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鸟菊意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895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鸟菊意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鸟菊意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鸟菊意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鸟菊意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鸟菊意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鸟菊意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鸟菊意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鸟菊意境.docx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鸟菊意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鸟菊意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鸟菊意境.docx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鸟菊意境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酒、菊、鸟的意象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42岁至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本文就试图通过对诗歌中三个特色意象,酒、菊和鸟的分析,来发掘出他诗歌中所包含的隐逸情怀。

酒中有真味

饮酒在魏晋颇成风尚。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总结了魏晋名士饮酒的原因:

“一是饮酒可以达到物我两泯的自然境界,是求得一种超越境界的实践。

陶诗言‘酒中有真味’,饮酒是达到认真,达到欢乐境界的手段。

二是魏晋人借饮酒来逃避现实,保全生命。

把酒变成享乐的工具,尽情纵欲。

”①酒更是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不仅题为饮酒的有二十首,还有如《读<山海经>》之类的述仙之作里有

“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

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其五)的诗句,在《杂诗》之类的抒愤之作中有“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难再来,一日难再晨”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在《拟挽歌辞》中甚至亦有“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歌咏。

但是综观魏晋诗歌及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言酒者甚多,言醉者则无几,甚至的诗歌中也很少找得到更多如“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饮酒》其二十)这样直言其醉的诗句。

归隐嗜酒,但依然不能象盛唐诗人那样尽意。

这或许是因为的人格构成中依然有儒家范导的影响,而儒家人格在大一统帝国的社会环境下才能保持稳定和健全。

身逢乱世的诗人想借酒逃避社会现实,但依然因为心中着挥之不去的社会理想,因此言酒而无醉。

正如萧统在《集序》里说的一样,“有疑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迹为酒也。

”结合关于酒的诗句,“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饮酒》其七),可以发现,酒作为一个消解意象在的诗歌里主要有忘忧和纵情两个作用。

诗人因政治前途暗淡而隐逸,诗人的忧愁正和他心中的社会理想难得在现实中实现,人格理想难得在现实中保全。

在他的《饮酒》里有好几首都可以看作对这方面的真实写照。

如《饮酒》第二十首: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对儒家社会理想的向往,对暴秦焚书坑儒的指斥以及对自己儒士形象的维护,都可以看出作为隐者的,内心中依然有儒家人格被隐逸生活状态所掩盖而形成的一种缺憾的忧伤。

现实世界与心中理想极不相符,多是些谬误,无可奈何以酒消解,以酒来麻醉人格中最敏感而又脆弱的部分。

酒的另一个作用是纵情。

与同时期的名士们及时行乐的共同心态一样,也追求纵酒以忘情,例如《饮酒》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炳。

”诗人直把通宵达旦的欢饮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

纵情欢乐,而且一旦要停止饮酒,就会千难万难。

看他的《止酒》诗: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不止理……”,一止酒,便有不喜之情产生。

这里不喜之情可能就是酒中欲忘之忧吧,从陶诗中也可以看出,以酒纵情之情,是有着特定内容的情。

如《饮酒》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以人生的短促,功名的难成而主张饮酒纵情,这里体现了一定的纵情意识,体现了新的人格因素、新的生存状态,但是这种纵情不过仅仅是纵酒,从酒中取得的乐趣不过是关于人生的幻象,依然是作为社会理想在个人人格构造中确实的一种遗憾的附庸而存在,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真实的内涵。

简而言之,独独以醉酒来纵情,就体现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中依然有那种人生短促功名难成的思想。

纵情与忘忧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如他的一首《述酒》诗中所言,“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一切都还在草昧之中,但模糊中有改变,新的情性正在生成。

秋菊有佳色

自周敦颐一篇《爱莲说》里“晋陶渊明独爱菊”以来,菊成为了隐逸情怀的一种独特表征。

但在陶诗集里写菊的诗句总共只有六处。

然而这依然不妨碍菊成为最为追求的隐逸情怀的意象表征。

如果说诗歌中的

“酒”是为了化解社会理想不得实现的忧愁,是为了填平人格建构中所遗弃的部分的遗憾,那么菊更多的表明了他的个人人格理想的状态,代表了不同于以往性格构建中的新的性情。

与菊有着大同小异的意象,如松兰等,在的诗歌中也有着一定的比例。

我们可以在二者的对比中看出菊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成为隐逸人格的最本质的意象表征。

松兰菊都是作为作者的一种高尚品格的象征,如在《归去来兮辞》里写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和郭主簿》其二“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以及《问来使》一首,“客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

