对流实验器。

1、在烧杯的水中,加入木屑,放在酒精灯上方的石棉网上加热。

2、仔细观察,水中的木屑在水底上升,上升到水面又下降,到达水底又上升,在水中形成对流。

3、用烧杯从液体对流实验器上口注满水。

4、用钢笔在上口滴两滴墨水,看到墨水下降。

用酒精灯先给矩形管的一侧均匀加热,再固定加热。

5、我们看到下降的墨水顺着加热一侧上升,上升到顶部,从旁边一侧下降,墨水循环流动起来。

【实验结论】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受热的水会上升,周围及上面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而上升。

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这样就使水产生对流。

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1、木屑不易过碎,也不易过大,用水泡过再用,效果会更好。

2、如果有“液体对流演示器”,用它来引导会更容易些。

十二、P50第20课它们会生热吗

【实验名称】探究不同物品是否会生热

【实验目的】了解平时棉衣、棉被等是保温材料,而不生热;

不同材料保温性能不同。

【实验器材】温度计、毛皮、毛巾、海绵、棉花等。

1、将四支温度计上端分别拴好棉线,并记录下初始温度。

2、分别用毛皮、毛巾、海绵、棉花包住四支温度计的液泡,用皮筋捆好。

3、观察记录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它们不会生热,只是保温。

1、所用的温度计提前拿到上课教室10—15分钟,以免温度计在实验室拿到教室使用时,两室温度不同影响到实验结果。

2、用材料包液泡的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更不准用手握着包好的部分来观察数据。

3、区分好“保温”、“生热”的不同含义。

五年级上册

一、P5第2课火山【研究火山的成因】

模拟实验:

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加热模拟地球内部温度高。

把土豆泥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放在小瓷盘中,隔石棉网加热近10分钟,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二、P7第3课地震【研究地震的成因】

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用细木棍、竹片做地壳。

用手挤压毛巾,模拟地壳在受力时发生变形,形成褶皱。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再用力折竹片模拟岩层的断裂,手感到振动,即地表也发生震动。

三、P10第4课做一块卵石【研究卵石的形成】

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半瓶做流水的河道。

把碎石子或砖头放入水中,拧紧盖,用力摇晃模拟水的冲去。

过一会儿,看到石子变小了,棱角光滑了。

从而推想:

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四、P20第7课声音的产生【研究声音产生的秘密】

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

一般实验分三种物态。

固体:

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到振动或立即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和波纹;

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

气体:

用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或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

液体:

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

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五、P22第8课谁能传播声音【研究谁能传播声音】

在桌子一端轻轻敲击,在另一端能听到声音;

找一发声物体如闹钟或手机,让其不断发出声音,包好塑料袋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声音……种种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并向四面八方传播。

六、P56第20课蒸发

(一)研究水蒸发时周围的变化

用棉纱将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与室温相同的水,发现室温下棉纱中的水蒸发时,温度计的液柱不断下降。

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

(二)研究怎样使水蒸发得更快些

对比实验:

两个同样的瓷盘,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一个放置在桌面上,一个放在火上加热。

实验结束时,比较出:

加热可以加快蒸发。

通风、蒸发面积大两个条件好对比。

七、P58第21课沸腾【研究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中,要注意温度计液泡不要触到烧杯壁和杯底,且要完全浸入水中。

随着给水加热时间的延长,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水里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会很快从水面冲出。

当将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沸点)时,水不停翻滚,不断减少,水的温度不再上升。

八、P60第22课凝结【研究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温水,同时盖上一个冷瓷盘和烤热的瓷盘。

过一会儿,看到冷瓷盘上有水珠,而热瓷盘上没有。

总结出:

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凝结。

九、P62第23课水的三态变化【研究水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结冰】

此实验需要冰块、食盐、冷开水。

把冷开水倒入试管,放上温度计,再把此装置放入冰块和食盐的混合物中。

过一会儿,会看到试管内水慢慢结冰。

水结冰时温度不变,是0℃。

十、P65第24课小水滴的旅行

(一)模拟雨的形成

课本P65照片中两幅都行。

此实验需要少许冰块。

(二)研究露和霜的形成

在热水杯的水蒸气上方,放一个较冷瓷盘(上方放冰块)。

过一会儿,瓷盘上有一些小水珠,可称为“露”。

用一深色金属盒盛上冰和盐的混合物,使金属盒保持较低温度,放在含水蒸气较多的湿手帕上。

过一会儿,金属外壁上有小冰晶出现,可称为“霜”。

总结:

露是水蒸气遇冷0℃以上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霜是水蒸气遇冷0℃以下形成的小冰晶。

六年级上册

一、P14第5课蜡烛的变化

方法有:

1、用小刀切块,放在铁片上加热,再遇冷。

2、点燃。

教材P14有个实验记录表:

蜡烛在点燃、熔化两种实验方法下的现象。

点燃的现象是:

蜡烛先熔化,然后燃烧;

燃烧时发出光和热、冒出烟。

熔化的现象是蜡块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的蜡;

冷却后,逐渐凝固成固体状态的蜡。

根据产生的变化,只改变形态的有蜡烛熔化、折纸、小麦磨成粉、铁熔化、木头破碎、泥塑……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的有:

蜡、木燃烧,鸡蛋和面制成面包,铁生锈,泥烧成砖,石头烧成石灰……

为看清点燃时的变化,可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会在烧杯里留下什么物质(烟尘、水蒸气)。

实验得知,蜡烛燃烧时,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物质:

光、热、二氧化碳、水蒸气、烟尘等。

二、P16第6课食盐和水泥

用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

(一)食盐的变化

器材: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

方法:

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观察到食盐看不到了。

再取部分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加热,观察到食盐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是可逆变化。

(二)水泥的变化

烧杯、盘子、水泥、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锤头。

把水泥放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察到它成了水泥浆。

把水泥浆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隔石棉网加热烘干,得到了水泥块。

然后,用小锤敲碎它,又得到了水泥块粉。

最后再加水搅拌,不能变成水泥浆。

水泥加水变化后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不可逆变化。

三、P19第7课铁生锈

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变化现象,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让学生交流对铁生锈条件的认识,重点是培养对比实验的能力。

做“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实验需要准备:

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砂纸。

实验方法:

(一)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二)把铁钉放在瓶子里,放在一个地方,并编好号:

1、空气,2、装满水,2、半瓶水,4、盐水,5、碱面溶液、醋溶液……同时放入相同铁钉,相同时间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三)观察记录铁生锈的情况:

水中,轻微;

一半水、一半空气,严重;

空气中,轻微;

醋、碱、盐、水中,严重生锈;

油中无锈。

实验结论:

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P39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主要是模拟实验。

四、P41第14课白天与黑夜

先根据照片及讨论,引出:

地球上有昼夜,昼夜最主要的不同、造成昼夜不同的原因。

再让学生想“站在宇宙中”,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让大家设计实验。

师生共同研讨出实验方法: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观察实验现象。

这时,使学生注意地球仪不要转动得太快。

调整手电筒与地球的距离,光线照亮半个地球即可。

调整后,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最好找个有毅力的孩子负责手电。

实验中一般会出现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

一个由西向东,一个由东向西。

到底怎样转动,让大家根据平常看到的现象来判断:

车向东行驶景物向西,车向北景物向南。

思考:

当看到景物由东向西时车该向哪运动。

太阳东升西落,为了观察更清楚,首先确定一观察点(北京、上海都可以)。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会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

经过探究得出了地球仪由西向东转,手电筒光线照亮半个地球不能移动,观察一个地方的昼夜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