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9164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如各类单位过去对职工所承担的种种生活福利性服务,在改革中逐步弱化或取消,而城市家庭的各种生活需求却在与日俱增;

再如,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住宅二级市场的搞活,原来由单位包下来的宿舍区服务必然要退出,取而代之的应是社会化、市场化的社区物业管理,等等。

其一,城市单位的社会职能外移,原有的城区管理体制和功能难以承接。

其二,城市社会人口结构性变化加剧,实行管理和维护稳定的难度增大。

进入90年代,我国城市人口中的复杂因素逐渐增多,对原有社会秩序形成巨大压力。

主要表现在:

(1)下岗、失业人员的出现,复杂因素增多。

(2)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3)体制外人员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多。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进城农民、外地流动或暂住人口等不在原来那种单位管理体制之内的人员,在多数城市已经达到人口总数的20%以上,有些沿海新兴城市高达50%,而且今后几年其增长的速度更快。

(4)城市贫困人群开始出现,而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这类人群仍处于增长的趋势。

扶贫的任务已不仅仅是农村的事情了。

在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依靠人员的单位所有制和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就可以把成份比较单纯的城镇人口的社会秩序管理好,现在则面临着力不从心的被动局面。

其三,城市管理任务日益繁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机制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近些年来城市的数量、规模、功能和各种新问题都大大增加,城市管理的工作量、任务量在成倍增长,而原来的层层负责的行政性、直接性管理方式尚未改变,街区基层组织承担的上级安排的任务高达130--150项,实际上已经无法承担和落实。

如果机制不变,那么就要大规模地扩大政府的基层力量和职能,这又同转换政府职能、走"

大社会、小政府"

的路子相矛盾。

其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赋予了新的使命。

这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社区服务业急需有一个突破性的大发展,这既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开发就业岗位、搞好再就业工作的迫切要求,还是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现实情况的调查来看,都说明社区服务业今后几年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

亮点"

,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大量下岗失业劳动力将要靠社区服务业来安置。

还有城市生活环境问题、生活秩序问题、社区居民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维护问题,等等,都需要在老的城区管理体制和功能之外,寻找新的更有效的解决途径。

2、必须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紧迫感

上述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来设置的城市基层体制、功能和运行机制,已经严重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

政府负担日益加重,各种日常性问题已经不能自行有效化解;

不同的城市社会群体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整合。

城市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强烈呼唤着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加强,强烈呼唤着城市工作应该及时向社区化转轨。

各级城市党委、政府,应该把系统化的社区建设和管理作为城市工作的一个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紧迫任务,摆上突出的领导决策位置。

二、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和基本取向定位

1、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已经到了新的突破阶段,也是一个质的飞跃阶段。

如果我们把它置于经济体制转轨和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种的突破和飞跃主要表现为"

五个转向"

的变化趋势:

(一)社区建设的内容转向系统性的趋势。

传统的城市基层工作,内容主要限于政府所部署的社会行政管理工作和范围还很狭窄的居民自治性事务;

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社区服务,则是从一些社会成员的特殊救助服务逐步扩展到相对广泛的便民利民服务,初步拓展了社区工作的内容。

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则是内容更广泛的系统工程。

它应该包括:

社区经济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建设、社区服务建设、社区城市建设和社区安全建设等等。

它既包括了传统的社区行政性、社会性工作,也包括了体制变化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新的内容;

既包括了由街居组织直接抓的一些事情,还包括社区中应由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市场主体和居民自己去干的大量事情。

它可以说是现代城市综合性的"

社会生态"

在社区这个局部的集中表现。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对象转向各类社会单位和人员的属地化趋势。

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传统管理体制中的条块分割状态逐步被打破。

社区面临着"

一变五增"

的新情况,即老体制下的职工逐步弱化了对单位的过分依赖,由"

单位人"

向"

社会人"

转变;

新兴的多种所有制成份的"

无主管"

企业增多;

外来人员、流动人员的比例增加;

下岗、失业人员增多;

老龄人口增多;

贫困人群等问题增多。

这些变化,要求今后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必须突破原来较为狭窄的范畴,面向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社区的所有单位和人员,也要求所有居住于社区的单位和人必须强化属地化与社区制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生活的社区作为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身权益、形成社会整合的重要基地。

(三)社区管理行为转向更多的民主性和互动性的趋势。

长期以来,城市基层的街居组织主要是执行上级交办的行政任务。

这是老街居体系的最大特征和基本定位。

"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正所谓"