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松兰蔷薇都代表了一种近似的人格理想,但是松兰等作为其时已变成的文化人格的象征物,所代表的一种刚健,一种幽怨的人格特征与菊又有些不同,菊之淡泊,松之刚健,兰之幽怨,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首诗进行一番比较。

首先是写松的《饮酒》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复何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本诗写松树的奇姿被荒园中众多杂草所湮没,只在肃杀的秋天来临之后,严霜落下,杂草枯萎,松树的刚洁乃被人所发觉与赞叹,诗人提着一壶酒在松下徘徊,不是的远望。

“提壶挂寒柯,远望复何为”一句正表明了诗人那心中依然无法平息的失落之感,酒都无法麻醉自己,只有以梦来消解,“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梦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用来消解现实苦闷的意象。

把松的高洁与酒与梦并提,正表明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不足,诗人无法在松的意象中找到自己一片宁静的天地。

同样,写兰的诗如《饮酒》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一朵兰花幽独的在前庭含香绽放,期待着清风来传播它的芬芳,但当清风来时,兰花已枯萎与萧艾之中。

诗人通过兰花这一意象既表明了自己的理想又对现实充满了怨恨。

同样的诗人从兰花这里也不过是觉悟到了自己所应当生存于其中的生活状态的提示,而依然不能成为诗人人格自足的表征。

这一切,只有交给菊来完成。

看他的《饮酒》其七:

“,邑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背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趣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诗人就着露水采摘秋天的菊花,自斟自酌至啸傲长吟,诗人自觉人生的真意就在此。

与松兰不同,诗人在写菊这个意象时,表示了一种自得之趣,而写松则有“众草”的比照,有“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的反省,写兰时有“萧艾”的比照,有“觉悟念当还,鸟尽废良弓”的感叹,这都体现了一种不脱于儒家价值观的一种生活状态,明确的表示反对什么的姿态不是一种独立自足的姿态,所以青松会没在众草,幽兰会萎于萧艾。

而菊则代表着诗人平息自己性情中那深感缺憾的部分之后的人格状态。

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比附,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反对,只是那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只是那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人生真味。

可以说菊是体现作者最理想的个人人格的意象。

这也是陶诗中之所以写菊的诗句如此之少,但依然不妨菊成为最独特的最深刻的意象之一的原因。

栖栖失群鸟

陶渊明诗歌中最早出现鸟的意象的是咏怀诗《命子·其二》。

当时他还没有出仕,然而我们分明可以从“凤隐于林,幽人在丘”中读出陶渊明的青年时代是充满幻想和憧憬的时代。

他以史讽今,不满于当时黑暗的社会,又不愿同流合污。

我们也可以读出他崇尚自然,想效法中国历史上许多隐士的情怀。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是他这时期写的一首田园诗,写于诗人回浔阳为母居丧期间,抒写自己躬耕之初的新鲜感受和喜悦心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诗中写到,初春的清晨,荷锄躬耕。

走在阡陌交错的田间小路上,望着一派大好春光,陶渊明不禁情思邈邈遐想不已。

两次出仕,他领略了官场的腐朽污浊,深知壮志难酬。

现在这清新诱人的生活怎能不使崇尚自然的他感到亢奋与鼓舞。

田野上春鸟啾啾,好像欢呼新春的到来;晨风习习,恰似迎接归来隐耕的主人。

秧苗吐绿,欣欣向荣,只有路旁时而可见的根根寒竹,尚存留着残冬的余威。

陶渊明思接千古,情飞万里,遥想丈人,不由感慨世风日下。

这期间,他还作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一诗,诗中有“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句,“高鸟”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厌倦动荡战乱的生活,渴望像自由的鸟儿一样展翅高飞。

陶渊明最终彻底归隐,以归园田居、耕读为生为标志。

陶渊明真正回归田园的生活刚刚开始。

在归来最初的三年里,他似乎颇感惬意。

他躬耕、爬山、作诗、喝酒。

温饱不成问题,家中的孩子天真、幼稚而又可爱。

与此同时,在这些诗中,他又以“羁鸟”、“归鸟”和“奇鸟”称喻自己。

“羁鸟”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归鸟”则是诗人自赞结庐隐居;“奇鸟”则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对自己生不逢时,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苦闷。

他的园田居发生火灾,这场大火将他的宅舍化为灰烬,一家人只好寄居在门前的船上,直到秋天仍未定居下来。

意外的灾难有如雪上加霜,使本来就拮据的生活更加窘迫。

他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奢望,只愿粗粮裹腹,布衣御寒。

可是,连这起码的要求也难以达到。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有句“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此后,人似“惊鸟”,家境日下。

