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917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昆山话里的勒浪.docx

昆山话里的勒浪

昆山话里的“勒浪”、“勒”、“浪”

“勒浪"、“勒”、“浪”是昆山人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高频率词语,只要多注意观察,这三个词用法和意义还是有所区别的.

“勒浪”大多情况下表示“在”,如“嫩勒浪糊调哉!

”(你在马虎做事。

)有时候也表示“正在做",如“吾勒浪吃饭"(我在吃饭。

)、“嫩勒浪做啥?

”(你在干嘛?

“勒"有两个意思:

①与“和”字意同,如“鱼和肉”称“鱼勒肉".②“在”字的意思,同“勒浪”、“浪”,如“你在哪里?

”可以说成“嫩勒(勒浪、浪)啥场化?

”.

“浪"有“在”的意思,用法同“勒浪”、“勒”;还有一个意思“上”,如说“天上”叫“天浪”,“山上”叫“山浪”,“水面上”称“水浪”等。

在昆山人的口语中,“上”字在很多情况下都读成“浪",而且不仅是现在,古代吴语小说中,也都写成“浪”。

晚清小说《九尾龟》里就有这样的写法:

“赛过是戏台浪格三花面,一时一样面孔,才做得出格。

”将“戏台上”说成是“戏台浪"、“凳子上”说成是“凳子浪”、“报纸上”说成“报纸浪”、“历史上"说成“历史浪”、“墙头上”说成“墙头浪”、“边上点”说成“边浪点”等等,应该是昆山闲话里一个明显的特点。

  但是昆山话里“上”和“浪”不能划等号,比如“上厕所”不说成是“浪厕所”,每当“上"字作为动词使用时,就读成“上",“上厕所”当然是动词,还有像“上班”、“上山”、“上坟"、“上梁"等这些都是动词,就都读“上”。

而一旦“上"字作为方位词出现时,就读成“浪"了,如昆山俗语:

“席子浪滚到地板浪”(勿分高低之意).

  其实有一个相当简单的办法,可以来分辨昆山话什么情况下读“上”、什么情况下读“浪”:

当“上”字出现在词组前面,就正常读“上”,如“上班”、“上台”、“上当”,如果“上”字放在词语的末尾,就读“浪”这个音,如“网船浪”、“台子浪”。

需要说明的是,一旦“浪(上)"与昆山话里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位置的“勒(在)”字相组合后,成为“勒浪”这个常用词时,“浪”的词性就变了,成了意为“正在”“这里”“那儿”这些与时间和地点有关的词了。

晚清的吴语小说《海天鸿雪记》,就有这样的用词:

“昨夜头勒浪(正在)轮船浪个辰光,已经有点头痛哉。

”“故歇个官是实在呒做头哉。

就是倪实梗,举人中末中勒浪(这里)哉,阿有啥用场啊?

”《九尾龟》里:

“格搭墙头浪有招纸贴好勒浪(那儿),勿然末奴落里会晓得呢?

”而如今在昆山话中,“勒浪”依然是常用的,如:

“王伯伯啊勒浪屋里厢?

勿勒浪。

”“小赤佬勒浪作啥?

勒浪房间里白相游戏。

”“六点半哉,伊还勒浪店里厢加班,勿晓得阿转来吃夜饭。

  

 

一、特征词中的形容词

龌龊、下作(下流,现在有"坏”,“素质低”的意思.)