上到国务院,下到居民办,政府工作样样干。

在这种格局下,居民成了街居组织完成行政任务的简单工作对象,街居组织与居民的社会生活并没有形成一体,法律上所设定的"

自治"

实际上难以实现,而且在各种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和细化,街居组织力量又有限的情况下,相当多的社会管理工作是部署多、落实少。

可以说社会多元化趋势和单一行政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

今后,从行政化的街居体制转向社区制,就是要把传统的街居组织由现在的政府的"

脚"

,变成社区居民的"

头"

把作为简单的行政区划和行政设置的街居,转变为具有自我组织性和能动性的"

地方性社会"

,从而变革其管理和活动的行为方式。

它在保持部分协助政府进行基层管理工作的行政职能以外,更多的是通过民主性、自治性原则,把社区的各类社会单位和社会成员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依靠大家的力量办好大家的事情,进而使社区发展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这也是我国城市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导向。

(四)社区经济发展转向市场化运作的趋势。

长期以来,街居自办经济的发展,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由于街居组织承担着大量的行政性任务,但政府又无力满足其经费需要,只好"

给政策"

,让街居组织进行创收以解决自己"

有钱办事"

的问题;

另一方面,出于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片面理解,以为各级组织都应该直接抓经济、办企业。

现在,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种自办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露。

从今后的发展方向看,社区经济发展应该按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去整体指导。

各类企业都应该成为独立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街居组织抓社区经济建设的目的,应该主要用在为各类经济实体创造良好环境,搞好社会化服务上。

原有的街居自办企业应通过改制,解决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政企分开等问题,而且今后应不再提倡街居组织自办企业,特别是不要自办那种竞争性、风险性经济项目。

对于社区服务业中那些属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项目,也应该按照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律,推向市场,以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活力。

(五)不同类型城市的社区发展模式转向多样化的趋势。

在老体制下,各种类型的城市在基层管理模式上都是相同的。

在今后的社区发展中,不同的城市以及不同城市分区之间差异性和多样性会越来越明显。

不同的城区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在社区建设方面应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走出各具特色的路子。

近些年形成的一批新兴城市和老城市新扩展的城区,其社区构成的基础单位差别很大。

有些是由经济发达的村镇演化而来的;

有些则是条件较差的农村转化而来的;

有些是相对开放性的、各类城乡单位交叉形成的区域,有些则相对封闭性的独立村队整体"

转非"

(非农化)的。

这些不同的条件,对于其社区建设的模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譬如,一些由过去的经济强村转化而来的居委会(所谓"

村改居"

),它不同于一些老城区居委会,具有以村集体经济实力为后盾、不愁无钱办事的优势,但它又不同于原来相对封闭的村委会,需要按城市社区的要求,改进和完善其新的社区功能,不能长期停留于农村村委会的运转惯性之中。

这类社区体系的发展完善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探索性。

又譬如,近年来新开发的居民住宅小区形成的街居格局,物业管理公司与街居组织的关系如何处理,以物为中心的物业管理和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管理的最佳结合点在哪里?

目前,不少地方由于没有解开这个"

扣"

,已经产生了种种别扭和矛盾。

这些都需要我们按照城市的社区特点,大胆地进行新的实践和创造。

2、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取向定位

通过对以上社区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到,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是对老体制下的单纯行政性管理模式的突破,是对以往城区相对狭窄的管理服务范畴的超越,是对日益多元化的城市社会格局的新的整合,是对包括各类不同特点的城市新社区健康发展的探索。

这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标志着整体城市工作适应新形势的一个重大转变。

作为社区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取向,各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我们倾向于这样的概括:

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和管理,就是要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强化社区的功能,加强社区管理,发挥社区经济,开展社区服务,优化社区环境,发展社区事业,形成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新型城市社区。

3、探索党建新路,从封闭走向开放,提供社区建设的组织保障

社区这一概念是个舶来品。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区建设,既要借鉴吸收西方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又应与西方社区建设具有本质区别,充分发挥自身所独有的政治优势。

面对新的形势,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是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战略调整,应紧紧围绕社区建设这个中心,将党建工作不断向社区延伸拓展,形成以"

思想共育、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机制共筑、活动共办、实事共做"

的社区党建新思路。

三、武汉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现状

1、实施"

883行动计划"

,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为全面提高武汉市社区建设水平,不断满足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推进7个中心城区883个社区的建设,做到社会保障到社区、城市管理到社区、社会治安到社区、社会服务到社区,全面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

