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9174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9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和”“又”“与”

②表示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④表示转折关系

但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

⑥表示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

⑦表示因果关系

因而

⑧表示目的关系

代词

⑨表示第二人称

通“尔”,你,你的

[即时小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

劝学》)(  )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

(9)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鸿门宴》)(  )

[答案]

(1)② 

(2)⑤ (3)⑦ (4)⑨ (5)⑧ (6)④

(7)① (8)③ (9)⑥

(二)何

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

为什么,什么原因

②作宾语,代处所,事物

什么,哪里

③作定语

什么,哪

副词

④表示提问(动词前)

为什么

⑤表示程度(形容词前)

多么,怎么,怎么这么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答案]

(1)③ 

(2)① (3)④ (4)② (5)⑤

(三)乎

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

吗,呢

②表示反问语气

③表示推测语气

④表示感叹语气

啊,呀

⑤表示句中停顿

不译

⑥形容词、副词词尾

……的样子,……地,或不译

介词

⑦相当于“于”

在,或不译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

能复饮乎(《鸿门宴》)(  )

(2)郁乎苍苍(《赤壁赋》)(  )

(3)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并序》)(  )

[答案]

(1)① 

(2)⑥ (3)④ (4)② (5)③ (6)⑦ (7)⑤

(四)乃

①表示承接

就,于是

②表示范围的限制

仅仅,只

③表示出乎意料

竟,竟然,却

④表示肯定

就是,原来是

⑤表示递进

甚至

⑥表示第二人称

你,你的

⑦指示代词

这,这样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

(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

[答案]

(1)② 

(2)① (3)⑦ (4)③ (5)⑤ (6)⑥ (7)④

(五)其

①表示第三人称

他(她),他(们)的;

它,它(们)的

②活用为第一人称

我的,我(自己)

③表示第二人称

④远指代词

那,那些

⑤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

其中的

⑥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或许,恐怕

⑦表示反问语气

岂,难道

⑧表示商量语气

还是

⑨表示祈使语气

可要,一定,应当

⑩表示假设关系

⑪表示选择关系

是……还是……

⑫用在句中,无实义

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

(4)失其所与,不知(《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

(8)吾其还也(《左传·

(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  )

(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

(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

[答案]

(1)① 

(2)⑫ (3)⑩ (4)② (5)⑪ (6)⑨

(7)④ (8)⑧ (9)⑤ (10)⑦ (11)⑥ (12)③

(六)且

①表示并列

又,并且,一边……一边……

②表示递进

况且,而且

③表示假设

如果

④表示让步

尚且,都,还

⑤表示将要

将,将要

⑥表示暂时

暂且,姑且

⑦表示将近

将近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知士》)(  )

(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并序》)(  )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并序》)(  )

(4)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

[答案]

(1)③ 

(2)⑥ (3)① (4)⑤ (5)② (6)⑦ (7)④

(七)若

①表示假设

如果,假如

②表示第二人称

你,你们,你的

动词

③表示比拟,比较

像,如,好像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

[答案]

(1)③ 

(2)② (3)①

(八)所

①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人或事物

……的人,……的事,……的情况

②所+介词+动词,表示处所

……的地方

③为+所,表示被动

④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用来……的,……的凭借

⑤所+以,表示原因

……的原因

名词

⑥表示处所

处所,地方

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  )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6)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

[答案]

(1)⑥ 

(2)⑤ (3)② (4)③ (5)④ (6)①

(九)为

①表示对象

替,给

②表示原因,目的

因为,为了

③表示被动(常和“所”搭配)

④表示疑问语气

⑤表示动作行为

认为,做,是,治理等

9.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

(2)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

货殖列传序》)(  )

(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

[答案]

(1)⑤ 

(2)③ (3)④ (4)② (5)①

 

(十)焉

他、她、它(们)

②表示疑问语气

什么,怎么

兼词

③相当于“于+之”

对它,对他(她)

④相当于“于+此”

在这里,从这里

⑤相当于“于+何”

在哪里,从哪里

⑥表示各种语气

了,呢,啊,或不译

⑦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地

1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

(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并序》)(  )