老茄(少年老成)

热络(亲热)

鏖糟(autsau)(脏物,或形容肮脏、恶心、烦恼)

惹气(zachi)(令人生气的,引人不愉快的)

触气(tsohchi)(令人不快的)

写意(siai)(近义词:

适意、乐惠,舒适)

洋盘(不识货)

难板(难得)

牌潮(粗俗,下贱,丢脸)

促掐/tsʰɔʔkʰĄʔ/:

居心不良,伎坏

  

隐泻(隐蔽的)

狼杠(大而笨重)

豁燥(做事利索)

舒齐(完成,准备好)

花搭(颜色不匀,不正经)

杀念(过瘾,有劲儿)

搞花(纹丝状)

不称不光(不偏不倚,不多不少)

马健健(过分热心,反不讨好)

木角(不灵敏,懵懂)

  

二、连缀形容词

甜:

甜稀稀(略带甜味)、甜味味(甜得淳正)、甜津津(甜得有回味)

酸:

酸济济(酸得不强)、酸溜溜(酸得微妙)

苦:

苦答答(苦得难过)

辣:

辣蓬蓬(辣得舒服)、辣豁豁(辣得微妙)、辣齐齐(略带辣味)

痒:

痒徐徐(缓慢袭来)、痒稀稀(痒得不畅快)

滑:

滑腻腻(滑得不爽)、滑塌塌(滑得留不住)、滑格思(滑中带涩)

硬:

硬八八(硬中有软)、硬桥桥(不服贴)

软:

软绵绵(柔软,柔和)、软冬冬(软得有弹性)

其他:

臭烘烘、香喷喷、白搭搭、青奇奇、黄芡芡、绿澄澄、笑嬉嬉、哭比比、暗出出、凶巴巴。

副词

啷(……上:

身浪,心浪)

搭(和,对,跟,and,with)

齐巧(恰巧)

赛过(好像)

纯光(仅仅)

本生(本来)

板要(偏要)

特为(故意)

刚巧(刚才)

做事行,棒

(音ka)如“呒介事"、“不搭介”即是“没有事”、“不相干"。

(音huai)抛弃。

如抛弃东西,叫“甩脱末事"。

助词,如“困末困格呒脚床”、“着(穿)末着格破衣裳"。

不好称“丘”。

如不好的人叫“丘人”。

坏得很称“丘得来”。

发掘东西。

称小偷叫“扒手”。

瞎忙叫“扒肚肠”。

拥挤。

如公园内很拥挤,说是“公园里轧得来"。

即女孩,婴儿的爱称,也称囡圄。

即男孩。

浮在水面上,叫“氽”。

传染。

如说传染给人叫“过人”。

洗涤。

如洗衣服称“汏衣裳”。

洗头称“汏头”。

和“太”字相同。

“也”字的意思。

如说我也要看书,就称“我匣要看书"。

藏好.如叫人藏好东西,就说“亢格物事要亢得好点"。

愿望意起哄称“咋骨头”,或违拗人家好意,都称“咋”.如劝小孩不要取闹,就说“勿要咋"。

即“窥”。

按摩.如身上酸疼用手“撸撸”.

折断。

如折断树枝,称:

“拗断树桠枝”。

死去青年人俗称“拗嫩头”。

①发语词,如叫“阿哥"、“阿姐”、“阿憨”等。

②疑问词,如“阿是”、“阿曾”、“阿对”、“阿要”、“阿有介事”等。

喝。

如喝茶叫“呷茶”。

给。

如给人一册书,叫“拨俚一本书”。

和“哪”字同意,如问“哪处”叫“洛搭”;“哪里”叫“洛里”。

决定助词,用在语尾;如“晓得哉”、“来哉”。

意思和“了”字相同。

他;又叫“俚奈”。

他们叫“俚笃”。

硬卖。

如“握拨奈"。

①(音葛)和“个"意同,如他有个儿子叫“俚有格伲子”.又同“的”,如我的母亲称“我格姆妈”。

②(音割)与“这"同,如“格桩事体”、“格搭蛮好”。

作“晚"。

天黑了称“天晏哉”.

和“上”字意同。

如说天上叫“天浪”,山上叫“山浪”,水面上称“水浪”等.

有.如有财产叫“赅家当”。

移动。

如把台子移过来叫“拿台子捅过来"。

躲藏.如说躲避叫“盘拢"。

用手撕。

如“格张纸头搭我哼脱俚”。

用手将东西分裂开.如“把桔子一百二”。

①与“和”字意同,如“鱼和肉”称“鱼勒肉”等。

②“在”字的意思,如“勒浪”、“勒笃”、“勒嗨”等。

许诺。

如许给他一张戏票,叫做“嗨俚一张戏票”.

