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9015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ppt4课件+配套文档+单元测试9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2Word文件下载.docx

后来赴英国留学,同时在巴黎大学注册,广泛涉猎西方文化。

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并兼多种职务。

他是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

新中国成立后,朱先生一直研究美学,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国际上独成一派。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个座右铭使他坦然应对一切,虚怀若谷,游刃有余。

他曾经说过:

“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

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

”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三、背景探寻

提倡咬文嚼字,提高语言修养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

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

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

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一现象,朱光潜写下这篇文章。

他告诉人们:

语言文字是多么美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大有讲究。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四、文体知识

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五、归纳整理

1.字音

①婵娟(chá

n)      ②憎恶(zēng)

③没镞(zú

)④锱铢(zīzhū)

⑤岑寂(cé

n)⑥尺牍(dú

⑦付梓(zǐ)⑧剥啄(zhuó

⑨垂涎(xiá

n)⑩援例(yuá

n)

2.字形

3.词语

(1)捉摸·

琢磨

【辨析】 “捉摸”是猜测、预料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式。

“琢磨”:

读“zuó

mo”时,意思是思索、考虑;

读“zhuó

”时,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运用】 ①高原的气候,真叫人无从    。

忽而喜,忽而怒;

忽而风满天,忽而平静得纹丝不动。

②学习是一次独立的行动,需要探索    ,需要积极顽强应战。

答案 ①捉摸 ②琢磨

(2)简洁·

简捷

【辨析】 “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

①直截了当,也作简截;

②简便快捷。

二者区别在于词义侧重点不同,“简洁”突出事物的洁净,没有多余成分;

“简捷”突出直截明快,不拖沓啰嗦。

【运用】 ①他的描绘    而生动,把中国画的韵味显示出来了。

②试试这些快速    的食谱,它们可以帮你逃离厨房,拾回清闲。

答案 ①简洁 ②简捷

4.成语

(1)锱铢必较:

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

(2)不即不离:

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3)自鸣得意:

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鸣,表示。

(4)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5)索然无味:

形容呆板枯燥,毫无趣味。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6)点铁成金:

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文中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

一、合作探究

1.什么叫“套板反应”?

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答:

                                 

                                   

答案 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2.对“咬文嚼字”四字的理解,作者能从庸常的理解中,挖掘它的积极意义,赋予它以文学的谨严精神。

作者是如何进行严密的论证的呢?

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章从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论证方法。

①例证法。

在论证“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这一观点,举了王若虚改《史记》的例子。

②喻证法。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通过喻证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3.本文运用材料信手拈来,说理举重若轻、流畅生动,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材料进行说理的。

答案 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有:

①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②《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③《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④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⑤“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⑥《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⑦“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①②③是文字修改方面的,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即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④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⑥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⑦是说明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即怎样去咬文嚼字。

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

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4.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

答案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

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5.学习这篇文章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①让我们明白文学艺术能否进步的根本在于语言咀嚼是否到位。

②让我们明白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成就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③让我们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④让我们明白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从而自觉养成一种对待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⑤让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套板效应是要不得的。

⑥让我们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作为读者,阅读时品味语言,就要品出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为作者,写作时要推敲语言,就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务求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⑦让我们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不迷信盲从权威;

运用语言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让我们明白了文学艺术达到完美境界的奥秘。

⑧让我们明白现在的文坛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6.朱光潜先生倡导读书要“咬文嚼字”,“好读书,不求甚解”。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对此,你是怎样看的?

我的观点:

                              

观点一:

我觉得,必须先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

朱先生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我看来,就是要求我们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古人说得好,读书要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观点二:

要知道“不求甚解”是另一种读书方法。

马先生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

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观点三:

“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是两种不同方法。

“不求甚解”能让读者广泛涉猎,从粗取精,去伪存真;

“咬文嚼字”则能让读者在精读中领会精品的精髓。

精读方能深入,作为学生不可舍之。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因为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是精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

咬文嚼字有助于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应该有谨严精神,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一、百变素材

(一)遨游美学海洋的朱光潜

他在美学领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进取,辛勤耕耘了五十多个春秋,几乎涉猎了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和审美哲学等各个领域。

在每个领域都有许多独到深刻和发人深省的见解。

他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学术道路本身就是一笔精神财富。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在译著这方面,他以一种沧桑、一种智慧、一种提升、一种解脱的文笔去翻译,因为是翻译,有了可以掩饰得很好的自傲,以及这一切背后“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寂寞,加以黑格尔氏特有的弥纶群言、吞吐八荒的气势,遂造成了他别致的译笔。

正是由于他的辛勤努力和精湛研究,才使得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侧面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他就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朱光潜。

(二)严谨

好句不厌百回改,妙语多从锤炼来。

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的“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卢延让的“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无不诠释着美言妙句背后诗人锤炼语言的艰辛,也许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看来,要创作出足以“泣鬼神”的佳句,还真得进行一番“咬文嚼字”。

(三)推敲

古人云: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写作也一样,要写出绝妙的佳作,就得全力以赴,用心为之。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

强调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情感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技法学习

事例充分典型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

例如:

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

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地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这一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很好地论证了上述这一观点。

运用事例论证时要注意分析事例,分析事例就是对所举的事例进行分析议论,阐明事例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水乳交融。

事实上,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

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例与深入说理相互结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以避免“议论文=材料+观点”的弊病。

迁移运用

请围绕“生命的价值”或者“奉献”,写一个片段,运用事例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注意做到分析事例。

200字左右。

【示例】

当别人都过着安闲舒适的生活时,你要为理想而长期奋斗;

当鲜花在向你招手时,你需放弃它继续努力;

当困难如针砭般刺痛你时,你要毫不退缩;

当别人对你冷言冷语讪笑不止时,你须挺起胸膛,沿着自己的路勇往直前!