《杂诗四首·其三》以“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描写春燕有家,生活愉快,而自己就像“边雁悲无所”,生活悲苦。

以后的日子,他终年辛劳,竟常常弄到难以糊口的地步。

他像许许多多的中国农民一样体尝到生活的艰难。

在《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中他写道: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他羡慕“林鸟喜晨开”的生活,于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又一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躲避政治和官场。

诗人以飞鸟这一意象来传达对友人的思念。

《停云》诗中“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即这个伟大的隐者是个天才诗人。

不管遭遇怎样的厄运,他的诗与他的人一样自然而又纯情。

他仍然写诗,在《饮酒二十首》中写道:

“,日暮犹独飞。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诗中“失群鸟”、“飞鸟”、“归鸟”、“翔鸟”、“凤鸟”都是他那复杂的心境的写照。

总之,诗人写他钟情的自然和田园。

他对自己困窘的生活际遇淡然置之,他对死亡与万物的主宰同样淡然置之。

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诗人还写道: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生逢乱世,早丧发妻,收成寥寥,夏天挨饿,冬天受冻,几十度春秋过去,没有一天安宁。

诗中朴素的语言和辛勤悲苦的气氛,如果没有几十年躬耕生活的体验,对劳动和劳动人民没有相当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努力忘却所有尘世的烦恼,一心想着鸡和鸟,想着自己热爱的田园生活,也可以看出诗人世界观的深刻变化。

晚年的陶渊明,历经世态沧桑,饱受饥寒折磨,非但没有颓唐,反而由柔弱变刚强了。

他仿佛又回到了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少年时代。

豪侠之气溢于言表,诗文也趋于“金刚怒目式”的了。

在《岁暮和张常侍》中写道:

“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在《咏贫士七首》中写道: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在《拟古九首》中写道: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在《于王抚军座送客》诗中写道: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慨,沉痛地写了《述酒》一诗,《述酒》为篇名用意极深。

他在诗中借用典故感事伤时,发表议论。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

”陶渊明借“鸣鸟”起兴,表达为此“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心中悲愤交加,彻夜不眠。

在《咏三良》诗中又写道: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这首诗虽为咏史诗,但结合时代背景我们会发现,这首诗也反映出诗人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黄鸟”之悲不正是诗人之悲吗?

归鸟意象是陶诗中最受青睐的意象,它是作者一生由仕而隐的象征。

如《归鸟》组诗。

陶渊明通过归鸟晨出晚归的行踪,隐喻自己从入世到出世的经历,复杂矛盾的心情及情感的交流过程。

陶渊明诗歌中的归鸟意象沉淀着主体的审美特质,印记着诗人独特的心理内容。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

“人的自然化”的审美境界多是借助于其实是诗人自我自然化形态的归鸟意象,写鸟实写己,通过表面平淡的意象来表达内心深远的情怀,呈现出一种淡远、空灵之美。

作者将自我浑然物化于归鸟之中,创造出一个“人的自然化”的审美境界。

王士祯赞美曰:

“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返,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生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王士祯体味出了诗中“一片生机”的淡远意境,在此,物我一体,鸟即是诗人,诗人即是鸟。

主体真正地融入自然客体之中,形成“人的自然化”的审美境界。

在陶渊明看来,生活本来应该像飞鸟般自由自在,归鸟般有家可依。

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异化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失落生命的本我,为外在之物而奔波,失却了精神家园。

正是由于对精神家园的呼唤,陶渊明的诗歌中才一再出现归鸟意象。

归鸟晨出暮还,遵守着生命节奏,归巢是它的栖身之地,是躲避风雨的场所,也正是陶渊明所寻求的精神家园的比喻物。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十三首》)。

归鸟的意象表面看来是平淡的,但它分明是诗人的艺术化身,灵魂的再现,“自我”的写照,在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不息的生命涡流,这是生命力的召唤,是人类在感情上对自然的原始依归,这正好与人的天性相吻合。

陶渊明在欣赏自然中欣赏生命,在寄心归鸟中寻求属于自己特有的精神家园,实现着对现实异化社会的超越。

总之,陶渊明从生活中走来,把我们带入到他的桃原世界中去,把我们带入到他的田园风光中去,在绚丽的季节过后却依然相信那些平淡的人生才是最美妙的记忆。

于是这些文字变成一种情节,隐没于江南水乡千年不散的云雾间。

注释:

①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0月1版1印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

中华书局,2003.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李迎新.归鸟意象与陶渊明的自然哲学观[J].理论观察,2001,

(1).

[4]黄亚卓.试论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蕴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

(1).

[5]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J].文学遗产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