什么.如为什么叫“为啥勒",什么事叫“啥事体”.

开玩笑。

如说“搂搂白相相”、“勿要搂白相”。

和“在”字意同。

如问:

“在哪里“,叫”登勒啥场化“。

和“很"字意同;也作“极其”。

如“蛮好"、“蛮对”等。

①“同”的意思。

如同人去玩,叫“搭俚去白相”.②助词,如那里叫“洛搭”。

把食物斜切成薄片叫批,如“批火腿”等。

转音为“刮”,打人称“掴”。

如打人耳光,叫“掴耳光”。

爬。

如叫人爬起来,就称“踣起来”.

起初的意思。

如刚刚落难,称“暴落难"。

粘贴。

又作“得”.如把标语贴贴牢,叫“拿个标语霍霍牢"。

①水溢。

②物满。

“粥锅浦哉”。

心思不大安定,情绪激动.

两字词

  

一径

老是这样的意思.

一淘

在一起的意思。

乃末

相当于“那么”的前置词。

如“那么弄僵了”,说“乃末弄僵哉”。

小开

店主人的儿子.

勿局

就是“不行"、“不好”的意思。

天生

本来,如:

“俚倷天生丘脾气”。

实梗

这样。

如“这样漂亮”称“实梗标致”。

火冒

发怒,又作“光火”.

加二

(二音ni)更加的意思;如“加二勿好”。

打棚

开玩笑,含有故意取笑或搞乱的意思。

写意

舒服的意思。

又作惬意.

头挑

最好的意思。

如列为第一等的称“头挑头"。

生得

本来就是这样。

外势

外面。

如“外势闹猛得勿得了”。

由性

索性、愈加的意思。

划一

交谈时,突然想起另一事的急转语。

老调

①老一套。

②死的别名。

众牲

畜牲。

米糁

饭粒,俗秒“米粞”。

热昏

瞎三话四。

做事越轨的人为“头脑热昏哉”.

壳张

料到。

没有料到,叫“勿壳张”。

作兴

可能的意思。

“勿作兴”又作“勿应该"。

扳要

一定要这样,有绝对的意思。

乌苏

身上不干不净,不舒服.天热时,“身上乌苏来"。

席斜

形容乱七八糟的样子。

定坚

坚决的意思,又作“定归”.

赤佬

鬼,是苏州人骂人的口头语。

显焕

体面的样子。

结棍

①形容身体结实。

②形容厉害。

③形容东西很多。

推扳

较差.尚好叫“勿推扳”。

绕脚

纠缠人家。

黄落

答应的事落空。

着乖

机灵,能见机行事.

喔空

做事不实在的意思。

温暾

①形容不冷不热,又称“温同同”.②称脾气不爽快的人,叫“温吞暾水”。

割裂

绝对无可挽回,有时加重语气,称“割割裂裂".

腔调

态度样式.称勿好的样子和态度为“啥格腔调".

侧倒

商品一起卖出或买进。

蹩脚

喻人落魄穷苦。

②喻物品质低劣.

腻脂

肮脏,令人作呕。

缠夹

误会和弄错的意思。

如说:

“格桩事体缠夹勒嗨哉”.

呒没/呒不

没有

三字词

  

一眼眼

很少的意思。

又少又小,称“一米米"。

一歇歇

形容时间短促,只有一会儿。

下巴涎

不假思索地硬搬别人的说话,称:

“拾仔人家格下巴涎”.

小娘圄

对女孩子的一般俗称。

勿临盆

不服气的意思。

勿连牵

不行或不成样子的意思。

勿色头

倒霉的意思。

勿灵光

不好的意思.