目前,经过一年的努力,"

第一阶段目标已完成,337个社区通过了达标验收,比原计划超过22个社区。

通过验收的337个社区中,老城区型社区149个,单位型社区62个,混合型社区94个,新建住宅型社区8个,城郊结合型社区8个。

我市"

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

第一阶段是指2002年10月至2003年9月,原计划对315个社区进行达标验收。

一年来,各社区按照验收标准,坚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服务"

四到社区"

,在达标创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金投入是实施"

的根本保证。

据了解,武汉市今年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除市区两级政府投入的1亿元外,其余全部是社会资金,其中共驻共建单位功不可没。

首批达标社区共改造泥巴路311条、维修破损路面1004条,疏通改造下水管网3783处,拆除社区违法建设3616处等,社区面貌明显改观;

还配备了健身器材349套,新建社区休闲地16042平方米,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

2、社区建设和管理以现代社区发展规律和城市社区成员的需要为重点

武汉市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上重点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改善人们的生态条件,提高社区生活质量。

城市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产物,城市社区首先是城市居民生活聚集的地方,其生存条件好坏,生活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区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任何一个社区成员都要关注的问题。

因此,城市社区发展必须以"

人"

为中心,将满足社区成员生存、享受和发展资料的需要为中心,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成员个性和潜力的发挥。

民政、文化、体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在社区内积极开展各种服务活动。

社区内便民利民服务和为社区企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体系。

第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社区的社会保障程度。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速,严重失业现象一直是"

现代城市病"

的重要表征。

很显然,由于失业下岗,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正常的经济来源,将大大加剧、诱发其他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社区犯罪问题,影响社区的稳定、安宁。

因此,拥有一份职业是每个社区成员所期望的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社区成员的充分就业,既是提高社区社会保障程度的根本保证,也是衡量都市社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各社区普遍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的联系记录本,将社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的性别、年龄、特长以及就业意愿等都详细记录在案,以便随时向用人单位推荐。

第三,培育和谐亲善的人际关系,构筑健康的精神家园。

城市社区是人们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环境的统一体,在社区内部存在大量的面对面直接的人际互助现象。

创造一种亲善、和谐的氛围,沟通和密切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区的关系、社区与社区的关系,进行朴实真切的情感交流,弘扬社会公益精神,奉献无私精神、慈善博爱精神、友好互助精神,从而使社区成员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风尚,这对于增强整个社区的整合、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释放现代社会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力,凝聚社区成员的创造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较为完整的都市社区发展是不能或缺这一内容的。

第四,强化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

城市社区具有特殊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联系着社区的每个成员,社区成员也正是通过一定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参与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的。

社区参与是整个社区整合和稳定的基础之一,体现了社区成员对共同利益与需求的自觉认同,有助于发挥社区成员的主动性、互助性、自觉性。

只有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才能培养起现代公民应有的社区意识,形成社区范围内有效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切实发挥好社区固有的各项功能,社区成员才能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和社区发展的主体。

近现代社区发展史表明,城市社区发展离不开城市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强化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是城市社区发展的题中之义。

我们认为,城市社区发展的基本需要,反映了城市社区发展的内涵,在很大程度可说是对城市社区发展目标的细化和规定,它是评估城市社区发展状况的主要参照系,从中还可分别派生、量化出社区发展的各项具体指标,使之成为测定发展水平、衡量实绩进展、解决社区问题的有用工具。

凡是符合上述要求的社区变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发展。

3、制约城市社区发展的若干变量

制约城市社区发展的变量是多重性的。

现根据武汉市社区建设的实践,从经济、人口、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等视角,对这些变量作一分析。

(一)人口规模与人口素质

城市社区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是一个区域性的社会,包括地域、人口、区位、结构和社会心理等要素。

在诸要素中,人口可说是构成城市社区的第一要素。

任何社区的存在都必须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前提,城市社区的发展速度首先受制于城市社区的人口状况。

人口规模过大或过少、人口数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社区的长远发展。

例如,社区人口规模少、数量低会形成都市空心化现象,造成劳动力短缺、个人购买力和各种城市收入下降现象,商业进一步萎靡不振,社区成员在日常生活上感到相当不便,最终可能会导致社区衰落。

相反,社区人口规模过大、数量过高则又会加剧"