一统六国的秦嬴政,笔不停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独树一帜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服务于民的百姓公仆焦裕禄……

纵观古伟人今英雄,多少科学家,艺术家,甚至普通工作者,也数十年如一日,用血泪与汗水浇灌着成功的花蕾。

我们的先烈,为了理想,甚至还以生命为代价而去拼搏去奋斗。

是何等壮烈,何等可敬!

——生命因你的进取而美丽。

三、考点链接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和安排。

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

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对文章结构的考查,可以考查文章的总体组织安排,也可以考查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的组织和安排上所起的作用。

文章思路,是作者行文时思考的线索、路径和脉络,始终贯穿在文章中。

把握文章思路,即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

一般而言,通过分析文章的意义段,可以大致梳理出文章的思路。

所以,对文章思路的考查,常常考查考生对意义段的把握。

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一考点在设计考题时,常常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结合起来,主要考查“分析是怎样展开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结构安排是如何前后照应的”等。

答题方法:

(一)分析文章结构

(1)分析文章的总体结构即总体组织安排。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

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确定文章遵循的是哪一种结构方式,同时注意不同文体文章的结构安排特点:

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

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全文;

说明文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

然后注意过渡句、中心句等。

最后注意表示结构的一些标志性语言,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2)分析文章的局部结构——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组织、安排上所起的作用。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对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种种作用了然于心。

常用的结构术语有对比、衬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呼应、抑扬、波澜、过渡、线索、倒叙、插叙、层层深入、突出中心、深化中心、丰富内涵等。

我们还可以结合句段的位置来把握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的句段:

①开篇点题;

②总领全文;

③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⑤为下文埋下伏笔。

中间的句段:

①总结上文,②引出下文,③承上启下(过渡),④为下文埋下伏笔,⑤为下文作铺垫,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结尾的句段:

①总结全文;

②点明中心;

③深化中心,升华主题;

④照应开头(或上文),首尾呼应;

⑤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言尽意无穷。

(二)把握文章思路

把握作者的思路,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把握各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确定意义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三步,将意义段贯穿起来,完成作答。

【对点训练】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分层训练]中第9题。

四、悦读心赏

潜心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浅析朱光潜《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

而本文的结构虽简洁明了,但思路新颖别致。

首先作者在文章开头列举四个事例,从不同角度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然后得出结论: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接着作者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使文章意蕴丰富;

紧接着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误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这一流弊。

最后作者才在文后点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

要想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辟透彻。

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如果文中不举事例,道理就会显得抽象晦涩;

而事例如果不典型,道理就不能使人信服;

而事例如果解说不好,道理也就讲不透彻。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表达出来。

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

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

另外,作者对“套板反应”很是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而“套板反应”正是当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因此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同时作者的这种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更是值得我们共同借鉴的。

总之,本文虽是一篇畅谈文学创作的随笔,但它更以其不同凡响的写作特色吸引了读者,使人受益匪浅。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葡萄牙队与巴西队之间的对决赛本应是最精彩的,但90分钟比赛基本上可以用索然无味来形容,与球迷们想象的精彩场面相去甚远。

B.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要求县处级副职以上官员每年须申报财产,对干部的财产是锱铢必较。

C.这时远方参差不齐的街鼓声传来,再看那些参加表演的群众演员,个个意气风发,自鸣得意。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自嘲》一诗中这两句诗,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这后一句诗,是先生将前人诗句点铁成金的。

E.一旦让别人知道了你的素质低劣,纵然你学富五车,看起来靓丽光鲜,也与村野莽夫无异。

解析 B项,“锱铢必较”是贬义词,形容非常小气或者气量狭小,用在这里不合适。

C项,“自鸣得意”指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当。

答案 B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B.朱光潜是一位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

在解放前夕的关键时刻,断然放弃了国民党当局的利诱威胁,毅然决定留在北京。

C.朱光潜的美学著作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D.在《咬文嚼字》这篇文章中不仅我们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解析 B项,搭配不当,“放弃”和“利诱威胁”不搭配;

C项,主语残缺,最后一句的主语应是“朱光潜”;

D项,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应把“不仅”放在“我们”之后。

答案 A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谈美,我得从人谈起, ① 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 ② 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

 ③ 文艺活动,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批评,同样 ④ 离不开人。

世间事物最复杂因而最难懂的莫过于人, ⑤ 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

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作人的最高智慧。

可不是吗?

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

——摘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A

因此

不论

况且

/

只有

B

因为

无论

何况

C

不管

更别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