勿来事

不愿、不成、不行,又称“勿来三”。

半爿俏

形容事情做得一半好。

夹手帐

形容不是当面接头的事情。

呆板数

预先可以料到。

呒青头

形容不懂人事或不成人之意。

呒没用

不中用的意思。

拆家败

形容卖尽家产的人,又称“败家精”。

拆烂污

不负责任。

偷屎乖

形容偷巧学乖的人。

掉抢花

弄虚作假。

做手脚

从中作弊.

眼眼调

恰巧.

搭讪头

和不相识的人不必要的攀谈。

窠里翻

形容同道中人反目。

掮木梢

误接困难多或行不通的事情。

掮人家的木梢,即上了人家的当.

辣豁豁

形容辣得比较厉害。

通常以“极”、“甚"解,如痛极叫“痛得辣豁豁”.

横竖横

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鸭屎臭

不光采。

险介乎

几几乎的意思.

触霉头

遭遇不幸的事情。

偎灶猫

指像在灶脚边取暖的懒猫一样,萎靡不振的人。

窝里反

内部造反,今称之为“内耗”。

触浮尸

把不好的事物推给别人搧小扇子—-煽动,挑拨

鸭屎臭

鸭为水禽,爱洁,但食螺蛳等肉食,屎很臭。

这里意为“出乎意料,说不过去,不好意思等。

嚼白蛆

胡说八道

穷兵崩

大闹

钉头货

不好对付的人

豁翎子

暗示,含蓄的提醒

夹篙撑

横生枝节,增加麻烦

四字词

  

一塌刮子

完全包括在内。

七勿搭八

①语无伦次。

②做事不对头。

刁钻促掐

形容奸刁刻薄的样子。

三角六凑

多种情况下的凑合。

汗毛凛凛

形容受到惊吓的恐惧状态.

私弊夹帐

作事有弊端。

寿头码子

做事不知好坏的人,又称“寿头寿脑”。

呆头木息

形容呆若木头的样子。

连裆码子

串通一气的人。

嘴花野味

花言巧语.

占占上大

得寸进尺之意。

实四实六

光明磊落.

哭出拉呜

满脸悲苦。

结葛缕兜

形容多和乱的意思。

神咒胡嘴

胡说八道,胡里胡涂。

偷来人生

形容急性、做事鲁莽、冒失之人。

弹眼落睛

怒目圆睁的样子。

又形容非常刺目。

勒煞吊死

形容拖泥带水或吝啬之意。

恶拉勿出

形容心里说勿出的难过。

冤枉孽障

遭受冤屈的意思。

暗毒老虎

形容内心阴险恶毒的人。

舔嘴洛缩

形容吃东西时的馋状.

翘嘴笃舌

形容内心的不愉快表情。

喷司闷劲

单从自己角度考虑做事

一刮两响

干脆,爽气

狗皮倒灶

吝啬,小气

关门落闩

不能再商量

勿着牢刀

该说不说,该做不做,不该的反去说去做

黑踢袜搭

摸不透底细,黑洞洞

杀杀辣辣

干脆,厉害

1.你好=乃好

2.大家好=大家好

3.早上好=早阿

4.吃饭了吗=饭阿吃勒

5.吃过了=吃过哉

6。

还没吃呢=还朆吃勒

7.不好意思=弗好意思

8。

麻烦你了=麻烦乃哉

9。

没关系,不要紧=弗碍个,弗要紧

10。

谢谢=谢谢

11.不用谢=覅谢得个

12.有人吗=阿有人阿

13.我走了=我走哉哦

14.再见=再会

15。

有空来玩=有空过来白相哦

16.我来了=我来哉

17。

好久不见=长远弗见

18。

行不行啊=阿来赛阿/戛

19。

行的=来赛个

20。

不知道=弗晓得

俗语

骂太平山门(指桑骂槐,不指名地骂人)

做花手心(暗里耍花招,使坏)

断链条活狲(坐立不稳,不安稳的人)

搞百叶结(胡搅蛮缠)

掐脱头葛苍蝇(遇事慌乱)

蚂蝗叮螺蛳(紧叮不放)

