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8956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通用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卷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哪种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序号

实验处理

方案一

无菌条件

自然条件

方案二

先灭菌,再放于适宜条件下

方案三

先灭菌,然后接种某种细菌,最后置于适宜条件下

A.方案一B.方案二

C.方案三D.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实验中对照实验的设计。

由题干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应设置是否为是否存在该种细菌,方案一和方案二中乙内不能确定细菌种类,AB错误。

方案三中单一变量为是否接种该种细菌,同时控制环境条件等无关变量一致,C正确,D错误。

4.水体微生物群体对有机物有分解作用。

下图所示为一种新的有机物吡啶羧酸(分子式为C6H5NO2)进入水体后被微生物分解的情况,其中箭头表示该有机物第二次进入该水体的时刻。

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次和第二次比较,第一次吡啶羧酸进入水体有一定的延迟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A.吡啶羧酸太少,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的碳源和氮源不足

B.吡啶羧酸加入水体后诱导微生物基因突变需要一定的时间

C.吡啶羧酸诱导产生分解吡啶羧酸的酶需要一定的时间

D.水体微生物群体细胞中代谢产物的积累使酶活性降低

5.关于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正确的是()

A.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B.可以减少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C.所用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D.选择培养可以省略,但不可以重复操作

【答案】A

AB.在将样品稀释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之前,可以通过选择培养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A正确,B错误;

C.这里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所用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以便于下一步的稀释涂布操作,C错误;

D.选择培养可以省略,若进行选择培养,可以重复操作,D错误。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利用

【名师点睛】纤维素分解菌分离的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

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选择培养:

用选择培养基培养,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可以省略)

梯度稀释:

制备系列稀释液

涂布平板:

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6.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培养基倒平板后,等平板冷凝了要将其倒置

B.需要设置对照组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C.需要将土壤溶液设置稀释梯度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答案】D

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等平板冷凝了要将其倒置,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将实验组和对照组于37 

℃恒温下培养24~48小时,在确定对照组无菌后,应选择菌落数在30~300间的一组平板为代表进行计数;

故错误的选D。

 

微生物培养技术。

点评:

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7.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肉眼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重要依据是()

A.细菌的大小、形状、颜色B.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

C.有无鞭毛D.培养基的不同

【解析】肉眼观察不到细菌的大小、形状、颜色,A错误;

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重要依据是菌落形态,如菌落的大小、形态、颜色,B正确;

肉眼无法观察到细菌的鞭毛,C错误;

培养基不同不是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重要依据,D错误.

【考点定位】微生物

8.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不完全相同

B.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中加入尿素和酚红的目的是相同的

C.检验某培养基具有选择作用应在该种培养基中加入等量蒸馏水作空白对照

D.利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可对微生物进行接种、纯化、分离和计数

【解析】微生物代谢类型不同,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也不完全相同,A正确;

尿素分解菌的氮源是尿素,其他不能利用尿素的菌就不能生长,所以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可以选择尿素分解菌,尿素分解菌可以将尿素分解为氨,可以使酚红指示剂变红,来鉴定该微生物,因此两者的目的不同,B错误;

检验某培养基具有选择作用,应另用一个完全培养基进行对照,C错误;

释涂布平板法才可以对微生物进行计数,D错误。

【考点定位】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名师点睛】1.微生物的分离

①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一营养物质的“嗜好”,专门在培养基中加入该营养物质,使该微生物大量增殖.这些物质主要是一些特殊的碳源、氮源,如纤维素可用来富集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尿素可用来富集尿素分解微生物。

②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种抑制物质的抗性,在混合培养物中加入该抑制物质,经培养后,由于原来占优势的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而分离对象却可趁机大量增殖,使之在数量上占优势.如筛选酵母菌和霉菌,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因青霉素可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抑制两类微生物的生长,而酵母菌和霉菌正常生长增殖。

2、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

9.如图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实验中样品稀释示意图。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3号试管的稀释倍数为103倍

B.5号试管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7×

108个

C.5号试管中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得到的菌落平均数恰为4号试管的10倍

D.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实际活菌数目要高

【解析】3号试管的稀释倍数为104倍,A错误;

5号试管进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68+175+167)÷

105×

10=1.7×

108个,B正确;

5号试管中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稀释倍数比4号的低10倍,如果稀释倍数适当,得到的菌落平均数可能是5号的10倍,C错误;

稀释涂布平板得到的菌落可能存在两个或多个细菌细胞长成一个菌落,使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实际活菌数目要低,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尿素分解菌的筛选与分离过程的稀释与计数,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10.下列关于灭菌和消毒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B.消毒和灭菌实质上是相同的

C.用酒精擦拭双手只能消毒,不能起到灭菌作用

D.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等

灭菌是指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A正确。

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因此实质是不相同的,B错误。

用酒精擦拭双手属于消毒,C正确。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等,D正确。

灭菌和消毒

11.下列有关合肥地区豆瓣酱和泡菜制作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豆瓣酱味道鲜美,可能是毛霉中的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结果