(7)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

[答案]

(1)⑦ 

(2)⑥ (3)⑤ (4)③ (5)④ (6)② (7)①

(十一)也

①表示判断语气

②表示肯定语气

③表示疑问语气

啊,呀,吧

1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

(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

[答案]

(1)② 

(2)⑤ (3)① (4)③ (5)④

(十二)以

①表示工具、手段

拿,用,凭

②表示对象

③表示时间、处所

在,于,从

④表示原因

因,因为,由于

⑤表示方式

按,或不译

⑥表示并列、递进

而,而且,并且

⑦表示承接

而,来,或不译

⑧表示目的、结果

用来,以便

⑨表示原因

因为

⑩表示假设

⑪表示修饰

而,或不译

⑫表示动作行为

认为,做,用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

(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

(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

(5)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6)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

(7)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

(8)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

(9)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并序》)(  )

(1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11)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

(12)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答案]

(1)④ 

(2)③ (3)⑥ (4)② (5)① (6)⑤

(7)⑩ (8)⑨ (9)⑪ (10)⑫ (11)⑦ (12)⑧

(十三)因

①表示依据

依靠,凭借

②表示条件

趁着,趁机

③表示方法

通过,经由

因为,由于

⑤表示结果

因此,因而

⑥表示承接

于是,就

⑦表示动作行为

沿袭,接着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

(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

(4)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

(5)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传·

(7)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

[答案]

(1)⑤ 

(2)⑦ (3)④ (4)② (5)③ (6)① (7)⑥

(十四)于

①表示时间,处所

在,到,从

对,向,对于

③表示对象

与,跟,同

④表示被动

⑤表示比较

⑥表示原因

由于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

(4)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

(5)不拘于时(《师说》)(  )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答案]

(1)② 

(2)③ (3)① (4)⑥ (5)④ (6)⑤

(十五)与

跟,同

②表示连接

和,及

③表示范围

都,整个

④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语气,通“欤”

吗,呢,吧

结交,亲附

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失其所与,不知(《左传·

(2)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

(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

(4)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

(5)与前世而皆然兮(《涉江》)(  )

[答案]

(1)⑤ 

(2)④ (3)② (4)① (5)③

(十六)则

就,于是,便

②表示转折

却,反而,然而

③表示并列(常“则……则……”并用)

那么,就

④表示确认

是,就是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2)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

[答案]

(1)④ 

(2)① (3)② (4)③

(十七)者

①形容词、动词+者,组成名词性短语

……的人(事物、情况)

②表示判断

③用于时间词或否定词后

……时候,……的话

④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数词+者

个,样,件

1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

(2)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

(3)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报任安书》)(  )

(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

(十八)之

①代人、物、事

他,他们,它,它们

②表示近指

这,这种

③表示修饰,限制

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补足音节

⑧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

往,去,到……去

1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

(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

(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  )

(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

(5)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并序》)(  )

(7)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

(8)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

[答案]

(1)⑤ 

(2)② (3)④ (4)③ (5)⑦ (6)⑧(7)① (8)⑥

三、把握文言虚词推断“

法”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对此该如何辨析呢?

现在介绍以下七种常用的方法:

 代入筛选法

答题时先确认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

如通畅,则相同;

反之,则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6·

高考浙江卷)原文信息:

晋太康中,张茂先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与”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茂先坐与论说

(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答案】相同。

【理由】 第

(2)句出自《报任安书》,我们学过这课,知道“与”是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和”。

(1)句中的“与”是否也是介词,译为“和”,我们可将“和”代入句子中,发现讲得通,句子的大意是“茂先便坐下和他谈论”,

(1)句中的“与”与其后省略的“之”,构成介宾结构。

可见两句中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晋朝太康年间,张茂先担任建安从事,某天在洞山游玩。

沿着溪流往里走,见到一位老人枕着书在石头上躺着,茂先便坐下和他谈论。

(茂先)看到他所枕书上的文字都是蝌蚪文,不能分辨是什么字,茂先对此感到奇怪。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此法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常用。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

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

有易为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