氽脱木排撩筅帚(丢西瓜拣芝麻)

门门勿落空(处处占便宜)

烂木头氽勒一浜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关亡讨口气(探人口风)

说嘴郎中呒好药

瓦爿部亦有翻身日

上歪一寸,下歪一尺

顺风背纤,逆风扯蓬

要保粘囡平安,常带三分饥寒

乌头风,白头雨

小暑热吼吼,大暑凉飕飕

破甏腌不出好咸菜

年轻苦,风吹过,老来苦,真正苦

金窠银窠,不及自家草窠(或“不及屋里狗窠")

棉纱线扳倒石牌楼

又做师娘(指巫婆)又做鬼(音居)

蜓蚰吃百脚(蜈蚣),各自有一法

出头椽子先烂

小鸡踏勿碎瓦,泥鳅翻勿起浪

荷叶包不住沙角菱

灯草勿能做拐杖

快马勿用鞭摧,响鼓(锣)勿用重锤

靛缸里捞勿出白布

鸭吃砻糠鸡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

俏眉眼做给瞎子看

吃素碰着月大

千年文书好合药

绣花枕头一包草

做一回憨大,学一回乖

顺风蓬勿要扯足

七石缸,门里大

屋请了个箍桶匠

炒虾等勿及红

老大多,打翻船

交人交心,浇树浇根

托人托仔皇伯伯

救仔田鸡饿仔蛇

新箍马桶三日香

摇仔半日船,缆绳也勿曾解

马夹呒不罩袖,说话呒不绕头

日里讲到夜里,菩萨还在庙里

含在嘴里怕烊,吐出来怕冷,咽下去怕鲠

伲子勿养爷,孙子啃阿爹

家里出仔绞家精,三缸清水六缸浑

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

商量北寺塔,兜转六城门

迷露开,晒得呆(迷露吴语指雾)

老伤酸痛,天要变动

春寒冻杀老黄牛

歇后语

先说前句,隐去后句,以示含蓄.例如:

汤罐里笃鸭——独出张嘴

台子底下打拳-—出手勿高

郎中开棺材店——死活有进帐

老寿星插草标--卖老

麻将牌突勒河里——牌潮(下流、不知耻)

八仙桌浪第九位——轧不上

一粒米笃粥——米气也呒没

太湖里消(刷)马桶--野豁豁

老虫落勒书箱里——咬文嚼字

死人额骨头——推勿动

月亮里点灯—-空挂名(明)

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自鸣钟断发条——金身勿活络

两个哑子困一横头——呒商量

阎罗王屋里贼偷—-老鬼失匹

弄堂里拔木头-直出直进

淘箩里坐笆斗—笃定、稳妥

六月里穿棉鞋—日脚(日子)难过

四金刚的琵琶(或称:

棉花店里死老板)——勿能弹(谈)

 

什么叫尖团?

下面每一对字,前后不同音,为分尖团,前一个是尖音,后一个是团音。

箭—剑清—轻小-晓西—希锡—吸相-香

古代汉语是区分尖团的,后来越来越多的方言放弃了这种区分。

吴语区原本都分尖团,近年上海在移民和普通话的冲击下,很多人已经不分。

苏锡常三市的本地居民是大都分尖团的.苏州普遍分尖团;无锡市辖区完全分尖团,江阴基本完全区分,宜兴不分;常州市区老派区分尖团,中新派不分,溧阳、金坛基本上不分。

(五)有无翘舌音声母

官话中有翘舌音zh、ch、sh、r和平舌音z、c、s两组声母,吴语原来也有这样的区别。

大约一百多年前,就有一些方言逐渐失去翘舌音声母,全都读成平舌音了。

这种变化与尖团音的变化一样,也是由东西两头向中间扩展.常州可能在100多年前就已没有翘舌音,苏州约在100年前完成这一变化。

但在评弹等曲艺中,仍保留翘舌音.现苏南地区中,只有常熟/张家港/江阴东南乡/无锡东乡/苏州郊乡还保留了翘舌音韵母。

隋唐宋元-—平稳发展期

隋朝建立之后的700年间,建康等大城市相继被摧毁或衰落。

苏州是唐朝江南道的道治所在,苏州又再次成为江南最大的城市。

苏州话在这700年间,一直在慢慢发展变化。

在南宋的时候,也受到当时杭州话的影响。

明清近代——辉煌期

明代开始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

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

从唐代到清代,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

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

苏白在明代从江南的流行语言成为士大夫的流行语言。

越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古人云:

“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

"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

甚至不同地区的人交流也有使用苏州话的.另外,当时戏剧业开始发展,苏州话成了四大白话之一:

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

姑苏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会之一,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匹妇乃至江湖艺女,更以穿着苏式服装,学说苏白,操唱吴歌,引为骄傲。

尤其对各式妓女来说,衣必吴妆,话必苏白,擅长吴歌,成为必备之技能,非如此不足以自抬身价。

苏州话在当时相当于江南民间的“普通话"。

[6]

清代开始出现了苏州话小说.《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作者江苏松江府人韩邦庆。

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该书的鲜明特点,使用苏白也是19世纪兴起的吴语小说的共同特点。

到了民国时期,苏州话在上海的影响力最大。

当时很多上海的有教养的人往往说苏州话,而不说上海话。

民国很多小说也有大量的苏州话的痕迹。

如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很多苏州话词汇.苏州话也是第一批拥有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方言。

建国后,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外来人口的涌入,苏州话使用没有往日频繁了.苏州话作为苏白,在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可以说只有文人雅士或者有文化的高层诸公可以讲一口苏州话,是身份的象征。

而今,普通话的推广使得地方方言尤其是吴语遭受前所未有的最低待遇。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推广普通话力度的增加和外来人口的压力,苏州话出现不同程度的式微。

2011年,苏州城市商报对苏州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有些学生不使用苏州话甚至不会苏州话。

苏州话面临断代危机.

2014年7月底,XX百科发生苏州话词条被篡改事件.该词条指出,苏州话属于北方方言,苏州口音的普通话应该作为新苏州话来看待,而老苏州话是通行于苏州偏僻农村的即将被淘汰的方言。

并且进一步强调,苏州文化是“落后文化”,苏州文化对苏州的发展几乎没有贡献。

此文一出,在网络上引发不小震动,激发了很多网友对苏州语言文化的关注。

今苏州话仍然在苏州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苏州人民应该将苏州话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从春秋时代,就有吴和吴国的名称。

当地方言叫做吴语,是从地名来的.六朝时,吴声歌曲中的“我”就用“侬”,这种说法一直用到现在,还留存在苏州郊县一些老农口中,并转声为“奴"。

但那时的吴语总的来说和现代方言差距还很大.

从明代留存的小说、传奇、弹词、民歌、笑话等文献看,明清时代吴语面貌则与现代的苏州方言较接近.如冯梦龙编的《山歌》,就几乎完全是用吴语的.

到了清代,方言文献总量大增,成段成篇使用方言的很多.如清初的白话小说《豆棚闲话》第10则“虎丘山贾清客联盟”里清客的话:

我哩个生意,弗论高低,侪好同坐。

得子时,就要充个豪杰;弗得时,囫囵是个臭疠。

(我们的生意,不论高低,都可以同坐.得意时就要充个好汉,落魄时整个儿是个下三烂。

)其中的“我哩(我们)、个(的)、侪(都)"等方言词,多数能在现代方言里找到。

到清末,现代化印刷业发展起来,出现了著名的长篇苏白小说,如《海上花列传》、《九尾龟》、《九尾狐》、《海天鸿雪记》等。

《海上花列传》第一回中有:

不多时,洪善卿匆匆出来.赵朴斋虽也久别,见他削骨脸,爆眼睛,却还认得。

趋步上前,口称“娘舅”,行下礼去。

洪善卿还礼不迭,请起上坐,随问:

“令堂阿好?