B.豆瓣酱的制作过程离不开乳酸菌的作用

C.泡菜制作时,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止污染

D.制作泡菜时需要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

豆瓣酱味道鲜美,可能与毛霉中的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结果有关,A正确。

豆瓣酱的制作过程起作用的主要是毛霉,不是乳酸菌,B错误。

泡菜制作时,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止杂菌污染,C正确。

因乳酸菌是严格厌氧型细菌,故制作泡菜时需要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D正确。

本题考查豆瓣酱和泡菜制作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2.刚果红染色时,加入刚果红应在

①制备培养基时②梯度稀释时③倒平板时④涂布时⑤长出菌落时

A.①③B.②⑤C.③⑤D.④⑤

【解析】试题分析:

加刚果红进行染色时,可在倒平板时加入,也在先培养微生物,长出菌落时加入.

故选:

C.

13.漆酶属于木质降解酶类,在环境修复、农业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

如图是分离、纯化和保存漆酶菌株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是分离产漆酶菌株的首选样品

B.筛选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漆酶的底物,通过菌落特征挑出产漆酶的菌落

C.在涂布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再通过划线进一步计数

D.斜面培养基中含有大量营养物,可在常温下长期保存菌株

【解析】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但不一定含有产漆酶的菌株,就可能分离不出产漆酶菌株,A错误;

筛选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将筛选培养基中加入漆酶的底物,通过菌落特征就能挑出产漆酶的菌落,B正确;

在涂布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再通过划线进一步纯化,不是计数,C错误;

斜面培养基中含有大量营养物,不能在常温下保存,可在低温下长期保存菌株,D错误,所以选B。

【点睛】要注意在涂布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再通过划线进一步纯化,而不是计数;

要长期保存菌株,应该在低温条件下。

14.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

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10%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

利用上述方法不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

A.大肠杆菌B.霉菌

C.放线菌D.固氮细菌

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但不抑制霉菌,所以可以将霉菌分离出来,B正确。

在培养基中加入10%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但不抑制放线菌,所以可以将放线菌分离出来,C正确。

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培养,固氮细菌能正常生长,所以可以将固氮细菌分离出来,D正确。

因此利用上述方法不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的是大肠杆菌,A错误

微生物的分离

15.下图是利用牛肉育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和纯化X细菌的部分操作步骤。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步骤①中,倒好平板后应立即将其倒置,防止水蒸气落在培养基上进成污染

B.步骤②接种环和试管口应先在火焰上灼烧,接种环冷却后再放入试管中蘸取菌液

C.步骤③沿多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可根据出现的单个菌落计数

D.步骤④是将培养皿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所得到的都是X细菌的菌落

【解析】倒完平板后立即盖上培养皿,冷却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A错误;

步骤②接种环火焰上灼烧后,待冷却后才可以沾取菌液后平板划线,B正确;

步骤③多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出现单个菌落,但不能用于计数,C错误;

步骤④将培养皿放在恒温培养箱培养后可用来对X细菌进行分离得到纯种,D错误。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探究纤维素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可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进行空白对照

B.用活菌计数法统计的菌落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小

C.提取和分离纤维素酶的过程中,为避免外界酸和碱对酶影响,需向提取液和分离液中添加缓冲溶液

D.与分离醋酸菌相比,若从牛胃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主要的实验条件差别是保证无氧环境

【解析】若探究纤维素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可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进行相互对照,A错误;

由于一个菌落可能是由挨得较近的细菌繁殖而成一个群体,所以用活菌计数法统计的菌落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小,B正确;

添加缓冲液的目的是调节提取液和分离液的酸碱度,C正确;

醋酸菌是需氧型细菌,而牛胃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是厌氧型细菌,D正确。

17.消毒和灭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下列各项中必须进行灭菌处理的是

A.牛奶B.培养基

C.离体培养的植物组织D.注射药物时的皮肤

【解析】牛奶需要消毒,A错误;

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B正确;

离体培养的植物组织需要消毒,不能灭菌,C错误;

注射药物时的皮肤,需要用酒精棉球消毒,D错误。

18.夏天,食品易发生腐败,其原因是空气中微生物在食品上大量生长繁殖的结果,而放入冰箱中贮藏的食品,其腐败的速度比在自然环境中慢得多,对其最好的解释是()

A.低温下,食品中物质的代谢速度减慢

B.低温下,

C.隔绝空气,微生物和食品代谢速度均减慢

D.缺乏光照,微生物的合成作用速度减慢

【解析】低温下,微生物体内的有关酶的活性降低,使得微生物的代谢速度减慢,食品腐败的速度比在自然环境中慢得多。

故本题选B。

19.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的是。

A.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

B.涂布了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51和260,取平均值256

C.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212、256,取平均值163

D.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240和250,取平均值233

【解析】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时,在每一个梯度浓度内,至少要涂布3个平板,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进行记数,求起平均值,再通过计算得出土壤中细菌总数.故选:

D。

【考点定位】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20.下列对刚果红染色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

B.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C.既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也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D.可以将刚果红与培养基中的其他物质混合后再灭菌倒平板