,超过社区发展的需要,增加社区公用设施的负担和社区管理的难度,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结果导致供应匮乏、居住拥挤不堪、污染严重、犯罪增多、失业人数上升等令人头痛不已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改善和提高,社区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也难以维持良好的功能,社区不得不趋于缓慢、停滞不前的状态。

要想改变以上两种结局,社区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度的人口,实现人口与社区发展的一体化。

城市社区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受到人口数量因素制约外,还离不开人口质量因素,尤其是社区的人口素质状况。

城市社区往往是大中专学校、科研机构、文化艺术团体的聚落地域,聚集着高科技、高文化知识水准的人口群,他们是社区发展的内在质量,有助于提高整个社区的人口素质。

因此,在制定城市社区发展的方案和规划时,必须注重社区人口素质发展的因素,从实践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社区的发展,都有赖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二)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事实上,城市社区发展最初就是一种经济现象,社区是以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社区发展中的主要现象都可以从经济方面得到根本的说明,从理论上来说,由于社区经济加速发展,社区综合经济能力大大提高,能较快地改善社区成员的生活条件,消解社区内极端贫困现象;

能有助于社区的稳定和社区参与的民主化,实现社区其他发展目标,扩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总量。

社区经济与社区发展两者密相切相关,相互为果,没有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取得的成果,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社区长期落后的面貌是无法得到改观的,社区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劳动就业难、社会保障不力,生态环境恶化等更是无法解决。

社区交通、水电、医疗卫生设施等物质条件的改善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经济发展因素对都市社区发展进程及结果具有决定性意义,解决社区所有问题,归根结底要靠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社区发展的"

硬道理"

在影响都市社区发展的众多变量中,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居于绝对优先的地位。

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当代社区发展的实践又表明,社区在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还必须实现社区的全面进步,做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一致,最终求得总体的发展和社区力量的总体开发。

(三)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把可持续发展观引入都市社区发展领域,遇到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是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都市社区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生态环境竞争、共生、改造与适应的发展史。

由于现代城市化进程加快,都市社区由于工商业集中、建筑众多、人口稠密、交通堵塞,绿地明显不足,生态环境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如:

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质恶化、废气排放、噪音尘埃、酸性雨、垃圾处理等。

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趋势,切实改善社区的环境质量,已成为社区成员关注的焦点。

因此,在实施社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治理重点的污染源,扩大绿化面积,对社区内重大建设项目和社区资源开发进行生态环境的论证,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生态环境与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科学化,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和谐、统一,把一个比较好的社区生态环境带入21世纪。

(四)文化教育发展

都市社区发展过程中,文化教育发展的作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它对促进社区成员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全面改观,以及民风、个性及人格的普遍重组是极为重要的。

一般说来,都市的文化教育有硬件和软件之分。

硬件是指社区文化教育的设施,如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代销点、展览馆、科技馆、休闲俱乐部、娱乐场所、影剧院等;

软件则是指社区的文化传统、社区成员的社会心态与价值取向、社区成员的生活方式与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开放性、多元性、地域性、归属性都是都市社区文化教育的四大特征。

通过文化教育,社区能进一步密切成员之间、成员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把社区成员凝聚粘合在一起,把社区求实创造的精神、良好的道德风尚、悠久的历史传统不断择优而传,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而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已经成为社区成员最迫切、最基本、最广泛的需求之一,成为社区开发利用智力资源的最重要前提。

一流的社区应有一流的教育,在都市社区发展问题上,必须真正接受文化教育先行的观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规划建设好一批高质量、高水准的文化教育项目。

总之,文化教育发展与否关系到都市社区发展有无后劲,关系到都市社区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

(五)社区领导者的素质

推进都市社区发展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其间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

排除这些困难和障碍,固然离不开社区成员的主动参与、通力合作、积极响应与支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新型的社区领导者。

他们熟悉了解社区情况,把握社区发展趋势,能科学、民主地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动员和协调社区内部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工作。

社区领导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社区发展状况好坏,社区领导者对都市社区发展负有极大的责任。

实践证明,社区领导者素质的高低最终与社区的兴衰紧密相关。

四、对当前强化社区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从60年代开始,联合国致力于推进社区发展工作。

先在乡村、小城镇试验,后来把重点转向都市社区问题,都市社区发展被视为城市发展的基本需要,受到社会学家、人口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学家、生态专家、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不少国家、地区甚至把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沿海大都市的长足发展,都市社区发展不再仅是一个理论研究问题,现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

为此,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认真研究解决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