阿曾一淘来?

寓来哚陆里?

"(你母亲好吗?

跟你一起来了没有?

住在哪里?

)朴斋道:

“小寓宝善街悦来客栈.无朆来,说搭娘舅请安。

"(我住在宝善街悦来客栈。

妈没有来,说[让我]跟舅舅请安.)其中“爆眼睛、娘舅、阿、阿曾、一淘、来哚、陆里、无娒、朆、搭”等都是吴语,和现代吴语区别不大了.值得注意的是,对话中敬谦语使用得当,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

民国时期,上海亦兴起了方言小说的热潮,其中很多作品都使用了苏白。

这些作品深受江浙沪吴语地区读者的欢迎。

 

1、杠铃杠铃马来哉,隔壁大姐转来哉,买个啥个小菜,茭白炒虾,田鸡踏杀老蜗,老蜗告状,告畀和尚,和尚念经,念畀观音,观音烧香,烧不乌龟,乌龟嚓屁,嚓到xx嘴巴里。

吭铃吭铃马来哉,隔壁大姐转来哉,带点啥个土特产?

嘉兴粽子杭州篮,葑门塘藕水莼菜,娘搭送一眼,姐搭送一眼,做做人情,娘亦欢喜姐亦爱。

2、苏州玄妙观,东西两判官,东判官姓潘,西判官姓管;东判官手里拿块豆腐干,西判官手里拿块老卜干;东判官要吃西判官手里的老卜干,西判官要吃东判官手里的豆腐干;东判官勿肯拨西判官吃豆腐干,西判官勿肯拨东判官吃老卜干。

3、摇船、摆渡,摆到齐门宄角头,捡到一只挖耳头,扒扒囡囡各死孔头。

4、嗯啊嗯啊踏水车,水车里向有条蛇,游来游去捉行蟆。

行蟆盘勒青草里,青草开花结牡丹,牡丹娘子要嫁人,石榴姐姐做媒人,桃花园里铺行嫁,梅花园里结成亲,爸爸喊我水红菱,姆妈喊我响铃铃。

长手巾,揩房门,短手巾,揩茶盆,揩得房门茶盆亮晶晶个亮晶晶。

5、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被头。

6、小人要唱小山歌,蚌壳里摇船出太湖,燕子衔泥哆断海,螃皮鱼跳过潼灵山。

7、小囡小囡不要哭,肚皮饿了吃冷粥咸鸭蛋,酱汁肉,小囡吃了还要哭?

8、嘛嘛驮,吃果果,爹爹转来割耳朵。

称称看,二斤半,烧烧看,三大碗。

爷一碗,娘一碗,还有一碗挺勒门角落里斋罗汉。

罗汉勿吃荤,买个面筋囫囵吞。

9、补下来,立起来,淘淘米,烧烧饭。

你吃几碗饭?

我吃两碗饭;你吃几棵菜?

我吃两棵菜。

电灯挂起来,票子挖出来,清零框浪算算看:

冬菜冬菜大头菜,香萝卜干咸橄榄。

10、落雨哉,打烊哉,小八剌子开会哉。

11、小猫咪咪,明朝初二,买斤荸荠,送把阿姨,阿姨长,阿姨短,阿姨头上一只碗,碗里有块老卜干,吃啊吃不完.

12、一只老虎一只猫,一个跟之一个跳,跳过是只大老虎,跌倒是只偎灶猫。

13、一箩麦,两箩麦,三手拍大麦,劈劈啪,劈劈啪,大麦熟,大麦香,磨面做馒头,馒头熟,馒头香,雪白馒头请先生。

14、背缸倒缸,咸菜真香,卖脱咸菜,买斗黄糠,背缸倒缸,黄糠好香,野菜拌糠,猪猡养壮。

15、编花篮,编花篮,花篮里向有小囡,小囡名字叫秀兰,秀兰、秀兰编花篮,匍下去,立起来,匍下去,立起来,……

16、正月初一吃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