【解析】刚果红可以接种前倒平板时加入,也可以在菌落形成后加入,A正确;

若在细菌菌落形成前倒平板时加入刚果红,则所加刚果红要进行灭菌,以防杂菌的侵入,影响纤维素分解菌菌落的形成,B正确;

既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也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则所加刚果红要进行灭菌,C正确;

可以将刚果红与培养基分别灭菌,按一定的比例将刚果红加入到培养基中,然后倒平板,D错误。

【考点定位】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名师点睛】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二、非选择题

21.富集培养是微生物学中的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

富集条件可根据所需分离的微生物的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多个方面进行选择,如温度、PH、紫外线、高压、光照、氧气、营养等许多方面,使仅适合该条件的微生物数量大大增加。

下图描述了采用富集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

请分析后回答:

(1)所需的土壤样品应该从(农田、工厂、森林)取得。

(2)该实验的原理是。

(3)①→③重复培养的目的是。

该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的物理状态是。

该培养基中的碳源是。

根据用途划分,该培养基的类型为。

(4)⑤中主要是形成的菌落。

(5)⑥为组,⑦为组,设置对照的目的是。

(6)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有:

【答案】

(1)工厂

(2)利用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唯一的碳源作选择培养基,经富集培养,选择出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2分)

(3)增大分解对羟基苯甲酸微生物的比例(2分)液态的对羟基苯甲酸选择培养基

(4)能分解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

(5)对照实验说明通过富集培养的确得到了目标微生物(2分)

(6)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烧红的接种环在空气中冷却,同时打开皿盖挑取菌落接种到试管中,并塞好棉塞,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杀灭残留物(2分)

【解析】略

22.有些细菌可以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

回答问题:

(1)配置培养基

①配制含的体培养基。

②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有利于杀死。

(2)纯化培养

①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②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_______。

(3)问题讨论

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__________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1)①原油固②细菌与芽孢

(2)①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②强

(3)火焰

(1)实验的目的是筛选分解原油的细菌,故培养基应含有原油;

筛选培养基一般选用固体培养基。

芽孢耐高温,湿热灭菌效果较好。

(2)获得单个菌落的方法常用方法为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分解圈大说明原油被分解的多,菌株降解能力强。

(3)酒精灯火焰附近可以看做无菌区,能避免污染。

本题考查无菌操作、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3.如图是工业上利用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基本工作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微生物一般来自土壤,图中①过程选取产酶微生物时应选择__________的土壤,在鉴定和筛选这种微生物时需用_______对纤维素进行染色并制成选择培养基.最后还要在平板培养基上分离纯化目的菌。

(2)图中②环节获得的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分别为C1酶、CX酶和________。

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______,第三种酶将其进一步分解成葡萄糖。

(3)⑤环节常用的菌种是________.微生物在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等食品加工方面应用广泛,其中与果醋、泡菜制作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

(4)产生酒精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发酵装置进行灭菌处理.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_______、________和高压蒸汽灭菌.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其目的是___________。

【答案】富含纤维素刚果红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分析题图:

①表示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②表示纤维素酶的活性鉴定,③表示纤维素发酵,④表示酒精发酵,⑤表示无氧发酵。

(1)分析图解可知,图中①过程表示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因此选取产酶微生物时应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在鉴定和筛选这种微生物时需用刚果红对纤维素进行染色并制成选择培养基.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分别为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其进一步分解成葡萄糖.(3)固定化酶过程中,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对纤维素酶进行固定.(4)⑤环节表示酒精发酵,常用的菌种是酵母菌.果醋制作利用的是醋酸菌,泡菜制作利用的是乳酸菌.(5)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其目的是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点睛】明确微生物的筛选:

(1)筛选原则:

利用选择培养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2)两种菌株筛选、鉴别的比较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①选择培养基的成分:

尿素作为唯一的氮源

②鉴定方法:

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pH升高,指示剂将变红,说明细菌能分解尿素

纤维素作为唯一的碳源

刚果红染色法,即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培养基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24.[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我国乳制品国家标准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每毫升200万个。

下图是某高二生物兴趣进行的牛奶消毒及细菌检测实验的过程图。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示过程①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进行计数前一般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进行过程②,理由是____________。

(2)过程③是采用____________法接种培养得到的结果,该统计结果一般情况下____________(填“低于”或“高于”)实际值。

(3)过程③后应将培养基放入____________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统计4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是16、82、126和167。

经过消毒后的牛奶中,细菌数大约是____________个/mL。

(4)小明用下图所示的方法在培养基上接种牛奶中的细菌,在图中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区域更易获得单菌落。

【答案】巴氏灭菌法(或巴氏消毒法)需要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数目较多,在进行计数前要进行梯度稀释稀释涂布平板低于恒温培养箱1.25×

105c

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用巴士消毒法对牛奶进行消毒,步骤②表示对牛奶进行系列稀释,步骤③表示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牛奶中细菌进行培养计数。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①表示用巴士消毒法对牛奶进行消毒;

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数目较多,在进行计数前要进行梯度稀释,因此需要进行②过程。

(2)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